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君
(清華大學 人文學院,北京 100084)
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是審美教育的簡稱。這一概念最初由德國美學家席勒提出。席勒首先梳理博克、鮑姆嘉通和康德對美的屬性的論斷,提出人必須通過審美狀態(tài)才能由單純的感性狀態(tài)達到理性和道德的狀態(tài)。其次,在美育和其他教育手段的關系上,席勒還認為美育和其他教育手段是并行不悖的,即分“促進健康的教育,促進認識的教育,促進道德的教育,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第三,席勒認為美育的教育意義,是實現(xiàn)人從個體性走向社會性。
美育在我國現(xiàn)代教育場域中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可以上溯至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理念。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深受席勒美育觀念的影響。他曾在1912年所著《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提出了包含美感教育在內(nèi)的五育并舉理念,認為美育可以提升人們的趣味和情操,樹立美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美育,能陶養(yǎng)人們的感情,使人有高尚純潔的習慣,使人超越人我之見,漸滅自私自利之心。此外,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蔡元培還強調了普及美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普及的手段既可以從美術、音樂等形式的專業(yè)練習入手,也可以展開社會普及性質的活動,例如展覽、音樂會和戲劇等形式。由此可見,蔡元培認為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門類可以作為美育實踐的具體手段。
電影則被稱作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建筑之后的第七藝術。電影讓“文化從抽象的精神走向可見的人體”,通過人物的表情和手勢語言體現(xiàn)人的內(nèi)心世界,形成了“第一個國際語言”,帶有滿足人的情感體驗、精神愉悅和審美需求的藝術性。此外,電影也因其制作和運行的目的,受到市場和商業(yè)行為的影響,成為供大眾消遣娛樂的文化活動。因此,電影自誕生之時,就兼具藝術性和娛樂性的特征。
那么,電影如何實現(xiàn)其美育的功能?觀看電影如何從感性體驗過渡到理性反思?本文將回到蔡元培美育理念提出的歷史起點,尋找電影發(fā)揮其美育價值的歷史現(xiàn)場,并歸納與反思美育實踐的微觀歷程。
20世紀初,以風景、時事紀錄片和各類故事片為主的歐美電影隨中西文化交融與沖突的潮流傳入中國,給當時的中國觀眾帶來了諸多復雜的情感,觀眾、影人和學界主要圍繞電影的藝術性與道德性問題展開議論。這一時期,也被譽為中國電影文化史的第一頁、中國電影道德圖景的草創(chuàng)階段。
清華學校內(nèi)部的電影放映活動可以追溯到1916年春。一位物理教授Hartsogh利用學校閑置的電影機,向北京影片公司租片,經(jīng)過學生簽名和周詒春校長同意后,開始不定期放映。后來改為兩星期一次,1919年下學期改為每周六晚放映。觀看電影收費一人一角,觀看人數(shù)總在400人以上,即使加價后也在300人以上。《清華周刊》1918年1月第126期登載了一則消息,“現(xiàn)學期考試將屆,所有每星期六之活動電影暫行停止”??梢?除了考試和放假,當時清華已經(jīng)形成每星期六放映電影的慣例。
1920年前后,專門的電影評論刊物集中問世,與此同時,清華學校學生也通過《清華周刊》展開了校園電影放映的熱烈討論。這一時期上映的吸引國人的電影大多為歐美舶來的《血手印》《黑衣盜》等偵探長片,但是跟戲曲一樣,電影已經(jīng)成為都市生活的一道獨特的風景。校墻內(nèi)外,交相輝映。校外的評論聲音通過《清華周刊》在學生之間同步傳播,校內(nèi)學生則主要圍繞電影的藝術性、電影的道德教化功能,以及電影對學生的教育價值展開討論。這場一墻之隔的電影評論熱潮,可以看作民國時期電影這一新興媒介引入中國之時,中西觀念和救亡語境激烈碰撞的縮影。
清華園里爆發(fā)的這場圍繞校內(nèi)電影放映的論爭,甚至被學界稱為“迄今為止所能發(fā)現(xiàn)的,在中國報刊上最早就電影展開集中討論的歷史事件”。
這場討論呈現(xiàn)出以下三個特征:時間跨度小,發(fā)表文章集中,討論逐步深入。
首先,在時間跨度上,這場電影論爭可追溯到1920年秋季學期,聞一多圍繞藝術和校園文化的討論,論爭平息以1921年春季學期末學生得到校方回應,并建立電影審片制度為標志。其次,論爭在校內(nèi)十分轟動,僅從當時的學生刊物《清華周刊》中就可窺見:十余名學生在前后10期上發(fā)表了25篇言論。《清華周刊》更是專門在第200~208期開設電影專欄,集中呈現(xiàn)學生的論爭。最后,討論的主題從校園文化逐漸聚焦電影問題,尤其是電影的藝術性和電影對道德的影響,討論的深度也逐漸從非理性的批評轉向學術性的分析和反思。
由此可見,清華學生發(fā)起的這場電影論爭可稱為一次典型的美育實踐。論爭展現(xiàn)了一個世紀前的學生逐步從感性的觀眾轉變?yōu)殡娪懊缹W價值的理性反思者這一過程。這次從情感體驗到理性思辨的美育實踐如何發(fā)生與發(fā)展,這次論爭中的電影批評文章,就成為我們剖析美育歷程的具體進路。
本文將這次以電影批評為核心的美育實踐,根據(jù)時間進程、論爭焦點和話題范圍,劃分為四個階段(表1):
表1 清華學生展開電影批評的美育實踐發(fā)展階段
1920年11月刊發(fā)的第198期《清華周刊》上,先后發(fā)表了以周先庚和聞一多為代表的丄社成員對電影負面影響的評論文章。文章聚焦校內(nèi)放映電影給學生道德觀念和行為帶來的潛在影響,對校內(nèi)擇片標準提出建議。隨后,這一提議也得到了擇片代表董大酉的直接回應。(表2)
表2 美育的萌芽階段(1920年11月)
于是,自1921年11月2日開始,同為丄社成員的周先庚與聞一多率先圍繞電影這一聽覺與視覺雙重感官刺激的媒介展開討論。討論焦點為校內(nèi)電影的擇片標準,參與此次討論的是問題發(fā)起者周先庚、聞一多和擇片負責人董大酉。
此時校內(nèi)圍繞電影的“問題討論很少”,周先庚和聞一多聚焦清華電影放映一年多來董大酉的擇片標準,開啟了頗有前瞻性的對話。周先庚和聞一多列舉了校內(nèi)先后放映的一些電影,例如,,,和《黑衣盜》等,指出校內(nèi)偏重放映滑稽片和愛情片,輕視智識類影片。他們認為校內(nèi)放映電影應尤其重視質量的好壞,因此希望成立擇片委員會等組織。
董大酉以“界”為筆名在第200期也發(fā)表了兩篇文章加入討論。他首先在《電影話》中,贊同了聞一多和周先庚對電影的關注,認為電影引發(fā)討論是一件值得“狂喜”的事情。但是他認為選片標準是依照同學的心理而定,電影觀眾的審美趣味具有差異化和多樣性,“不能以個人之意思為標準”,關鍵在于提高同學的眼光。其次,他也反映觀眾觀看電影的目的不只是娛樂和追求感官刺激,也有了解美國文化、拓展常識的作用,但制定電影遴選標準有難度。例如,有人喜歡看“感情”的影片,有人喜歡看“冒險”的影片,甚至是周先庚視為“強盜片”的電影,也有人指出它們具有“增長智識”的功能。最后,董大酉表示將放棄參與電影放映和選片的工作,全部交由學校辦事人管理。至此,校園內(nèi)關于電影的討論正式開始。
其實,校園內(nèi)部關于藝術的道德教化功能,可以追溯到聞一多發(fā)表于1920年第192期的《征求藝術專門的同業(yè)者的呼聲》和第195期一篇討論節(jié)日儀式的美育功用的文章。
聞一多從關注藝術的審美體驗所具有的道德教化作用,逐漸轉向討論審美教育的具體媒介和美育功能上。一方面,聞一多的美學觀受到德國美學哲學家影響。他面對民國社會生活枯澀和精神墮落的現(xiàn)象,以及校內(nèi)學生只注重科學理性而對藝術的經(jīng)驗和情感漠不關心的具體情境,贊同美學家克魯泡特金和德國哲人康德和費希特(費希脫)的觀點,認為藝術具有雙重功能,既可以促進人類團結,又可以促進社會進步。另一方面,他的美育觀受到蔡元培的直接影響。聞一多贊同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的三重功用,即“提起一種超越利害的興趣,融合一種盡分人我的僻見,保持一種永久平和的心境”。進而,聞一多認為節(jié)日儀式上的文化慶?;顒邮亲顬橹苯拥拿烙龑嵺`,然而彼時的校園文化里缺少高等的感官(聽覺、視覺)愉悅。
由此可見,美育的萌芽需要三個條件:一是日益豐富的校園文化氛圍,例如受到同學們追捧的觀影活動;二是對文化和藝術帶有理性反思能力的個體,這一個體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例如受到西方美學觀影響的學生聞一多等人;三是對文化氛圍展開討論的媒介,毋庸置疑,《清華周刊》就起到了這一作用,刊登了有關電影放映的不同觀點。
第二階段體現(xiàn)為美育的發(fā)生,集中在1920年12月。這一階段,校內(nèi)學生受到《清華周刊》4篇關于電影擇片之爭文章的啟發(fā),紛紛就電影這一藝術形式的由來、各國電影的發(fā)展等話題展開系統(tǒng)討論。
讀到了丄社成員和董大酉等人的公開言論后,校內(nèi)其他學生從享受電影感官刺激的觀眾身份中清醒過來,迅速認識到:要討論電影質量和擇片標準,反思觀影目的,必須從感性的觀眾轉換成一個學習者,認識電影的客觀存在。
《清華周刊》通過組稿的形式,反映了學生們對電影的認識,已經(jīng)從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觀看、情感喚起、趣味享受,轉向主動探索和獲取電影這一藝術形式的實然狀態(tài),體現(xiàn)了學生將電影從一種感官體驗轉變?yōu)橐环N可以認識和討論的知識。(表3)
表3 美育的發(fā)生階段(1920年12月)
第二階段學生們發(fā)表的電影評論,開始聚焦電影事業(yè)和世界各國電影發(fā)展的現(xiàn)狀。劉聰強梳理了電影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的技術和機器發(fā)展。繁祁以美國19世紀70年代以來的電影行業(yè)發(fā)展為案例,他發(fā)現(xiàn),電影產(chǎn)業(yè)已成為美國第五大支柱產(chǎn)業(yè),是一種凝聚了技術、設備、編劇和表演的,注重效率和提高稅收的新型綜合產(chǎn)業(yè)。亦傅則梳理了東亞(中國、日本、印度),歐洲(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挪威、瑞典),北美和南美的電影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電影業(yè)在歐洲和美洲已經(jīng)是非常重要的產(chǎn)業(yè)。
這一階段的話題反映了學生對電影的認識已經(jīng)從感性的欣賞和批評轉變?yōu)橹缘奶剿?體現(xiàn)出學生心智結構的主動開啟。換言之,學生們受到第一階段批評和反駁聲的強烈觸動,對電影固有的感性認識受到了擾動甚至是震撼。這一觸動促使教育發(fā)生,學生意識到自身心智結構的不完善,并且開始積極自主探索,鍛煉認知能力和拓展認識范圍。
這一階段,學生對電影的認識和反思已經(jīng)進入了系統(tǒng)化和理性判斷的階段,集中體現(xiàn)在1920年12月的第202期和第203期,《清華周刊》言論中(表4)。
表4 美育的成熟階段(1920年12月)
其一,從專欄的編輯架構可以看出,評論文章試圖從倫理學、教育學、生理學、傳播學和美學等視角,系統(tǒng)和深入地反思電影的藝術性與道德教育價值。
其二,這一階段學生的觀點已經(jīng)從認識電影藝術形式的發(fā)生與歷史演變,轉為從美的喚起、感知和判斷這一美學視角,理性反思電影的藝術屬性及其道德教化功能。
這一時期的文章直接反映了學生已認識到電影這一媒介對人的自然感官、知覺和精神層面的作用,且尤其注重電影在人格陶養(yǎng)、社會團結和文化氛圍方面的道德教化功能,呈現(xiàn)出美育的二重性,既兼顧藝術的崇高感和無功利性,也注重藝術在個體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橋梁作用。
這一階段學生對電影的認識和反思已經(jīng)進入了系統(tǒng)化和理性判斷的階段。一方面,學生對電影的多元討論開始體現(xiàn)出美育促進個性發(fā)展、推動社會團結的道德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對電影本身藝術性的分析則體現(xiàn)了美育在現(xiàn)實世界和精神追求上的橋梁作用。
1.電影與道德塑造
潘光旦、吳澤霖等人專門組稿,從電影與道德、電影與教育、電影與視覺、電影與宣傳,以及清華電影的過去和現(xiàn)在出發(fā),分主題地,帶著歷史的眼光正面反思電影本身的娛樂性對道德的影響、對電影技術的發(fā)展、對學校和社會教育以及新聞傳播的作用,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潘光旦談及“電影與道德”時,首先分析了電影影響道德的原因,并且根據(jù)電影類型進行舉例,最后介紹了美國的電影檢查制度。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論述電影影響道德的緣故時,提出“因為知識是理性的,增長知識的事物不影響道德,而一旦增加了娛樂成分,就會涉及道德,因為娛樂是感情的”。這一判斷反映出,潘光旦承認電影帶來的感性刺激能夠喚起人的游戲感或趣味性,而這種感性的、情感的狀態(tài)會引發(fā)人的道德狀態(tài)。這一判斷讓人能夠從中看到康德和席勒對審美趣味的觀念,以及美的體驗經(jīng)由個人情感觸發(fā)人的道德觀念這一過程。
吳澤霖和繁祁則從電影技術和傳播功能上展開論述。吳澤霖指出,隨著電影技術的進步,國外已經(jīng)可以利用電影在學校中輔助職業(yè)教育,在社會教育中用于普及衛(wèi)生防疫知識的宣傳。繁祁則聚焦電影在傳播新聞、觀點和廣告上的作用展開討論。從吳澤霖和繁祁的觀點中可以看出,電影在這一時期的教育功能,多以一種新技術和新媒介的形式出現(xiàn)。當時的學生還未曾意識到電影本身就可以承載美育和道德教化的功能。
在這一時期,較之電影的藝術性,學生更為認同電影的媒介屬性和娛樂性。這一觀點從民國學人對電影藝術性的質疑中也能略窺一二。
2.美育:搭建現(xiàn)實世界和崇高精神的橋梁
在美育的成熟階段,學生不僅開始辨析電影這種新媒介的娛樂性對道德的影響,還從建設性的視角,反思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美育手段。換言之,就像硬幣的兩面,一方面學生發(fā)現(xiàn)電影對健康和道德有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有學生反思電影是對道德和精神生活有積極作用的美育途徑。換言之,學生這一階段的論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對校園文化的精神追求和審美判斷力的反思。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斯司宣言》和聞一多的文章?!睹浪顾拘浴房梢钥醋魇菍W生在校園美學領域的第一次吶喊。文章呼吁學生在智識不斷進步的同時,也要格外注意文化藝術對情感的影響,以及對精神層面的追求。對藝術不能只是跟風欣賞和簡單批評,要注重藝術研究,尤其是對藝術原理和精神的剖析。
聞一多通過辨析電影這一“現(xiàn)在最通行的娛樂品”的藝術性,重在提醒同學反思:個人是社會的動物,個人的快樂是否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當時熱映的盜賊片、滑稽片能否給人帶來除了感官愉悅以外的精神層面的真實的恒久的快樂?聞一多這一時期還開始逐漸聚焦美的哲學層面的理性反思,即美的崇高、純粹和無功利性,與他之前對校園文化形式的反思一脈相承,體現(xiàn)了美學思辨的特征。
透過上述文字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到清華學生在這樣一番電影論爭之后,開始呈現(xiàn)出對藝術和“美”的更深層思考。
首先,論辯中的觀點認為,對藝術的欣賞和審美趣味,是建立在智識發(fā)展基礎之上的,當人的理性發(fā)達之后就會尋求精神層面的發(fā)展。其次,審美判斷以人的情感愉悅為基礎,但不能僅從個體出發(fā),還要在超脫個人的倫理道德層面之上加以考慮,建立一種恒久的精神愉悅。換言之,審美趣味不能只停留在低級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鳴層面,還需要對審美趣味進行反思,追求真實的恒久的精神愉悅。最后,藝術形式多種多樣,例如文學和戲劇,但是作為文學和戲劇綜合體的電影是否具有藝術性,則需要從審美的角度進一步考量。這一時期的電影的內(nèi)容和技術確實能喚起情感愉悅,帶有“半真不假的藝術趣味”,但是電影的娛樂性導致其功利性太強,尚不能形成一種超脫個人的帶有普遍性的精神愉悅,因此還不能稱其為藝術。
總之,這一時期的言論體現(xiàn)出,學生開始反思電影的娛樂性對道德教化的影響,并且注重電影技術上的作用。同時,學生開始反思電影的藝術性,如潘光旦以人的自然性為基礎,從人的感官和道德出發(fā),討論電影的價值和美的價值。
雖然這一時期校內(nèi)論爭的結果是電影不是藝術,甚至認為電影對學生的道德是有害的,但是通過辨析,學生在這場論爭之中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過程,還是能夠窺見其審美趣味的認知逐漸加深,標志著學生的審美判斷力在逐漸形成。
最后階段為美育回歸實踐階段,即美育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反思,最終指導生活實踐的過程。從這一階段的文章可知,之前三個階段持續(xù)一個冬天的討論從思想層面又成功地回到了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學校對校內(nèi)電影放映的制度進行了調整。
1921年春,《清華周刊》刊載了李迪俊等人的文章,文章對之前密集的電影放映進行了反思。從李迪俊的文章可知,由丄社引發(fā)的電影論爭已得到校方反饋:隨著期末的臨近,學校將減少電影的開演次數(shù),改良選片,同時加設大規(guī)模俱樂委員會。這表明學生對電影的討論在逐步影響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表5)
表5 美育的實踐階段(1921年1月)
與此同時,這一時期學生對電影的藝術性和道德價值的認識和反思,開始呈現(xiàn)出更為多元的聲音。一種圍繞電影的感性認識和理性反思的文化氛圍在清華園內(nèi)最終形成,并且在之后的兩年中時有余波。(表6)學生們就學術界對電影問題的討論、校內(nèi)電影放映的質量和對學生的影響等問題刊文發(fā)表評論,由此可見,這場關于電影的論爭已經(jīng)讓電影放映成為一種受到同學普遍關注并深刻反思的文化現(xiàn)象。
表6 余波(1921年6月之后)
20世紀初發(fā)生在清華園內(nèi)的這場電影論爭,展現(xiàn)了美育從萌芽、發(fā)生、成熟到回歸實踐的一條完整路徑。從觀影到品評,清華學生身份在逐漸變化。
雖然這場論爭的結果是,民國時期在校內(nèi)放映的電影,如《黑衣盜》等還不具備道德教化功能,甚至對道德有害,也沒有美學層面的藝術性,但是學生的心智狀態(tài)從只關注個體情感愉悅的感性認識逐漸轉變?yōu)槔硇耘袛?。這種理性判斷的觀點最終影響了學生的生活實踐,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氛圍。這種轉變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美育的實踐特征,具有美育價值。
首先,電影論爭的美育價值,體現(xiàn)為電影放映在校園內(nèi)部激起了雙重情感和共鳴。一是學生將觀影作為課余生活中的主要娛樂活動,電影的情感喚起功能提升了學生校園生活的趣味性。二是學生對電影的喜愛,促使部分學生開始反思電影的娛樂性背后是否具有藝術性的問題,這些電影批評文章的出現(xiàn),也引起了校內(nèi)學生廣泛熱烈的討論。三是學生具有對電影文化進行美學反思的意識。簡言之,學生對電影的喜愛、對電影批評的響應、對電影多元的思考,都是促使美育實踐萌芽和發(fā)生的必要前提。
其次,這場論爭能夠成為一次完整的美育實踐,還體現(xiàn)在論爭過程的三個層次上,即從道德教化到美學價值再到生活實踐。這場討論以成立校內(nèi)電影放映審查機構告終,不僅以小見大地反映了新文化運動前后清華園內(nèi)美育實踐從發(fā)展到成熟的可能性,更是代表了一場圍繞電影的美學價值和道德教化價值的討論與實踐,從非理性的一律排斥到理性反思下建設性的實踐活動。
最后,美育的發(fā)生需要以藝術為載體。藝術門類繁多,如何更好地發(fā)揮文學、音樂、繪畫和電影等藝術門類在審美教育中的價值,需要在更為細致、具體的美育進程中展開討論。(圖1)
圖1
此外,美育的發(fā)生,需要針對這些載體展開從情感喚起、產(chǎn)生共鳴,到形成判斷、理性反思和指導實踐的過程。如果只停留在情感喚起的階段,只是一種美的鑒賞,還無法實現(xiàn)基于個體而超越個體的審美體驗,也就無法使個體從現(xiàn)實生活的審美趣味最終過渡到超越功利性的普遍的精神追求。
因此,美育和其他類型的教育一樣,都需要媒介。讓美被感知,只是教育發(fā)生的第一步,能夠引人反思,并最終能夠讓人理性地判斷,化為個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指引個人獲得精神層面的無功利性的生活態(tài)度,才是美育萌芽、發(fā)生、成熟和回歸實踐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