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以真實與合乎情理來傳遞溫暖
      ——關于“暖新聞”的思考

      2022-09-15 12:36:14孫德宏
      中國記者 2022年8期
      關鍵詞:溫暖受眾

      □ 孫德宏

      近一段時間以來,“暖新聞”成為諸多媒體、尤其是新媒體上一個熱度很高的新聞類型或報道形式——這一現(xiàn)象正受到新聞業(yè)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贊賞者不少,批評者亦多。

      那么,如何看待“暖新聞”?如何讓新聞傳遞溫暖?

      一、什么是“暖新聞”?

      簡單地看,業(yè)界一般把那些給人以溫暖的新聞報道稱之為“暖新聞”。但如果一定要從新聞學或傳播學上給這種報道類型下個科學定義的話,恐怕也比較困難:難道還有可以或應該令人“不溫暖”的新聞嗎?所以,“暖新聞”只能是一種感性的、比喻式的,不十分嚴謹?shù)恼f法而已,其科學性的界定是較難周全的。

      我們說,新聞報道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傳遞信息,傳遞對受眾有某種價值或需求的信息;二是影響社會和人生,即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正是從這樣的角度上說,那些給人以滿足、愉快、解放,甚至升華的感受和效果的報道,就是“好新聞”。這樣的新聞當然給人以溫暖,因此把那些較好地實現(xiàn)了上述目的的新聞稱之為“暖新聞”,當然也未嘗不可。所以,從一般的意義上講,所有的新聞都應該是給受眾以溫暖的。因此,簡單地說只有某種特定的新聞才是“暖新聞”,客觀上有可能造成某種混淆,甚至影響到新聞根本目的的實現(xiàn)。

      不過,當下一般所說的“暖新聞”在報道對象、報道事實和傳播效果等方面,也是確有其具體所指的,即報道對象多是消防隊員、志愿者、醫(yī)生、軍人、教師等公益性較強群體,或底層弱勢群體等;其新聞事實大多較有驚奇感,比如弱者自強不息、舍己為人等;其傳播效果是令受眾感動、溫暖,給人以正能量等——雖然把這類新聞命名為“暖新聞”在學理上不很周全,但從具體新聞實務操作和良好的傳播效果角度上講,采寫、傳播這樣的新聞是應該大力提倡的,再加之它已經(jīng)約定俗成地成為一種現(xiàn)象,所以,本文暫且把這類新聞仍以“暖新聞”來指稱。

      當下“暖新聞”的實際情況是,一方面,一些報道傳播效果很好,另一方面,一些報道效果很差,社會詬病甚多。本文重點討論后者——初衷很好,效果很差,問題出在哪里?

      二、失實與不合情理是當下“暖新聞”的最大問題

      關于當下“暖新聞”的問題,很多新聞業(yè)者和學者對此已有諸多角度的討論。比如,同質(zhì)化、跟風報道、題材固定、數(shù)量過多、事實不清、標題黨、人物標簽化、故事模板化、細節(jié)不足、報喜不報憂、感情泛濫、審美疲勞,等等,對應到眾多的具體報道文本,這些問題可能都不同程度存在。但是,我們需要重點指出的是,這些問題并非“暖新聞”所獨有,而是在我們很多的熱點報道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從總體上講,它們基本都屬于采編技術性問題,相對而言也是可以通過努力得到解決的。所以,這些都不是“暖新聞”問題的根本。

      在我看來,那些被廣受詬病的“暖新聞”最大也最根本的問題是——虛假,一些“暖新聞”報道的事實嚴重失實。這在已經(jīng)披露出來的很多曾經(jīng)一度引起轟動、感動社會,而后很快又發(fā)生大反轉的虛假“暖新聞”中屢見不鮮。當然,也有一些“暖新聞”其事實大體也存在,但報道很不合乎正常情理,依然給人以不可信的感覺,這種情況大體也可以歸類為虛假。

      為什么造假?原因在于,一些傳播者一味追求博眼球、追求轟動、追求流量,或采訪不深入或根本就沒有采訪而以訛傳訛。

      新媒體時代,新聞競爭空前慘烈。媒體也的確需要關注、需要轟動、需要流量和傳播效果。但如果把流量、博眼球和轟動作為唯一目標,追求新聞的離奇就極有可能成為捷徑,這就必然忽視甚至有意不顧新聞真實的鐵律,甚至有意造假。其結果必然就是失去受眾的信任,此時的“新聞”就已經(jīng)不是新聞,當然也就談不上什么正能量了。

      給受眾以溫暖的新聞,當然是好新聞,當然是我們這個時代非常需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如果“暖新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假新聞,甚至成了一個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就十分有害了。假的“暖新聞”損害了新聞真實最根本原則。一個新聞連真實都做不到,初衷再好,即便剛報出來時效果也不錯,很吸引人,甚至很轟動,但是一旦受眾知道這是假新聞的話,那它就不是新聞,更談不上什么“暖新聞”了;于是更大的損害也必然接踵而來:媒體的公信力遭到巨大的損害。一個媒體、一個新聞傳播者,最大的財富、最大的立身之本是真實。如果沒有了這一點,就沒有了信任,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就會受到嚴重損傷。時間久了,次數(shù)多了,你就只能是消亡——對于這一點,曾經(jīng)的傳統(tǒng)媒體教訓深刻,今天的新媒體更要警鐘長鳴。

      三、關于“暖新聞”若干技術性問題的討論

      解決了“暖新聞”的真實性問題之后,現(xiàn)在,我們來討論“暖新聞”的那些相對技術性的問題。前述“暖新聞”的若干技術性問題可以大致歸納為三類。

      (一)關于題材同質(zhì)化、人物標簽化、故事模板化和跟風報道、數(shù)量太多問題

      事實上,任何一個媒體、任何一個記者,從初衷上講,都不想同質(zhì)化,都不想跟別人一樣。但是客觀上不少“暖新聞”已經(jīng)同質(zhì)化,已經(jīng)跟風了。與此同時,人物標簽化、故事模板化等問題也都隨之而來了。說到底,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根本還是報道者能力不夠,沒按新聞規(guī)律辦事的問題。這跟我們當下新聞傳播中的其他問題一樣,根本上,需要我們的媒體和采編者真正樹立老老實實按新聞規(guī)律辦事、扎扎實實深入采訪的基本觀念。包括“暖新聞”在內(nèi),新聞首先應該是在真實、客觀、全面這些基本原則上下功夫,有了這樣一個基本的價值追求,同質(zhì)化、跟風報道等上述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而且會較大程度甚至從根本上解決。

      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當然又有了一些新的傳播方式出現(xiàn),但這并不意味著那些使新聞成為新聞的規(guī)矩和規(guī)律都變了。在新媒體時代,遵循規(guī)律、學習經(jīng)典,仍然是我們新聞傳播工作的不二法門。就當下的“暖新聞”而言,它們并不是什么“新東西”,其“溫暖人心”的初衷,原本就是一切“好新聞”的一貫追求。曾經(jīng)“好新聞”的經(jīng)典作品里對此有很多好的呈現(xiàn)方式和技術手法,有千差萬別的真實而動人的故事。在這里,雖然故事是不同的,但感人的傳播效果卻是相同的。正因其故事的“不同”,它們才新穎;因其“感人”才成經(jīng)典。

      在社會發(fā)展和工作生活中,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五彩斑斕的故事,雖然在“奉獻和溫暖”的母題之下,幾乎所有報道題材都是關于生死、友愛、親情,都是人們對美好經(jīng)歷的講述,都是對美好人性的渴望,都具有很強的相似性。但我們也必須承認,世界和生命是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的,而我們新聞報道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捕捉和報道這些“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的每一個“個別”,也正是這一個個“豐富多彩、千差萬別”而且合情合理的“個別”,才具有驚奇感,才令人信服,才溫暖人心,才令人動容——以這樣的邏輯來從事我們“暖新聞”的采編,“題材同質(zhì)化、人物標簽化、故事模板化”等問題必然都會迎刃而解。

      “暖新聞”的問題與數(shù)量多少沒有關系,只與事實是否真實以及是否確實給人以溫暖有關。當生活中真實的、有某種驚奇感的、溫暖人心的事實,被我們捕捉、報道出來時,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而且數(shù)量越多越好。溫暖人心的、美的東西多了,就會令人滿足、愉快,乃至使人感到解放、升華,即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關于題材固定和“報喜不報憂”問題

      按著上述邏輯討論,“暖新聞”的報道對象當然就不應僅僅限于消防隊員、志愿者、醫(yī)生、軍人、教師等這些特定人群了。如果我們認為“暖新聞”是對那些溫暖人心的、呈現(xiàn)真善美的新聞事實的報道的話,那么,“暖新聞”的報道對象就應該存在于任何地方、任何群體,而不是一定的某些特定場所、特定人群。當然,上述這些特定人群因工作職業(yè)的特殊性,可能會相對較多地經(jīng)歷生死、災難,進而具有較大的情感張力,相對會多一些“暖新聞”的素材。但把“暖新聞”的報道題材僅僅局限于這些群體,不僅報道面窄了,而且對“新聞”和“溫暖”的理解也窄了。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在那些更多的普通群體,在那些“情感張力”不那么大的社會生活里,更多地發(fā)現(xiàn)并報道出更多溫暖人心的“暖新聞”,豈不是更有普遍意義?

      同時,如果認為只有“報喜不報憂”才是“暖新聞”,這也是對新聞傳播目的和原則的一種誤解,也有違“暖新聞”的初衷。傳播真善美是傳遞溫暖,揭露假惡丑同樣也是傳遞溫暖,甚至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傳遞溫暖。揭露、批評假惡丑,就是呼喚、弘揚真善美;揭露、批評黑暗陰冷,就是昭示光明、溫暖人心——這樣的新聞同樣也是“暖新聞”。

      由此看來,任何群體任何時候都有溫暖存在,任何報道都可以,而且能夠傳遞溫暖。所以,我們討論“暖新聞”的更大意義在于,我們期待所有的新聞都能給人以“溫暖”。關鍵的問題在于,我們有沒有較高的能力真正能夠去捕捉到這些溫暖人心的新聞事實,并真實、客觀地把它們報道出來。

      那么,這個“較高的能力”是什么?

      在我看來,這個“較高的能力”就是使新聞實現(xiàn)審美傳播的能力。

      對新聞素材的人文關切就是審美關切,人文關懷既是新聞審美傳播的核心價值,也是整合、記述新聞事實素材的闡釋立場。當我們真正把人文關懷作為新聞傳播的闡釋立場,傳遞真善美、譴責假惡丑之時,我們的報道就能溫暖人、關懷人,這樣的報道就是審美傳播,就可以被稱之為“暖新聞”。這樣的報道就會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三)關于故事離奇、標題黨、感情泛濫和審美疲勞問題

      美的新聞當然要有驚奇感。但受到流量的驅(qū)使,當新聞有了一點驚奇感的時候,一些報道者們并不滿足,還想把這一點有限的驚奇感無限放大,于是“驚奇”就變成了“離奇”。結果,在文本寫作上就出現(xiàn)了故事離奇、標題黨的情況,在傳播效果和受眾體驗上就出現(xiàn)了感情泛濫、審美疲勞等問題。

      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一些報道者對新聞美學驚奇感這個獨立品質(zhì)的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當下某些“暖新聞”對新聞驚奇感的追求已經(jīng)嚴重過度。正因為“過度”,原本的“驚奇”就演變成了“離奇”,原本很好的審美追求便因其不合情理而遭受眾質(zhì)疑,感到被欺騙的受眾當然也就體驗不到什么美感和溫暖了。

      把新聞的驚奇演變成離奇,新聞的真實性沒有了,新聞的客觀性也喪失了。新聞首先要告訴受眾事實是什么,這是第一位的。至于說這個事實有什么意義,你想引導受眾怎樣想,那都是第二位的,是不能強加給接受者的,是需要接受者自己去感受的。要表達這個“意義”,必須“用事實說話”。通過事實的客觀報道,自然而然地流露報道者的傾向,尋找新聞事實與受眾情感的共鳴點。在報道事實的過程中,離奇的事實、放任的情感,以及有意拔高人物、貼標簽等,都會給受眾以不真實、不客觀,以及審美疲勞等感受。

      在對事實的客觀敘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報道者的傾向,是一個優(yōu)秀記者的重要能力,更是新聞之所以成為新聞的合法性之所在,是新聞自身獨立品格和新聞規(guī)律的必然要求。再進一步說,在新聞審美傳播中,只有那些既符合新聞目的又符合新聞規(guī)律的新聞文本才是“美”的,才是溫暖人心的,某些目的很好但不按新聞規(guī)律辦事的報道,即使是感情再充沛,也都不能稱之為審美傳播,這樣的報道導致“審美疲勞”是必然的。

      四、“暖新聞”必須有合乎情理的內(nèi)在邏輯

      解決了“暖新聞”最大、最根本的真實性問題,以及那些技術性問題之后,我們還應該看到另外一個也十分重要的,處于兩者之間的問題:一些“暖新聞”的基本事實是真實的,報道也大體客觀,但仍然給人以半信半疑的感覺,這是為什么?

      □ 左圖 2010年1月30日,巴木玉布木背著大包、抱著孩子在南昌火車站匆忙趕車 (新華社記者 周科/攝)

      □ 上圖 2021年2月17日,巴木玉布木夫婦在外出打工前和孩子們吃了一頓團圓飯 (新華社記者 周科/攝)

      上述“故事離奇”“事實不清”“標題黨”等問題,都是其中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這種具有某種驚奇感的“暖新聞”的報道缺乏合情合理的內(nèi)在邏輯的必然性。比如“不救自己的孩子而去救別人”,比如“三過家門而不入”等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真實故事,都是很值得敬佩、很了不起的“暖新聞”。惟其如此,它們本身才具有驚奇感,但由于這種驚奇感又因其與人之常情有很大距離,所以如果報道者不能講清楚被報道者為何如此做的內(nèi)在原因,就容易被人質(zhì)疑。于是,報道者就必須客觀地挖掘和報道出這種驚奇感與人之常情之間的必然性、合理性——報道出“暖新聞”既驚奇又合理的內(nèi)在而必然的邏輯關系。比如,“暖新聞”之所以令人感動,是因為被報道者的故事確有高于常人的不同之處,這些故事與常人生活的基本邏輯、基本常識有沖突、有張力,他們的故事是常人難以做到的,所以才會有驚奇感、溫暖感——那么,這個“常人難以做到”卻又“合乎情理”的內(nèi)在必然邏輯的焦點就在于: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做到了的?

      找準這個邏輯關系,才能找到與報道者與接受者之間的情感共鳴點,才可能令人信服、令人感動,給人以溫暖。更進一步說,這個“暖新聞”不僅要告訴受眾“是什么”,而且還告訴受眾“為什么”——對這個合情合理的必然性的揭示,既使得這個新聞令人相信,更使得這個具體的新聞具有了更普遍的精神意義。

      在這方面,一些優(yōu)秀的“暖新聞”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啟示。

      2020年武漢疫情剛開始時,一位醫(yī)生護送患者做CT途中特意停下來,讓已經(jīng)住院一個月的87歲老先生欣賞夕陽的新聞攝影感動了很多人:畫面中,夕陽剛好落在遠處高樓的上方,一片片白云飄過黃昏的天空。病床上的老人,手指向夕陽,手指上的骨節(jié)支棱著。病床邊的醫(yī)生穿著全身密閉的防護服,背后寫著“凱哥”兩個字……這無疑是一個十分成功的“暖新聞”。它的溫暖之處在于對人的關懷幾乎到了終極關懷的層面。疫情洶涌,醫(yī)生對患者的生命關懷卻很真摯、細膩,讓生死未卜的患者這個時候去體味一下霞光滿天的夕陽——這個故事的講述很合情合理:治療途中恰逢夕陽輝煌,那么就停留一下,感受一下——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事實報道,實在溫暖人心、令人動容。

      還有一張關于春運的新聞攝影照片——《孩子,媽媽帶你回家》(周科攝,新華社2010年1月13日):春運火車站的一個廣場上,年輕母親背著比她自己還高的行囊,右手抱著孩子,左手拎著一個大編織袋,后背已被行囊壓彎,而懷中孩子安然無恙……這張照片真實地傳遞了無數(shù)打工者生活乃至生命的艱難,同時也傳遞了那些普通勞動者雖然艱難卻依然與命運堅韌的抗爭和前行……這自然就感動了受眾。2021年春節(jié),新華社拍這張照片的記者還專門找到了這位母親,了解她現(xiàn)在的生活,這些報道又一次形成了新的傳播熱點。

      兩個“暖新聞”的事實都合情合理,驚奇而不離奇,傳播效果令人感動,令人溫暖——對于我們眾多想用新聞報道來傳遞溫暖的新聞人而言,這些優(yōu)秀的“暖新聞”給我們的啟示,可以套用一句常用來說“美”的句式來表達——我們的生活并不缺少溫暖,缺少的是我們那雙發(fā)現(xiàn)溫暖的眼睛。

      五、實現(xiàn)審美傳播的新聞就能傳遞溫暖

      通過對“暖新聞”的上述討論,我們大體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

      無論是報道什么樣的“新聞”,在我們的初衷上、闡釋立場上都應該追求給人以溫暖。創(chuàng)新是包括新聞傳播在內(nèi)的一切精神產(chǎn)品的永遠追求,但新聞傳播任何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終究都要以事實說話,按新聞規(guī)律辦事,堅定不移地遵守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原則,即優(yōu)秀的新聞傳播永遠都必須既合乎目的又合乎規(guī)律。就“暖新聞”而言,牢固樹立以人文關懷作為事實敘述和展開的闡釋立場,實現(xiàn)新聞的審美傳播就是重大的“創(chuàng)新”。而實現(xiàn)新聞審美傳播的根本要求就是:新聞必須合乎新聞的目的和新聞規(guī)律。

      首先,我們應該充分肯定“暖新聞”的初衷和努力,雖然它在學理上還不是很科學,但業(yè)界、學界其實都不必過分較勁。

      其次,關于“暖新聞”的“暖”,應該暖在真實,暖在合乎情理。驚奇的新聞事件如果不能合情合理就顯得虛假,就令人質(zhì)疑。這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任何事件,尤其是有驚奇感的事件,都應該有其內(nèi)在邏輯的必然性。當我們把這種內(nèi)在邏輯講清楚了,它就不離奇,它就真實可信,就更有溫暖人心的力量。搞不清楚這種內(nèi)在邏輯的必然性,要么是這個事件本身是假的,要么是報道者的采訪不深入或者水平能力不夠。沒有做深入扎實的采訪,就不可能挖掘和報道出驚奇感與合情合理之間內(nèi)在邏輯的必然性。

      第三,新聞的審美關切就是人文關切,人文關懷是新聞審美傳播的核心價值。注重“暖新聞”中的人文關懷,并使之真正成為我們新聞采編的闡釋立場,這是新聞實現(xiàn)審美傳播的根本保障。在我看來,新聞傳播中的人文關懷遠不是一種采編手藝,而是一種基本價值,甚至是一種職業(yè)信仰。把“溫暖”作為一種手段來換取流量、賺取眼淚,這本身就不是人文關懷,就有欺騙感情之嫌。

      作為精神產(chǎn)品的新聞傳播沒有捷徑,需要報道者在思想和技藝兩方面都有長期不懈的探索和積累,需要報道者永遠扎扎實實地對新聞事實及其價值進行挖掘、研判和深化,這樣的新聞報道才可能有深度,才可能被受眾認可并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這時的“流量”“轟動”之類也都自然而然了,一味“跟風”“獵奇”以及自作聰明的“標題黨”之類的新聞是沒有生命力的,而造假更必然是自取其辱。

      坦率地說,我們上述關于當下“暖新聞”的諸多討論,在新聞實務及其理論方面,并沒有說出多少“新話”——所有討論的邏輯基點,不外乎還是真實、客觀、全面、深入,以及驚奇、合情合理等——但是,這些“舊話”依然沒有過時,依然十分重要。雖然當下新媒體勢如破竹,新的傳播方式和手段層出不窮,但是,新聞傳播的根本目的及其實現(xiàn)這個目的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律并沒有改變。相反,這些在傳統(tǒng)新聞中所強調(diào)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律,在新媒體時代其要求更鮮明、更強烈了。這既是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實現(xiàn)傳播效果最大化的要求,是人們相信新聞、接受新聞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聞之所以成為新聞的合法性之所在,更是當下“媒體融合”之所以強調(diào)“融合”而非拋棄傳統(tǒng)的根本所在。

      我們期待有更多的“暖新聞”出現(xiàn),期待有更多的新聞都能真實、客觀、深刻起來,都能給人以更多的溫暖。

      猜你喜歡
      溫暖受眾
      溫暖冬夜
      溫暖的冬天
      北極光(2020年1期)2020-07-24 09:04:00
      溫暖你我 重新出發(fā)
      北極光(2020年1期)2020-07-24 09:04:00
      在溫暖中流逝的美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8:54
      溫溫暖暖
      愛·溫暖
      用創(chuàng)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媒評論(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用心感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電視節(jié)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霍林郭勒市| 寿光市| 福泉市| 柘荣县| 汾阳市| 高台县| 洪泽县| 汉阴县| 莱阳市| 青龙| 怀远县| 彰化市| 阿瓦提县| 莒南县| 枣阳市| 高清| 木兰县| 恩平市| 吉木乃县| 乌拉特中旗| 云霄县| 和平县| 上林县| 禄丰县| 定兴县| 遂川县| 浏阳市| 安陆市| 丹阳市| 安溪县| 霞浦县| 乌拉特前旗| 姚安县| 花垣县| 浠水县| 洪洞县| 盐边县| 恭城| 阿坝县| 和平区| 丹江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