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迪,徐斌
長春市中醫(yī)院(總部)介入科,吉林 長春 130000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指由于多種原因導致患者腦血管病變或血流動力學異常后傳導至患者腦部局部缺血,引起缺氧缺血壞死,并對患者腦神經系統(tǒng)造成嚴重程度不同的損傷。當前臨床上主要對患者采取藥物及外科治療,但以往的手術治療在術后容易引起多種并發(fā)癥,對神經功能的改善也相對較難。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已經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1]。顱內血管介入治療具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安全性高、療效好等優(yōu)勢,術后患者的身體康復相對更快,且能夠有效減輕神經功能損傷,因此廣泛應用于臨床[2]。對此,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采取顱內血管介入治療,旨在分析其臨床價值,詳見下文所示。
將本院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接收治療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作為本次觀察對象,共8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440例,男230例,女210例;年齡34~77歲,平均(53.69±1.57)歲;平均舒張壓(92.68±2.51)mmHg,平均收縮壓(154.26±2.54)mmHg;腦梗死270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170例。對照組患者440例,男225例,女215例;年齡32~79歲,平均(53.67±1.58)歲;平均舒張壓(92.66±2.53)mmHg,平均收縮壓(154.23±2.52)mmHg;腦梗死279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161例。兩組患者年齡等資料對比并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由臨床檢查確診疾病類型;患者在手術開始前均知情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加入;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完整;發(fā)病時間均不超過48h。
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異常疾病者;其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凝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異常、代謝紊亂疾病者;在發(fā)病前已經患有精神障礙、認知障礙者。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治療,入院后進行常規(guī)檢查后使用溶栓藥物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用藥。
觀察組患者在入院后進行常規(guī)檢查,使用顱內血管介入治療,治療方式為:術前給予患者常規(guī)藥物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在全麻時注意觀察患者相關指標變化,使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股動脈后置入8F動脈鞘,常規(guī)肝素抗凝治療,使用超滑導絲引導導管至椎動脈或頸內動脈開口,選擇性DSA治療,明確患者血管狹窄部位的具體情況,并在處理后及時評估患者狹窄的內徑,并根據狹窄長度的大小選擇合適的球囊或支架治療,指引導管至靶血管,指引導絲緩慢通過狹窄部位,根據患者病變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球囊進行預擴張,滿意后可將支架送入,在準確定位后釋放支架,最后在進行DSA治療確定血管恢復暢通后觀察是否留有殘余狹窄,給予動脈血管封堵器止血后拔除動脈鞘管,使用彈力繃帶穿刺點加壓包扎制動6h,術后常規(guī)藥物治療。
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在治療完成后臨床檢查相關指標均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疾病無惡化。有效:在治療完成后臨床檢查相關指標均逐漸趨近于正常狀態(tài),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疾病無惡化。無效:在治療完成后臨床檢查相關指標并未出現(xiàn)明顯變化,臨床癥狀并未消失,病情逐漸加重。治療總有效為顯效與有效總和。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分別干預后的RI、Vm水平變化。
NIHSS評分:采取神經功能缺損量表進行評估,總分為42分,分數越低提示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低。
FMA評分:采取Fugl-Meyer評測法進行評估,總分為66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越好。
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兩組患者分別治療后分析患者的臨床療效可見,觀察組患者明顯更高,對比統(tǒng)計學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分別干預后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n(%)]
在兩組患者分別治療前分析患者的RI、Vm水平可見并無明顯差異(P>0.05),而在治療后分析可見,觀察組患者RI明顯更低,Vm水平明顯更高,對比統(tǒng)計學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分別干預前后的RI、Vm水平對比分析()
表2 兩組患者分別干預前后的RI、Vm水平對比分析()
在兩組患者分別干預前分析NIHSS、FMA評分可見兩組并無明顯差異(P>0.05),但在治療后分析可見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更低,F(xiàn)MA評分更高,對比統(tǒng)計學差異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分別干預前后的NIHSS、FMA評分對比分析(,分)
表3 兩組患者分別干預前后的NIHSS、FMA評分對比分析(,分)
缺血性腦血管是指由于多種原因導致患者血液成分改變或血管病變,任何可能影響到患者血管壁結構功能及血液成分、動力學變化的因素均可能引起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發(fā)展、群眾飲食習慣等的影響,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病率逐年增長[3]。在既往臨床治療中主要分為內科治療及外科治療,而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最常見病因包括了心臟栓子脫落,因此在內科治療中主要在患者患病早期及時給予患者抗凝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但所需治療的時間相對較長[4]。外科治療主要以顱內血管手術、血管成形術治療等多種術式為主。有學者研究認為,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大動脈閉塞狹窄引起,而動脈粥樣斑塊破潰、脫落后也可直接引起缺血性腦血管病發(fā)生,而臨床采取的藥物治療則無法徹底解決問題,或者只可解決部分問題,治療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顱內血管介入治療則成為了當前臨床中關注的重點[5]。顱內血管介入能夠應用特別器械通過股動脈,根據患者病變部位選擇主動脈弓、頸總動脈、椎動脈等血管進行檢查后得出全腦血管的造影檢查結果,進行腦血管造影時,可通過CT或磁共振來核查靶器官,預判患者是否有梗塞、動脈瘤、血管瘤等疾病,再選擇彈簧圈、球囊、支架等進行治療,應用栓塞劑進行栓塞,應用彈簧圈進行填塞,應用支架取栓,以達到治療患者的目的[6]。近年來,在造影術的幫助下,顱內血管介入術中能夠明確觀察到患者血管梗阻以及阻塞的情況,能夠準確的將支架安放到阻塞的血管部位,擴大血管內徑,以恢復患者正常的血流動力學,緩解患者的缺血缺氧癥狀,挽救患者生命安全[7]。另外,該類手術治療能夠根據患者血管實際病變情況選擇針對性處理,能夠直接達到病灶部位,手術切口較小,避免了以往手術治療對患者腦組織造成損傷[8-9]。而由于在顱內血管介入手術應用后能夠快速恢復患者正常血流動力學,因此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減輕缺血缺氧等癥狀對患者神經功能的損傷,因此在患者治療后身體恢復更快,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患者能夠在術后早期開展康復訓練,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康復效果,從而加速肢體等功能的康復[10]。
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采取顱內血管介入治療,研究表明,在兩組患者分別治療后分析患者的臨床療效可見,觀察組患者明顯更高(P<0.05),可見,采取顱內血管介入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臨床療效,在兩組患者分別治療前分析患者的RI、Vm水平、NIHSS、FMA評分可見并無明顯差異(P>0.05),而在治療后分析可見,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RI明顯更低,F(xiàn)MA評分、Vm水平明顯更高(P<0.05),由該項研究數據表明,相較于常規(guī)治療,顱內血管介入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及血流動力學指標,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干預中對患者采取顱內血管介入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并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患者神經損傷程度更低,相較于常規(guī)治療措施更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對腦神經的保護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