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瑜,曲彥達,3,楊秀峰*,2,3,4,趙起超,3,4,張學碩
(1.北華航天工業(yè)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廊坊 065000;2.航天遙感信息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lián)合工程研究中心,廊坊 065000;3.河北省航天遙感信息處理與應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廊坊 065000;4.河北省航天遙感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廊坊 065000)
當今,全球氣候變暖引起了很多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世界各國積極采取有效行動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國已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納入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十四五”規(guī)劃中,我國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1]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zhàn)略方向、實現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縱觀現有研究成果,生態(tài)碳匯研究尺度主要集中于國家、區(qū)域和省域層面,對縣域的研究相對缺乏,縣域作為中國社會的基本單元,分析碳匯在其尺度下的時空變化特征和影響因素,對評估縣級尺度[2]的生態(tài)狀況以及推動區(qū)域低碳協(xié)調經濟意義重大。同時,土地利用變化與碳循環(huán)關系研究,特別重視歷史時期的變化,歷史時期土地利用變化[3]與陸地碳儲量關系研究的關鍵,是基礎土地利用變化數據。目前,京津冀地區(qū)仍然存在“高排放”的環(huán)境問題,而京津冀城市群作為我國碳中和的重要建設示范區(qū),基于此,本文根據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碳匯價值評估,綜合Fang、Tang等學者對林地的碳匯轉化系數,Piao、方精云[4]等學者對草地的碳匯轉化系數,孔東升和張灝[5]等學者對水域的碳匯轉化系數,賴力等對未利用土地類型的碳匯轉化模型整理成碳匯估算模型,對京津冀地區(qū)2010~2020年影像進行分類后進行碳匯估算,并對其碳匯生態(tài)價值進行分析,其率先探索碳中和的路徑,對引領區(qū)域示范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所選取的研究區(qū)為京津冀地區(qū)。京津冀地區(qū)位于環(huán)渤海經濟圈的中心位置,是我國的“首都經濟圈”。京津冀地區(qū)土地面積為21.7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2%左右[6]。京津冀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石家莊、唐山、秦皇島、承德、廊坊、邯鄲、邢臺、滄州、保定、張家口、衡水等城市。該地區(qū)位于華北平原北部,北靠燕山山脈,南面華北平原,西倚太行山,東臨渤海灣,西北和北面地形較高,南面和東面地形較為平坦,是我國北方連接“海洋經濟”和“大陸經濟”的樞紐地區(qū)[7]。京津冀行政圖如圖1所示。
圖1 京津冀行政圖
本文研究選用 Landsat 5(2010~2011)、Landsat 7(2012)、Landsat 8(2013~2020)長時間序列遙感影像數據,以及京津冀縣域行政邊界矢量數據,繪制2010~2020年京津冀土地利用矢量圖。在分類之前,本文使用PIE-Engine對下載的300余幅影像進行輻射校正、重投影、鑲嵌裁剪等批量預處理,得到京津冀地區(qū)縣域遙感影像。
決策樹是一種分層次的數據結構,廣泛應用于分類和回歸。CART決策樹是在給定輸入隨機變量X條件下,輸出隨機變量Y的條件概率分布的學習方法,在屬性選擇的過程中,使用基尼指數(Gini index)最小化準則進行特征選擇。決策樹分類具有分層結構清晰、運算簡單快速等優(yōu)點,可以根據不同類別特點選取對應的分類特征屬性,從而有效減少傳統(tǒng)分類方法出現的分類錯誤[8]。
本文使用面向對象的方法進行決策樹分類,首先要將原影像分割。影像分割是將給定的影像劃分為互不重疊的區(qū)域,此時影像的分割尺度對分類結果會有非常關鍵的影響。本文根據分類面積與分割尺度的關系,當分類后面積隨分割尺度變化較小時,說明分割效果較好。于是,本文根據地物最大面積與對象圖斑個數比值,確定了最優(yōu)分割尺度[9]。在影像分割后,通過對“對象化”圖斑進行光譜特征提取和植被指數計算,根據由樣本庫訓練的決策樹模型進行地物分類,技術流程圖如圖2所示。
圖2 技術流程圖
本文將分類得到的兩級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與其他學者研究的,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碳匯系數整理成碳匯估算模型。碳匯估算模型[10]可表達如下:
式中,Ci為第種土地利用類型產生的碳匯量;Ai為第種土地利用類型的碳匯系數;Si為第i種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其中碳匯系數的確定是估算碳匯量的關鍵。本文根據國內外期刊和以往文章中的研究,總結了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碳匯系數[2],如表1所示。
表1 碳匯系數
本文基于縣域尺度,將2010~2020年京津冀地區(qū)的204個區(qū)進行碳匯統(tǒng)計和計算,并進行排序,選出前10名碳匯信息如圖3所示,其中承德6個縣張家口3個縣位列前十中,碳匯效益顯著。其中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碳匯排名第一,位于圍場縣的塞罕壩林場功不可沒。塞罕壩林場中有林地面積達到1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0%,林木總蓄積量達到1012萬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生態(tài)效益顯著,是京津冀地區(qū)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成功典范。
圖3 京津冀縣級碳匯量
3.2.1 京津冀省級一級分類碳匯分析
由圖4可知,林地、水域、草地三種碳匯是京津冀三省的主體碳匯,相差不大。其中林地碳匯是占比最高的碳匯種類,耕地的碳匯效益較低,京津冀三省耕地面積并不小,但碳匯效益卻不高,由此可以對耕地二級分類進行調整來增加碳匯效益。
圖4 京津冀省級一級分類碳匯量
3.2.2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二級分類碳匯分析
如圖5所示,本文將一級主要碳匯土地利用類型進行二級分類。其中發(fā)現旱地、灌木林地和鹽堿地三種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占比較大但碳匯效益低。對于干旱地區(qū)中脆弱的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來說,人為干擾的耕種行為更會加快有機碳擴散的速度,所以京津冀地區(qū)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匯效益低。在林地二級分類中,灌木林面積位居首位,但灌木林的碳匯效益低于人工林地,通過將低效灌木林改造,種植具體高碳匯的造林樹種,可促進森林土壤活性有機碳含量來增加森林的碳匯效果。
圖5 二級分類下年際面積變化
本文通過對2010~2020年京津冀地區(qū)的遙感影像進行面向對象CART決策樹分類得到縣域土地利用類型,并根據碳匯估算模型計算碳匯量,探析京津冀城市群碳匯時序變化特征、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碳匯效應和空間格局分布,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從京津冀縣級碳匯時序變化特征看,其中河北省承德市和張家口市碳匯量共占比37%,在京津冀地區(qū)碳匯效益顯著且突出,其中河北省承德市6個區(qū)和河北省張家口市3個區(qū)在碳匯排名前10的結果中,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碳匯效益最大。
(2)從土地利用一級分類格局特征來看,京津冀主要碳匯類型有林地碳匯、水域碳匯、草地碳匯、耕地碳匯四種,其中林地、草地和水域碳匯類型是京津冀地區(qū)的主體碳匯,三者占比97.66%;從土地利用二級分類格局特征來看,不同土地類型二級分類下的土地利用類型碳匯效益差距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