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宏工人日報社社長
文學博士、高級編輯。現(xiàn)任工人日報社社長。曾六次獲中國新聞獎,其中通訊《尋找時傳祥》獲第六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并被選入全國初中、高中語文課本。著書有《新聞的審美傳播》《中觀新聞論》《新聞演講錄》《孫德宏社評選》《凝望——一七幾幾年:曹雪芹康德們的故事》等10部。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系全國宣傳文化系統(tǒng)“四個一批”人才、“全國新聞出版系統(tǒng)領軍人才”。國內多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文學院兼職教授,東北師大文學院博導。
作為一家著名報社的掌門人,孫德宏個性沉穩(wěn)莊重,行事舉重若輕。但大多數(shù)時候,他更像一名學者。
與孫德宏一起追溯他職業(yè)生涯的過往,有兩個細節(jié)給我的印象最深:
——20多年前,為撰寫通訊《尋找時傳祥》,他采訪以“時傳祥”命名的清潔班。拎著酒瓶、熟食跑到簡陋的宿舍,跟淘糞工人侃大山,家長里短一聊就是半夜。他問他們怎樣看待時傳祥,工人們宣泄了很多牢騷不滿,說如今淘糞工根本不受尊重,常常挨罵甚至被打。還說宣傳凈瞎整:“不能說就我們環(huán)衛(wèi)工人應該向時傳祥學習,得全社會都這樣,憑什么就要我們學?!”
他沒有把這些話私吞、屏蔽,而是真實地記錄下來。工人們感謝他:“終于有人替我們說話了,我們發(fā)牢騷他都敢寫出來?!?/p>
這些可能被其他記者認為沒用、不妥的采訪素材,被他視若珍寶,成為這篇后來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的作品中最富質感的時光顆粒,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痛感、迷茫。
——1993年全國掀起房地產熱潮,到處瘋狂蓋房子。地方官員濫用審批權,甚至重復性批建住房。他認為房地產已經過熱,發(fā)表了《房地產一級市場亟待整治》。這篇報道后來榮獲中國新聞獎,在當時卻被視為捅了馬蜂窩,有關部門組織專家跟他辯論。
孫德宏當時是《中國建設報》的記者,這個舉動可謂自曝行業(yè)“家丑”,非常另類。不過他自己很有底氣,據理力爭:你們要是有度量,就在雜志上也發(fā)表我一篇文章。幸虧中央很快出臺調控政策,事情才算翻篇兒。
我覺得,他的開闊、前瞻與深度,很大程度緣于他豐厚的知識儲備。不斷積累的學養(yǎng)和智識,令他遠遠超過“萬金油”式的普通記者,帶給他視野和勇氣。
大學畢業(yè)后的幾十年,他一直堅持自學,閱讀了大量文學、哲學、經濟學等方面的名著。他攻讀文學博士學位,撰寫純學術作品《新聞的審美傳播》。他研讀中西方思想史,啃下了晦澀難懂的康德、黑格爾等的專著,他的著書《凝望——一七幾幾年:曹雪芹康德們的故事》(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以散文融匯文史哲講述東西方。為了搞房地產報道,他刻苦學習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撰寫了報告文學《中國房地產狂潮》(合著)和學術著作《開發(fā)商決策論》(合著)。
他尊崇“思想就是人的尊嚴”“思想是有邏輯的事實”,言談中不時穿插大量名家、名著,但并非炫耀性地掉書袋,那些通常被束之高閣作為擺設的典籍,與他內心世界發(fā)生了深刻的化學反應,成為他精神不斷演進的重要階梯。
孫德宏的成功范本帶給我思考:機構記者未來到底靠什么生存?新聞從業(yè)者的專業(yè)發(fā)展路徑是什么?
隨著互聯(lián)網、AI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新聞業(yè)發(fā)生了巨變。好消息是,新聞產品的市場蛋糕做大了,媒體泛化,大量政府、企業(yè)、機構的媒體意識和新聞素養(yǎng)普遍提升;壞消息是,很多傳統(tǒng)媒體時代的產品和工作環(huán)節(jié)被弱化,甚至正在消失。比如,大量發(fā)布會報道已經演變?yōu)檎招畔⒐_,不再需要記者親臨現(xiàn)場;很多曾占用大量人力、物力的體育賽事、股市動態(tài),已經完全由機器人替代人工寫稿……
依靠平臺的公信力、依靠淺表公開信息拼湊,加上固化的思維、陳舊的知識結構……多年來,一些記者諸如此類的新聞生產操作是否能以為繼?
所以,我非常贊同孫德宏的觀點:作為記者,一方面,你要坦然,只要能傳播、有意義,哪怕一會兒的意義也是好的;另一方面,你更要努力,爭取有限的精力做一點確實有價值的報道。
劉江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