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義華
方義華,中文教師。著有詩文集《心谷回音》《松風(fēng)泥韻》等。
浮渡山,簡稱浮山。它,是區(qū)域不大而文氣不小的一座名山。從遠處眺望,它儼然是一艘超級巨型的石船,日夜不停地行駛在祖國江淮流域的原野之上……
一
國外,有無浮山呢?我真的不知曉。
國內(nèi),有。省外,如山西,有浮山縣;山東,有浮山景區(qū);廣東,有盛產(chǎn)荔枝的惠州羅浮山,還是國家5A級旅游風(fēng)景區(qū)呢。省內(nèi),還有蕪湖市的浮山景區(qū)。總之,天下山水,名字稱為“浮山”的真不少。
筆者每次回到故鄉(xiāng),徘徊在青山綠水間,內(nèi)心里就在不停地叩問:浮渡山,何以“浮”“渡”億萬載?何以“浮”成名山?何以“渡”通文道?何以藏有眾多精彩的神話奇聞傳說故事?誰是塵世文明的浮渡者?
二
浮渡山,位于安徽省樅陽縣境內(nèi)。資料顯示,一億四千萬年前,地殼運動、火山爆發(fā)造就了江淮山川地貌。浮山,是大自然賜給我們?nèi)祟惖囊徊可衩罱茏鳌H鶐r,七十二洞,寺觀亭池,奇花異卉,眾峰聳立,云蒸霞蔚,風(fēng)水絕佳。
翻閱《浮山志》,不難找到唐代著名詩人孟郊游浮山時寫的一首《金谷巖》:“鬼斧何年開石室,人行此地作金聲。山中信是神仙宅,不羨繁華浪得名。”
浮渡山水,是我們心身怡養(yǎng)的好家園。
三
浮渡山的北東南三面,都是水。到了春夏,水勢浩大,真的名副其實了:山之浮,水之渡。
曾在某處翻閱時,筆者欣然見到蘇東坡的一首詩《浮山洞》:“人言地府是鰲宮,升降隨波與海通。共坐船中哪得見?乾坤浮水水浮空。”
后來查知:此詩見于清代康熙時期進士陳夢雷主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山川典》第84卷。
蘇子是北宋大文豪,足跡到處,詩文多為佳話,頗能為山川添彩。盡管《浮山洞》不一定是寫本地山水,但筆者故鄉(xiāng)的浮渡山,怎會拒絕他的美言呢?
明代大學(xué)者浮渡山人方學(xué)漸的《浮山賦》,滿懷自豪地對浮渡神奇的景觀作了精到的文字描繪:“……惟浮山盤郁于中,勢不甚高,而巖洞天開,石溪地涌,若神鰲失戴,瀛閬靡依,海潮乍驚,浮空洸蕩。奇蹤異狀,不可殫述。名曰浮渡,所從來矣……”
喜愛山水,名士風(fēng)雅。登游作詩,子瞻才華。
明代進士桐城縣令徐鑒,或許是從蘇詩中得了啟發(fā),第一個說出了浮山從古至今最為經(jīng)典的廣告語:“山浮水面水浮山?!?/p>
浮渡山水的神話,神奇、瑰麗、動人。老人傳說:浮山,原是東海里一只渡船。它在洪荒年代,救過不少人呢……
四
花鳥、草木、風(fēng)雪、土石皆有靈性,何況人呢?
從天人合一的觀點看,人靠著山, 山共著水,水渡著人。浮渡山水,承載著眾多內(nèi)涵的文化。它,能給塵世者無窮的啟迪和智慧。
自古以來,浮渡山水行正道、創(chuàng)文明。《易經(jīng)》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p>
被渡者,無分富貴貧賤。
富者有如樅陽境內(nèi)義津小李莊桂林方姓地主,秉承儒教,樂善好施,建立并施行“義莊”“義學(xué)”“義渡”“義田”等制度。因此,此莊沒有一個地主因“罪大惡極”而受到嚴懲。這從很大程度上說,與當時此地崇尚文明教化有關(guān)。尤其是明代以來,樅陽這方厚實的土地,就素有“詩人之窟”“文章之府”“氣節(jié)之鄉(xiāng)”的稱譽。
貴者有如北宋仁宗皇帝,賜封浮山華嚴寺主持法遠和尚為“圓鑒禪師”,并贈送《大藏經(jīng)》5048卷。明代萬歷年間賞賜大量經(jīng)文財物給浮山華嚴寺,有御碑刻石紀實為證。明代萬歷《圣旨》碑石銘文曰:“……民安國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歸仁慈善教……”
貧者多為百姓。明代進士雷鯉,也曾流落至此,客居修道。有詩文刻語為證。他的《浮山紀游》詩曰:“已從浮山來,更覺浮山好。萬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無古今,天風(fēng)醉花鳥。我欲煮煙霞,呼童拾瑤草。”文字為隸刻。
困者如“明末四公子”之一——進士方以智。他隱忍為僧,曾任浮山華嚴寺住持,有《獨往》詩句寫自己的困境:“同伴都分毛,麻鞋獨入林。一年五變姓,十字九椎心。聽慣干戈信,愁因風(fēng)雨深。死生容易事,所痛為知音?!?/p>
登上浮山,認識浮山,理解浮山,悟道人類文明的精髓,誰不感恩浮山的啟迪呢?
五
浮渡山,與白蕩湖天然相依,億萬千年滋養(yǎng)。
浮渡山上水的景點,比較出名的有天池和洗心池。
天池,是古火山遺址。
火山口,成了水池;因地處北峰脊梁,故稱“天池”。
池生綠蓮,邊長菖蒲,近有浮石。
浮石,其實就是火山運動造成的石渣子,形態(tài)各異。
巖漿從地底噴出后冷卻成石塊,內(nèi)里因氣泡而中空,如果將石碴兒放入一盆水中就會呈現(xiàn)浮動現(xiàn)象,因此被人稱之為“奇怪的石頭”。
天池邊上,建有亭子,坐在亭內(nèi),可望見北面寬廣的原野,田地塊塊,村莊處處,河水白白。
羅昌河與錢橋河的水,在山下匯流,繞過山腳東行向南,經(jīng)過石溪河,注入白蕩湖……
洗心池,在滴水洞內(nèi)的滴珠巖下。
游人由金谷寺向南行走,經(jīng)過撐腰巖,再過一線天巖壁下,摸扶一段石縫路,注意腳下流水潺潺的深石溝,向內(nèi)探尋,就到了滴珠洞。洞內(nèi)寬大,猶如一個甕形的超級大廳。這個洞約有10層樓高。頭頂有一水口,腳下就是池子。
水流從上而下,瀉玉濺珠,四時不絕。雨天流大,天晴久了就量小,從不停歇……
洞壁上方,刻有大字,“洗心處”。
抬頭仰望,字與瀉水,相輔照映,頗有令人心生省悟之意。題字者,明代進士桐城縣令黎道照。他是南昌麗陽人,更是一位在《桐城縣志》上留有政績的清廉好官。
滴水洞里的水,曲折向下,流入清水塘,再經(jīng)稻田,流進山下的曲湖,而后進白蕩湖長江東?!?/p>
筆者常想起少年時在浮山中學(xué)讀書的情景,尤其感恩于山中那一溪日夜不停奔涌的清水。曾作歌吟誦:“塘水清兮,洗著吾輩讀書的碗;塘水冷兮,紅著學(xué)子冬日的臉;塘水美兮,映著山閣鳥樹云花天;塘水長兮,流著溪河湖江海洋里的浪……”
六
山浮石船渡世緣,水蕩地脈流文化。伏羲氏一畫開天,創(chuàng)立中華民族獨特的易經(jīng)文化。黃河文明、淮河文明、長江文明、海洋文明,區(qū)域標志明顯。浮山文化,從屬于江淮文明,但它有自己的特色和內(nèi)涵。
佛教著作,以遠祿大師的《禪宗教義九帶集》為代表。
科學(xué)著作,以無可大師方以智的《東西均》《物理小識》《切韻聲原》《醫(yī)學(xué)會通》《刪補本草》為主要代表。
《東西均》是一部哲學(xué)著作,300年來少有人知曉,直至20世紀50年代才被人們發(fā)現(xiàn)。無可大師方以智的辯證法思想領(lǐng)先世界時代潮流多年,其在哲學(xué)、科學(xué)、宗教、語言、文學(xué)、書畫、醫(yī)學(xué)諸多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均有建樹,因此他被人稱為“百科全書式人物”。
浮山文化里的文學(xué)著作,有歷代文人作品,尤其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戴名世、方苞、劉大魁等人的浮山游記詩文作品。
浮渡山水,是桐城派作家的家鄉(xiāng),更是他們的人格精神智慧文明的發(fā)祥地。近代學(xué)者劉師培說:“天下文章莫大乎桐城。”由此可知,他們是無愧于他們那個時代的“浮渡山人”。他們存世的杰作,可以代表浮山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文化學(xué)術(shù)史上的地位和成就。
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敝牵?,是圣賢必備的素質(zhì)。浮山地處黃河、長江之間,對南北文明兼收并蓄加以發(fā)展,這是它的文化特點。這里的山水,符合地靈人杰、眾生共榮的大要求。
妙高峰,妙在,北眺古老的黃河、泰山、長城,北國大地遼闊雄奇;南望浩渺的白蕩湖、長江、九華山,南疆沃野廣闊無比。
峰,不在于最高,而在于高靈妙;山,不在于最大,而在于大文化。妙高峰巔之建筑,是道教文化產(chǎn)物文昌閣。
七
棋盤洞,就在首楞巖下。
棋桌,是山體形成,人工刻出圍棋格。
下棋,是人類以消閑的方式演繹爭斗的方式之一。
據(jù)傳,宋代文豪歐陽修與遠祿大師曾在此斗智。
大師以圍棋之理,點化文忠公仕途困惑。
棋勢變幻,人生無常,進退有度,與民同樂,才是君子正道。
遠祿禪師是北宋得道高僧,范仲淹與之友善。
范仲淹為遠公塔題字銘文,贊曰:“嗚呼遠公,釋子之雄,禪林甘澤,法海真龍。壽齡有限,慧命無窮。寒巖脊骨,千載清風(fēng)?!?/p>
黃庭堅在《贈清隱持正禪師》一詩中,也提到法遠禪師的功德:“擗開華岳三峰手,參得浮山九帶禪?!?/p>
歐陽修有幸在浮山會見了遠祿公。返回滁州后,他寫成了千古名文《醉翁亭記》。
這是中華文化史上一次有著重要意義的大事件,也是佛教與儒學(xué)的一次友情碰撞。這次碰撞,閃耀著圣賢智慧的光芒,同時也輝映著這天空下的浮渡山水。
歐陽與遠祿相會之處,后來被稱為會圣巖。
清乾隆年間,桐城縣令周符和也到過棋盤洞。他在石壁上留下自己的見聞感受:“胸開萬古首楞巖,湖水湖田一望間。久坐蒼苔消世慮,白云竟繞客衣還?!?/p>
清代大學(xué)士張英在《癸未秋游浮山記》中記著:“游浮渡而不登首楞,不如無游?!?/p>
游人至此,眺望西南,勝景入目,心怡神訪?!巴钤浪浦?,長江如帶,九華若筍。”
首楞是佛教用語,有首先感悟人生真義的意思。首楞巖,與“六尺巷”,是清代桐城縣(當時包括樅陽)兩大文化地標。
巷居鬧市,巖在山野。一是儒家入世智慧,一是佛教出塵哲學(xué),讓人深思,令人遐想。
張英《家書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憑此書巧妙地解決了與鄰家宅地之紛爭,讓“六尺巷”成為“禮讓文明”的人類建筑物,具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參照價值。
首楞巖下方,緊連著仙人床。說是仙人床,實是一方高峻峭巖,上為平展石床,下為巨石洞門紫霞關(guān)。
八
浮渡山水,是大方家園。
先人們創(chuàng)造了豐富優(yōu)美的精神文化。浮渡山的景觀文化,既有自然屬性,又有人文屬性。這兩種屬性,不斷產(chǎn)生,不斷融合,不斷發(fā)展。這正如先哲們所說的:天人合一,與時俱進,互生共榮。
山石,作為浮山文化的重要載體,已被先人發(fā)掘,并加以很好地利用。先人用刻石這種方式,記錄傳承著中華文化。據(jù)統(tǒng)計,目前保存著的石刻,共483塊,絕大多數(shù)石刻文字清晰可認。這些摩崖石刻文字,已被攝像成書,由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便于讀者查閱。浮山石刻,已于2013年5月被國務(wù)院確定并公布為第七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這是時代對浮山先人辛勞和智慧的高度認定和贊揚,更是對浮山后來者的一種強烈的激勵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