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松文
(1.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省綠色建筑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108)
雙曲拱橋按其行車道所處的位置屬于上承式拱橋,一般由主拱圈和拱上建筑所構成,主拱圈由拱肋、拱波、拱板和橫向聯(lián)系等幾部分組成,介于拱肋之間的拱波也呈曲線型,且與主拱圈的曲線正交,故而稱為雙曲拱橋。拱上建筑按照其結構形式和填充物不同,可分為實腹式和空腹式兩種,其主要作用是用來構成平緩的橋面和傳遞荷載。這種橋型由20世紀60年代江蘇無錫建橋職工首創(chuàng),具有施工周期短,結構輕巧美觀,跨徑適應性大等優(yōu)點,這種橋型很快在全國范圍內(nèi)得到推廣。到近年,因建造時間太久,大多數(shù)雙曲拱橋的橋齡老化,也出現(xiàn)梁體破損、承載力下降等情況,造成的安全事故時有發(fā)生,對人民生命財產(chǎn)造成嚴重的威脅,對于此類橋梁的檢測應給予高度的重視?;诖?,本文以某空腹式雙曲拱橋工程為研究對象,依據(jù)設計資料和現(xiàn)場測量,采用MIDAS/Civil進行空間建模,對該橋梁進行靜動載試驗,將實測值與理論計算值進行比較分析。
某橋位于永安市湖濱路,約建于1971年,橋梁總長為86.42m。橋面為水泥混凝土鋪裝,橋面寬度9.2m=2.2m(人行道)+7.0m(車行道)。
橋梁上部結構為凈跨徑3×20m鋼筋混凝土空腹式雙曲拱橋,主拱圈由七肋六波組成,凈矢高3.33m,矢跨比為1/6,拱肋寬度0.28m,中心間距1.38m。每跨布置4個腹拱,腹拱凈跨1.76m,凈矢高0.55m,拱圈厚度為0.26m,腹拱拱圈為塊石砌筑。下部結構為重力式橋墩、臺,基礎采用明挖擴大基礎。橋梁正交,原設計荷載:汽車-13級,掛車-80。
經(jīng)現(xiàn)場勘查,該橋上部結構已進行了加固,加固方法為:在雙曲拱主拱圈的拱肋間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在各個腹拱及腹拱立墻內(nèi)新增混凝土套拱。由于缺乏部分設計資料,該橋尺寸均為檢測人員現(xiàn)場測量所得。
由永安方向往坑邊方向(自東向西)為前進方向,沿前進方向,橋跨編為第1跨~第3跨,橋墩臺編為0#臺、1#墩、2#墩、3#臺,腹拱編為Fn-1~Fn-4。沿前進方向從左往右拱肋依次編為Gn-1~Gn-7,橫系梁依次編為Hn-1-1~Hn-m-x,加固拱板依次編為Bn-1-1~Bn-m-x,其中,n表示橋跨編號,m表示沿前進方向第m道橫系梁/加固拱板,x表示從左向右第x片橫系梁/加固拱板,例如H1-3-4表示第1跨沿前進方向第3道從左往右第4片橫系梁。橋梁結構布置如圖1、圖2所示。
圖1 橋梁立面布置圖(單位:cm)
圖2 橋梁橫斷面布置圖(單位:cm)
根據(jù)設計資料和現(xiàn)場測量結果,建立該橋的有限元計算模型(見圖3),進行空間建模分析,其中拱肋、拱波、拱板和橫向聯(lián)系等采用了6510個梁單元,橋面板采用了702個板單元。全橋采用梁格法建模,虛擬橫向聯(lián)系梁的剛度取同主梁剛度,容重取為0kN/m3,使其僅提供橋梁橫向剛度而不重復計算其自重。
圖3 主梁有限元模型
根據(jù)設計荷載,對橋梁主要構件產(chǎn)生的最不利內(nèi)力進行計算,通過荷載工況布置,使內(nèi)力值等效,試驗荷載效率滿足《城市橋梁檢測與評定技術規(guī)范》(CJJ/T 233-2015)[1]中所規(guī)定的鑒定性荷載試驗0.95≤η≤1.05的要求,橋梁加載工況和荷載效率見表1。通過計算分析,根據(jù)計算結果和結構布置形式確定橋梁的試驗工況。
表1 橋梁靜載試驗各工況布置及荷載效率
測試截面如圖4所示,拱肋撓度的測試采用百分表進行觀測,撓度測試截面為A、B截面。應變測試的工具為振弦式應變計和振弦讀數(shù)儀,應變測試截面為A、C。
圖4 測試斷面示意圖(單位:cm)
應變的測點布置:在A、C截面的拱肋G1-1~G1-7梁底處安裝振弦式應變計,從左往右依次編號為1#~7#測點。撓度測點布置:在A、B截面的拱肋G1-1~G1-7梁底處安裝百分表,從左往右依次編號為1#~7#測點。
(1)撓度的測試結果。各工況作用下,實測拱肋控制截面A截面撓度校驗系數(shù)在0.47~0.70之間,相對殘余變形在0~10.47%之間;B截面撓度校驗系數(shù)在0.17~0.25之間,相對殘余變形在0~15.00%之間。結果見表2。
表2 各工況撓度檢測結果匯總表
(2)應變的測試結果。各工況作用下,實測拱肋控制截面A截面應變校驗系數(shù)在0.48~0.90之間,相對殘余應變在3.70%~15.63%之間;C截面應變校驗系數(shù)在0.08~0.20之間,相對殘余應變均為0.00%。結果見表3。
表3 各工況應變檢測結果匯總表
(3)結構工作狀況觀測。在試驗過程中,橋梁的各部件工作狀況良好,未見明顯異常。
采用環(huán)境隨機振動法測定橋跨結構,由于橋址處風荷載、地脈動等隨機荷載激振而引起的橋梁結構微幅振動響應,以分析橋跨結構的自振特性。在橋跨4等分點位置各放置1個傳感器。本次試驗采樣頻率為100Hz,采樣時間為20min。
經(jīng)試驗模態(tài)分析,自振特性試驗檢測結果表明:橋梁實測豎向一階自振頻率為9.28Hz,理論豎向一階自振頻率為7.34Hz。橋梁的實測豎向一階自振頻率大于理論頻率,表明所檢橋梁成橋整體剛度滿足設計要求。
采用行車試驗測定橋跨結構,由于車輛行駛引起的橋梁結構的振動響應,以分析橋跨結構的動力響應性能。
采用動態(tài)應變計進行橋梁結構動力響應測試,在第1跨G1-3拱肋底面跨中布置1個動態(tài)應變計。
采用靜載試驗中載重汽車進行橋梁動力響應試驗加載,試驗過程中載重汽車按指定路線進行加載。動力響應試驗共分10km/h跑車、20km/h跑車、10km/h剎車、20km/h剎車,共4個工況。
檢測結果表明:在各試驗工況下,橋梁實測動力放大系數(shù)μ=0.15~0.26,均小于設計理論沖擊系數(shù)取值0.34。
通過本次試驗,得出以下結論:
(1)按原設計荷載:汽車-13級、掛車-80進行試驗,在各試驗工況滿載下,各控制截面應變和變形校驗系數(shù)均小于1.0;退載后相對殘余應變與變形均小于規(guī)范規(guī)定限值的20%,即在試驗荷載作用下,橋梁結構應變校驗系數(shù)、變形校驗系數(shù)、相對殘余應變和相對殘余變形等指標滿足規(guī)范要求,表明所檢橋跨上部結構性能滿足設計要求。
(2)橋梁實測豎向一階自振頻率為9.28Hz,理論豎向一階自振頻率7.34Hz。橋梁的實測豎向一階自振頻率大于理論頻率,表明所檢橋梁成橋整體剛度滿足設計要求。在各試驗工況下,橋梁實測動力放大系數(shù)μ=0.15~0.26,均小于設計理論沖擊系數(shù)取值0.34。
(3)本文空腹式雙曲拱橋的靜動載試驗檢測過程、數(shù)據(jù)和結果可為同類型拱橋的設計、檢測及承載力評估等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