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梅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中華人數(shù)量較多的國家之一,在1819年萊佛士開埠后不久,就有華人從馬來半島各地(如馬六甲)及印尼來到新加坡。1830年,華人人口首次超過馬來人,之后一直持續(xù)增長。19世紀中期以后,從中國華南沿海省份福建、廣東來的移民構成本地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與其他少數(shù)亞族群一起組成新加坡華人社會的骨干。如果以方言群和地緣為劃分標準的話,新加坡的華人社會可分為五大主要社群,分別為福建人、潮州人、廣府人、海南人和客家人。其中,以福建人為最多,廣府人與潮州人亦為龐大的社群,而海南人、客家人等則人數(shù)較少。然而,這一移民結構在中國改革開放后有了很大的改變。隨著中國的開放,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浪潮再次興起,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出國留學、工作、經商,并在當?shù)囟ň幽酥良尤氘數(shù)貒?,成為了新移民?990年以后,中國大陸成為新加坡的最大移民來源地。與老一代移民不同的是,中國的新移民來自中國的不同地區(qū),雖然有一些仍來自中國南方傳統(tǒng)僑鄉(xiāng),但來自其他地區(qū)的移民的比例顯著提高。有別于傳統(tǒng)移民,新移民的身份更為復雜與難以界定,這一群體包括了持有各類型準證的工作人士、留學生、陪讀媽媽等,以及持有永久居留證或已經入籍的永久居民、新公民以及他們的眷屬。正因為新移民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時間不長、也更為復雜,學界對新移民這一群體進行全面研究的專著為數(shù)不多,且多為單篇論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華裔館館長游俊豪教授的新著《新加坡與中國新移民融入的境遇》為該領域貢獻了一本重要的研究成果。
該書是作者十多年來對新加坡新移民的在地觀察和研究心得,正如作者在緒論所提及的,他采用了歷史學、人類學、文化與文學等多元學科的研究方法,從多種角度觀察中國新移民的情況,以便更好理解他們在新加坡的縱橫面。
本書主體內容共分為7個章節(jié)。在第一章中,作者梳理了歷史上來到新加坡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華人移民,即華商、華工、政治家和文人、華裔與華人、新移民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并進一步分析新移民的流動與駐留如何逐漸解構先前由“華商、華工、政治家、文人、華僑、華裔”所形成的格局。第二章通過作者親身接觸的一些與新移民相關的生活例子,探討中國新移民和本地華人在新加坡的文化互動,以及當中所經歷的隔閡、沖突、融合的過程。第三章從社會處境和政策等層面去探討新移民在新加坡的經歷。新加坡的案例進而開拓了另一維度:社會上對新移民的國別認知與印象,影響了各層面的話語,甚至成為結構性國家議題。第四章回顧二戰(zhàn)前新加坡華人的幫派意識,以及他們組建的重要社會團體類型,進而整理呈現(xiàn)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成立的主要組織,并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組織加以論析,從而展現(xiàn)這些組織的運作方式與發(fā)展方向。
第五至第七章以3個不同新移民群體在新加坡的融入為例子,展現(xiàn)新移民融入境遇的多元性與復雜性,主要體現(xiàn)于向上融入、平行融入、向下融入。第五章從教育的層面,通過中國留學生的外國求學經驗,所面臨的境遇及對未來方向的思索,以及其身份認同與思想意識的概況,展現(xiàn)他們的融入進程與跨國主義。第六章運用“公民性”的概念,探討陪讀媽媽在新加坡的融入渠道,呈現(xiàn)這一群體如何被約束在新加坡國家結構與母親角色高度期待之間,并進一步將新加坡的陪讀媽媽與世界其他地方的移民女性進行比較。第七章通過對新加坡中國新移民文學作品的歸納與分析,探討當中所反映移民主體性的離散化現(xiàn)象,所呈現(xiàn)的在地化、原鄉(xiāng)化、全球化三種趨勢,同時也將其放在離散文學和歷史脈絡中進行總結。在最后一章結論中,作者提出了在現(xiàn)代語境下對新移民進行的思考,當中交匯著現(xiàn)代性、全球化、國家體制、跨國關系等重要的維度,從而體現(xiàn)了不同于傳統(tǒng)華人的離散華人的新面向。
在以上7個章節(jié)中,作者的研究角度是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從個人的身份,到與族群的互動,進而連結國家議題與新移民的社團組織,以及不同的新移民群體的融入類型。
學界中關于新加坡華人社群移居后的在地化進程、與居住國及祖籍國的關系,有不少的研究,但多數(shù)聚焦于傳統(tǒng)華人移民。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時代的變遷,新加坡的華人移民群體的組成與祖輩相比,具備更多的特性和可能性,也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新移民群體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新元素。近年來,新移民群體越來越被新加坡社會所關注,并引發(fā)不少爭議性的課題,對這一群體進行全面的研究也顯得尤為重要。
與傳統(tǒng)華人移民群體相比,新移民群體呈現(xiàn)出更多不同的特性。一是,傳統(tǒng)華人的移民原因,大多數(shù)都遵循“推力—拉力”的原則,即因家鄉(xiāng)生活貧困而出外謀求更好的出路,而居住國經濟的發(fā)展則正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但不同的是,新移民在中國國內擁有一定的資源,有些更具備優(yōu)越的資源,出國成為一種更主動的行為,資源的重構與組合的不同也影響了他們在居住國融入進程的差異。二是,早期的華人移民,由于資訊與交通的不便,只能通過僑批或僑刊與家鄉(xiāng)親人保持聯(lián)系,并獲取家鄉(xiāng)的信息。偶爾回家或從未能回家的經歷,讓他們大多數(shù)只能選擇在居住國落地生根并融入當?shù)?。然而,今天的資訊通訊、交通往來已經十分發(fā)達,信息的流動往往在一瞬間發(fā)生,人員的流動也是快捷便利,這就使得新移民更容易與在中國國內的家人維系著一種跨國聯(lián)系。這也使得他們對于居住國的歸屬感以及融入的進程有了不同的呈現(xiàn)。三是,早期的華人移居一個國家后,就安定并長久生活下來。與此相反,在全球化的今天,遷移變得更為便利,新移民的終點站不再僅停留在某一點,如新加坡,他們具備更多的選擇和再移民的機會,這也使得他們空間流動上更靈活并擁有多種發(fā)展可能性,這尤為體現(xiàn)在中國留學生身上。四是,傳統(tǒng)的華人移民大多以男性為主體,女性則多數(shù)留守家鄉(xiāng),這也使得早期的移民社會成為一個男性社會并涌現(xiàn)出“兩頭家”等特殊的生活面貌。然而在新移民群體中,女性移民成為這一群體中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尤其是書中所提到的陪讀媽媽。五是,傳統(tǒng)華人移民大多受教育水平不高,在居住國只能從事苦力的工作,有少數(shù)通過白手起家晉升成為華商。新移民中則有相當一部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在居住國的職業(yè)選擇也更為多樣化,這也使得新移民群體的構成更加復雜與多元。與此同時,也涌現(xiàn)了更多的新移民文學,通過這些文學,可以加深了解新移民群體在居住國的生存面貌。最后,早期華人移民時,東南亞民族國家尚未建立或處于構建初期,當?shù)孛癖姷膰乙庾R尚未形成,移民的融入也相對較為自然與順暢。與此不同,新移民的到來,讓新加坡社會感受到外來的壓力并帶來了一定的沖擊,我者與他者的區(qū)分相對明顯。因此,新移民課題也成為國家政治層面討論的議題。
關于上述新移民的這些新特點,作者在書中都有所涵蓋與探討,并將它們置于一個更恢宏的語境中去討論,結合國際學界所談論的一些熱點議題,從而跳脫了華人移民的單一框架,融入了國際移民的論述體系中。新移民的新特點,也使這一課題的研究顯得更為多元、復雜。因此,只運用單一理論或視角,是無法全面理解這一群體的多面向的。作者在這方面進行了突破,他采用了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參閱了人類學的文化研究論述方式、法律地理學界的論述成果、互動主義的理論角度、“公民性”概念、分層融入理論方法等。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多年來在華人研究領域的積累和心得。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華人研究及華文文學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詣,其本身也是新馬華文文學的作家之一,這使得他可以超越單一研究領域的界限,拓展思考的空間,結合兩個領域的研究視野,對新移民文學作品也有更深的理解與獨特的見解。
作者的這一本新著,讓我們看到了他長期以來學術研究脈絡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化。在此之前,作者曾出版過《移民軌跡和離散論述:新馬華人族群的重層脈絡》和Guangdong and Chinese Diaspora: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Qiaoxiang兩本相關的中英文著作,兩書從國家、僑鄉(xiāng)、文學3個層面,論述了華人移民軌跡和離散經歷,華人在與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的關系中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問題時所表現(xiàn)出的認同的困惑、摸索,以及自我表象。而作者的這一新著可以說是對相關課題更為深入、具體及個案化的延伸,從祖籍國到居住國,從歷史到現(xiàn)實,作者多年來的研究構筑了華人移民的全景。該書對于華人研究領域也有重要的貢獻。首先,作者將研究視角從傳統(tǒng)的華僑華人延伸到新移民,是少數(shù)對新移民展開全面深入探討的專著,既注重歷史的傳承,又重點關注全球化時代下新的華人群體,從而體現(xiàn)了對華人研究領域的新課題的多元化拓展,也為該領域的學者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其次,本書的個案是作者在多年的調查訪談、實際觀察與親身參與的基礎上積累而成,資料扎實。同時作者也引入西方學界的論點及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將離散、融入、認同、文學等多視域結合進行討論,突破了單一研究方法所帶來的局限。最后,該書討論新移民的融入時,注意到了新移民群體的多樣性,選取了不同的研究對象進行探討,并從不同層次的融合切入,從而涵蓋了新移民群體的多面性。
可以說,《新加坡與中國新移民融入的境遇》一書是研究新加坡新移民群體的重要參考著作。由于新加坡與中國東南沿海僑鄉(xiāng)悠久的歷史淵源和移民傳統(tǒng),今天的新加坡華人社會,比例最多的是來自傳統(tǒng)僑鄉(xiāng)的老華人及其土生土長的后代。而新移民群體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傳統(tǒng)僑鄉(xiāng)的新移民。若能夠對傳統(tǒng)華人及其后代、來自傳統(tǒng)僑鄉(xiāng)的新移民、來自非傳統(tǒng)僑鄉(xiāng)的新移民的互動進行探討,并對后兩者進行比較,探討他們的融入歷程是否有所不同,可能是未來可以進一步拓展的課題,也是本書所帶來的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