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曉 李 華
(1.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江蘇南京 210023;2.陜西理工大學藝術學院,陜西漢中 723001)
陶宗儀字九成,號南村,1317年出生于浙江黃巖,中年時期躲避戰(zhàn)亂定居松江,直至1403年在松江去世。目前學界對陶宗儀的生平問題考證相對完備,但避難松江的搬遷經歷尚未厘清,此段經歷對陶宗儀影響較大,故需進一步細致考論。
陶宗儀曾在松江“鳳凰山”和“南村”居住,有貝瓊為證:“(陶宗儀)隱云間之鳳皇山,后又徙山陽之南村。”考《(正德)松江府志》云:“鳳凰山在府北,東枕通波塘,西連薛山,據(jù)九峰之首,延頸舒翼,宛若鳳翥,故名。”又按《肇域志》云:“鳳凰山在府城北。《圖經》云:“以其據(jù)九峰之首,延頸舒翼,宛若鳳翥故名?!睎|枕通波,西連玉屏山……山南村民依水而居,曰:鳳凰山鎮(zhèn),橋曰:錦溪?!笨梢姡P凰山位于松江府的北部,在鳳凰山山南腳下又有鳳凰山鎮(zhèn),村民在此居住。
因此,貝瓊所言陶宗儀“徙山陽之南村”,是否意味著陶宗儀原本居住于鳳凰山上,后遷至山南的鳳凰山鎮(zhèn),所以稱其居住地為“南村”。按照《南村記》云:“(陶宗儀)號曰南村,蓋有得夫晉庾亮登南樓于清秋之際,陶處士(陶淵明)見南山于采菊之時矣……此南村之所以為南,蓋本于南山悠然之趣。而南樓之賞不足以喻夫南山之勝,南山之勝即先生南村之勝,信可知已。”又考《南村輟耕錄·陶氏二譜》寫道:“宋?山王質所著《云韜堂紹陶錄》,錄中首載《栗里》《華陽》二譜。惟先生之大節(jié)高風,流播千古。而質者,乃能次第其出處,作為年譜,且以名吾書紹陶之志,是可尚已?!备鶕?jù)《紹陶錄》所載,知《栗里譜》譜主姓陶,卻不知姓名,書中僅以君代替??肌豆{注陶淵明集》,陶淵明作文“昔欲居南村”,湯漢針對“南村”作注曰:“即栗里也?!庇帧督B陶錄》記載譜主人曾作《歸田園詩》一首,曰:“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笨肌短諟Y明集》,此詩為陶淵明作也。故《栗里譜》的譜主人即為陶淵明,而陶宗儀稱《栗里》《華陽》二譜可以“名吾書紹陶之志”,《南村草堂記》有云:“(陶宗儀)祖陶處士,為晉一代偉人。”陶宗儀以陶淵明的后世自居,并頌揚陶淵明的高風亮節(jié)。所以,《南村記》可證陶宗儀的心跡,陶宗儀筑屋“南村”,實是標榜陶淵明,以證自己的風骨和隱居之志。故“南村”另有它地,并非指鳳凰山山南腳下的鳳凰山鎮(zhèn)。
不過,既然貝瓊云陶宗儀居住鳳凰山,那么陶宗儀是居于鳳凰山中,還是居于山腳的鳳凰山鎮(zhèn)?!赌洗宀萏糜洝穼懙溃骸澳洗宀萏谜?,陶君九成先生隱居之所也。先生性沖澹,不樂仕進,厭囂塵湫隘,遂徙家南村焉?!笨梢姡兆趦x不喜喧囂,希望遠離鬧市,所以才決定搬至“南村”。如果陶宗儀原先居住在鳳凰山中,本身就遠離人群,不存在喧鬧的問題。如果居住在鳳凰山鎮(zhèn),必將每日接觸些許煙火。所以,貝瓊記述陶宗儀住在鳳凰山,具體而言是指陶宗儀曾在鳳凰山鎮(zhèn)生活過一段時間。
那么,“南村”位于松江府何處,考《(正德)松江府志》曰:“泗涇自祥澤塘折北而東,納通波涇、外波涇、洞涇、張涇四水,故名。東合蟠龍?zhí)?,北行絕橫塘,折而東為蒲匯塘……陶宗儀南村草堂在焉?!睂O作也有言:“(陶宗儀)由避兵家淞城之北,泗水之南,諸生買地結廬,遂居以老?!惫视伞叮ㄕ拢┧山尽泛蛯O作的記述可知,南村位于泗水附近,通波涇又屬于泗涇之一,而鳳凰山又位于通波涇西部,所以,“南村”位于鳳凰山山陽的泗涇,即鳳凰山腳下的鳳凰山鎮(zhèn)的東部方向。陶宗儀也因曾在鳳凰山鎮(zhèn)開門收徒,后在弟子們的籌資幫助下,才得以搬至泗水,構筑“南村”,直至終老。而陶宗儀搬遷至“南村”的時間,昌彼得已經考論為1356年,論述較為允當,不多做贅述。
陶宗儀初遷松江的時間,昌彼得與晏選軍均得出1355年尚居于貞溪的結論,但是此時間還可推前。
考《南村賦(有序)》寫道:“(陶宗儀)將返乎天臺守先壟,適寇砦于鄉(xiāng),歸弗克,遂宿留乎云間,因籍焉?!笨梢娞兆趦x在打算返回家鄉(xiāng)之時,因為家鄉(xiāng)遭受兵難,不得已才借留松江,并最終占籍松江直至去世。而按陶宗儀自述,1352年陶宗儀路過杭州前往它地,則返回黃巖的時間必定在1352年之后。1352年之后發(fā)生在黃巖的叛亂則成為陶宗儀搬松時間的關鍵?!赌洗遢z耕錄·軍前請法師》記載:“至正十一年(1351年),官兵下海剿捕方國珍。”《元史紀事本末》記載:“十二年(1352年)……三月,臺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花與方國珍戰(zhàn)于澄江,死之?!庇謸?jù)《明史·方國珍》記載:“國珍疑懼,復叛。誘殺臺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亡入海。使人潛至京師,賄諸權貴,仍許降,授徽州路治中。國珍不聽命,陷臺州,焚蘇之太倉。”據(jù)《元史紀事本末》和《明史》記載,至正十二年三月,陶宗儀的同鄉(xiāng)黃巖人方國珍在家鄉(xiāng)再次叛亂,并殺害臺州路的首長泰不華。休兵過后,方國珍又占領整個臺州路,甚至北部的平江地區(qū)??梢姡?352年開始,方國珍盤踞臺州路,使臺州路一直飽受戰(zhàn)亂,無法安平。
1352年方國珍再次叛亂與陶宗儀路過杭州的時間正好吻合,而陶宗儀出杭州已是至正十二年九月,晚于殺泰不華的時間六個月,而方國珍殺泰不華與攻陷臺州地區(qū)之間有一段時間的修兵期。又因未見陶宗儀回到黃巖的記錄,也未見其出杭州再次返回的記錄。故判斷,陶宗儀由湖州避難借過杭州,恰逢聽聞方國珍攻占臺州,陶宗儀遂由杭州北上避難,但方國珍已經攻陷平江地區(qū),所以,杭州以北嘉興等地也無法幸免,不得已,陶宗儀“蹈海入?yún)恰?,經海上被迫趕至松江。爾后,方國珍一直占據(jù)這些地區(qū),導致陶宗儀無法返回。因而,也印證了陶宗儀選擇松江避難并占籍的原因,其定居松江的時間亦大致確定為1352年,其36歲時。
陶宗儀作《曹氏園池行》自述:“我昔避兵貞溪頭,杖屨尋常造園所?!卑丛娭杏涊d,陶宗儀最初徙入松江府之時居住在貞溪,而非鳳凰山鎮(zhèn)。因而,“貞溪”與“鳳凰山鎮(zhèn)”的方位關系需要一番考證?!叮ㄕ拢┧山尽酚休d貞溪之地,其記述道:“小蒸地挹九峰、三泖之勝,居此者,多文人韻士,因美其名為貞溪?!薄墩衾镏韭浴芬灿涊d:“小蒸鎮(zhèn)在四十四圖,一名貞溪,地挹峰、泖。”從《(正德)松江府志》《蒸里志略》記載來看,貞溪實際就是位于松江府的小蒸鎮(zhèn),而其地因挹九峰和三泖,且三面環(huán)泖,所以,小蒸鎮(zhèn)位于九峰附近、三泖之間。
不過鳳凰山既為九峰之首,換句話說,鳳凰山屬于九峰之一,那么,小蒸鎮(zhèn)按理應在鳳凰山附近,但實事并非如此?!叮ㄕ拢┧山尽酚涊d:“府境諸山皆自杭天目而來,累累然隱起平疇間。長谷以東,通波以西,望之如列宿。排障東南,涵浸滄海,煙濤空翠,亦各極其趣焉。而九峰之名特著?!逼渲小巴úㄒ晕鳌币痪洌呀洿_定為位于松江府北部的首峰——鳳凰山。故“長谷以東”則可定位九峰的另一端,《(正德)松江府志》也有記載到:“昆山,府西北二十三里,長谷之東,陸氏之先葬此。”凌巖有詩贊曰:“九峰西峙比昆侖,晉代將軍墓尚存。今日捫蘿登絕頂,桑丘麥壟自村村?!笨梢姷诰欧寮礊槲挥谒山鞅狈较?,長谷東部的昆山。又按《(正德)松江府志》記載,第七峰橫云山位于昆山的東北方向,第六峰機山在橫云山東北部,第八峰干山位于機山的東部,以位于機山東部的廬山為界,第四峰細林山在干山的南部,第三峰佘山在廬山的東部方向,第五峰薛山又在佘山東部,而鳳凰山則在薛山東部,至于第二峰陸寶山位于鳳凰山與玉屏山即薛山的中間。故而,九峰整體位于松江府的西北方向,且其大致按照由西南到東北的走向排列。又有《(紹熙)云間志》考證道:“陸士衡詩:‘仿佛谷水陽,婉孌昆山陰?!懙勒啊秴堑赜洝吩疲骸{}縣東北二百里有長谷,昔陸遜、陸凱居此,谷水東二里有昆山,父祖葬焉。’水北曰陽,山北曰陰,則此水在昆山之北也。”由《(紹熙)云間志》的考證可見,松江府谷水即為長谷,而長谷在昆山附近,或者說,谷水在昆山西北方向的不遠處。而三泖又在谷水的南部,進而,得出三泖大致位于昆山的附近,而非鳳凰山附近。而小蒸鎮(zhèn)雖然記載在九峰附近、三泖之間,但具體而言,小蒸鎮(zhèn)位于昆山的西南方向。而九峰成西南向東北走向排列,故而,鳳凰山位于昆山的東北方向,且相距甚遠,換句話說,陶宗儀借居的鳳凰山鎮(zhèn)位于小蒸鎮(zhèn)的東北方向,且因距離過遠,鳳凰山鎮(zhèn)不可與小蒸鎮(zhèn)等同。
既然小蒸鎮(zhèn)與鳳凰山鎮(zhèn)之間有一定距離,陶宗儀因躲避戰(zhàn)爭最初也只是居住于松江府的小蒸鎮(zhèn),而非直接搬入鳳凰山鎮(zhèn)。因此,部分學者雖認為陶宗儀由小蒸鎮(zhèn)搬入鳳凰山,但是忽略了鳳凰山與鳳凰山鎮(zhèn)其實并非同一地點,也未細考小蒸鎮(zhèn)與鳳凰山的位置關系之遠近,或兩地可否等同。故補其不足。
此外,有必要對其搬入鳳凰山鎮(zhèn)的原因進行考察,考《(正德)松江府志》,其記載:“鳳凰山鎮(zhèn)在三十八保,東通錦溪橋,西連費榮敏公墓?!薄叮ㄕ拢┧山尽酚州d:“護軍鎮(zhèn)國上將軍、福建宣慰使都元帥江夏榮敏公費松墓在鳳凰山?!笨梢?,費松的身份十分顯赫。其又安葬在鳳凰山中,而一族的先人安葬地一般不會遠離家族駐地,惜費氏一族的記載較少,因而只得推斷部分費氏后人很大可能居住于鳳凰山腳下的鳳凰山鎮(zhèn)。而費松為陶宗儀妻子的先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自述道:“鎮(zhèn)國上將軍、福建宣慰使費榮敏公松,余內子之曾大父也?!庇钟小栋自坡刻站鬼佟穼懙溃骸白幽腥恕酢鮾x,娶都漕運萬戶松江費雄女元珍?!卑锤邩s盛《元代海運試析》考論,元代的海運機構——都漕運萬戶府大約在至大四年(1311)年確定,并且都漕運萬戶府的正官由達魯花赤和正負萬戶組成。柳貫撰《元故海道都漕運副萬戶咬童公遺愛頌(并序)》有記載都漕運萬戶在元代的地位,文中寫道:“漕運萬戶之有府、有官始朱張氏,自其敗亡,倚注尤重。朝廷嘗紆廟算,慎簡名流,付之操柄。雖官有正貳之殊,而其品秩咸在第三,金苻銀篆,出入駕王乘傳,賦錄視外諸侯倍,列城守牧,受牒聽令唯謹,其去而翱翔禁近,出入臺閣者踵相接也?!倍间钸\萬戶無論正副職,其官品皆在三品。都漕運萬戶府在元代極其重要,府中正官又頗受朝廷倚重,致使元人爭先拜訪府內官員。既然陶宗儀的岳父費雄官至都漕運萬戶,則其必定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而從費雄的祖父費松到費雄自己,在元代都是具有較高身份地位的官員,松江府費氏家族的盛況可見一斑。
相反,陶宗儀是以躲避兵難的難民身份搬至松江府,又按孫作所說,陶宗儀家境也比較貧寒。因而,在身份地位嚴明的古代,陶宗儀和費元珍可謂不對等。那么,費元珍為何會嫁給大齡的陶宗儀,《梧溪集·朱夫人(有序)》道明原因,其寫道:“夫人諱元琇,江陰知事朱道存之妻,都漕萬戶費雄之女也。至正十六年(1356年)江陰亂,夫人依其父居松江之上海。未幾上??h陷,苗軍復縣,大掠。夫人驚遽出臥內。時苗手刃以入,將犯之……比遇害,爪入楹木,血沁于指,哀哉?!痹L即為費雄的女兒費元琇,與陶宗儀的妻子費元珍為親姐妹。而1356年,費元琇跟隨其父居于松江府上??h,因賊寇入侵費家而遇害??梢?,賊寇已可隨意出入費家,并隨意殺害費家之人。而費雄是否遇害,沒有文獻記載,但可判斷其免不了遭難。得見費家在1356年遭受變故,已沒往日輝煌,此時費元珍因遭受兵難,由貴家子弟新變落寞人家。鑒于此,陶宗儀才有機會娶費元珍為妻,因而搬離小蒸鎮(zhèn),至費氏家族所在的鳳凰山鎮(zhèn)。所以,陶宗儀娶妻的時間便在費氏家族發(fā)生變故的1356年之后,又1356年陶宗儀已經搬至泗涇,故其娶妻時間為1356年,其40歲時。
細考陶宗儀初遷松江府的時間,以及根據(jù)三地的位置關系,考論其在松江府的搬遷經歷以及搬遷原因。陶宗儀在搬入松江府時共有三段搬遷經歷:1352年,36歲的陶宗儀因躲避兵禍初入松江府時居住于貞溪——小蒸鎮(zhèn)開始第一段生活;至1356年,陶宗儀40歲娶費元珍,從而搬遷到松江府東北方向的鳳凰山鎮(zhèn),開始第二段生活;最后因不喜喧囂,于同年,陶宗儀在其弟子們的籌資幫助下,向東遷徙,開始第三段生活,并定居泗涇,遠追陶淵明而筑屋“南村”,生活逐漸穩(wěn)定下來,直到去世。
①[元]貝瓊.清江貝先生集[M].商務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本.
②[明]顧清等.(正德)松江府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45.
③[清]顧炎武.肇域志.續(xù)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88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1.
④[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清]永瑢、[清]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8冊[M].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663-664.
⑤[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中華書局,1959:189.
⑥[晉]陶潛撰,[宋]湯漢等箋注.箋注陶淵明集.續(xù)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04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3.
⑦[宋]王質.紹陶錄[M].中華書局,1991:2.
⑧[晉]陶潛撰,[宋]湯漢等箋注.箋注陶淵明集.續(xù)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04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8.
⑨[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清]永瑢、[清]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8冊[M].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66.
⑩[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清]永瑢、[清]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8冊[M].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662-663.
(11)[明]顧清等.(正德)松江府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87.
(12)[元]孫作.滄螺集.沈乃文.明別集叢刊第1輯第14冊[M].黃山書社,2013:214.
(13)昌彼得.《說郛》考[M].文史哲出版社,1979:434-439.
(14)[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清]永瑢、[清]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8冊[M].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662.(15)[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中華書局,1959:88.
(16)[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中華書局,1959:353.
(17)[明]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M].中華書局,1979:205.(18)[清]張廷玉等.明史[M].中華書局,1974:3697.
(19)[元]貝瓊.清江貝先生集.商務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本.(20)[元]陶宗儀.南村詩集.[元]陶宗儀著,徐永明、楊光輝整理.陶宗儀集上冊[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31.
(21)[明]顧清等.(正德)松江府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334.
(22)[清]葉世雄等.蒸里志略.中國地方志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第2冊[M].上海書店,1992:730.
(23)[明]顧清等.(正德)松江府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34-35.
(24)[明]顧清等.(正德)松江府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36.
(25)[明]顧清等.(正德)松江府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36:45.
(26)[宋]楊潛.(紹熙)云間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3746.(27)[明]顧清等.(正德)松江府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335.
(28)[明]顧清等.(正德)松江府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795.
(29)[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中華書局,1959:83.
(30)[元]鄭元祐.僑吳集.[清]永瑢、[清]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6冊[M].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608.
(31)高榮盛.元代海運試析[J].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3(07):50.
(32)[元]柳貫.待制集.[清]永瑢、[清]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0冊[M].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329.(33)[元]孫作.滄螺集.沈乃文.明別集叢刊第1輯第14冊[M].黃山書社,2013:214.
(34)[元]王逢.梧溪集[M].商務印書館,193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