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未名 江蘇省南京市實驗幼兒園
窗外,沙沙作響的梧桐聲將我的思緒帶回到一年多前的盛夏,我腦海里浮現(xiàn)的是我和她的故事。這個用數(shù)百個日夜撰寫并將續(xù)寫的故事,并沒有想象中激烈的、百轉千回的劇情,而更多呈現(xiàn)出的是無數(shù)個溫暖的時光碎片的重疊。
她是大萌,是一個小班的小女孩。
我是老師,擁有二十多年的教齡。
初遇大萌時,她是下述一切的總和:
一個四歲的孩子,一個不肯看你眼睛的孩子,一個閉口不言的孩子,一個把所有“洞洞”當作棲息地的孩子,一個總在窗邊瞇眼望天空的孩子,一個把一塊積木擺弄半天的孩子,一個永遠喊不動的孩子,一個孤獨地游離在人群之外的孩子,一個像“風”一樣飄蕩的孩子。
總而言之,大萌這樣的存在,在世俗認知中,是與眾不同的。
新生入園,千姿百態(tài),或是哭哭啼啼,或是面露膽怯,或是歇斯底里,或是鎮(zhèn)定害羞??纱竺纫贿M門,便回避掉所有人的視線,屏蔽掉所有外界的聲音,開始滿屋子游走,叫她她不應,拉她她不理,頗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之感。漫無目的地游走了一段時間后,她找到一個墻壁中小小的洞,把自己放進了洞里。在開學的后一周里,天天如此。當絕大部分的孩子已經適應了新奇有趣的集體生活時,大萌卻固守在自己的領地里,自成一派。
在這一周里,我嘗試過許多辦法,想把她請出“洞洞”,但總是以失敗告終。在我稍不注意的時候,大萌總能悄無聲息地原路返回。望著她蜷縮成一團的小小的身體,我縱使是有著豐富的教育經驗,也無法與她進行有效溝通。我糾結在“這該怎么辦” 里無法自拔。
糾結著、糾結著,我的腦海里忽地跳出曾經在某本書里看見的言論:不是每個游蕩的人都迷了路,或許她正在追逐一個你無法想象的夢。瞬間,我有了些許釋然。
時光在“我追她走”的劇情里悄悄溜走,故事的轉折發(fā)生在9月中下旬的一個清晨。這天,大萌如往常一樣,在“洞洞”里躺著。突然她的目光開始凝聚住,漸漸投射到一處玩具上。順著她的目光,我發(fā)現(xiàn)正是清晨剛介紹的新的橡膠拼插玩具。她看看圍坐在桌子邊玩玩具的小朋友們,輕輕地從“洞洞”里鉆出來,挪到了玩具桌旁,伸手拿出了兩個零件,一屁股坐在地板上開始擺弄新玩具??粗龑W⒌臉幼?,我想,或許我等待許久的和大萌建立連接的機會來了。
有些決定性的時刻往往就發(fā)生在某一天、某個時辰,甚至常常發(fā)生在某一分鐘,且是難得一遇的。后來我十分慶幸,那時那景,我正巧在她身邊。那個新玩具,果然是我和大萌之間的破冰之物。
這一次,我嘗試把大萌帶到小沙發(fā)坐下,她手里拿著玩具,沒有抗拒,沒有走開。我心中一陣暗喜,一種微妙的安定感和成就感也油然而生,我似乎找到了開啟大萌心門的辦法。后來,我繼續(xù)嘗試與她進行溝通。我看見大萌拿出了一根長條和一個圓形進行組合,于是開口問道:“你是在做一根棒棒糖嗎?”大萌專注地擺弄著手里的組合,沒有說話。我驟然反應過來,這是個有些特別的孩子。于是,我把自己想象成她,學著她的方法,制作了一個相同顏色和形狀的組合,并在她眼前晃了晃,緊接著裝作舔了一口,笑瞇瞇地對她說:“好甜呀!”這三個字,好像一甜定知音般,大萌第一次將目光聚向我,學著我的動作,舔一舔,說:“好甜呀!”她的小臉上也露出了甜甜的笑容。這是我第一次聽見她有意識地進行表達,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看見她看向我的眼睛,她的瞳孔里反射出我的剪影。
從這一刻開始,我知道有一些東西正悄悄改變著。凝視伴著回應,是萬千故事開始的序章。
基于我與大萌友好的開場,她的生活里開始多了一個會主動去尋找的目標人物——我。
每天,她都會來與我分享一段甜蜜的棒棒糖時光。雖然在面對集體、面對他人時,她依舊顯得心不在焉,格格不入,集體活動時也總躲在“洞洞”里不聽不看,做事自成一派,但至少在這個環(huán)境里,她大約也從心里感知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我為能帶給她些許安全感而感到幸福。
但存異之處便會有不和諧之聲,有些已然適應集體生活的小朋友對大萌種種不守規(guī)則的行為舉動心生疑慮,問出譬如“為什么她不來”之類的問題。為了幫助大萌盡快融入集體,消除她與其他孩子的距離感,我對大家說:“大萌是年齡最小的小妹妹,因為還沒有長大呢,所以和我們有一些不同。我們要一起照顧妹妹,幫助她快快長大?!焙髞?,所有的孩子都把大萌當作小妹妹,知道小妹妹小,所以不太會和大家說話,作為小哥哥小姐姐,平時要關心照顧小妹妹。我和大家一起,從心理上為大萌營造出溫暖、關切的氛圍。此外,開展個性化的班級接納游戲活動“大萌的糖果鋪”,試探并拓展她的安全感與社交邊界。從固定和一兩個伙伴玩起,到以小組為單位一起做游戲,再到對伙伴的親近、不排斥,我們花了近半年的時間,幫助大萌完成了看似一小步實則一大步的蛻變。
漸漸地,大萌在集體中的聲音與存在感愈發(fā)明顯。有無數(shù)的瞬間和片段都記錄著她的細微的改變。她開始知道飯菜不是扔到地上而是一口一口吃進嘴巴里的,她開始表現(xiàn)出自己在空間布局上超強的感知能力,成為班級里最先完成拼圖的小朋友。為此,她還收獲了幾名鐵桿粉絲呢。漸漸地,孩子們也會主動和她親近,雖然她未曾表現(xiàn)出分外的熱情,但再也不是初相識時候的形單影只。雖然她依舊不愛與人主動交流,但在集體中也學會了對伙伴有所回應。跬步積千里,流沙堆高塔。在我們不斷流轉的溫暖、肯定與愛里,相信未來兩年的時光,我們之間關系的發(fā)展縱使仍會慢,卻馳而不息。
距初遇時隔一年,她又是下述一切的總和:
一個五歲的孩子,一個偶爾望向你眼睛的孩子,一個會與你分享甜甜的糖果的孩子,一個笑起來下巴尖尖、眼睛彎彎的孩子,一個會主動說棒棒糖是葡萄味道和西瓜味道的孩子,一個可以和大家坐在一起游戲的孩子,一個會拉你衣角要抱抱的孩子,一個飄蕩在風中但我張開雙臂就能擁抱住的孩子。
在和大萌朝夕相處的日子里,融合教育的理念與其所包含的支持策略自然在我的教育教學中生根生長。例如,對其制訂個別化教育方案(妹妹的成長);面對其“問題行為”進行個性化處理(班級接納活動);搭建橋梁增加其與同伴互動的機會與深度(大萌的糖果鋪);強化其優(yōu)勢特點進行班級宣導活動(拼圖小達人);采用其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溝通交流(糖果好甜呀)。在無數(shù)的個性化教育和細節(jié)里,將理論與教育融合,將理解與教育融合,將愛與教育融合,至此,盼生根生長的沃土里已有嫩芽破土之勢。
心有所信,方能遠行。人與人的磁場是能夠相互感應的,相斥相吸往往也都在一念之間。面對有些許不同的孩子,有一顆包容和悅納的心,存一些感同身受的意,那些如星星般存在的孩子就會被埋下希望的種子。較之一株小草,或許一條藤蔓能伸出更多枝條;較之普通的孩子,或許一個特別的孩子能創(chuàng)造更多驚喜。我們都應該相信微小積累、持續(xù)改變和時間的力量,因為時間看得見。在那時間織就的不斷延伸交錯的網里,我和大萌的故事依舊會繼續(xù)書寫。
不知不覺里,希望的種子已悄然生根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