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間作分蘗洋蔥對番茄氮素吸收和根際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022-09-19 09:27:12胡藝琛楊鳳軍蘇春杰汪秀志吳鳳芝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22年8期
      關鍵詞:單作間作根際

      吳 瑕,胡藝琛,楊鳳軍,蘇春杰,汪秀志,吳鳳芝

      (1 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農(nóng)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319;2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1103)

      氮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限制生產(chǎn)力的主要因素,銨態(tài)氮和硝態(tài)氮是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無機態(tài)氮形式,土壤可通過氨化、硝化及反硝化作用將氮素從有機態(tài)轉化為無機態(tài)供植物吸收[1]。氮肥也是我國消費量最大的化學肥料,約占化肥總量的 2/3。我國單位面積氮肥用量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設施中長期過量施用氮肥還會使設施土壤中硝態(tài)氮含量升高,減少土壤中硝化微生物菌群的豐度,提高反硝化微生物的活性,促進N2O排放量的增加[2]。研究證實,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氮素轉化多樣性和氮循環(huán)的復雜性致使氮損失。如何通過氮素的優(yōu)化管理,將氮損失降到最低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問題[3]。近年來,通過輪作、間套作及伴生等栽培模式能夠改變植株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提高氮素的利用[4]。因此,研究間套作根際土壤中微生物數(shù)量及群落結構的變化,對了解根際氮營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間套作可以顯著改善植株的氮營養(yǎng),提高系統(tǒng)氮素吸收量。豆科與禾本科間套作能夠促進植株對氮的吸收[5]。間作促進氮養(yǎng)分由營養(yǎng)器官向生殖器官轉移,適量施氮條件下間作油菜籽粒氮吸收量達到最大值[6]。間套作系統(tǒng)中非豆科作物間對氮競爭作用較強,通過合理選擇間套作品種或者錯開作物氮素利用時期,從而促進氮的高效利用[7]。間套作系統(tǒng)改善了共生作物和根際微生物的生長環(huán)境,促進土壤中氮素循環(huán)及轉化,提高作物對氮素的吸收和利用[8]。研究證實,甘蔗間作大豆模式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較單作高,說明間作有利于土壤保持肥力,為甘蔗后期生長提供足夠的養(yǎng)分[9],減施氮肥(N 75 kg/hm2)不會影響間作體系產(chǎn)量,還可降低后茬小麥表層土壤中硝態(tài)氮的殘留[10]。甘蔗-大豆間作模式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減量施氮能保護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11]。設施栽培中為追求高產(chǎn)所投入的氮肥量不斷增加,導致種植多年的蔬菜大棚土壤氮素供應水平較高,氮肥利用率很低。因此,在多年連作的土壤肥力水平較高的設施蔬菜生產(chǎn)中,運用合理的栽培模式和氮肥的優(yōu)化施用來提高氮肥利用率仍值得進一步研究[12]。

      分蘗洋蔥(AlliumcepaL.var.AggregatumG.Don)在我國黑龍江和吉林等地廣泛種植,其鱗莖中含有大蒜素等多種植物殺菌素,其中槲皮素等成分對番茄枯萎病病原菌生長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13],分蘗洋蔥對土壤有殺菌消毒作用,在栽培中間作分蘗洋蔥已被人們所接受[14-15]。研究證實,間作分蘗洋蔥可顯著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減輕黃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等病害的發(fā)生,提高產(chǎn)量[16]。番茄(SolanumlycopersicumL.)在蔬菜作物中位居首位,全球年總產(chǎn)量達 1.7 億t,是我國設施栽培面積較大的果菜之一[17]。設施番茄對氮肥吸收利用率很低,致使氮肥流失嚴重已成為制約設施番茄生產(chǎn)的主要問題。筆者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間作分蘗洋蔥提高了番茄磷和錳等養(yǎng)分的吸收,降低了番茄灰霉病發(fā)病率[18],間作分蘗洋蔥促進植株生長,提高產(chǎn)量5%~8%[19],但間作對氮吸收及生物機理不明。因此,本試驗以茄科連作8年以上的設施土壤為基質,研究分蘗洋蔥-番茄間作系統(tǒng)植株根際土壤中氮吸收和根際微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旨在分析間作分蘗洋蔥改善番茄氮營養(yǎng)的生物學機制,為間作栽培模式促生增產(chǎn)提供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4年2月至12月在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系大棚和實驗室進行。供試番茄品種為月光(東農(nóng)708),由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番茄課題組提供。供試分蘗洋蔥由黑龍江省農(nóng)安和五常市紅旗社村提供。

      供試土壤為黑土,其基本理化性質為pH 6.61(土水比為1∶2.5)、電導率(EC)為1.5 mS/cm、有機質25.20 g/kg、全氮1.58 g/kg、堿解氮91.00 mg/kg、速效磷243.43 mg/kg、速效鉀323.30 mg/kg。

      1.2 試驗設計

      為測定間作對番茄各部位氮養(yǎng)分吸收及產(chǎn)量的影響進行了田間試驗,田間試驗在茄科連作8年以上棚室內(nèi)進行。試驗設番茄單作、番茄與分蘗洋蔥(品種為五常)間作及番茄與分蘗洋蔥(品種為農(nóng)安)間作,共3個處理,每處理3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為0.6 m×3.25 m,番茄株行距為25 m×30 cm,單作處理每小區(qū)定植2行番茄,共26株。間作處理在番茄外側距植株5 cm處以1∶4的比例單瓣直播分蘗洋蔥鱗莖,分蘗洋蔥株距10 cm,間作處理每小區(qū)定植番茄26株及分蘗洋蔥104株。定植前撒施腐熟的豬糞37500 kg/hm2(營養(yǎng)含量為15%有機質、0.5%N、0.5% P、0.4% K),按照150 kg/hm2量穴施硫酸鉀型復合肥(養(yǎng)分含量 ≥ 45%,N∶P2O5∶K2O為12∶18∶15)。整地后于番茄7葉1心時定植,分蘗洋蔥一般在番茄定植后7天栽種,采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番茄常規(guī)管理,留3穗果摘心(60天)。每小區(qū)隨機抽選5株掛牌,分別于番茄定植后30、60、90 天進行生長指標的調查,測定番茄產(chǎn)量,并于90天時測量番茄植株各部位干樣中氮含量及氮吸收量,統(tǒng)計平均值。

      為測定間作對番茄根際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進行盆栽試驗,盆栽試驗設番茄單作、番茄與分蘗洋蔥(五常)間作、分蘗洋蔥單作及無苗對照共4個處理,設置無苗對照作為土壤環(huán)境的參考值,番茄單作每盆定植1 株番茄;間作每盆定1 株番茄和4株分蘗洋蔥,分蘗洋蔥株距5 cm,在番茄外側環(huán)繞半周;分蘗洋蔥單作每盆種植4 株,均勻分布盆中,株距5 cm。試驗每處理3 次重復,每重復30盆,每處理種植90 盆,盆栽試驗共計360 盆。采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隨機擺放。試驗采用體積為24 cm×17 cm的塑料盆,取茄科植物連作8年以上的大棚連作土,每盆裝土2.5 kg,將土拌勻過篩裝盆,按照每盆施加硫酸鉀型復合肥(養(yǎng)分含量 ≥ 45%,N∶P2O5∶K2O為12∶18∶15) 7 g,試驗區(qū)邊緣設保護行。番茄常規(guī)育苗,5 葉1心時定植。分蘗洋蔥的鱗莖按4∶1與番茄苗同時定植于盆中。試驗期間不噴施任何藥劑,人工定期除草,定量澆水保證番茄未處于干旱脅迫。分別在定植后23、30和37天3個時期取樣,每重復隨機選取5 盆采用抖根法[20]并用毛刷刷取根系周圍土壤混合作為一個土樣,間作處理將番茄和分蘗洋蔥根系分開收集根際土壤。土樣過1 mm篩后,一部分自然風干測定土壤銨態(tài)氮和硝態(tài)氮含量;一部分土樣存于4℃冰箱中用于土壤酶活性測定;一部分土樣存于-80℃冰箱用于土壤DNA提取及Miseq測序。

      1.3 測定方法

      干物質分配指數(shù)(莖、葉和果)指一段時間內(nèi)地上部的各個器官的生物量占地上部總生物量的百分比。以分配指數(shù)定量描述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質的分配動態(tài)[21]。地上部分分配指數(shù)(PIS1)指的是地上部分干重占總干重的比例。PIS1=WSH/B,其中,WSH 為地上部分干重 ( g/株),B為總干物量(g/株)。根分配指數(shù)(PIR)指的是地下部分干重占總干重的比例,PIR=1-PIS1。莖、葉、果各器官的分配指數(shù)分別用PIS2(PIS2=WS/WSH)、PIL (PIL=WL/WSH)、PIF(PIF=WF/WSH)表示,式中,WSH為地上干物質總重,WS、WL、WF 分別為番茄莖、葉和果干重(g/株)[22]。

      稱取烘干粉碎的植物樣品0.10 g,采用濃H2SO4-H2O2法消煮—-靛酚藍比色法測定植株全氮含量[23]。采用苯酚-次氯酸鈉比色法測定土壤脲酶;采用TTC染色法測定土壤脫氫酶[24];風干土樣采用2 mol/L KCl浸提,流動分析儀測定土壤銨態(tài)氮及硝態(tài)氮含量。-80℃保存的土樣進行基因組DNA提取,由上海美吉生物公司對土壤微生物Miseq測序,對細菌V3~V4區(qū)和真菌ITS區(qū)進行PCR擴增,引物分別為V338F-V806R、ITS1737F-ITS2-2043R,然后將PCR產(chǎn)物用QuantiFluor?-ST 藍色熒光定量系統(tǒng)(Promega 公司)進行定量分析,然后通過Miseq文庫構建,測序,獲得DNA片段的序列[25]。

      1.4 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

      原始數(shù)據(jù)的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Office 2003)軟件,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AS 9.1.3軟件,方差分析使用ANOVA過程 (Duncan's 新復極差法,P<0.05)。測序數(shù)據(jù)利用生物信息分析方法進行統(tǒng)計學和可視化分析,最終獲取優(yōu)化有效序列統(tǒng)計,OTU分布統(tǒng)計,進行多樣性指數(shù)分析和樣本群落組成分析,并繪制Heatmap圖[25]。

      2 結果與分析

      2.1 間作兩種分蘗洋蔥對番茄生長及產(chǎn)量的影響

      與番茄單作相比,間作30天后,農(nóng)安間作番茄株高顯著增加,而五常間作番茄株高變化不顯著;兩種分蘗洋蔥間作30 天番茄的鮮重顯著高于單作,而間作30天番茄干重變化不顯著。間作60 天后,兩種分蘗洋蔥間作番茄株高均顯著增加,間作番茄莖粗無顯著變化。農(nóng)安間作60 天番茄鮮重和干重均顯著高于單作;五常間作60 天番茄鮮重顯著增加,而五常間作番茄60 天干重增加不顯著。兩種分蘗洋蔥間作90 天后,番茄鮮重和干重增加均不顯著。間作兩種分蘗洋蔥均促進了番茄單株產(chǎn)量和平均單果重的增加,間作提高番茄產(chǎn)量達8.49%~16.92%,但均未達到顯著水平(表1)。

      表1 間作兩種分蘗洋蔥對番茄生長及產(chǎn)量的影響Table 1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two potato onions on growth and yield of tomato

      2.2 間作兩種分蘗洋蔥對番茄氮養(yǎng)分分配的影響

      間作兩種分蘗洋蔥對番茄干物質分配指數(shù)的影響表現(xiàn)出相似的規(guī)律。與單作相比,間作番茄初果期(30 天)和盛果期(60 天)干物質在根的分配指數(shù)降低,在地上部的分配指數(shù)增加,其中在葉的分配指數(shù)降低,在花果的分配指數(shù)增加了 9.34%~19.10%。間作60 天后,與單作比較,五常和農(nóng)安兩品種間作番茄的根、莖和葉干重占比降低,而花果干物質占比分別增加了8%、5%。間作90 天后,番茄進入果實采收期,間作番茄根、莖中的干物質分配指數(shù)增加,而在果實的分配指數(shù)降低,與單作比較,間作處理番茄根和莖的干物質分配指數(shù)增加了13.83%~70.83% (表2)。

      間作90 天后,與單作相比,農(nóng)安和五常間作番茄的根和莖中氮含量顯著增加,且間作五常番茄根中氮含量顯著高于農(nóng)安,兩品種洋蔥間作后番茄的葉中氮含量顯著降低,而間作對番茄花和果中氮含量影響不同,農(nóng)安間作顯著降低番茄果實中氮含量,而五常間作顯著增加了番茄果實中氮含量。間作兩品種分蘗洋蔥均顯著提高了番茄根、莖和葉中氮吸收量,且五常間作處理各器官氮吸收量顯著高于農(nóng)安間作處理,同時五常間作后番茄的花和果中氮吸收量也顯著高于農(nóng)安間作和單作番茄。兩種分蘗洋蔥間作90 天后,均顯著提高了番茄的氮養(yǎng)分向根和莖分配比例,而降低氮向葉中分配比例,兩品種洋蔥間作對番茄植株氮養(yǎng)分分配的影響表現(xiàn)出相似的規(guī)律 (表2)。

      表2 間作分蘗洋蔥對番茄各部位干物質分配指數(shù)的影響Table 2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index in different parts of tomato under different days of intercropping with potato onions

      2.3 間作對番茄根際土壤中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響

      與無苗對照相比,間作提高了番茄根際土壤中銨態(tài)氮含量,在間作30和37 天達到顯著水平;在間作23和30 天時,單作番茄根際土壤銨態(tài)氮含量顯著高于無苗對照,而到間作37 天時顯著低于無苗對照。單作和間作番茄根際土壤中硝態(tài)氮含量始終顯著低于無苗對照,且間作處理又顯著低于單作處理(圖1 A、B)。間作30和37天時分蘗洋蔥根際土壤中銨態(tài)氮和硝態(tài)氮均低于單作和無苗對照(圖1 C、D)。綜上,間作促進了番茄根際土壤銨態(tài)氮活化和硝態(tài)氮的吸收。

      圖1 間作對番茄和分蘗洋蔥根際土壤銨態(tài)氮與硝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Fig.1 Ammonium and nitrate nitrogen content in the rhizosphere of tomato and potato onion as affected by intercropping

      番茄生育期間,無苗對照土壤兩種酶活性變化最小。間作番茄、分蘗洋蔥根際土壤脲酶活性均顯著高于無苗對照,間作23和37天時番茄根際土壤脲酶活性又顯著高于單作(圖2 A);間作分蘗洋蔥根際土壤脲酶活性低于單作,在定植30 天達到顯著水平(圖2 C)。番茄生長期間,間作番茄根際土壤脫氫酶活性在定植30和37 天顯著高于單作,且二者均高于無苗對照(圖2 B)。間作分蘗洋蔥根際土壤脫氫酶活性定植37 天顯著高于單作和無苗對照(圖2 D)。

      圖2 間作對番茄和分蘗洋蔥根際土壤脲酶與脫氫酶活性的影響Fig.2 Soil urease and dehydrogenase activities in the rhizosphere of tomato and potato onion as affected by intercropping

      2.4 間作對分蘗洋蔥和番茄氮含量及吸收量的影響

      盆栽試驗結果(圖3)顯示,間作后番茄植株內(nèi)全氮含量變化不顯著,而間作番茄的氮吸收量顯著增加。分蘗洋蔥間作后植株全氮含量顯著增加,而間作分蘗洋蔥的氮吸收量顯著降低。分蘗洋蔥和番茄間作促進了番茄對氮的吸收,減少分蘗洋蔥對氮的吸收,驗證了間作系統(tǒng)種間促進和種間競爭作用同時存在,而番茄在間作體系中處于競爭上位,間作通過競爭促進了番茄對氮養(yǎng)分的吸收。

      圖3 間作和單作分蘗洋蔥和番茄植株的氮含量與氮吸收量Fig.3 Nitrogen content and uptake of potato onion and tomato plant under monocropping and intercropping

      2.5 間作分蘗洋蔥對番茄根際微生物豐富性的影響

      盆栽土壤測序結果顯示,間作分蘗洋蔥改變了番茄根際土壤中細菌和真菌群落多樣性指數(shù)(表3,表4),提高了番茄根際土中放線菌綱、擬桿菌綱、黃桿菌綱、綠菌綱、綠彎菌綱、厭氧繩菌綱、異常球菌綱、芽孢桿菌綱、梭菌綱、柔膜菌綱、浮霉菌綱、α-變形菌綱、豐佑菌綱等細菌的豐度,降低了座囊菌綱、散囊菌綱、盤菌綱、錘舌菌綱、銀耳綱、傘菌綱、微球黑粉菌綱、壺菌綱等真菌的豐度(圖4)。間作提高了番茄根際土壤中芽孢桿菌屬(Bacillus)、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和鞘氨醇單胞菌屬(Sphingomonas)等細菌的相對豐度,提高了番茄根際土壤青霉菌屬(Penicillium)、曲霉菌屬(Aspergillus)和毛殼菌屬(Chaetomium)等真菌的豐度,但卻降低了散囊菌屬(Eurotium)和梭孢殼屬(Thielavia)的豐度(圖5)。間作番茄根際細菌菌群結構與間作分蘗洋蔥聚類在一起,相似性較大,然后單作番茄及分蘗洋蔥根際土壤菌群聚在一起;間作番茄根際細菌菌群結構與單作番茄聚類較遠,差異較大(圖6);間作番茄根際真菌菌群結構與單作番茄聚類在一起,相似性較大(圖7),說明間作分蘗洋蔥對番茄根際土壤細菌菌群結構影響較大,而對真菌菌群結構影響較小,間作番茄根際土壤微生物菌群結構的改變可能是促進番茄氮養(yǎng)分吸收的關鍵因素之一。

      圖4 間作分蘗洋蔥和番茄根際土壤細菌(A)與真菌(B)類群綱水平相對豐度Fig.4 Relative abundance of bacteria (A) and fungi (B) at class level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intercropped potato onion and tomato

      圖5 間作分蘗洋蔥和番茄根區(qū)土壤細菌(A)與真菌(B)類群屬水平相對豐度Fig.5 Relative abundance of bacteria (A) and fungi (B) at genus level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intercropped potato onion and tomato

      圖6 間作分蘗洋蔥和番茄根際土壤細菌在科水平上的相對豐度Fig.6 Relative abundance of bacterial taxa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intercropped potato onion and tomato

      圖7 間作分蘗洋蔥和番茄根際土壤真菌在科水平上的相對豐度Fig.7 Relative abundance of fungal taxa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intercropped potato onion and tomato

      表3 間作分蘗洋蔥37天對土壤細菌多樣性的影響 (相似度97%)Table 3 Diversity indices of soil bacteria after 37 days of intercropping of potato onion (at the 97% similarity level)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分蘗洋蔥間作60 天后番茄株高和鮮重均顯著增加,間作提高產(chǎn)量達8.49%~16.92%,間作60 天時干物質向果實積累增加,間作90 天時干物質向根莖積累增加。分蘗洋蔥與番茄間作栽培能促進干物質向生長中心分配,這與覃瀟敏等[26]研究結果相似。前人研究表明,合理施氮能夠促進植株干物質積累[27],促進營養(yǎng)器官中干物質向籽粒轉移[28],說明干物質分配用來預測產(chǎn)量是可靠的。研究假定同化物首先在地上與地下間進行優(yōu)先分配,其次地上部各器官莖、葉、果之間進行核心庫分配[21]。本研究結果顯示,間作分蘗洋蔥60 天后番茄花和果部分干物質分配指數(shù)和比例均顯著增加,而葉部分干物質分配指數(shù)和比例均顯著降低??梢?,間作分蘗洋蔥提高了番茄干物質積累,且干物質向生長中心分配比例增加,這是間作提高番茄產(chǎn)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中間作的兩個分蘗洋蔥品種均提高了番茄的產(chǎn)量,但間作對番茄的長勢(株高和莖粗)影響有所不同。白晶芝等[29]研究表明,不同分蘗洋蔥品種間作對番茄生長影響不一。套作化感潛力強的品種有利于促進番茄的生長,增強其抗逆性[30],因此,分蘗洋蔥可能通過根系分泌物種類和含量的差異而對番茄根際土壤養(yǎng)分環(huán)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在今后的研究中將深入分析。

      間套作植物養(yǎng)分吸收量增加以及養(yǎng)分利用率提高為增產(chǎn)提供營養(yǎng)基礎[31]。本研究表明,分蘗洋蔥間作番茄氮吸收量超過了單作番茄,間作番茄養(yǎng)分吸收量顯著增加為植株產(chǎn)量提高奠定了營養(yǎng)基礎,這與前人對玉米/花生[32]套作體系的研究結果相近。本研究中番茄間作分蘗洋蔥改變了番茄植株中氮分配規(guī)律,間作兩品種分蘗洋蔥均減少了番茄養(yǎng)分向葉中分配比例,增加了養(yǎng)分向根和果中分配的比例,提高植株養(yǎng)分利用效率。間作番茄養(yǎng)分吸收量的增加,改變植株內(nèi)養(yǎng)分的分配指數(shù),番茄盛果期植株體內(nèi)營養(yǎng)元素已從葉向果實轉運,從而促進了果實的生長和成熟[33],這可能是間作增加產(chǎn)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付學鵬等[34]研究表明,根系分泌物中的銨態(tài)氮和氨基酸態(tài)氮作為作物的氮源,間套作提高了土壤的酶(如脲酶)活性,促進了有機氮向無機氮的轉化,提高了土壤無機氮的濃度,增加間套作系統(tǒng)中的氮營養(yǎng)。劉進平等[35]研究表明,土壤中和合理配比更有利于根的生長,促進植株養(yǎng)分的吸收。本研究結果顯示,間作分蘗洋蔥后番茄根際土壤土壤中脲酶活性提高,銨態(tài)氮含量增加,硝態(tài)氮含量降低,間作番茄根際土壤中銨態(tài)氮和硝態(tài)氮合理比例能促進番茄根系生長,而間作土壤中硝態(tài)氮含量顯著降低可能是植株大量吸收氮養(yǎng)分的結果。間作栽培體系中種間促進和種間競爭作用同時存在,番茄在種間競爭中通過根系快速生長,占據(jù)

      有利空間生態(tài)位,而間作分蘗洋蔥的干重顯著低于單作[36]。研究表明,土壤中銨態(tài)氮和硝態(tài)氮含量與主要預測因子氨氧化細菌(AOB)豐富度相關[37],微生物功能基因的變化對微生物影響?zhàn)B分吸收密切相關,將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深入探討。

      前人研究顯示,堆肥中細菌的核心菌群通過將高分子生物有機氮轉化為低分子生物有機氮,提高了土壤中氮的有效性,而減少氮的損失[38]。在水稻苗期,減施氮肥同時增施有機氮肥土壤中可培養(yǎng)細菌、真菌、放線菌及芽孢桿菌數(shù)量明顯提升[39]。芽孢桿菌能顯著促進番茄苗株高、鮮重和干重的增加,降低番茄立枯病和早疫病發(fā)病率[40-41]。研究顯示,假單胞菌RFNB3作為固氮菌對番茄的株高和干物質積累有顯著的促進作用[42]。本研究中間作分蘗洋蔥提高了番茄根際土壤芽孢桿菌屬(Bacillus)和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相對豐度,這兩種菌可能作為間作番茄根際土壤中核心菌屬促進土壤中生物有機氮的轉化,從而提高氮的利用率。鞘氨醇單胞菌屬(Sphingomonas)為固氮菌屬一種,但促生作用不明顯[42],其屬于變形菌門a-變形菌綱,它可以降解芳香族化合物[43],鞘氨醇單胞菌屬(Sphingomonas)屬于改變土壤生態(tài)功能的一種細菌,在防止土壤退化中起重要作用[44]。本研究表明,間作分蘗洋蔥提高了番茄根際土壤中鞘氨醇單胞菌屬(Sphingomonas)的豐度,這與間作分蘗洋蔥改善番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功能密切相關。前人研究證實,在接種青霉菌的土壤中,小麥生長吸收難溶性磷占總吸收的18%[45]。范丙全等[46]研究顯示,青霉菌P8在高磷和低磷土壤中均能提高磷利用率,促進作物生長。一些曲霉菌屬能夠礦化難溶的有機磷酸鹽[47]。毛殼菌(Chaetomiumspp.)在自然界廣泛分布,并對許多植物病原菌通過營養(yǎng)競爭和產(chǎn)次生代謝產(chǎn)物有潛在的生防作用[48],應具有安全、高效、低毒的優(yōu)點[49]。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單作番茄比較,間作番茄真菌提高了青霉菌屬、曲霉菌屬和毛殼菌屬的豐度,同時降低了散囊菌屬和梭孢殼屬等的豐度,推測間作分蘗洋蔥后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可能與間作番茄根際養(yǎng)分高效利用及植株促生控病密切相關。

      4 結論

      間作分蘗洋蔥改變了番茄根際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提高了番茄根際土壤芽孢桿菌屬(Bacillus)、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和鞘氨醇單胞菌屬(Sphingomonas)等細菌的相對豐度,提高了番茄根際土壤青霉菌屬(Penicillium)、曲霉菌屬(Aspergillus)和毛殼菌屬(Chaetomium)等真菌的相對豐度,降低了散囊菌屬(Eurotium)和梭孢殼屬(Thielavia)真菌的相對豐度,因此改變了番茄根際土壤細菌和真菌的菌群結構,構建了一個氮素轉化快、生物活性高的健康根際環(huán)境,為番茄生長奠定了基礎。田間試驗充分證明了間作分蘗洋蔥促進番茄生長,提高番茄產(chǎn)量的顯著效果。

      猜你喜歡
      單作間作根際
      辨析輪作、間作和套種
      間作對澳洲堅果牛大力根莖葉和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響
      根際微生物對植物與土壤交互調控的研究進展
      核桃柴胡間作技術
      河北果樹(2020年4期)2020-11-26 06:05:18
      間作大蔥對桔梗根系分泌物的影響
      甘蔗花生間作對紅壤有效磷、pH值的影響
      黃花蒿葉水提物對三七根際尖孢鐮刀菌生長的抑制作用
      農(nóng)林復合對近地面微氣候環(huán)境的影響
      促植物生長根際細菌HG28-5對黃瓜苗期生長及根際土壤微生態(tài)的影響
      中國蔬菜(2016年8期)2017-01-15 14:23:38
      棗棉間作系統(tǒng)光合特性研究
      虞城县| 蓬莱市| 孙吴县| 台北市| 石嘴山市| 昌都县| 保德县| 乡城县| 湘西| 涿鹿县| 博爱县| 红安县| 南京市| 南木林县| 大安市| 陵水| 扎赉特旗| 巴塘县| 温泉县| 科技| 南昌市| 峡江县| 叙永县| 南昌市| 黄龙县| 临泽县| 罗城| 潮州市| 河曲县| 高安市| 蒲城县| 明溪县| 商洛市| 枣强县| 英吉沙县| 应城市| 阳山县| 延吉市| 三穗县| 温州市| 宁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