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鄒璟 編輯/盧娜
相比聲名顯赫的馬爾代夫和毛里求斯,位于印度洋西部的留尼汪實在太過小眾。然而,比起那些只有沙灘的海島,名不見經(jīng)傳的留尼汪顯得有質感得多。從海拔0米的潟湖到海拔3069米的火山,從蜿蜒曲折的熔巖隧道到寬闊壯麗的海景公路,從被森林包圍的冰斗小鎮(zhèn)到充滿拉美風情的海濱城市——這座只有半個北京大的印度洋島國,集合了你對一個海島的所有幻想。
留尼汪是由兩座火山組成的。大約在三百萬年以前,它還是一片棲息在南印度洋水平面之下的海底世界。某一天,這座沉睡于大海中的山巒,突然被撕破了一道口子,炙熱的巖漿奔騰涌出,遇到海水便凝成為礁石。就這樣,巖漿一面噴發(fā),一面冷卻,漸漸使得海中的地面抬高,并探出海平面。
當火山不知疲倦地噴發(fā)了幾十萬年后,終于形成了這座今天世人所見的美麗海島——留尼汪。那次噴發(fā)后,內(nèi)日峰似乎也消耗盡了全部力量,完成了造物主賦予它的使命,變成一座安靜的“死火山”。因此留尼汪島上最耀眼的明星,是至今還在不斷噴發(fā)的富爾奈斯火山。它的海拔有2631米,天氣晴朗時,從海島上的三個不同方向都看得到它。從前的航海家們形容留尼汪島是個“發(fā)著紅光”的島嶼,指的便是噴發(fā)的富爾奈斯火山。
從海拔0米的西部沿海平原到海拔2631米的火山,1個多小時的車程中會遭遇多種地形,見證不同海拔的風景變化。在島嶼的東南部,因為2014年的一次噴發(fā),公路兩旁可以看到好幾處熔巖從火山口宣泄而出的入海通道;當汽車駛出森林時,兩旁又皆是巖漿凝成的火山石,仿佛來到了月球表面,這樣的景觀,極具沖擊力。
當汽車行駛到海拔2500米的高山草原一帶時,就離富爾奈斯火山不遠了,甚至能看到遠處的山體蔓延至大海的形狀。越接近火山,泥土中含硫量就越高,土壤也會因此呈現(xiàn)出紅色。又經(jīng)過下山的三重U形彎之后,我們就正式來到了火山景觀公路,而率先要通過的是一段當?shù)厝朔Q為“薩布爾平原”的地方。都說這里是地球上最接近月球表面的地方,連NASA也相中此地,用于拍攝他們的登月宣傳片。
事實上,這片平原是此前火山噴發(fā)時,由火山灰堆積而成的山間谷地,裸露的巖石和沙丘都呈現(xiàn)出蒼涼的黃褐色。沿著從中穿過的一條簡易土路行駛十來分鐘,便能抵達海拔約有2354米貝勒孔布停車場。停車場建在一處斷崖上,面對富爾奈斯火山,當?shù)卣騽荻ㄔO了一個觀景臺,其腳下就是我們即將徒步探險的內(nèi)日峰死火山口和富爾奈斯主火山。
作為一座活火山,富爾奈斯進入21世紀后依然頻繁噴發(fā),從2001直到2018年,幾乎每年都有噴發(fā)的記錄。不過它的脾氣不像冰島火山或者印尼火山那樣暴躁,而是屬于那種淺吟低唱式的平和爆發(fā),不伴有地震和火山灰,也很少造成人員傷亡。由于每次噴發(fā)涌出的巖漿流向固定都是從西北向東南,黏性強且流速緩慢,還被人們稱為“柔情的溪流巖漿”。
當炙熱的巖漿從2000多米的高處緩緩流下,快到海岸時的溫度已經(jīng)不如先前那樣可畏,因此不少當?shù)厝撕陀慰蜁s定在噴發(fā)后數(shù)小時內(nèi)去現(xiàn)場感受火山的能量。圍立在巖漿溝邊上的眾人會一邊激動地歡呼,一邊拿起相機留念;一些學校則會乘機組織學生前來觀察和研究火山噴發(fā),實地學習地理知識。因此,留尼汪的富爾奈斯火山成為了全世界最適合孩子們前往的火山樂園。
從觀景臺來到火山底部,一路上都是凝結的黑色巖塊,只有一些從巖石縫隙中頑強地探出生命的低矮灌木伴隨我們一路前行。因為海拔較高,即便是太陽直曬的晴天,這兒的氣溫也非常涼爽,踏著凝結的熔巖行走,也還算是平坦。
在內(nèi)日峰死火山口,有不少親子游的家庭正準備在這里野餐,而深入到火山谷地時,周圍一片荒蕪,到處都是熔巖鋪就的地面,仿佛真是來到了月球表面。
最后我們來到了一塊由一大片火山巖漿冷卻后形成的石陣高原,大大小小的石塊被大自然的設計師凌亂鋪呈著,當初巖漿流動經(jīng)過的地方,一道道的巖漿花紋清晰可見。
這些花紋,有的是有規(guī)則整齊排列的,有的卻東一畫西一道地涌動著。老的花紋才凝固起來,新的巖漿又再次涌上來,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地排列在火山之下,襯托得臨近的富爾奈斯火山無比雄偉。
這一面的斜坡上掛著黑色的巖漿流,冷卻后變得如鐵銹一般,與原先褐色的山坡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是2018年新近噴發(fā)的巖漿,若干年后,這些黑色的熔巖會風化成黃色的砂石,成為歲月變遷的注腳。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留尼汪島,除了宏偉熾熱的富爾奈斯火山,還有蔚藍翠綠的潟湖和珊瑚礁,探險的同時,又可以玩水休閑,這才是海島該有的樣子。
留尼汪的西海岸是所有區(qū)域中最為平坦的,西南洋流為這條海岸線帶來了最好、最細膩的沙灘,再加上高聳的東部高原阻擋了云雨,所以一年大部分時候,留尼汪的西海岸都是陽光明媚,不必擔心天氣的變數(shù)。
留尼汪島上最漂亮的度假城市是圣吉爾萊班,而鹽田海灘(La Saline-les-Bains)就位于吉爾萊班市中心地段,與留尼汪最大的游艇碼頭“沙莫角”隔河相望。沙灘旁邊還有一個小的海景公園和少許觀海酒吧,非常適合在日落時分到此散步喝酒,游人不多,很有浪漫氛圍,是一個適合喝酒、吹風、聊天、談戀愛的沙灘。
我最喜歡在日落時分來這里,花3歐元就可以在沙灘上租一塊平衡單板,到海里盡情玩耍。因為有外圍珊瑚礁的保護,遠海的波浪對潟湖毫無影響,海面平靜安詳,水面平均深度50厘米,是天然的親子水上樂園。
有火山的海島一般都會有黑沙灘,冰島有,夏威夷有,留尼汪也有,不但有,面積還不小。留尼汪的黑沙灘足足5公里長,毗鄰風景如畫、安寧和諧的étang-Salé les Bains小鎮(zhèn)。
黑沙灘的形成與火山作用有關。遠古時候的一次海底火山爆發(fā),海底的沙層都翻出地面,與黑色的熔巖糅合在一起,加上海水和風力長年累月的作用,迫使熔巖與泥土化為齏粉,終于變成今天延綿不絕的黑沙灘。
從黑沙灘遠眺,南印度洋一望無際。黑沙與白浪在陽光下形成強烈反差,呈現(xiàn)出極強的視覺沖擊——遼闊的黑色海灘綿延在蜿蜒的海岸邊,清澈的海水輕輕地滌蕩著黑色的通透的沙石,留尼汪好似一名美麗少女,烏黑的秀發(fā)在海風的吹拂下柔柔飄蕩。
盡管岸邊的海浪甚大,但依然無法阻止孩子們玩水的熱情。等海浪拍過來的時候,孩子們就撲了上去,有的拿著沖浪板,有的就這樣空手沖進了海浪里。歡笑聲甚至蓋過了海浪聲,比起安靜的鹽田沙灘,這里就是另一番樂園景象。
海邊的風景看膩了,我們再往山上走,去往冰斗小鎮(zhèn)錫拉奧。通常意義上的冰斗,是指一種三面環(huán)峭壁,呈半圓形或類似古代圓形劇場狀的洼地。在上千萬年的地質運動中,冰川積雪不斷將地表切割,把原先的高山巖石生生解構成一片山間洼地,像極了我們見過的“漏斗”。留尼汪的冰斗則是由火山噴發(fā)造成的,噴發(fā)帶來的強烈地殼運動,使得一部分地表猛烈抬升,而另一部分卻陷入下去,經(jīng)過大自然的風化和雕琢,這種類似“漏斗”的地貌最終形成。雨季來臨時,雨水不斷沖刷高聳的山勢,而谷地被匯集而成的雨水浸泡。久而久之,留尼汪便形成了極為獨特的冰斗結構。
在留尼汪一共有三座冰斗,我們要去的錫拉奧是其中最大的一個。一路上穿越的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可謂美不勝收。唯一阻礙游人探訪步伐的是路上的421個彎道,請控制好你的剎車,全程大彎接小彎,非??简炈緳C的技術。
錫拉奧,在克里奧爾語中是“不舍離去”之意,正合了它世外桃源的氣質。因為是旅游勝地,餐館和民宿都不算少,同時,它的氣候非常適合種植葡萄,所以留尼汪所有的葡萄酒都在這里出產(chǎn)。
小鎮(zhèn)上的原住民大多都是克里奧爾人,克里奧爾一詞原意是“混合”,并不特指具體哪一個民族,他們的血統(tǒng)可能來自亞歐非三個大洲,而人種的混居必然帶來文化的交融,擁有不同宗教、習俗、技藝的不同族群為留尼汪島的生活帶來包容與尊重的價值觀。
當?shù)厝讼矚g用曬干的香草作為調料加入食譜中,所以在克里奧爾香餐廳經(jīng)常能吃到各種香草口味的食物,當然更是少不了香草口味的冰激凌。另外你還要嘗嘗這里正宗的克里奧爾飯,它是克里奧爾人每天的主食,味道意外地和中餐非常地接近,特別合我挑剔的中國胃。
跟留尼汪其他海岸線上茂密的雨林植被不同,在富爾奈斯火山靠近的東南海岸,有很大一片荒地,這是由歷史上數(shù)次大的火山噴發(fā)鑄成的。熔巖沿著山壁傾斜而出,像地毯一樣覆蓋了原有的土壤,植被被摧毀,就形成了現(xiàn)在眼前所見的熔巖地貌。
所謂水往低處流,液態(tài)的巖漿也遵循這一自然規(guī)律,沿著山體的溝谷向東南順流而下,外層冷卻凝固成硬殼,內(nèi)部熾熱繼續(xù)潛流,待巖漿流盡,最終在這片離海岸線最近的區(qū)域形成了數(shù)個地下熔巖洞。這里的每個熔巖隧道都以形成的年份命名,我們這次要探索的這個隧道形成于2007年,“年紀”尚輕。那次大噴發(fā)持續(xù)了近一個月,紅彤彤的巖漿,照亮了留尼汪南部的天空,場面極其壯觀。
和外面炙熱的天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熔巖隧道內(nèi)非常涼爽,步入其中,仿佛進入了一個巧克力工廠,各種形狀的“巧克力”剛好熱熔凝結,等待顧客“品嘗”。在入口處,向導一邊向我們講解注意事項,一邊讓我們適應內(nèi)外部的光線和氣溫變化,叮囑大家絕對不要擅自走入岔路,注意保護內(nèi)部環(huán)境,更不要留下垃圾,一有不適要馬上提出等等。
講解完畢,我們在他的帶領下出發(fā)。越往里走,環(huán)境就越寧靜,地勢也越見崎嶇;四周越來越潮濕,“巧克力”也越來越多。一路上,向導為我們講解不同形態(tài)熔巖的成因。一種是流紋巖,表面比較光滑,有類似年輪的紋理。另一種是多孔玄武巖,表面粗糙,布滿氣孔,有點像馬蜂窩——火山爆發(fā)時噴出大量的巖漿,由于本身壓強過大,水蒸氣和空氣被壓迫在內(nèi)部,噴出后隨著溫度下降,壓力減小,水蒸氣和空氣膨脹形成氣泡,脫離巖漿。兩種熔巖石的含水量不同,風化時長也不同。盡管已經(jīng)凝結硬化,但依然能夠看出當時它們流動的痕跡。
抬頭往上看,會發(fā)現(xiàn)在洞壁、洞楔上有刺狀的石頭,這是熔巖隧道形成過程中,頂部的液態(tài)熔巖流走時,牽引拖曳洞壁尚未完全硬結的熔巖,外加重力作用下形成的,這些刺狀的熔巖鐘乳叫“熔巖刺”。在洞穴深處,還散落著這樣七彩顏色的熔巖石,和其他巧克力色的熔巖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是因為熔巖里含有大量的硫元素和磷酸化合物,經(jīng)過高溫,幻化出了奇妙的顏色。
隨著這場奇妙的旅程結束,我對留尼汪的喜愛又深了一層,這條熔巖隧道的色彩瑰麗,似乎正是這座海島百變風情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