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儀 譚丹楓
貴州省習水縣人民醫(yī)院 1 小兒外科 2 藥劑科 564600
急性闌尾炎是兒童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其中急性壞疽性闌尾炎是急性闌尾炎最為嚴重的一種,具有進展快速、臨床表現不典型、并發(fā)癥多等特點,容易被誤診和漏診[1]。該病發(fā)病年齡越小,發(fā)病癥狀和體征越不明顯,誤診和漏診率越高,并發(fā)癥越嚴重[2]。若發(fā)現和治療不及時,延誤病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本文就我院小兒外科治療的1例急性壞疽性闌尾炎伴腹膜炎患兒進行分析和討論,并對相關文獻進行查詢。討論腹腔鏡手術對于急性壞疽性闌尾炎伴腹膜炎患兒是否適宜,并探討術后抗感染方案是否合適,旨在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患兒男,3歲1個月,體質量15kg,因“發(fā)熱4d”于2020年12月22日入院。患兒4d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fā)熱,最高體溫39℃,為進一步治療收入兒科,無咳嗽、咳痰,無腹痛、腹脹,無闌尾炎征象。腹部B超:右下腹闌尾區(qū)超聲未見明顯異常。實驗室指標見表1,查體:體溫39.6 ℃,P 139次/min,R 34次/min,BP 94/66mmHg(1mmHg=0.133kPa)。入院診斷:(1)急性咽峽炎;(2)膿毒癥。
2020年12月24日,患兒訴腹痛,查體:全腹壓痛伴反跳痛及肌緊張,右下腹較明顯。腹部CT:(1)回盲部腸管周圍結構不清,內見條狀高密度影;(2)腹膜后包裹性積液,可疑穿孔;(3)疑腸梗阻;(4)腹膜炎征象。實驗室檢查見表1。臨床診斷:(1)彌漫性腹膜炎;(2)急性壞疽性闌尾炎伴腹膜炎;(3)腸梗阻?小兒外科考慮患兒病情較重,有闌尾穿孔、彌漫性腹膜炎等炎癥擴散現象,手術指征明確,在急診全麻下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術后當天(12月24日)予以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1g q8h+甲硝唑氯化鈉注射液40ml q8h抗感染治療。
2020年12月30日,患兒精神可,體溫降至正常,腹部稍脹痛、腹脹,有壓痛感,大小便正常。實驗室指標見表1,繼續(xù)原方案抗感染治療。
2021年1月2日,患兒病情反復,發(fā)熱,最高體溫39℃,精神差,腹脹,全腹壓痛,有反跳痛及肌緊張。腹部CT:(1)闌尾炎術后改變;(2)肝腎隱窩包裹性積液;(3)腹膜炎;(4)疑腸梗阻。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較12月30日明顯升高,白細胞數目達到危急值。考慮感染未控制,臨床藥師會診建議換用亞胺培南加強抗感染治療,但患兒家屬拒絕,繼續(xù)維持原方案。
2021年1月4日,患兒仍有發(fā)熱,但峰值降低,腹痛、腹脹、肌緊張較前明顯好轉,血常規(guī)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等指標較前降低,詳見表1。至1月12日,患兒生命體征正常,各項指標恢復正常,好轉出院。
表1 患者治療期間相關檢查結果及主要治療藥物
2.1 壞疽性穿孔性闌尾炎伴腹膜炎手術方式選擇 急性壞疽性穿孔性闌尾炎是臨床上常見的重癥闌尾炎,可導致闌尾局部組織壞死、化膿、穿孔,波及腹腔臟器感染導致急腹癥。其發(fā)病通常由腸梗阻或細菌感染引起,小兒由于闌尾壁和大網膜發(fā)育不完善,癥狀不典型,易被誤診為消化道疾病或其他疾病,甚至發(fā)生漏診,延誤病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3]。手術治療是本病常見的治療方式,但進行傳統開腹手術還是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上存在爭議[4]。有研究表明,腹腔鏡手術對急性壞疽性闌尾炎產生的膿液處理不干凈,易導致術后感染擴散,認為一旦發(fā)生壞疽性闌尾炎,只能選擇傳統開腹手術。也有研究認為,傳統開腹手術存在創(chuàng)口大、損傷大、住院時間長、并發(fā)癥多等不足,導致患者預后不良,影響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不宜選擇傳統開腹手術。查閱相關文獻[5-11],有研究將兩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美觀程度等進行比較,得出腹腔鏡手術耗時短、出血量少、術后排氣快、住院時間短、恢復快、術后不留疤痕,更加美觀等結果,說明腹腔鏡手術更能促進患兒的預后恢復。在術后第3天,血常規(guī)白細胞、C反應蛋白、TNF-α、IL-6 感染指標明顯降低;術后3個月,腹腔鏡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開腹組。這表明,腹腔鏡手術對小兒壞疽性闌尾炎無論從安全性,還是有效性均較傳統開腹組優(yōu)。本例壞疽性穿孔性闌尾炎伴腹膜炎患兒選擇腹腔鏡手術治療,具有循證醫(yī)學證據支持,是安全、可靠、有效的。盡管腹腔鏡有較多的優(yōu)點,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一味盲目追求。腹腔鏡和傳統開腹手術各有優(yōu)缺點,只有嚴格掌握其適應證,才能發(fā)揮兩者最大的效用。
2.2 急性壞疽性闌尾炎伴彌漫性腹膜炎術后抗感染治療方案 急性闌尾炎伴腹膜炎主要的致病菌是多種細菌混合感染,主要以大腸埃希菌、腸球菌屬、糞鏈球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及擬桿菌屬等細菌感染為主,因此,抗感染治療需覆蓋上述病原菌。推薦選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頭孢哌酮舒巴坦、第2或3代頭孢聯合甲硝唑,重癥患者可予碳青霉烯類藥物。小兒急性闌尾炎術后應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應盡早經驗性用藥。藥物以廣譜抗生素+硝基咪唑類覆蓋G+、G-、厭氧菌為主[12]。本例患兒在培養(yǎng)結果未回或陰性的情況下,經驗性選擇頭孢哌酮舒巴坦1g ivgtt q8h+甲硝唑0.2g ivgtt q8h是符合指南推薦的。4d后膿液培養(yǎng)為大腸埃希菌,藥敏結果為敏感型大腸埃希菌,結合患兒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指標,說明目前的抗感染方案有效。但術后8d時,患兒體溫突然升高,癥狀突然加重,可能為病情反復,也可能為抗感染療程不足導致,從后續(xù)的結果可以看出,抗感染療程不足的可能性較大。
綜上所述,患兒入院時各種感染指標均顯示正常,B超未見右下腹闌尾區(qū)異常,也無闌尾炎相關癥狀體征,因此誤診為急性咽峽炎和膿毒癥。入院第3天,患兒訴腹痛,腹部CT提示闌尾穿孔、腹膜炎征象,血象、CRP、降鈣素原等感染指標明顯升高,才診斷為急性壞疽性闌尾炎伴腹膜炎,急診行腹腔鏡闌尾手術。術后予以抗感染治療,術后第6天,患兒癥狀體征明顯好轉,各項指標均降低,但第8天血象升高,達到危急值,發(fā)熱,體征加重,考慮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出現反復,最終治療19d,患兒好轉出院。通過此病例可以看出,早期小兒急性闌尾炎體征不明顯,易被誤診和漏診,導致闌尾炎發(fā)展為嚴重的壞疽性闌尾炎。因此,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遇到類似的病例還需謹慎,特別是在早期不典型癥狀時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提高對小兒壞疽性闌尾炎的識別,通過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指標及影像學檢查,尋找疾病的蛛絲馬跡,同時還應積累相關臨床診療經驗,才能不被眼前的表象迷惑。在治療急性壞疽性闌尾炎伴腹膜炎的患兒中,腹腔鏡手術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廣和應用。壞疽性闌尾炎比一般闌尾炎的抗感染療程更長,在抗感染的過程中一定要足量足療程給藥,才能達到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