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玉,鄒樹芳,劉衍芮,李杰,肖嬌
(1.西南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2.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四川 瀘州 646000)
研究顯示[1],隨著老齡化加速,脊柱手術數(shù)量逐年上升,其數(shù)量約每年增長4 倍。脊柱手術創(chuàng)傷大、失血多、術后臥床時間長,容易導致凝血和纖溶功能紊亂,靜脈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脊柱術后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2]。VTE 包括了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癥(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兩種臨床表現(xiàn)形式[3]。研究顯示,脊柱術后VTE 發(fā)生率為0.3%~31%[4],且多發(fā)生于術后2 周內,手術30 d 后發(fā)生極少[5]。VTE 發(fā)病具有隱匿性,且致殘、致死率高,是全世界第3 大心血管疾病死亡原因,也是患者醫(yī)院內非預期死亡的重要原因[6],但脊柱術后能否預防性使用抗凝藥尚存在爭議[2]。因此,明確脊柱術后早期VTE 危險因素對于高危人群的識別,VTE的預防、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目前,國內外已有較多研究對脊柱術后VTE 危險因素進行了探討,但各研究涉及的危險因素不同,部分結論不一致。本研究旨在通過Meta 分析進一步確定患者脊柱術后早期VTE 危險因素,為預防患者脊柱術后早期VTE的發(fā)生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研究類型為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②研究對象為因各種原因行脊柱手術的患者,年齡≥18 歲;③研究內容為脊柱術后30 d 內發(fā)生VTE(包括DVT 和PTE)的危險因素;④DVT 經(jīng)超聲檢查或靜脈造影檢查確診,PTE經(jīng)肺動脈血管造影術等相關影像學檢查確診;或根據(jù)VTE 國際疾病分類的編碼標準進行診斷;⑤樣本量≥100 例。排除標準:①綜述、會議、動物實驗、病例報告;②無法獲取全文;③原始數(shù)據(jù)不完整、無法提供或轉換為OR值和95%CI的文獻;④非中英文文獻;⑤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評分<6 分的文獻;⑥重復發(fā)表文獻。
1.2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Scopus、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中國知網(wǎng)(CNKI)、萬方數(shù)據(jù)庫(WanFang Data)和維普數(shù)據(jù)庫(VIP)中研究脊柱術后早期VTE 危險因素的文獻,并手工檢索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2 年1 月8日。將主題詞與自由詞相結合進行檢索,英文檢索詞為“Spine Surger*/Spinal Surger*/Spine Procedure*/Spinal Fusion/Cervical Vertebrae Surger*/Thoracic Vertebra Surger*/Lumbar Vertebra Surger*/Sacral Vertebra Surger*/Coccygeal Vertebra Surger*”“Phlebothrombos*/Venous Thrombos*/Deep Vein Thrombos*/Deep Venous Thrombos*/Pulmonary Embolism”“Risk Factor*/Social Risk Factor*/Health Correlates/Population* At Risk/Risk Score*/Risk Factor Score*/Related Factor*/Associated Factor*/Predictor*”,中文檢索詞為“脊柱手術/頸椎手術/胸椎手術/腰椎手術/骶椎手術/尾椎手術”“靜脈血栓栓塞/深靜脈血栓/肺血栓栓塞”“危險因素/影響因素/相關因素/預測因素”。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將全部文獻導入EndNoteX9,2 名研究者同時且獨立進行文獻的篩選和資料的提取。首先排除重復文獻,然后仔細閱讀題目和摘要進行初步篩查,排除與研究主題無關的文獻,再閱讀全文確定最終納入文獻。如遇分歧,需與第3 名研究者協(xié)商決定。提取的資料包括第一作者、發(fā)表年份、研究對象國籍、研究類型、樣本量、危險因素、VTE 出現(xiàn)時間、VTE 診斷方法。
1.4 質量評價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由2 名研究者采用NOS 量表獨立完成,意見不一致時,與第3 名研究者協(xié)商解決。該量表分為研究人群的選擇、組間可比性、暴露或結果評價3 個維度,共8 個條目,滿分9 分,≥6 分視為文獻質量較高,可納入研究。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RevMan5.4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使用OR值以及95%CI作為效應指標。通過χ2檢驗和I2判斷各研究間的異質性,當I2≤50%,P>0.1 時,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當I2>50%,P≤0.1 時,選擇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進行敏感性分析查找異質性來源,結合漏斗圖分析發(fā)表偏倚情況。
2.1 文獻檢索結果 通過數(shù)據(jù)庫檢索得到相關文獻2070 篇,其中,英文文獻1762 篇,中文文獻308 篇。篩選后最終納入文獻27篇[7-33],其中,英文文獻19篇[8,10,14,18-33],中文文獻8篇[7,9,11-13,15-17]。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 納入的27 篇文獻中,病例對照研究16 篇,隊列研究11 篇,共涉及37 項危險因素。納入文獻NOS 評分為6~8 分,其中7 篇文獻NOS 評分為6 分,14 篇文獻NOS 評分為7分,6 篇文獻NOS 評分為8 分。納入文獻基本特征及NOS 評分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及NOS 評分
2.3 Meta 分析結果
2.3.1 年齡 13 項研究[7-11,13-20]報道了年齡與脊柱術后早期VTE的關系,各研究間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000 01,I2=84%);經(jīng)敏感性分析,5 項研究[8,9,11,18,20] 為異質性的主要來源,排除該5 項研究后,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47,I2=0),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高齡是脊柱術后早期VTE的危險因素[OR=2.95,95%CI(2.31,3.78),P<0.000 01],見圖2。
圖2 年齡對脊柱術后早期VTE 影響的森林圖
2.3.2 BMI 7 項研究[7,12,15,17,19,26,29]報告了BMI 與脊柱術后早期VTE的關系,各研究間統(tǒng)計學異質性可接受(P=0.09,I2=45%),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BMI 較高是患者脊柱術后早期VTE的危險因素[OR=1.71,95%CI(1.41,2.08),P<0.000 01],見圖3。
圖3 BMI 對脊柱術后早期VTE 影響的森林圖
2.3.3 性別 4 項研究[13,20,21,27]報告了性別與脊柱術后早期VTE的關系,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71,I2=0),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女性是脊柱術后早期VTE的危險因素 [OR=2.96,95%CI(2.11,4.15),P<0.000 01],見圖4。
圖4 性別對脊柱術后早期VTE 影響的森林圖
2.3.4 D-二聚體 9 項研究[7-10,12,14,16,18,21]報告了D-二聚體與脊柱術后早期VTE的關系,各研究間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000 01,I2=83%);經(jīng)敏感性分析,4 項研究[7,10,12,18]為異質性的主要來源,排除該4項研究后,各研究間統(tǒng)計學異質性可接受(P=0.10,I2=48%),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D-二聚體較高是脊柱術后早期VTE的危險因素[OR=1.93,95%CI(1.52,2.45),P<0.000 01],見圖5。
圖5 D-二聚體對脊柱術后早期VTE 影響的森林圖
2.3.5 輸血 7 項研究[7,9,15,16,18,25,33]報告了輸血與脊柱術后早期VTE的關系,各研究間統(tǒng)計學異質性可接受(P=0.37,I2=7%),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輸血是患者脊柱術后早期VTE的危險因素[OR=2.61,95%CI(1.98,3.45),P<0.000 01],見圖6。
圖6 輸血對脊柱術后早期VTE 影響的森林圖
2.3.6 高血壓 5 項研究[10,13-15,17]報告了高血壓與脊柱術后早期VTE的關系,各研究間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04,I2=59%),經(jīng)敏感性分析,1 項研究[17]為異質性的主要來源,排除該研究后,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70,I2=0),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高血壓是脊柱術后早期VTE的危險因素[OR=3.57,95%CI(2.66,4.78),P<0.000 01],見圖7。
圖7 高血壓對脊柱術后早期VTE 影響的森林圖
2.3.7 糖尿病 3 項研究[15-17]報告了糖尿病與脊柱術后早期VTE的關系,各研究間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07,I2=63%),經(jīng)敏感性分析,1 項研究[17]為異質性的主要來源,排除該研究后,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57,I2=0),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是脊柱術后早期VTE的危險因素[OR=3.05,95%CI(2.09,4.46),P<0.000 01],見圖8。
圖8 糖尿病對脊柱術后早期VTE 影響的森林圖
2.3.8 術后臥床時間 6 項研究[7,15-19]報告了術后臥床時間與脊柱術后早期VTE的關系,各研究間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000 01,I2=92%),經(jīng)敏感性分析,2 項研究[17,18]為異質性的主要來源,排除該2 項研究后,各研究間統(tǒng)計學異質性可接受(P=0.13,I2=47%),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術后臥床時間較長是脊柱術后早期VTE的危險因素[OR=4.13,95%CI(3.01,5.68),P<0.000 01],見圖9。
圖9 術后臥床時間對脊柱術后早期VTE 影響的森林圖
2.3.9 術后鍛煉 3 項研究[7,14,15]報告了術后鍛煉與脊柱術后早期VTE的關系,各研究間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005,I2=81%),經(jīng)敏感性分析,1 項研究[15]為異質性的主要來源,排除該研究后,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41,I2=0),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術后鍛煉是脊柱術后早期VTE的保護因素[OR=0.24,95%CI(0.12,0.47),P<0.0001],見圖10。
圖10 術后鍛煉對脊柱術后早期VTE 影響的森林圖
2.4 發(fā)表偏倚分析 本研究對年齡因素(納入文獻數(shù)≥10篇)繪制漏斗圖,散點左右對稱性不佳,提示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見圖11。
圖11 年齡因素漏斗圖
3.1 患者一般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齡為脊柱術后早期VTE 危險因素,這與一項為期25 年的流行病學研究數(shù)據(jù)一致[34]。原因可能是年齡升高導致了血管功能退化、血管彈性降低以及血液黏度增高;并且高齡患者常伴心腦血管疾病,易加劇血管損傷;加之老年患者活動減少,血流速度緩慢,利于血栓形成[13,16]。BMI 較高的患者脊柱術后早期VTE 風險更高,Xu A等[35]報告了與本研究相同的結果,該研究指出,BMI 每增加1 kg/m2,發(fā)生VTE的概率增加9.4%??赡苁荁MI 高的患者脂肪組織相對較多,使炎癥細胞因子等的釋放增加,導致組織因子的合成增強,激活了外源性凝血通道,從而促進血栓的形成[36]。脂肪細胞還可分泌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PAI)-1,使纖溶系統(tǒng)受到抑制,給血栓的形成提供條件[37]。此外,肥胖患者常伴發(fā)高脂血癥且血液流速較正常人更慢,可誘發(fā)血栓的形成[15]。本研究顯示,女性患者脊柱術后早期VTE的風險更大,可能與女性患者雌激素治療、妊娠、口服避孕藥等因素相關[13]。雌激素治療及妊娠可使雌激素水平升高,進而促進凝血因子的合成,增強凝血功能[38];而口服避孕藥后可出現(xiàn)活化蛋白C 抵抗,導致凝血酶合成增加,利于VTE的形成[39]。但Buchanan IA等[40]報道的結果與本研究相反,該研究指出男性與脊柱術后早期VTE 顯著相關,可能是該研究對象中育齡期女性占比更少;且有研究證實[34],在>45 歲人群中男性VTE風險更高。因此,仍需開展更多高質量、大樣本的研究以探明性別與脊柱術后早期VTE 間的關系。
3.2 疾病相關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D-二聚體較高為脊柱術后早期VTE 危險因素,與Cohen AT等[41]一項關于7581 例對象的多中心研究結果一致。D-二聚體的形成與機體凝血及纖溶系統(tǒng)的變化之間關系密切,是血栓形成與溶解的重要表現(xiàn),且對VTE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42]。本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脊柱術后早期更容易發(fā)生VTE。原因是高血壓患者血管內皮受到損傷,可引起血管平滑肌增生、血管彈性降低及血流阻力增加;并且血壓升高會導致全血黏度升高,為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創(chuàng)造條件,利于血栓的形成[10,14]。本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脊柱術后早期VTE 風險更高。原因可能有以下3點[15,16]:①血管內皮細胞因持續(xù)高血糖發(fā)生損傷,使內皮下膠原纖維暴露,血小板被激活、發(fā)生聚集;②血漿脂蛋白糖基化,血小板攝取低密度脂蛋白顯著增加,使其活性增強,引起高黏附、高聚集狀態(tài);③高血糖狀態(tài)導致微血管前后阻力發(fā)生變化,使微循環(huán)灌注增加,導致微循環(huán)瘀滯及血液黏度升高,增加了VTE的風險。
3.3 治療相關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輸血會增加脊柱術后早期VTE 風險,這與Goel R等[43]研究結果一致??赡苁禽斞獙е卵吼ざ仍黾?,血流速度受到影響,使紅細胞、血小板發(fā)生聚集,從而促進血栓的形成[9]。輸血還可使機體產(chǎn)生炎癥反應,而炎癥反應又與高凝狀態(tài)密切相關,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18]。此外,當紅細胞發(fā)生儲存損傷,可導致紅細胞中一氧化氮水平降低,從而引起血管收縮、血小板激活,促使VTE的發(fā)生[44]。本研究還指出術后臥床時間較長為VTE 危險因素,術后鍛煉為VTE 保護因素。原因是術后長期臥床及無主被動鍛煉的患者下肢肌肉泵功能障礙,影響靜脈血液回流,血液黏度增加,利于血栓形成[19]。研究表明[45],術后早期活動及康復鍛煉可以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有助于VTE的預防。因此,應鼓勵并指導病情允許的患者積極進行術后主被動鍛煉,減少臥床時間。
3.4 本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僅納入了公開發(fā)表的中文、英文文獻,可能造成納入文獻不全;納入研究間存在異質性,可對Meta 分析結果造成一定影響;其他因素如手術方式、手術時間、手術部位、麻醉方式等因納入文獻數(shù)量較少、異質性較高未進行合并,尚需更多高質量、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證據(jù)進行驗證。
綜上所述,高齡、BMI 較高、女性、D-二聚體較高、輸血、高血壓、糖尿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為脊柱術后早期VTE 危險因素,術后鍛煉為脊柱術后早期VTE 保護因素。應加強對脊柱術后患者VTE的評估與篩查,盡早識別高危患者,密切關注患者的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結果,采取積極措施預防和應對脊柱術后VTE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