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歲老年人為其常見發(fā)病人群,成為臨床治療重點。據研究,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
陳潔 林維 夏生林 林海
高血壓是社區(qū)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65 歲老年人為其常見發(fā)病人群,成為臨床治療重點。據研究,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半數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壓,高血壓是罹患腦卒中、心肌梗死乃至造成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危險因素,心腦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致死原因,因此老年高血壓的有效控制應得到臨床關注[1]。據2012~2015 年調查,>60 歲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僅為18%左右,不符合國家“健康老齡化”的要求,提示臨床應致力于提高老年高血壓控制效果。有研究證實未參加社區(qū)管理的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明顯低于參加社區(qū)管理的患者[2-5]。一直以來,社區(qū)高血壓管理多為對患者行周期性隨訪,以監(jiān)督患者健康管理行為,記錄患者血壓變化情況,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該種管理模式過程繁瑣、效率低、易遺漏,推廣受限[6,7]?!盎ヂ摼W+慢性病管理”模式應用于慢性病管理可提高效率及準確性,突破傳統管理局限。國外文獻指出,形成防病、治病相融合的閉環(huán)防控是提高血壓控制率、減少心腦血管合并癥有效途徑[8]。醫(yī)防融合是適用于社區(qū)衛(wèi)生工作的一種慢性病防控新模式,符合閉環(huán)防控理念。某國外研究中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顯著改善[9],周志衡等[7]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患者高血壓治療率、知曉率、控制率均得到了較大幅度提升。為進一步證實互聯網+醫(yī)防融合模式有效性,本研究將其應用于社區(qū)老年高血壓管理,為臨床提供指導。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某社區(qū)2020 年6 月~2021 年12 月在管的202 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01例。對照組男52 例,女49 例;年齡65~80 歲,平均年齡(72.22±3.23) 歲;病程2~30 年,平均病 程(12.04±5.99)年;文化程度:小學及初中71 例,高中及大中專20 例,大學本科及以上10 例。觀察組男53 例,女48 例;年齡66~80 歲,平均年齡(72.32±3.19)歲;病程2~29 年,平均病程(12.11±5.63)年;文化程度:小學及初中72 例,高中及大中專19 例,大學本科及以上1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 年修訂版)》中高血壓的診斷標準[6];②年齡在65~80 歲;③交流無障礙;④均獲得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⑤均為原發(fā)性高血壓。排除標準:①不同意參加此次研究項目;②年齡<65 歲或>80 歲;③近1 個月內發(fā)生急性和嚴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腦梗死、惡性腫瘤等;④視覺、聽覺、認知及智能障礙;⑤酒精及藥物依賴者;⑥存在精神系統疾病,無法正確反映調查結果真實情況[10,11]。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管理干預,即每季度面對面隨訪1 次,共隨訪4 次,內容包括測量血壓、高血壓疾病知識教育、生活方式評估及促進、個體化應用降壓藥物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互聯網+醫(yī)防融合模式干預,具體如下。
1.3.1 建立“高血壓管理平臺” 邀請互聯網專業(yè)人員協助社區(qū)建立“高血壓管理平臺”,給患者發(fā)放有自動上傳功能的電子血壓計測血壓,并指導其使用,可將測量結果通過互聯網實時上傳至信息管理系統,社區(qū)門診就診前7 d 內每天早晚各測量1 次,連續(xù)測量1 周,如不能完成,應至少測量3 d,血壓達標穩(wěn)定后,每周固定3 d 測量血壓,如不能完成,應至少測量1 d。
1.3.2 出具血壓報告 將在管患者進行分組,1 名管理醫(yī)生負責1 組,每位管理醫(yī)生具備1 個“高血壓管理平臺”賬號,該賬號可接受其負責組的患者血壓信息,管理醫(yī)生每個月整理該組患者的血壓結果,并出具高血壓患者血壓報告,根據高血壓患者血壓分析報告,對其進行綜合評估,制定個性化的高血壓診療方案和干預措施。每個月做1 次電話隨訪。
1.3.3 定期報告血壓控制情況 通過定期報告患者血壓控制情況,讓患者定期掌握血壓變化情況,加強自我管理,并在患者血壓有升高傾向時,對其電話及短信發(fā)送警告提示。
1.3.4 實時監(jiān)測血壓變化 由專門的管理醫(yī)生負責其組內患者的血壓變化情況,對其進行實時監(jiān)測,利于為緊急特殊情況對象及時進行干預,降低其發(fā)展為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
1.3.5 微信平臺管理 由專業(yè)機構開創(chuàng)一個微信公眾號,提供健康教育及咨詢服務,在線上宣傳“八段錦教學”、“專家課堂”、“高血壓防控相關視頻”、“高血壓防治知識競賽”等,提高高血壓患者對干預措施的參與度,患者有疑問也可以隨時咨詢公眾號,可及時獲得解答。
1.4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方式、BMI,生活方式包括:吸煙、飲酒、缺乏身體運動。②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血壓、血脂、血糖水平,主要包括:SBP、DBP、TC、TG、LDL-C、FBG,血壓采用臂式血壓測量儀測量,血脂采用血脂儀測量,血糖采用血糖檢驗儀測量。③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評分及合格率,通過高血壓疾病知識調查問卷調查研究對象對高血壓知識的正確知曉情況,該部分一共10 小題,從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高血壓的危險因素、高血壓的并發(fā)癥等方面進行評價,每題答對計10 分,答錯或不知道計0 分,分值越高說明調查對象的高血壓知曉狀況越好。按照總分≥60 分判為合格,<60 分則不合格。④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血壓控制率:血壓控制率=血壓控制達標例數/總例數×100%。血壓控制達標:SBP<140 mm Hg 和DBP<90 mm Hg。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方式、BMI 比較 干預前,兩組吸煙占比、飲酒占比、缺乏身體運動占比、BM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吸煙占比、飲酒占比、缺乏身體運動占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BM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方式、BMI 比較[n(%),]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方式、BMI 比較[n(%),]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的血壓、血脂、血糖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SBP、DBP、TC、TG、LDL-C、FBG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SBP、DBP、TC、TG、LDL-C、FBG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的血壓、血脂、血糖水平比較()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的血壓、血脂、血糖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2.3 兩組干預前后的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情況比較干預前,兩組的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評分、合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評分、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的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情況比較[ ,n(%)]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的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情況比較[ ,n(%)]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2.4 兩組干預前后的血壓控制率比較 干預前,兩組血壓控制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血壓控制率為69.31%,高于對照組的44.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的血壓控制率比較[n(%)]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根據2021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65 歲人口數占總人口的13.5%。高血壓作為一種老年患者常見病,發(fā)病率也越來越高,引起臨床關注。老年高血壓是一種慢性不可逆性疾病,其預后改善的關鍵在于有效管理血壓,防控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目前社區(qū)被公認為主要管理場所[12-14]。
一直以來,我國社區(qū)普遍采用的管理方案為周期性隨訪,該方案下患者疾病知識不熟悉、監(jiān)管體系不健全,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管控效果不理想。因此,臨床應致力于社區(qū)老年高血壓患者管理效果的提高?,F階段,隨著科技飛速發(fā)展,有學者提出利用互聯網開展社區(qū)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管理有利于健全監(jiān)管體系,提高管理效果[15]。有研究指出,醫(yī)防融合則是適用于社區(qū)管理的一種防控管理模式[16],將防控元素加入高血壓管理,可有效減少高血壓帶來的心肌梗死、腦梗等并發(fā)癥。為進一步提高社區(qū)老年高血壓患者管理效果,本研究提出互聯網+醫(yī)防融合模式,即在應用互聯網技術的前提下注重高血壓預防,既利用互聯網高效、快捷、準確的優(yōu)勢,又利用防控的預警效果?;ヂ摼W+醫(yī)防融合模式包括建立“高血壓管理平臺”、出具血壓報告、定期報告血壓控制情況、實時監(jiān)測血壓變化、微信平臺管理5 個方面,通過互聯網平臺建立了社區(qū)管理者與高血壓患者間的橋梁,使管理者實時了解患者血壓波動,并將預警信息反饋給患者,提升患者管理意識[17-1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吸煙占比、飲酒占比、缺乏身體運動占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互聯網+醫(yī)防融合模式能明顯豐富患者的疾病知識,提高其飲食、運動、用藥等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水平。分析其原因:①“高血壓管理平臺”利于管理者獲取患者血壓波動信息,此為接下來一切管理實施的前提;②管理者及時將血壓增高預警信息告知患者,提高患者警惕,促使其自我管理各種生活習慣;③微信平臺的建立利于患者獲得疾病相關知識,直接提高其知識水平,間接提高其自我管理積極性[20]。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SBP、DBP、TC、TG、LDL-C、FBG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互聯網+醫(yī)防融合模式能改善高血壓患者血壓、血脂、血糖水平,得益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生活習慣的改善。兩組干預后BM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控制超重肥胖的難度,更提示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變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社區(qū)老年高血壓患者應用互聯網+醫(yī)防融合模式可改善血壓、血脂、血糖水平,有效控制患者血壓,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