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佳
(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qū)婦幼保健院 中醫(yī)婦科,廣東 揭陽 522018)
崩漏指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前者稱崩中,后者稱漏下,由于崩與漏二者常互相轉化,故概稱崩漏,是月經周期、經期、經量嚴重紊亂的月經病,往往給女性帶來身心負擔,造成嚴重困擾,其生活質量也大大降低。相關研究顯示[1],通過隱白穴艾灸的治療方式可以增強對隱白穴穴位的熱輻射效果,進一步刺激患者的皮下神經、淋巴和血管組織,促進患者體內內源性的阿片樣物質的分泌[2],并刺激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從而起到經絡溫通、固氣止血的功效,改善脾虛型體質,控制患者的病情發(fā)展。本研究選取于2019年9月~2021年3月在我院治療脾虛型崩漏癥的患者160例,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通過療效對比和滿意度統(tǒng)計,進一步觀察并分析隱白穴艾灸合歸脾湯加減治療本病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60例患者門診按接診入院順序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80例。研究組中,年齡30歲~52歲之間,平均(32.8±6.9)歲。對照組中,年齡31歲~53歲之間,平均(33.0±6.8)歲。兩組患者其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中醫(yī)婦科崩漏病脾氣虛證型診斷標準者[3];②伴有明顯經期紊亂癥狀和子宮出血崩漏者;③自愿參加本研究者;④無精神疾病患者。
①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研究所涉及藥物的過敏史者;④心肝腎等功能障礙者。
予歸脾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黨參15 g,黃芪30 g,白術15 g,炙甘草6 g,茯神15 g,棗仁15 g,遠志10 g,夜交藤15 g,當歸10 g,龍眼肉10 g,棕櫚炭12 g,血余炭12 g,木香6 g。該湯劑主要以患者的病情狀況進行加減,每天口服1劑,須連續(xù)服用1周以上。
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隱白穴艾灸療法。使用艾絨為材料做成艾炷,大小適中,點燃后將其置于患者的兩側隱白穴位處。注意當艾炷剩余少于三分之一時及時更換。每側隱白穴使用10炷,每天艾灸2次,早晚各1次,須連續(xù)艾灸治療1周以上。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判定。痊愈:患者的陰道出血現象、生理周期紊亂、心神不定、焦慮失眠、心慌氣短、脈弱[4]等癥狀以及體征均完全消失,陰道出血量及其周期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顯效:臨床癥狀以及體征出現顯著性改善,陰道出血量明顯減少,月經周期明顯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有效:臨床癥狀以及體征出現基本改善,月經出血量有所減少,月經周期逐漸恢復至基本正常的狀態(tài);無效:臨床癥狀以及體征并無改善,月經出血量無減少,月經周期紊亂,病情甚至出現惡化趨勢。治療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
治療后,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向所有患者或者其家屬發(fā)放,請其對治療滿意度進行打分評級,評價級別標準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本次調查問卷共發(fā)放100份,收回1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有效率61.25 %,研究組有效率91.25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和對照組在進行治療后,調查其滿意度情況,并對比統(tǒng)計(總滿意率=(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統(tǒng)計發(fā)現,研究組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度比較 例
脾虛型崩漏在目前臨床上的發(fā)病率約20 %[5]左右,并常見于青春期或者絕經前期。脾虛型崩漏的患者其臨床表現一般為生理周期的紊亂,并伴有陰道出血崩漏甚至淋漓不盡,經血顏色淡質地稀薄,精神大多倦怠,懶言少語,甚至氣脈緩弱,抑郁心慌[6],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針對脾虛型崩漏,目前臨床主要實行的是西醫(yī)療法,臨床常見藥包括:激素類藥物、抗纖溶藥物、促排卵藥物;另外還可以通過放置曼月樂環(huán)或者進行手術治療,一般情況下診斷性刮宮手術可以達到迅速止血的目的。但有相關研究表明[7],西藥的長期使用往往會引發(fā)較多副作用,且療效無法持久,患者的臨床癥狀得不到根治,病情久治難愈。
中醫(yī)理論認為,脾虛型崩漏的發(fā)病原因為素體稟賦弱,憂思過度,或飲食勞倦損傷脾氣,脾氣虧虛,統(tǒng)攝無權,沖任失固,不能制約經血而成崩漏。近年來,隱白穴艾灸合歸脾湯加減治療脾虛型崩漏的應用得到了廣泛關注。歸脾湯加減的中藥方劑中含有黨參、黃芪、白術、炙甘草、茯神、棗仁、遠志、夜交藤、當歸、龍眼肉、棕櫚炭、血余炭、木香。其中黨參、黃芪、白術、炙甘草主要益氣健脾[8];茯神、棗仁、遠志、夜交藤有寧心安神效果;龍眼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當歸助龍眼養(yǎng)血補心;棕櫚炭、血余炭能止血固崩;木香理氣醒脾,與補氣養(yǎng)血藥配伍,使之補而不滯。諸多藥方合用,可達到補氣止血、固沖健脾[9]的效果。隱白穴屬于人體足太陰脾經的井穴[10],刺激該穴能振奮脾氣,幫助患者恢復脾腎對經血的統(tǒng)攝能力。《醫(yī)學綱目》顯示[11],隱白穴艾灸可以抑制下血不止的現象。以疾病的病因為根據,在此基礎上使用隱白穴艾灸法,能夠刺激患者逐漸恢復脾臟和腎臟的統(tǒng)血作用[12],固本扶正,暢通氣血,舒經通絡,進而發(fā)揮與歸脾湯的協(xié)同價值,固崩止血,從根本上改善體質[13~14],達到治愈該疾病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有效率61.25 %,研究組有效率91.25 %,研究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另外統(tǒng)計發(fā)現,研究組的治療效果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隱白穴艾灸合歸脾湯加減治療脾虛型崩漏,療效滿意,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脾虛型體質,具有健脾益氣、固崩止血的作用,患者的生活質量可以得到較大提升,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