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饒國君
我的家在三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是家鄉(xiāng)最顯著的特征。山俊、水美、谷深、路窄、景幽、人憨厚,好像是外界對這里的基本印象。不過,我記憶最深、回味最長、始終難以忘懷的還是家鄉(xiāng)那條小河——重慶市云陽縣紅獅鎮(zhèn)梅柏村的太陽溪。這條小河位于云陽縣東部、長江北岸,從大巴山的密林溝壑間由北向南流淌,一路狂奔匯入長江,由此拉開我的五彩童年,絢麗我的兒時夢想,伴隨我度過那段人之初的青蔥歲月。
太陽溪美,美在人不負山水,山水不負人。記得小的時候,每逢夏天,大人小孩一有空閑,便結伴而行走出家門,在溪邊納涼,在河里洗澡。山風徐來、泉水叮咚,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親密無間的世俗風情畫。偶有下河摸魚的高手,趁人不備摸到數(shù)條肥碩的石斑魚或抓到幾只大螃蟹,大家在河邊架起幾塊石板,撿來一些干柴,將清洗好的魚蟹抹上鹽、醬、辣椒、料酒,一頓原汁原味的農(nóng)家燒烤就這樣不期而遇!梅雨季節(jié),山洪暴發(fā)、小河水滿,農(nóng)活是干不了了,大人們又披著蓑衣、戴著斗笠,找一塊圓圓的大石包,盡情享受垂釣之樂,形態(tài)各異的“姜子牙”點綴沿河兩岸,在彌漫的河霧中若隱若現(xiàn)。這個時候,小孩兒只能遠遠地打望,不知大人的竹篼里有多少干貨。想著,想著,有咽口水的,有躍躍欲試的,有石頭剪刀布競猜的。只可遠觀,不能近玩焉。韻味無窮,其樂無窮。
太陽溪幽,幽在九曲回腸,包容萬物。由于這里山陡林密、溝谷狹長,流水潺潺、怪石嶙峋,兩岸人煙稀少,歷來就是動植物的天堂。水里魚蝦穿梭,岸邊蝴蝶紛飛,鳥兒在山間草叢里歌唱,蟋蟀在巖石縫里彈琴,冷不防一條青竹標從泉眼邊竄出,松花蛇盤踞在頑石上懶洋洋地睡覺。這里,萬物生靈各營其地、各走其道,又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它們貌似井水不犯河水,其實都在相容相護、相克相生,誰也離不開誰。據(jù)悉,生長在小河周圍的各種動植物多達六十余種,其中不乏珍稀動植物,是自然物種繁衍生息的生態(tài)寶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自然因涵養(yǎng)生命而鮮活。事實證明,河流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土壤是賴以生存的命根子。
太陽溪奇,奇在鬼斧神工,留下無字天書。由于平常人跡罕至,加之又是沖刷峽谷,遍布這條河流的奇石、灘涂上可以找到諸多自然奇觀、地理符號,從而印證地質(zhì)變遷和流域演化的本質(zhì)特征,是大三峽自然地貌形成的“原始微縮版”。在小河流域3公里左右的核心區(qū)域,水流在石壁上雕刻的“驚濤駭浪”唾手可得,紫色頁巖受流水沖擊坍塌而形成的“萬卷書”錯落有致,以至于上溯到白堊紀恐龍時代流傳下來的巖鹽、鐘乳痕跡清晰可見,那些千奇百怪的鵝卵石,倒掛金鉤的百葉草,共同講述一段自遠古時代以來自然界地殼運動、河流奔騰、生物此消彼長的豪邁樂章。因此,讀懂太陽溪,相當于你走進了一座大自然的博物館。
太陽溪俏,俏在心曠神怡,不虛此行。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交通通信的改善,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太陽溪像一塊璞玉,越來越引起游客們的注意,許多人慕名前來一睹她的芳容,在這里露營,來這里野餐,教孩子體驗,搞戶外探險,爭相涌入無門票的自然風景區(qū),競相翻閱這本免費的“生態(tài)教科書”。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自然環(huán)境是彌足寶貴的,也是十分脆弱的。家鄉(xiāng)的小河,生態(tài)的魂魄!我們有義務告訴家鄉(xiāng)父老、山外來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總是膚淺的,應該看山不是山,是命運共同體;看水不是水,是生命的起源。我們應該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自然,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環(huán)境。否則,到不了的是遠方,回不去的是故鄉(xiāng),損傷容易修復難,破壞容易塑造難。太陽溪,聽見了嗎?我用生命在為你呼喚;小河流,感應到了嗎?我用童真在為你吶喊!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