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問題的認識和應對,將是一個長期的話題,我們必須保持永遠的學習勁頭!
人類社會不可能不存在問題。有問題,不怕。只要有解決問題的沖動和辦法就行。解決問題以及找尋或構建解決問題的方法恰是社會與技術進步的一種動力。一個問題的解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途徑,選擇成本低、代價小、成效快、質(zhì)量高的方法自然是最佳追求。復雜問題的解決之道總會依賴多種工具,這也是綜合方法的主要特征。所謂綜合就是把各方面不同類別的事物組合在一起,往往包含著多領域與多行業(yè)的交叉融合。
首先,對問題的本質(zhì)必須要認識清楚。沒有這一步,方向就不準,焦點就不清,任務就不明,目標就無感;其次,應根據(jù)需要解決的問題配置方法,包括使用已有方法,改造相關方法,進行多種方法的集成應用,甚或是提出、構建新的方法。在這個階段,問題與方法的有效匹配是關鍵。
的確,始終要有對問題解決的向往。然而,其中的“成本核算”問題不能回避,不可視而不見。如果解決一個問題需要花費的投入和代價將高于該問題之解決帶來的收益,就不宜在當前條件下硬去按照某種已知“不上算”的方式推進對相應問題的解決。此時,緩一緩再觀察一下不失為明智之舉。例如,一個人診斷出了白內(nèi)障,不是非要即刻進行手術治療,還要看是否進入了成熟期。只有在分析了患者的綜合狀況后才能明確是否要進行手術治療及實施手術的時間。也就是說為辦任何事情,必要條件總是要滿足的。辦不具備條件的事,相當于是在做另一種類“不上算”的事。那么現(xiàn)實中,是不是說“不上算”的事就永遠不能做了呢?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一方面,人們常談論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的追求,這是值得鼓勵和奮爭的;另一方面,是否“得不償失”有個看問題的角度、層面及周期的問題,關鍵的是要向重要的關切者解釋清楚。關于“成本核算”問題,從全局來看可以有“丟卒保車”的安排,從長遠來看也可以有“堤內(nèi)損失堤外補”的方案。對于特別關鍵的信息,如果一個平臺或機構內(nèi)的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利益相關人員都被蒙在鼓里,這個平臺的運行及其意義就得不到應有的理解,不是好事也辦不好嗎?
復雜事情之所以難纏,和人們的心理預期和耐力以及信息不對稱和信息缺失等因素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所以,那些能讓人們感受到是具有誠懇特征的解釋性工作和實事求是的信息交互是必要的,是有重要意義和重要價值的。
復雜問題與困難問題的存在,不會因人的主觀意志與情感好惡而改變,要解決這些問題也不是沒事找事,因為它們往往是發(fā)展和前進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愚公可以不去移山而改為遷徒搬家,但沒了大山擋路的困擾可能還會碰到別的什么類似的煩惱。還是那句話,有問題,不怕。只要有解決問題的沖動和辦法就行。在最為關鍵的問題與解決問題方法的有效匹配過程中,方法的選擇和構建里就包括著多種工具的集成與融合使用。對于解決之道需要依賴多種工具綜合使用的復雜問題來說,問題本身的分解必須要先行考慮。本質(zhì)上,分解是對問題深刻理解和盡可能全面分析和認識的關鍵步驟,也是實現(xiàn)方法有效匹配的基礎和條件。
分解的前提是認識,分解的初步目的是化簡??梢园言?guī)模很大的問題–復雜問題往往如此-劃分成能講出有說服力理由的劃分前后及相互之間關系明晰的若干子問題;可以從不同視角做出分類并對原問題進行剝離,以貼上不同領域的標簽或歸入不同行業(yè)的范圍;可以從時間周期上將原問題及其相關子問題的解決切割成不同的階段進程,建立里程碑式的問題解決管理模式。所以,對復雜問題一定要在分析和化簡的基礎上,制定出一個可實施的問題解決之規(guī)劃和計劃。這個規(guī)劃和計劃不是完全固定不變的,需要時做完善和修訂在所難免,這在問題解決周期相當長的情形下尤其如此。
規(guī)劃和計劃當然不是“鬼話”,它是路線圖,是問題解決的指導文件。其篇幅長短和格式會因問題不同和編撰者風格迥異而有所差別。但重要的、基本的內(nèi)容一個都不應缺少。例如,應當包括:問題本身的描述,問題解決的目的和意義;問題的分析、化簡和分解;選定的方法與工具的集合;基于(子)問題和對應方法/工具的(子)任務列表;著眼于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資源配置列表;單獨呈現(xiàn)資源配置中的人力資源情況說明(子)文件,含資格、知識、能力和特殊專長的要求說明;預期的任務進程之推進的時間安排和承擔團隊的責任說明;任務完成或階段性完成情況的檢查對照表等等。這些文件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以及可能的相配套的解釋性說明資料,在失密可控的原則下要讓相應人員充分知曉和理解。做到了這些,完成復雜問題之解決的任務就有了一個良好開端。
一個問題的解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途徑
歷史上,長江水利項目的建設就是一個持續(xù)時間相當長的巨大工程。其中,對于三峽大壩是否要建設,從孫中山時代就已經(jīng)著手論證了。即便到了今天,圍繞長江生態(tài)系統(tǒng),就如何更好地造福民眾的各種有價值的看法和討論還不斷出現(xiàn),充分說明一個復雜問題之解決的長期性和挑戰(zhàn)性。
陳賡大將確曾有過一種觀點,槍聲一響,已有的作戰(zhàn)方案有一半就失效了。一介武將以實干家的“親歷”教導我們在處理好工程實施和工程規(guī)劃的關系中千萬要防止犯“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毛病,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忠告。但我們也不可因噎廢食,對復雜問題之解決制定規(guī)劃更有價值,必須堅持,甚至還要以對待復雜問題本身的態(tài)度和方式來進行處置。
如今,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呈越來越復雜狀況的事物。例如波音公司的生產(chǎn)包括了研發(fā)、生產(chǎn)、實施、測量測試、儀器儀表、營銷、運維和供應鏈管理等若干環(huán)節(jié)。僅波音747客機的生產(chǎn)就涉及到6個國家的16500多個企業(yè),要用到600余萬個零部件。實現(xiàn)客機的生產(chǎn)(管理)毫無疑問是一個復雜問題,沒有規(guī)劃和實施方案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制定一個好的規(guī)劃和計劃對解決(復雜)問題的重要性是明顯的,但問題解決的本身也相當復雜,會涉及到許多我們現(xiàn)在還認識不到的因素,這一點需要持續(xù)不斷地給予關注。不妨簡要提及一下辛普森悖論,即在某個條件下的兩組數(shù)據(jù),分別討論時都會滿足某種性質(zhì),可是一旦合并考慮,卻可能導致相反的結論。這個現(xiàn)象1951年由英國統(tǒng)計學者辛普森發(fā)現(xiàn)。
假設生產(chǎn)同一種產(chǎn)品的兩個工廠在做方法比較。使用現(xiàn)有方法,在兩個工廠總共生產(chǎn)的10100個產(chǎn)品中,成功率是11%。試行新方法時,兩個工廠在總共生產(chǎn)的11000個產(chǎn)品中,成功率是46%。假設具體的情況如下:使用現(xiàn)有方法,工廠1生產(chǎn)了10000個產(chǎn)品,成功率為10%,工廠2生產(chǎn)了100個產(chǎn)品,成功率為95%;使用新方法,工廠1生產(chǎn)了1000個產(chǎn)品,成功率5%,工廠2生產(chǎn)了10000個產(chǎn)品,成功率50%。你會發(fā)現(xiàn),從總體層面看,新方法要好,而從基層來看,兩個工廠都會認為現(xiàn)有方法好。這個事例再次表明,做任何決定時,認真再認真都是必要的。
復雜問題的認識和應對,將是一個長期的話題,我們必須保持永遠的學習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