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芃
牙齒是人類和很多動物口腔內高度鈣化的組織,是人類身體中最堅硬的器官,具有撕咬、咀嚼等功能,是天生的自衛(wèi)武器。
人人都有牙齒,也都認得“牙齒”這個詞。在我們的印象中,“牙齒”里的“牙”和“齒”是一回事兒。不過,古人所講的“牙”與“齒”,意義是有區(qū)分的。
牙本來指臼齒,也就是兩排牙齒中靠后的磨牙。從早期的象形字形看,這個字就像交錯咬合的大牙。
齒本來指門牙,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西周時期的金文都非常形象地表現(xiàn)了這一內涵。后來在此基礎上加了個聲符“止”,表示讀作“止”音,演變成“齒”,再后來簡化成我們今天的“齒”。
和牙齒有關的詞語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唇亡齒寒”,是春秋時的故事。
晉國是個大國,大概在我們今天的山西省一帶。它附近有兩個小國家,一個叫虢國,一個叫虞國。虞國在晉國南面,虢國在虞國南面。若從晉國去虢國,虞國是必經之地。
有一天,晉國的大臣荀息向國王晉獻公建議,拿晉國特產的駿馬和玉璧向虞國示好,借路去攻打虢國。晉獻公有點舍不得自己的寶貝。
荀息說:“如果能從虞國借到路,把寶貝給了他們,也等于是放在了我們的倉庫里?!卑凳緯x獻公可以借機也滅了虞國。晉獻公卻擔心起來,他知道虞國有一位叫宮之奇的大臣。這個大臣深謀遠慮,很有可能識破他們的詭計。
荀息又說:“虞國的國王貪戀財寶,宮之奇即使去進諫,他也未必會聽?!庇谑菚x獻公就派了荀息去跟虞國借路,虞國國王果然爽快地答應了,并且主動請求一起去攻打虢國。宮之奇勸阻,他也不聽。結果晉國很快就攻下了虢國的下陽(今山西運城平陸縣一帶)。
過了不久,晉獻公再次向虞國請求借路攻打虢國。這次宮之奇又去見虞國國王,強力阻止他說:“虢國在虞國外圍,一旦虢國滅亡了,我們必定也被晉國滅掉,不能再讓晉國的軍隊來了。俗話說,‘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說的就是虞國和虢國啊!”
然而,虞國國王卻認為他們和晉國是同一個祖先的后裔,晉國絕不會傷害虞國。只要虔誠祭祀祖先,神靈就可以保佑虞國平安。宮之奇陳詞力辯,告誡說國家存亡在人而不在神,沒有德行和正確的判斷,神靈也不會幫忙??墒菄趼牪贿M去,最終還是借路給了晉國。不久,晉國真滅了虢國,回師途中在虞國駐扎時,又乘機滅了虞國。
宮之奇所說的“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是指密切的利害關系,誰也離不開誰?!拜o”是指古代戰(zhàn)車輪子上用以加固的兩根橫木,也有學者認為是車轄(車軸兩頭起固定作用的配件,用以擋住車輪,不使脫落)。這個裝置一旦壞了,車子就壞了,所以“輔車相依”。嘴唇和牙齒也是一體的,一旦沒了嘴唇,牙齒就會冷,這就是“唇亡齒寒”。后來又引申出一個詞“唇齒相依”,也用來形容密切關聯(lián)的事物。
“牙”除了指牙齒,還可以指將軍之旗。因為這種旗桿多用象牙裝飾,所以叫牙旗,有時用作主帥標識,有時用作儀仗。如果古人說“大牙”,可能并不指牙齒,而是指這種專用的旗幟。比如《三國志·吳書》記載:“黃武八年夏,黃龍見夏口,于是權稱尊號,因瑞改元。又作黃龍大牙,常在中軍,諸軍進退,視其所向。”這是說黃武八年夏天,吳國夏口(今武漢)出現(xiàn)了一條黃龍,這是祥瑞。于是孫權稱帝,根據這種吉兆改年號為“黃龍”,又制作了黃龍大牙旗,常立在軍中。各軍的進退,都看著牙旗的指向。因為牙旗往往是軍中主帥所在,所以“牙”也可以指軍中主帥的駐地,比如“牙城”就是主帥所住的地方?!把馈庇纱擞忠瓿龉糯偈鸬囊馑?,就是官員上班的地方。這個意思大家很熟悉,因為我們至今還在用,比如“衙門”,只是后來寫法變了,把“牙”寫成了同音字“衙”。古時駐軍主帥或主將帳前樹牙旗以為軍門,因此稱為“牙門”,這個詞也可以作為將軍的名號,三國時的趙云,就曾被劉備封為“牙門將軍”。不過,我們今天使用現(xiàn)代漢語寫“衙門”時,必須用“衙”,不能再用“牙”了,因為語言文字要符合規(guī)范才便于交流。
(源自“七彩語文融媒體中心”)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