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俊
13歲那年,我考上了城里的重點初中。因為路程較遠,我便在校住宿,每兩周回家一次。每次回學校的時候,都是父親騎自行車載著我,穿過兩個村莊,抵達城鄉(xiāng)公路上的站牌處。我們在站牌前等不規(guī)律的公交車,有時要等上一個多小時。
我?guī)缀趺看味颊f:“爸,您先騎車回家吧,我自己等就行?!笨筛赣H總像沒聽到的樣子,從不回應,也不肯先走。那時候坐車的人并不多,站牌前經常只有我們父女兩個人。父親是個話不多的人,平時很少跟我聊天。如果是母親在,一定會喋喋不休地囑咐這囑咐那。父親卻總是一言不發(fā),我也不知道跟他說些什么。那種氣氛多少有點尷尬,還好父親總能找到點事做。
公交車遲遲不來的時候,父親會跑到不遠處的一個小賣部給我買點東西。那時候能買什么呢?充其量是兩塊蛋糕之類的,不過在當時這已經算比較奢侈了。父親每次買東西的時候,都是站在小賣部門口,面朝著公交車駛來的方向。如果看到公交車的影子,他就會沖著小賣部里面高喊,應該是催促店家快點打包東西。接著,他小跑著過來,把東西塞到我的書包里。
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年冬天,父親看到站牌附近有賣甘蔗的,他便去買,并讓賣主把長長的甘蔗截成一截一截的,以方便我?guī)ё?。但就在甘蔗截到一半時,公交車來了。父親奪過甘蔗就往站牌跑來,他的左胳膊夾著截好的甘蔗,右手拿著那半根沒截好的甘蔗,還在沖公交車揮手示意停下來。其實,不用示意公交車也會停的,父親也知道。但他心里著急,生怕車突然開過去,便使勁揮手。父親拿著半截甘蔗揮手的樣子有點滑稽,旁邊等車的一個人說:“那人好像拿著金箍棒。”我聽了又想笑又想哭,誰能理解一位父親的苦心呢?我上車后,抱著半根甘蔗,心里甜甜的,又酸酸的。
不久后,我學到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里面記述了父親在車站為兒子買橘子的場景。課堂上,老師讓我朗讀課文。讀著那樣的文字,我在老師同學面前淚如雨下,聲音哽咽。老師還夸我理解文章很深入。如果沒有類似的經歷,怎會有那么強烈的共鳴?
我上初三的時候,有段時間家里遇到了一些事,突然陷入經濟困難中。以往母親都給我?guī)Ш芏嗪贸缘臇|西,可那次,我背著空空的行囊離開。父親在送我的路上,一句話都沒說。在站牌前等車的時候,他依舊沉默。那次等車等了很久,父親沒有去為我買好吃的。我坐上公交車離開,回頭的瞬間發(fā)現父親在擦眼睛。我的心猛然一疼,父親哭了,我看到了他向下撇的嘴角。我回頭望了很久,見到父親在站牌前一直站著。我不知道他站了多久,直到公交車駛出很遠,他在我的視線里模糊成一個小點……
初三畢業(yè)時,家里境況好起來,父親也無須送我了,但那段日子一直溫暖著我的記憶。
站牌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意味著短暫的離別。父親雖然從未說過不舍之類的話,但他用行動詮釋了依依不舍和深深父愛的內涵。站牌前的父愛,給予我前行的力量,也給了我回歸的溫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