□ 馬林濤
在舉國上下喜迎黨的二十大之際,在碩果飄香的金秋時節(jié),《黨員干部之友》迎來了創(chuàng)刊30 周年。9月22 日,《黨員干部之友》創(chuàng)刊30周年座談會在山東省干部學院(山東省人才之家)召開,我有幸擔任這場勝友如云、高朋滿座的座談會的主持人,被濃濃的友情、熱烈的氛圍所感動,腦海中不斷浮現(xiàn)與《之友》相關的一幅幅溫馨畫面,與《之友》的點點滴滴也悠然于心。
第一次接觸《之友》,是2002年。那年,我作為省委組織部碩士博士選調(diào)生,被安排在省科技廳辦公室從事綜合文秘、信息宣傳工作。剛走出校門,起草的文稿“學生腔”比較濃,領導在對我悉心指導的基礎上,向我推薦了《之友》,也開啟了我與《之友》的不解之緣。一期讀罷,就被她貼近時代、清新雋永的文章吸引了,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2003 年,我到省委組織部干部一處幫助工作,恰好與《之友》相鄰辦公,就在省委大院西南樓一層,也有機會和《之友》的編輯記者有了一些直接的接觸和面對面的交流。后來,正式進入省委組織部人才處工作,在新落成的省干部學院辦公,和《之友》同在2 號樓,接觸和交流就更多了。2007 年初,我到部研究室工作,除了調(diào)查研究、綜合文稿、組工信息等,還承擔新聞宣傳工作,和《之友》打交道就更多了,從心底更加敬重《之友》??梢哉f,在自己完成從一名在校學生到機關公務員的轉(zhuǎn)變、從一名科技管理人員到組工干部的轉(zhuǎn)變、從學術論文到機關公文的轉(zhuǎn)變上,《之友》功不可沒,自己也成為了《之友》的忠實讀者。每期雜志一到手,總是迫不及待地翻閱學習,用心感悟《之友》每篇文章蘊含的從政經(jīng)驗、人生哲理和閃光智慧,切身感受《之友》編輯記者友善的心靈智慧,《之友》于我,可謂智友。
2014 年8 月,我到省干部學院工作,受命擔任《之友》雜志社社長、總編輯,有欣喜,更有壓力。在部領導和院長的關心指導下,我和雜志社同志認真總結(jié)辦刊經(jīng)驗,學習研究黨刊宣傳和輿論傳播規(guī)律,召開了選題論證會、封面設計座談會等,進一步提高站位、改進文風、精簡文字、美化版面,在文稿編排上努力做到“厚題、精文、靚圖”,增強政治性、指導性和可讀性。比如,在專題策劃上,對全年12 期專題提前謀劃,每一期都推出一個有分量的專題,增強時效性和針對性。比如,在封面封底設計上,以山東打造的沂蒙黨性教育基地、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基地、膠東黨性教育基地等為主要內(nèi)容,采取九宮格方式,設計了封面;以大舜、孔子、李清照等山東歷史文化名人和各地歷史文化、地標性建筑等為主要內(nèi)容,設計了封底,集中展示山東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時代特色。2015 年9 月,《之友》被評為“全國百強報刊”,讓雜志社同志和廣大讀者、作者備受鼓舞。《之友》雜志社人員不多,精干肯干、團結(jié)向上,在黨愛黨、在黨為黨;《之友》擁有一批骨干作者,格局大、格調(diào)高,在黨言黨、在黨憂黨;《之友》的讀者多為黨員干部人才,有情懷、有志向,在黨護黨、在黨興黨。志趣相投、志同道合謂之友,《之友》于我,可謂志友。
今年4 月,組織上安排我重回省干部學院工作,這也讓我有幸見證了《之友》的“而立之年”。6 月9 日,省委書記李干杰同志在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宇燕同志陪同下,來省干部學院調(diào)研指導,期間深切關心《之友》辦刊工作情況,并提出明確要求、寄予殷切期望,為《之友》高質(zhì)量發(fā)展注入強大動力。我們深知,《之友》能夠走到今天,離不開領導的關心指導,離不開歷任社長、總編輯和編輯記者的辛苦付出,離不開作者的筆耕不輟,離不開讀者的支持厚愛,離不開有關方面的鼎力相助,由衷地向大家表示感謝。30 年砥礪奮進,30 年春華秋實。我們將以《之友》創(chuàng)刊30 周年為新的起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為主線,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把辦好刊物當作一份神圣的事業(yè),守正創(chuàng)新,精益求精;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政治家辦刊”的理念,弘揚主旋律、把握主基調(diào)、傳播正能量,把刊物辦得更有政治引力、更有理論功力、更有思想活力;我們將進一步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積極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豐富宣傳內(nèi)容,增強宣傳實效,讓作品耐看、好看,不斷提升輿論引導能力;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學習和實踐,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讓《之友》工作團隊更有人格魅力,努力以一流標準創(chuàng)辦全國黨建名刊,為廣大黨員干部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務,為廣大讀者獻上更好的精神食糧,讓《之友》更好成為相識相知、相伴相惜、可親可敬、可信可賴的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