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娜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導致糖尿病終末期患者死亡的、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1]?;颊叨啾憩F為蛋白尿、血尿、腎功能不全、水腫等且臨床實驗室檢查可見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血尿素氮及肌酐的升高,若治療不及時可發(fā)展為腎功能衰竭[2, 3]。目前,西醫(yī)主要以改善腎臟生理功能、調節(jié)機體免疫等為主進行治療[4]。隨著中醫(yī)學理論及實踐的推廣,臨床提倡對DN治療以中醫(yī)辨證為指導,分型治之。故本研究采用參芪地黃湯化裁方治療DN脈絡瘀阻證患者,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以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在臨清市人民醫(yī)院治療的96例DN脈絡瘀阻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48例和參照組48例。其中參照組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齡40~79歲,平均(65.23±5.41)歲;病程1~15年,平均(8.47±2.06)年。研究組患者男27例,女21例;年42~76歲,平均(64.89±5.24)歲;病程2~18年;平均(8.69±2.15)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Mogensen[5]對DN的診斷分期標準;②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腎病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6];③血糖及血壓控制良好;④中醫(yī)辨證分型為脈絡瘀阻證;⑤患者年齡≥18歲;⑥入組前3個月未接受治療。排除標準:①伴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合并先天性疾病者;②患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③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合并有腎臟其他疾病者;⑥患有神經系統(tǒng)疾病、依從性差不能配合并完成研究者。
1.3 方法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包括控制飲食、糾正機體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代謝失衡等,應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控制血糖在目標水平。研究組患者則使用參芪地黃湯化裁方治療,方劑組成為茯苓20 g,澤瀉15 g,生地黃12 g,山藥15 g,牡丹皮10 g,丹參13 g,黃芪15 g,山萸肉10 g,太子參15 g,黃連 13 g,當歸15 g,桂枝15 g。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進行加減,對于全身無力者可加炒白術15 g,氣虛嚴重者加人參10 g,水腫甚者加薏苡仁20 g。湯藥統(tǒng)一由臨清市人民醫(yī)院專門煎藥房人員煎煮,2次/d,100 ml/次。8周為一個療程,2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3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①糖代謝指標:采集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量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及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lc)濃度,并使用糖耐量試驗分別于治療前后餐后2 h測定餐后血糖(Two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G)水平;②腎功能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晨起中段尿標本10 ml,離心,取上清液,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測定尿液標本中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血,3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冷藏備用,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③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④中醫(y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醫(yī)院自制的脈絡瘀阻證量表進行評價,總分30分,得分越高則癥狀越嚴重。⑤臨床療效。療效判定:顯效:患者癥狀消失、血糖恢復至正常水平、腎功能良好,且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超過95%;有效:患者血糖水平及腎功能顯著改善,且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幅度為30%~70%;無效:患者癥狀無改善且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少于30%。治療效率=1-(無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血糖指標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血糖指標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更低(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血糖指標比較 (例,
2.2 腎功能指標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腎功能指標均降低,且研究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腎功能指標比較 (例,
2.3 血液流變學指標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患者更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2.4 中醫(yī)證候積分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15.32±2.08)分較參照組(17.58±2.47)分更低(P<0.05)。
2.5 臨床療效研究組患者顯效33例,有效11例,無效4例;參照組顯效26例,有效9例,無效13例;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44/48)顯著高于參照組72.92%(35/48)(P<0.05)。
糖尿病腎病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主要以持續(xù)性蛋白尿、進行性腎功能減退、水腫并進展至終末期腎衰竭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因此需盡快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治療預后。
中醫(yī)學將糖尿病腎病歸屬于“腎消”“水腫”等范疇,瘀阻為病理因素貫穿于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醫(yī)認為此病主要病因為氣陰兩虛,病位在脾、腎,多因患者飲食習慣及后天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膩、喜辛辣、甘甜等而傷及脾胃,導致肺失通調,腎失開闔。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腎同源,氣虛運血無力,血液運行不暢,累及其他臟腑而成腎瘀血虛證,因此對該病的治療需使用活血化瘀、益脾腎等藥物[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研究組治療有效率較參照組高,表明參芪地黃湯化裁方可改善患者中醫(yī)證候,效果顯著。參芪地黃湯化裁方中的太子參可起健脾益氣、養(yǎng)陰生津之功效;生黃芪中的黃芪多糖可降低腎臟醛糖還原酶活性,進而達補氣健脾功效;生地黃、山萸肉、山藥等可達養(yǎng)陰生津之效;牡丹皮性清涼,有活血化瘀之效,茯苓與澤瀉有降濁利濕、補腎護腎等作用。諸藥聯用可奏養(yǎng)腎化瘀、活血驅濁、健脾益氣之效有關。
現代病理研究發(fā)現,機體腎小球微血管病變、血漿黏度及全血高切或低切濃度增加、機體微循環(huán)障礙等均可導致糖尿病腎病發(fā)生[8]。陳盈盈等[9]研究中,血瘀證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漿黏度有增高現象。因此,積極改善患者腎臟血流動力學也是治療脈絡瘀阻證糖尿病腎病的有效措施。糖尿病腎病患者紅細胞聚集性增加及較高血糖水平可致全血黏度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血糖及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表明參芪地黃湯化裁方可降低患者血糖指標并有效改善患者腎臟血流動力學。可能與參芪地黃湯化裁方中當歸、桂枝與大黃具有通血脈、滋養(yǎng)活血等功效,進而降低血糖,改善血流動力學有關。
UAER水平升高則預示著糖尿病腎病可能發(fā)展為終末期腎病,是終末期腎病的高危險因素之一,因此保護機體腎功能的關鍵在于降低UAER水平。本研究結果中,治療前,2組患者BUN、Scr、UAER水平及血糖均處于較高狀態(tài),治療后,2組腎功能及血糖指標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表明參芪地黃湯化裁方可降低患者血糖,改善腎功能。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腎病脈絡瘀阻證患者使用參芪地黃湯化裁方治療,可降低血糖,提高腎功能,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