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筆:汪玚
2014年拍攝的穿梭于北京798藝術(shù)區(qū)的騎行者(攝影/汪玚)
慢行交通,當然不止自行車出行,但毫無疑問,自行車出行是慢行交通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guān)于自行車的記憶,對于“八零后”的我來說,是側(cè)坐在父親“車大梁”上不時被車閘夾手、坐后座被碾腳的“哭包兒”稱呼來源;是母親手把手教授技藝的美好時光;是遍布大街小巷的清脆鈴聲;是上下學與同學并肩感受楊柳隨風拂面;也是空場打羽毛球的臨時“中線”……
這樣的記憶可不止我一人。某站某up主在提及對自行車最深刻的記憶時稱:“小時有一次坐在姥姥自行車后座上,我的右腳(不小心)插進了轱轆,當時姥姥以為遇到了什么阻力,還站起來蹬……直到現(xiàn)在,我右腳腳踝還有個傷疤……”
翻翻自行車相關(guān)的文章和視頻,這樣的評論比比皆是。
可以說,自行車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
學會騎自行車,是在小學四年級,那時騎的是一輛車輪直徑20英寸的小紅車。雖然覺得從步行升級為騎行是再驕傲不過的事,但對比母親的24英寸、父親的28英寸自行車,心里總是有些暗戳戳地不舒服,偷偷下定決心自己以后也要騎大車。
后來因為個子沒長太多,到最后也沒騎成“28大杠”(車輪直徑28英寸帶大梁的男式自行車),但在考上初中后,也“鳥槍換炮”地換了輛26英寸的女式名牌自行車,可惜好景不長,騎了不到半年就被偷了。高中時可能正值叛逆期,總覺得只有車轱轆粗粗的、滿是刺兒的山地車最為帥氣,也用一次好成績換了一輛。不同于普通自行車的騎行方式,當時自我感覺必須要片腿兒上車+趴式騎行才算正規(guī)操作。
偷偷問過爸媽,他們眼中的自行車記憶。爸爸沉默不語,一向開朗的媽媽倒是偷偷紅了耳根,說他們曾經(jīng)并肩推車閑逛過很多公園的湖畔柳下。
聽年紀更大些的伯伯說,“誰家要是不趁個自行車,是連媳婦兒都娶不上的。自行車是以前結(jié)婚必備的‘三大件’之一?!?/p>
工作后,因為單位離家不遠,也一直以騎行通勤,直到結(jié)婚住得太遠后,才改為了地鐵+共享單車的出行方式。家里雖然也添置了汽車和電動自行車,自行車卻一直是母親的最愛,陪伴她穿行在胡同街巷中。
因為做專題而查閱相關(guān)資料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已成為被“踢出群聊”的人——跨上一輛公路自行車穿越整個城市,幾乎成為當下最火爆的健身方式。
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我國騎行運動愛好者達到1500萬,并且每年增長20%以上,有超過3000家自行車俱樂部,每年有約3000多場的自行車主題活動和賽事。
截至完稿前,在某APP上,關(guān)于“騎行”已有超過117萬篇筆記,從騎行路線到騎行裝備,從騎行穿搭到自行車推薦應(yīng)有盡有,騎行儼然成了當下最火爆的話題之一。
當下刮起的這股騎行潮流,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自行車出行更加輕便、自由,重新獲得了人們的青睞。
但卻也不能用簡單的通勤方式來定義。自行車材質(zhì)、價格不斷“升級”;騎行裝備越來越專業(yè);年輕人熱衷打卡“出片”;以騎行作為社交……這些與以往不同的新特質(zhì),都說明,騎行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型的生活文化符號,也在打造一種全新的身份認同。
而這對于慢行交通建設(shè),無疑釋放了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