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青 孟凡超 王千軍田雨露 韓慧妹 劉浩毅 左耿超
(1.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 山東青島 266580;2.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山東青島 266061;3.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山東東營 257015)
國內外學者對火山巖中的各類巨晶礦物進行了大量研究。巨晶礦物的礦物學和原位地球化學特征可以反映其結晶環(huán)境與成因機制,指示寄主巖漿的形成演化過程,從巖石礦物學角度為巖漿巖的成因演化研究提供新方法,為巖石圈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證據(jù)(陳小明等,2002;趙令權等,2015;D'Oriano et al.,2017;鄒東雅,2017;Cawthorn,2020;Law et al.,2021)。
歪長石巨晶為一種高溫無序礦物,常發(fā)育于響巖、碧玄巖等富鈉質火山巖中,其成因對于巖漿的形成演化有著重要制約作用。前人通過大量工作研究了歪長石巨晶的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特征,卻提出了不同的成因解釋。部分學者通過對美國德克薩斯州、澳大利亞等地玄武巖及響巖中的歪長石巨晶進行礦物地球化學(Stuckless and Irving,1976;Sun and Hanson,1976;Dawson et al.,2008)、同位素(Dasch,1969;Laughlin et al.,1974;Irving and Frey,1984)及 實 驗 模 擬 分 析(Chapman and Powell,1976;Bahat,1979),認為歪長石巨晶與寄主巖漿之間存在不平衡,歪長石為捕擄成因,形成于深部地幔環(huán)境。另有學者基于歪長石巨晶的礦物學、原位主微量元素以及稀有氣體特征,認為歪長石巨晶與寄主巖漿存在親緣關系,歪長石為在地殼環(huán)境下玄武質巖漿或粗面巖巖漿自身結晶的礦物(邱家驤等,1987;D'Oriano et al.,2017;Matchan et al.,2018)。
山東昌樂地區(qū)新生代玄武巖中常見地幔捕擄體及歪長石、輝石和剛玉等巨晶礦物(Xu et al.,2012;趙令權等,2015),歪長石巨晶的成因尚不明確,缺乏深入研究。本文針對山東昌樂地區(qū)新生代玄武巖中的歪長石巨晶,利用激光拉曼、激光剝蝕等原位微區(qū)測試技術,開展詳細的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研究,深入分析歪長石巨晶特征及成因機制,結合寄主巖石地球化學特征,探討歪長石巨晶與寄主巖漿的關系。從巖相學和礦物學角度為昌樂新生代玄武巖的形成演化研究提供新的制約,這對深入理解中國東部新生代火山巖源區(qū)特征及成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
山東昌樂火山區(qū)位于華北克拉通東南部,郯廬斷裂帶西側(圖1a),新生代火山巖主要沿斷裂分布。玄武巖多出露于臨朐縣牛山與堯山等地,以及昌樂縣北巖鎮(zhèn)、喬官鎮(zhèn),濰城區(qū)大柳樹鎮(zhèn)等地(圖1b)?;鹕交顒又饕l(fā)生在牛山期(21.0±2.5 Ma)、山旺期(18~17 Ma)和堯山期(17.3±1.5 Ma)(He et al.,2011)。不同期次的火山噴發(fā)具有不同的特點,牛山期火山活動主要以裂隙式熔巖噴發(fā)為主,局部有中心式噴發(fā),該期次玄武巖多分布于山坡或山前平原地區(qū)。山旺期的火山活動相對較少,玄武巖不發(fā)育,以火山碎屑巖為主。堯山期火山作用則以中心式噴發(fā)為主,噴發(fā)間隙少,玄武巖為厚層狀,巖石柱狀節(jié)理發(fā)育,多出露于山頂,氧化頂及沉積夾層均不發(fā)育(張春池等,2007),玄武巖底部盛產藍寶石礦。區(qū)內玄武巖多為堿性玄武巖和碧玄巖,部分區(qū)域也發(fā)育有少量的拉斑玄武巖、橄欖拉斑玄武巖,其中碧玄巖中常存在方輝橄欖巖、二輝橄欖巖、純橄巖和輝石巖等地幔捕虜體,以及剛玉、橄欖石、斜方輝石、單斜輝石和歪長石等巨晶礦物(陳道公等,1985;山東省地質礦產局,1991;胡文瑄等,2006;徐崢,2012)。本次樣品取自昌樂地區(qū)郝家溝(樣品HJG-1-2;圖1c)、團山子(樣品TSZ-1-2;圖1d)以及二姑山(樣品EGS-1-2;圖1e)火山口,均為堯山期火山活動產物。
圖1 山東地區(qū)新生代玄武巖分布簡圖及火山口樣景圖a.山東新生代玄武巖分布圖;b.昌樂地區(qū)新生代玄武巖分布圖(地質圖據(jù)山東省地質礦產局,1991 修改);c.郝家溝火山口;d.團山子火山口;e.二姑山火山口Fig.1 Simplified distribution of basalts and craters in Changle area
全巖主微量元素在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分析測試研究中心完成。樣品經人工粉碎至200 目。主量元素利用X 射線熒光法(XRF)測試,儀器為X 熒光光譜儀Philips PW2404,測試精度優(yōu)于2%。微量元素利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測試,儀器為等離子質譜儀ELEMENT-I(Finnigan-MAT 有限公司制造),測試精度優(yōu)于5%。依據(jù)標準為《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方法通則(DZ/T0223-2001)》。詳細分析測定步驟參照Qu et al.(2004)。
長石原位主微量元素測試在武漢上譜分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利用LA-ICP-MS 完成。GeolasPro 激光剝蝕系統(tǒng)由COMPexPro 102 ArF 193 nm 準分子激光器和MicroLas 光學系統(tǒng)組成,ICP-MS 型號為Agilent 7700e。激光剝蝕過程中采用氦氣作載氣、氬氣為補償氣以調節(jié)靈敏度,二者在進入ICP 之前通過一個T 型接頭混合,激光剝蝕系統(tǒng)配置有信號平滑裝置(Hu et al.,2015)。本次分析的激光束斑和頻率分別為44 μm 和5 Hz。單礦物微量元素含量處理中采用玻璃標準物質BHVO-2G,BCR-2G 和BIR-1G 進行多外標無內標校正(Liu et al.,2008)。每個時間分辨分析數(shù)據(jù)包括大約20~30 s 空白信號和50 s樣品信號。對分析數(shù)據(jù)的離線處理采用軟件ICPMSDataCal(Liu et al.,2008)完成。
流體包裹體巖相學觀察及激光拉曼測試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質流體實驗室完成。測試儀器為法國Jobin Yvon 公司生產的LabRam-010 激光拉曼光譜儀,該儀器采用顯微共焦系統(tǒng)和CCD 信號檢測系統(tǒng),光學分辨率約為1.5 cm-1,實驗所用的激光光源波長為532 nm,共焦孔為1 000 μm,狹縫為400 μm,積分時間為5 s,實驗的環(huán)境溫度為20 ℃。
研究區(qū)主要存在兩類新生代火山巖。第一類為郝家溝火山口中的巖石(圖2a),該類火山巖常含5%~10%的地幔捕擄體(圖2a),一般為幾厘米至數(shù)十厘米,橢圓狀—球狀,脆而易碎,極易風化,主要由橄欖石、輝石、尖晶石和石榴石等礦物組成;巖石呈深灰黑色,發(fā)育柱狀節(jié)理,斑狀結構,斑晶礦物主要為橄欖石、輝石、歪長石和剛玉等;橄欖石斑晶約占2%~3%,呈半自形,粒徑100~300 μm,裂紋發(fā)育;輝石斑晶約占5%~10%,半自形—它形,粒徑200~1 000 μm;歪長石巨晶約占5%~10%,自形—半自形,長條狀,粒徑約2~5 cm;剛玉巨晶約占2%~3%,粒徑約0.2~1 cm;基質主要包括輝石等暗色礦物以及斜長石和玻璃質(圖2c),基質中的斜長石呈長條狀,約50 μm,具有拉斑玄武結構。第二類為二姑山火山口中的巖石(圖2b),該類火山巖極少可見捕擄體,偶爾可見較小的捕擄體風化殘余;巖石呈淺灰黑色,發(fā)育柱狀節(jié)理,斑狀結構,斑晶礦物主要為橄欖石與輝石;橄欖石斑晶約占2%~3%,半自形,粒徑50~300 μm,裂紋發(fā)育;輝石斑晶約占5%~10%,半自形,粒徑約50~400 μm;基質的結晶程度相對碧玄巖更好,基質中的斜長石約100~500 μm,可見拉斑玄武結構(圖2d)。
圖2 昌樂地區(qū)新生代火山巖野外和顯微鏡下照片a.郝家溝碧玄巖;b.二姑山堿性玄武巖;c.郝家溝碧玄巖顯微照片(正交光);d.二姑山堿性玄武巖顯微照片(正交光)Fig.2 Photos and micrographs of the volcanic rocks in Changle area
研究區(qū)新生代火山巖化學成分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巖石化學成分SiO2含量范圍為43.19%~45.16%,平均44.13%,屬超基性—基性巖類,總體上高Mg、Fe、Ca(MgO = 7.65%~11.73%,均值為10.26%;Fe2O3= 12.34%~13.31%,均值為12.88%;CaO = 8.18%~9.61%,均值為9.01%),低K、Na(K2O = 1.84%~3.10%,均值為2.27%;Na2O = 2.96%~4.93%,均值為3.96%)。結合巖相學特征,全巖硅—堿圖上(TAS)(圖3)顯示該區(qū)火山巖同樣可分為兩類:其中,地幔捕擄體及長石等巨晶發(fā)育較多的火山巖,其SiO2含量較低(43.85%~44.38%),全堿含量(K2O+Na2O)較高(7.93%~8.02%),落入碧玄巖區(qū)域;另外,地幔捕擄體以及長石等巨晶發(fā)育較少的火山巖,其SiO2含量較高(44.93%~45.16%),全堿含量較低(4.80%~4.83%),落入堿性玄武巖區(qū)域。
圖3 昌樂地區(qū)玄武巖樣品SiO2-(K2O+Na2O)圖解(據(jù)Irvine and Baragar,1971)Fig.3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for basalt from Changle area SiO2-(K2O+Na2O)diagram(after Irvine and Baragar,1971)
表1 山東昌樂地區(qū)新生代玄武巖全巖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10-6組成Table1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10-6 compositions of the Cenozoic basalts in Changle area of Shandong Province
在球粒隕石標準化的稀土元素配分圖(圖4a)上,樣品稀土元素含量較高(ΣREE =159.77×10-6~326.89×10-6,均值為238.40×10-6),配分曲線呈明顯的右傾型,輕稀土元素(LREE)相對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相對虧損,具弱的Eu 正異常(δEu = 1.06~1.11),表明原始巖漿演化過程中未經歷明顯的斜長石分離結晶作用。碧玄巖的輕/重稀土分異程度明顯高于堿性玄武巖,碧玄巖(La/Yb)N為34.57~40.36,堿性玄武巖(La/Yb)N為19.77~20.09。在原始地幔標準化的微量元素蛛網(wǎng)圖(圖4b)上,顯示樣品富含大離子親石元素(LILE)和LREE,Nb、Ta不虧損,Pb 和K 相對虧損,具有類似于洋島玄武巖(OIB)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且碧玄巖大部分不相容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堿性玄武巖。且碧玄巖Ba/Nb 比值較低,范圍為3.47~3.77,而堿性玄武巖Ba/Nb 比值范圍為6.03~6.59。
圖4 山東昌樂地區(qū)新生代玄武巖球粒隕石標準化稀土元素配分圖(a)和原始地幔標準化微量元素蛛網(wǎng)圖(b)(球粒隕石數(shù)據(jù)和原始地幔數(shù)據(jù)據(jù)Sun and McDonough,1989)Fig.4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a)and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trace element spider diagrams(b)of the Cenozoic basalts in Changle area of Shandong Province(after Sun and McDonough,1989)
歪長石巨晶多發(fā)育于SiO2含量較低、全堿含量較高的碧玄巖中,常伴隨其它地幔捕擄體和巨晶礦物共同產出。長石巨晶呈淺白色至淡黃色,玻璃光澤,半自形—它形,長條狀,粒徑一般1~3 cm(圖2a),解理發(fā)育,沿解理面方向裂隙較多,常見階梯狀斷口,表明長石巨晶在上升過程中經歷了碎裂階段及碰撞—球磨等作用(邱家驤等,1987)。單偏光下巨晶無色透明,可見較多2~5 μm 的無色玻璃包裹體,可見寬約0.5 mm的反應邊,主要由纖維狀長石微晶、蠕蟲狀輝石等礦物顆粒及玻璃質組成,正交光下顯示Ⅰ級灰白干涉色,聚片雙晶發(fā)育,偶見格子雙晶。
長石巨晶激光剝蝕測試結果見表2,其An 值為4.76%~5.62%,Ab 值為49.81%~71.89%,在端元分類圖上顯示為歪長石,并具有向透長石過渡的趨勢(圖5)。歪長石巨晶化學成分均勻,沒有環(huán)帶,存在明顯反應邊,巨晶核部Mg、Fe、Na、Al、K 等元素及An、Ab 的含量處于小范圍內的無序波動狀態(tài)(圖7),沒有明顯的變化規(guī)律,反應邊處Mg、Fe、Mn、Na、K 等元素含量升高,SiO2含量降低。
表2 山東昌樂地區(qū)歪長石巨晶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10-6組成Table 2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10-6 compositions of the anorthoclase megacrysts in Changle area of Shandong Province
圖5 昌樂地區(qū)新生代玄武巖中長石分類圖A.鈉長石;B.奧長石;C.中長石;D.拉長石;E.培長石;F.鈣長石;G.歪長石;H.透長石Fig.5 Or-Ab-An classification diagram of feldspar in the Cenozoic basalts in Changle area
歪長石巨晶邊部稀土總量稍高,均值為49.35×10-6,核部稀土元素總量較低,ΣREE = 1.98×10-6~2.46×10-6,平 均 值 為2.16×10-6, LREE/HREE = 21.71~76.51,均 值 為35.97,(La/Yb)N為18.14~36.70。在球粒隕石標準化的稀土元素配分圖上,歪長石巨晶稀土配分曲線呈右傾型,明顯富集輕稀土,虧損重稀土,δEu = 12.37~26.22,顯示極高的Eu 異常和明顯的Pr 正異常,Sm、Nd、Gd 相對虧損(圖8)。
歪長石巨晶內含有大量包裹體,均勻分布在主礦物中,多為單相包裹體,少數(shù)為兩相包裹體,由巨晶核部至邊部,包裹體化學成分變化不明顯,且與剛玉、輝石等巨晶中的包裹體具有相似性(胡文瑄等,2006;宋玉財?shù)龋?006)。單相包裹體(圖6a)約2~3 μm,呈圓形—橢圓形,主要由一些硬石膏、鎂方解石和玻璃質組成;兩相包裹體(圖6b)約3~5 μm,呈長條形,除石膏、方解石外,還含有氮氣和多種烷烴。
典型巖漿自身結晶作用形成的長石具有完好的晶型,礦物與基質界限明顯,無熔蝕性孔隙及反應邊(陳小明等,2002,2009;張國良等,2010;祁奇等,2016)。山東昌樂歪長石巨晶與巖漿自身結晶的長石之間存在明顯差異。研究區(qū)歪長石存在港灣狀熔蝕邊以及寬約0.5 mm 的反應邊(圖7),且寄主玄武巖存在弱的Eu 正異常(圖4b),表明歪長石可能發(fā)生過輕微的出溶,暗示巨晶與寄主巖漿之間存在著不平衡關系。反應邊的存在指示歪長石巨晶在形成之后,所處的物理化學條件短時間內發(fā)生變化,與巖漿發(fā)生過混染作用。歪長石巨晶的反應邊是巨晶與寄主巖漿處于不平衡條件下反應、混雜、結晶的產物,其形成存在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巖漿在地殼淺部或近地表條件下上升時,巖漿中的氣體發(fā)生熱膨脹以及巖漿自身發(fā)生氧化反應放熱使巖漿溫度迅速上升(一般不超過1 000 ℃)(Pinkerton and Sparks,1978;王玉明等,1997),導致歪長石巨晶發(fā)生熔蝕。然而,前人研究結果表明歪長石巨晶為高溫無序礦物,結晶溫度可能大于1 200 ℃(邱家驤等,1987),因此噴出地表時不超過1 000 ℃的寄主巖漿不可能造成歪長石巨晶發(fā)生熔蝕。另一種可能是歪長石巨晶進入了一個相對更高溫的體系,即歪長石巨晶是其寄主巖漿在上升過程中捕獲的,歪長石進入寄主巖漿后發(fā)生熔蝕和反應,形成了反應邊。因此,歪長石巨晶的反應邊反映了其與寄主巖漿之間存在的不平衡關系,表明該礦物巨晶為捕擄晶。
圖7 歪長石巨晶核部至邊部成分變化Fig.7 Composition variation from ring to core of the anorthoclase megacrysts
歪長石巨晶Ab 值為49.81%~71.89%,比低壓下形成的斜長石更富Na(邱家驤等,1987)。Sr 和Ba 在歪長石中表現(xiàn)為相容性元素,在歪長石結晶過程中可以以類質同象的形式代替Ca 離子。研究區(qū)歪長石相比幔源玄武質巖漿中結晶的長石,其Sr 和Ba 的含量高出10 倍以上(表2),表明結晶出歪長石巨晶的母巖漿經歷了一定程度 的 演 化(Binns et al.,1970;Stuckless and Irving,1976;Bahat,1979)。歪長石巨晶表現(xiàn)出輕稀土相對富集和明顯Eu 正異常的特點(圖8),如果寄主巖漿結晶大量歪長石,剩余巖漿則會出現(xiàn)輕稀土虧損及Eu 負 異 常 的 特 征(Sun and Hanson,1976;王人鏡,1983),這與歪長石寄主巖石具有輕稀土相對富集和Eu 負異常的特點相矛盾(圖4b)。另外,歪長石巨晶稀土總量較低,其與寄主巖的REE 比值在0.006~0.015 之間,反映巨晶與寄主巖處于不平衡的狀態(tài)。以上特征均表明歪長石巨晶不是寄主玄武質巖漿的結晶產物,而是捕擄晶。
圖8 山東昌樂歪長石巨晶球粒隕石標準化稀土元素配分圖(球粒隕石數(shù)據(jù)引自Sun and McDonough,1989)Fig.8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trace element spider diagrams of the anorthoclase megacrysts(after Sun and McDonough,1989)
歪長石巨晶的寄主巖石常攜帶有橄欖巖—輝石巖捕擄體(陳道公等,1985;山東省地質礦產局,1991;胡文瑄等,2006;徐崢,2012),說明其寄主巖漿上升速度較快,未在地殼長時間停留,暗示歪長石巨晶為寄主巖漿上升至地殼時被捕獲的可能性較低,表明歪長石巨晶可能來源于地幔環(huán)境。前人對歪長石巨晶進行X 衍射分析表明,歪長石巨晶有序度小于0.1,顯示歪長石為高溫無序礦物(邱家驤等,1987;Fabrizio et al.,2008)。歪長石巨晶化學成分均勻,沒有環(huán)帶,由核部至邊部,成分在極小范圍內無序波動(圖7),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表明其結晶成核作用發(fā)生在化學成分均勻、物理化學條件相對穩(wěn)定的巖漿熔體中,而不是隨著礦物不斷晶出,化學成分不斷發(fā)生變化的巖漿,這與邱家驤等(1987)以及王藝芬等(1989)的認識較為一致。因此,歪長石巨晶結晶于高溫、穩(wěn)定的地幔環(huán)境。
歪長石巨晶與輝石、剛玉等巨晶礦物在碧玄巖中常共同產出(徐崢,2012)。剛玉巨晶δ18O 值普遍低于+5.65‰,暗示剛玉巨晶并非來源于地殼,因為地殼環(huán)境常具有較高的δ18O 值,普遍范圍應該為+5‰~+14‰(胡文瑄等,2006)。這種低δ18O 的剛玉巨晶的結晶熔體可能與再循環(huán)洋殼組分有關,因為洋殼內高溫水—巖相互作用常導致的氧同位素具有低值(胡文瑄等,2006;徐崢,2012)。宋玉財?shù)龋?009)首次在剛玉巨晶包裹體中發(fā)現(xiàn)了碳酸鹽和硫酸鹽組分,推測剛玉和歪長石巨晶結晶于與洋殼俯沖流體有關的低硅和富碳酸鹽的堿性熔體中。這種堿性巖漿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受到流體作用可以長期保持其成分的穩(wěn)定性和特殊性,保證了巨晶礦物的平衡結晶(呂勇軍等,2006)。另外,歪長石、輝石以及剛玉等巨晶礦物的3He/4He 比值均介于大氣比值和MORB 比值之間(胡文瑄等,2006),同樣證明這些巨晶礦物結晶于地幔環(huán)境。研究區(qū)歪長石、輝石以及剛玉等巨晶礦物具有相同的稀有氣體同位素特征和包裹體特征,表明巨晶來源一致,均結晶于含有再循環(huán)洋殼組分的地幔環(huán)境(丁振華,1998;胡文瑄等,2006;宋玉財?shù)龋?009;孔凡梅等,2017)。
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富集LILE 和LREE,K、Pb 虧損,Nb、Ta 不虧損,具有洋島型玄武巖地球化學特征(圖4)。前人認為這些玄武巖的形成與太平洋板塊俯沖導致的殼幔相互作用有關(Tang et al.,2006;Xu et al.,2012;徐義剛等,2020)。許多證據(jù)均表明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的源區(qū)普遍遭受過俯沖洋殼流體的改造,如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普遍存在δ26Mg 值低于虧損地幔值(Huang et al.,2015;Li et al.,2017)、較高δ66Zn 值(Liu et al.,2016)、高且變化范圍大的206Pb/204Pb 等特征(Xu and Zheng,2017)。晚中生代時,俯沖的古太平洋板片發(fā)生熔融,產生的熔體交代上覆地幔楔橄欖巖。新生代,俯沖板片的回卷導致弧后擴張和軟流圈上涌,引起被交代的軟流圈地幔楔部分熔融,產生新生代玄武質巖漿,巖漿形成后迅速上升,噴出地表(Xu et al.,2012;Li et al.,2015;Yang et al.,2016;鄭永飛等,2016;Xu et al.,2017;徐義剛等,2018;徐崢等,2019)。
前人研究表明在洋殼俯沖作用下,地幔楔性質發(fā)生改變,鉀、鈉含量高的流體交代的源區(qū)部分熔融形成碧玄巖巖漿,反之形成堿性玄武巖巖漿(徐崢,2012;Xu et al.,2020)。本文歪長石等巨晶礦物的特征表明其為寄主巖漿的捕擄晶,這說明發(fā)育大量捕擄晶和捕擄體的碧玄巖巖漿的成因更為復雜。前文已述,研究區(qū)幾種巨晶礦物為捕虜晶,均結晶于巖石圈地幔,其母巖漿為巖石圈中含有俯沖洋殼組分的硅酸鹽熔體,并富含碳酸鹽和硫酸鹽等流體,在這種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剛玉和輝石以及歪長石先后結晶(丁振華,1998;胡文瑄等,2006;宋玉財?shù)龋?009;孔凡梅等,2017)。歪長石等多種捕擄晶礦物在碧玄巖中的大量發(fā)育,表明碧玄巖經歷了一定程度的巖漿混合,而非源區(qū)部分熔融直接形成。因此本文認為山東昌樂碧玄巖巖漿是由起源于軟流圈地幔的玄武質巖漿在上升至巖石圈地幔時,與富鉀、鈉并攜帶多種巨晶礦物的巖漿經過混合作用而形成。該認識在礦物學角度限制了寄主巖漿的源區(qū)演化特征,對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的起源與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1)研究區(qū)新生代玄武巖中的橄欖巖捕擄體和各類巨晶礦物多發(fā)育于K2O、Na2O含量較高的碧玄巖中,捕擄體和巨晶有明顯的共存關系。
(2)歪長石巨晶Mg、Fe 含量相對較低,存在明顯的Eu 異常,由邊部至核部,各元素含量均在極小范圍內無序變化,形成于富鈉、鉀的地幔巖漿,為捕擄晶。
(3)攜帶捕擄體和多種巨晶礦物的富鈉、鉀的巖漿與玄武巖巖漿發(fā)生混合形成碧玄巖巖漿,伴隨巖漿快速上升噴發(fā),長石巨晶被攜帶至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