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文杰
南馬道巷位于西安城墻西南角至西門城樓處的這段城墻下。馬道泛指城墻內(nèi)的馬行之路,是過去登城巡游和快速反應部隊相互支援的通道。因為緊挨城墻且順城而修,南馬道巷也叫順城巷?,F(xiàn)在這一段不足500米的巷子被劃入西梆子市街,而西梆子市街也是為呼應東梆子市街由原大油巷改名的。大油巷和這里南北兩條油巷,組成了西安供應食用油的集散地。
關(guān)于大油巷有一種說法是:油不能喊賣叫買,因為油和有、友同音,把“有”賣咧,自己就沒“有”了;賣“友”是出賣朋友,寓意更不好。于是賣油的就只敲梆子不吆喝,響亮而清脆的梆子聲成了賣油的招牌。而買油的則說:給我撘油。撘是提量油的量具,也叫油撘子。因為動詞的“撘”與吉祥的“大”同音,撘油巷就叫成了大油巷。
南馬道巷中,登城的馬道離西南城角不遠,可能這里與南門和西門的城門樓有一段距離,是防御的薄弱點,設一條馬道便于援兵迅速登城吧。這條馬道是全西安城最大的馬道,而西南城角的城墻上有一座三層的八角型角樓,曾經(jīng)也是高大巍峨,雕梁畫棟,這從如今遺留的地基還能看出來。這角樓,修在城墻四個拐角,作用是輔助城門,觀察和防御四面外來之敵。
我們小時候經(jīng)常爬上城墻和被拆毀得只剩下木架子的西南城角的角樓玩耍。這角樓在城墻下還有一層,我們曾鉆下去玩過,周圍空間不小,和一般塔底的地宮有點相似。上世紀五十年代,駐這里的軍區(qū)某部隊經(jīng)常爬城墻練兵,除了傳統(tǒng)正步走、拼刺刀、投木頭手榴彈等,還有雙手單手舉城磚練臂力。我們四知村的小伙伴學解放軍也上城練舉城磚,把城磚一邊刻出個小豁口洞來,手抓著當石鎖舉。大概是1962年,一場下了快兩個月的連陰雨,把西門城樓南邊約2百米處一段城墻浸泡得塌下一豁子,使我們有了更近更方便的登城之處。靠城住的人家,夏天晚飯時經(jīng)常有小伙子們端一老碗粘面上城,邊諞閑傳邊咥面。
這南馬道巷和東邊緊挨的大油巷(今西梆子市街)出過兩位姓楊的大人物,一個是楊明軒,任過民盟中央委員會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次年任陜西國民政府的教育廳長。西安事變時任西北各界抗日救國會交際部長、總負責人。1948年任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副主席。另一個叫楊曉初,原名東升,字振鐸。1923年北京大學畢業(yè),1928年參加渭華起義,任經(jīng)濟委員會主任。1934年初到上海,以教書為掩護,與西安的鄉(xiāng)黨楊明軒合編《初中代數(shù)》《高中三角學》等教材,是當時全國中學普遍采用的課本。1936年夏,經(jīng)楊明軒推薦,楊曉初任趙壽山第17師軍需處處長。1946年夏秋之交,李先念、王震率中原突圍部隊入陜后,王震又率部北返陜甘寧邊區(qū),途中遭胡宗南大軍圍堵。楊通過第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高桂滋得到了其作戰(zhàn)計劃與兵力部署,及時與蒙定軍報告中共中央,對中原突圍部隊北返起了重要作用。
1954年11月至1964年10月,楊曉初任西安市副市長兼西安市計委主任。其間,楊市長就住在南馬道巷4號。我就住在離此不遠的四知村。楊曉初的后門和車庫就朝著四知村。那時上小學的我們經(jīng)常從楊市長后門過,每當見到他的那輛華沙牌小臥車,都禁不住拿手去摸,每摸一次都讓麻電打一下,楊市長的司機就看著我們笑。
南馬道巷西南城角處,是一大片低洼地,曾有一大片菜園和水澇池,連接著火藥局、四知村,改造低洼地時,曾規(guī)劃在這里建一個風光旖旎的小湖,可怕水泡壞了城墻地基而放棄了。2005年在此建成一座命名為無極的古玩城,現(xiàn)又改成無極公園,建成了這一帶老百姓休閑娛樂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