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熊梓灼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成都 610068)
“揚馬”是漢代賦家司馬相如與揚雄的并稱,最早出現(xiàn)在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其《辨騷》篇:“是以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盵1]47從藝術(shù)手法的角度揭示了二人在辭賦創(chuàng)作中對屈宋的繼承和延續(xù)?!尔愞o》篇:“自揚馬張蔡,崇盛麗辭,如宋畫吳冶,刻形鏤法,麗句與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韻俱發(fā)?!盵1]588亦從藝術(shù)手法出發(fā),指出二人在辭賦創(chuàng)作時對駢偶和辭藻的重視?!毒氉帧菲骸肮赎愃挤Q揚馬之作,趣幽旨深,讀者非師傳不能析其辭,非博學不能綜其理,豈直才懸,抑亦字隱?!盵1]624從語言形式出發(fā),指出二人在辭賦創(chuàng)作中善用奇字,給理解作品帶來了難度?!冻唐鳌菲骸氨藫P馬之徒,有文無質(zhì),所以終乎下位也。”[1]720從現(xiàn)實功利層面進行評價,認為揚馬文學成就雖高,卻失于缺乏政治才能。劉勰多次將司馬相如和揚雄并提品評,可見二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人生境遇方面多有相似之處。唐人開始,文壇崇尚先秦漢魏風氣,“揚馬”更加受到推崇,杜甫《陳拾遺故宅》一詩用“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2]1147稱贊陳子昂;白居易《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開州韋大員外庾三十二補闕杜十四拾遺李二十助教員外竇七校書》中用“名聲逼楊馬,交分過蕭朱”[3]966褒揚友人,“揚馬”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當時品評文人水平及地位的標桿。
現(xiàn)存李白集中,唐人作序僅兩篇,皆提及揚馬以較量李白。李白族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言:“自三代已來,《風》《騷》之后,馳驅(qū)屈、宋,鞭撻揚、馬,千載獨步,唯公一人。”[4]1445從文學角度切入,因為時人對揚馬文學地位的認可,稱李白“鞭撻”揚馬,更顯李白才高。李白好友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言:“自盤古劃天地,天地之氣,艮于西南。劍門上斷,橫江下絕,岷、峨之曲,別為錦川。蜀之人無聞則已,聞則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揚雄,降有陳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于綿。身既生蜀,則江山英秀?!盵4]1448從地域角度切入,逐個列舉巴蜀歷代杰出文人,揚馬二人亦在其列,從而引出李白。歷朝歷代文人品評李白,亦以揚馬作比。唐人任華《寄李白》:“我聞當今有李白,大獵賦,鴻猷文;嗤長卿,笑子云?!盵5]2902此處鴻猷文應(yīng)指《明堂賦》。任華選擇李白的《大獵賦》《明堂賦》作為評述對象,盛贊其水平超越了司馬相如和揚雄,可見李白的大賦在當時聲譽較高,亦可見揚馬二人在唐人心中的地位。宋人林季仲《謝李端明惠李翰林集》:“風騷獨步千載上,鞭撻揚馬咍鄒枚?!盵6]379沿用了李冰陽在《草堂集序》中的說法。明人張駿《寶山賦》:“望升仙慕相如之壯志,瞻綿竹羨李白之雄詞,視子云亭而草元何古,讀王褒頌而用字何奇?!盵7]13481不僅將揚馬與李白的文學才華并列提出,升仙(橋)、綿竹、子云亭等地名還彰示出此三人皆為蜀中名家的地緣聯(lián)系。清人黃鉞在《嘉慶丁丑八月晦日,上幸阿濟克鳩大獵,召臣鉞賜食觀圍,并奉命繪圖,賦詩其上恭紀》有詩云:“子云相如擅言語,上林羽獵何膚淺。浮夸失實誤用心,曷怪靑蓮笑其褊。”[8]496典出李白《大獵賦并序》:“而相如、子云競夸辭賦,歷代以為文雄,莫敢詆訐。臣謂語其略,竊或褊其用心?!盵4]57如此引用,是高看李白、貶斥揚馬的意思。綜而言之,歷代文人以揚馬品評李白,既顯示了對三人文學成就的認可,同時也暗含了揚馬與李白文學創(chuàng)作間的聯(lián)系。
古代蜀地方志文獻中,三人也常同時出現(xiàn)。明代何宇度的《益部談資》:“蜀之文人才士,每出皆表儀一代,領(lǐng)袖百家。漢如揚雄、王褒、司馬相如,唐如陳子昂、李白,宋如蘇家父子,元如虞集,豈他方所能比擬?!盵9]2此條在《補續(xù)全蜀藝文志》《(雍正)四川通志》以及《(嘉慶)金堂縣志》等文獻中均有記載。另《(道光)夔州府志》:“蜀地人物自昔炳蔚史稱:顓頊生于若水,大禹生于汶水,尹吉甫生于瀘州,商瞿生于雙流,萇宏生于資州,此三代以上大圣大賢可為師法者巳。其次如王褒、揚雄、司馬相如、嚴君平、陳子昂、李白、三蘇、李燾父子、唐庚、張敬夫、魏了翁、虞允文、蹇義、楊慎等皆不世出之士,噫嘻盛哉!”[10]1《(光緒)瀘州直隸州志》:“予見西蜀之地,岷峨之山,聳拔奇秀。巴江之水,淵綸浩渺,靈氣所聚,鐘而為奇?zhèn)タ〗苤孔晕舳嗳恕H魸h之司馬相如、王褒、揚子云,唐之李白、陳子昂,宋之蘇少師明允及其二子子瞻子由,與范淳夫、張忠獻諸公?!盵11]16-17此外,蜀地還為三人修祠堂以祀,《(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七有“名世堂”條,后附注:“在州治后,中列屈原、司馬相如、王褒、揚雄、嚴君平、陳子昂、李白、蘇軾畫像,額其堂曰:名世?!盵12]43可知,有清一代揚馬與李白三人并為蜀地文學大家,已經(jīng)成為共識。李白青年時期作《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徵君蕤》一詩,也將揚馬作為前代鄉(xiāng)賢,引其蜀中舊址抒發(fā)自己的懷鄉(xiāng)之情:“國門遙天外,鄉(xiāng)路遠山隔。朝憶相如臺,夜夢子云宅?!盵4]649可見李白與揚馬三人,不僅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頗有淵源,在蜀中亦有才名相繼。
遍檢現(xiàn)存李白詩文,稱引司馬相如24處,稱引揚雄15處,二人并稱4處,詳見表1:
表1 揚馬稱引統(tǒng)計表
續(xù)表1:
續(xù)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李白對揚雄和司馬相如的稱謂是多種多樣的,或在詩歌中直接稱引名號:“揚馬”“枚馬”“相如”“揚雄”“(揚/楊)子云”“楊執(zhí)戟”;或用作品來代指:《子虛賦》《長楊賦/辭》;或用與揚馬有關(guān)的事跡來代指:“諫獵”“綠綺”“鹔鹴”“還邛”“長門怨”“夸胡”“(草)(太)玄(經(jīng))”“投閣”“獻賦”“好事”。從載體而言,詩、文中皆有稱引出現(xiàn)。從詩歌形式而言,古詩、樂府、古近體詩中皆有稱引出現(xiàn),可見李白作品中對揚馬二人的稱引范圍較廣。從稱引內(nèi)容而言可分為兩類,即李白對揚馬的文學評價以及李白對揚馬人生際遇的共鳴。
李白詩文中多處顯露出其與揚馬的文學較量,明示或暗含著他對揚馬的文學評價。《秋于敬亭送從侄耑游廬山序》:“余小時大人令頌《子虛賦》,私心慕之。及長,南游云夢,覽七澤之壯觀,酒隱安陸,蹉跎十年。”[4]1267可見幼時李白對于司馬相如的才華極其仰慕。《上安州裴長史書》:“又前禮部尚書蘇公出為益州長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群寮曰:‘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暮C髯R,具知此談?!盵4]1247“蘇公”條下注:“《唐書》:蘇颋,字廷碩,開元四年進同紫薇黃門平章事。八年,罷為禮部尚書,俄檢校益州大都督長史,按察節(jié)度劍南諸州。”[4]1247開元八年,李白正值弱冠之年,蘇颋評其“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可見李白在追慕司馬相如的道路上不斷成熟,已有與之比肩的可能。這個評價畢竟出自他人之口,李白在同年所作的《大獵賦并序》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白以為賦者,古詩之流。辭欲壯麗,義歸博遠。不然,何以光贊盛美,感天動神?而相如、子云競夸辭賦,歷代以為文雄,莫敢詆訐。臣謂語其略,竊或褊其用心?!盵4]57此時李白認為司馬相如和揚雄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瑕疵,并具體指出了二人在賦的創(chuàng)作主旨上用心偏失。比較《秋于敬亭送從侄耑游廬山序》“小時私心慕之”及《大獵賦并序》“竊或褊其用心”,可知李白對二人的評價已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至德二載(七五七年),暮年李白在《贈張相鎬二首》(其二)中再次對司馬相如進行評價:“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4]599明確表示自己的辭賦水平完全高過相如。李白在去世前一年,作《宣城哭蔣徵君華》贈與已逝友人蔣華,詩中用司馬相如“凌云”典:“安得相如草,空馀封禪文。池臺空有月,詞賦舊凌云?!盵4]1202以漢武帝對司馬相如文才的稱頌比喻友人生前的出眾才華,對司馬相如的文學評價又轉(zhuǎn)為了夸贊。李白對于揚雄的文學評價不多見,主要體現(xiàn)在《答杜秀才五松見贈》中:“昔獻《長楊賦》,天開云雨歡。當時待詔承明里,皆道揚雄才可觀?!盵4]904詩中借揚雄的出眾才華和獻賦事跡自比,能見出李白對揚雄的肯定態(tài)度。
李白對于揚馬的文學評價時褒時貶,這或許與揚馬在李白詩文中出現(xiàn)的不同語境有關(guān)。上述列舉中,《秋于敬亭送從侄耑游廬山序》中的“私心慕之”為李白自敘小時候仰慕前代文豪的心境,是幼年李白真實狀態(tài)的客觀陳述。其余評價內(nèi)容根據(jù)出現(xiàn)語境不同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上安州裴長史書》《答杜秀才五松見贈》《宣城哭蔣徵君華》;另一類是《大獵賦并序》及《贈張相鎬二首》(其二)。前一類中的“可以相如比肩也”“詞賦舊凌云”“皆道揚雄才可觀”等評述都基于一個共同的文化語境:在李白身處的時代,文壇因推崇先秦漢魏風氣,反對南朝旖靡文風,對揚馬二人的文學地位評價頗高。李白認可了文壇對揚馬文學地位的推崇,所以在詩文中通過肯定揚馬來比較自己或友人,無疑是一種借古代名家抬高今人的文學手法。后一類則有所不同,“竊或褊其用心”“作賦凌相如”等均出自帶有自陳性質(zhì)的作品語境中。此處李白筆下的揚馬不再是被用來襯托的對象,而成為了李白直接觀察的對象。在這樣直白的對揚馬文學創(chuàng)作水平的剖析中,李白以自己的才華為高,不僅因為他“謫仙人”般天縱的才華,也與其自信狂傲的人格氣質(zhì)有很大關(guān)系。綜而言之,當作品語境是借揚馬襯托自己或友人時,李白往往對揚馬多有稱贊;而當語境變?yōu)橹苯佑^察時,李白往往認為揚馬才華不及自己。換個角度說,李白對揚馬在文學發(fā)展史上所處的地位是認可的,但對二人的具體創(chuàng)作水平卻頗有微詞,故詩文中對揚馬的文學評價時有變化。
辨析不同詩文語境下李白對揚馬的不同評價,還有助于從新的角度解釋李白的詩歌文本。李白《古風》(其一)中“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二句,相關(guān)解釋歷來有爭議。有文人學者認為此處“激”為“激揚”“激蕩”之義,李白認為揚馬激揚起了衰頹的文學風氣,對二人持否定態(tài)度。而宋人楊齊賢稱:“司馬、揚雄,激揚其頹波,疏導其下流,使遂閎肆,法乎無窮。而世降愈下,憲章乖離?!盵4]89從文學發(fā)展的角度,指出揚馬對文學的疏導作用;當代學者薛天緯從字源角度,提出并論證此處“激”頹波作“阻遏”頹波解[13],皆是認同李白對揚馬二人持肯定態(tài)度。
《古風》(其一)是一首論詩詩,前部分勾勒了中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輪廓,最后四句表達了李白“復古”的創(chuàng)作志向?!皳P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上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下啟“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作品語境為李白對揚馬在文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作出評判,結(jié)合前論,應(yīng)為肯定態(tài)度。換言之,若此處真作貶義解釋:揚馬二人將頹廢文風激蕩起來,便代表了李白對二人文學地位的徹底否定,這與他其余詩文中“可以相如比肩也”“皆道揚雄才可觀”“詞賦舊凌云”等襯托手法全然矛盾。總之,從作品語境這個角度出發(fā)進行辨析,能夠進一步印證“揚馬激頹波”作褒義解。
1.“獻賦入仕”:在揚馬間寄予的相同期許
李白詩中稱引揚馬,更多時候是以二人事跡做典,其中出現(xiàn)最為頻繁的是“獻賦入仕”的典故。司馬相如與揚雄二人的入仕經(jīng)歷極其相似,都通過“獻賦”這一途徑。據(jù)《漢書·司馬相如傳》載:“居久之,蜀人楊得意為狗監(jiān),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象@,乃召問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請為天子游獵之賦?!狭钌袝o筆札……其卒章歸之于節(jié)儉,因以風諫。奏之天子,天子大說……賦奏,天子以為郎?!盵14]2533-2575司馬相如因創(chuàng)作辭賦受到漢武帝賞識,由此步入仕途。又據(jù)《漢書·揚雄傳》載:“孝成帝時,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陰后土,以求繼嗣,召雄待詔承明之庭?!盵14]3522揚雄亦是因文學才華被人推薦,再得到天子賞識,從而進入仕途。
這種入仕為官的方式,尤其為李白所推崇,詩歌中多次稱引以表達自己的入仕意愿?!顿洀牡苣掀教刂b二首》:“漢家天子馳駟馬,赤軍蜀道迎相如?!盵4]587典出《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以為然,乃拜相如為中郎將,建節(jié)往使。副使者王然于、壺充國、呂越人,馳四乘之傳,因巴蜀吏幣物以賂西南夷。至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先驅(qū),蜀人以為寵。于是卓王孫、臨邛諸公皆因門下獻牛、酒以交歡?!盵14]2581今成都市“駟馬橋”地名由此來之。李白對于相如受天子命出巡家鄉(xiāng)的事跡無限垂慕,正因此事亦合了他渴望建功立業(yè)、衣錦還鄉(xiāng)的心情。
揚雄同樣成為李白仿效的典范,《溫泉侍從歸逢故人》:“漢帝長楊苑,誇胡羽獵歸。子云叨侍從,獻賦有光輝。激賞搖天筆,承恩賜御衣。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飛?!盵4]486該詩創(chuàng)作于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李白時年42歲,正是初被玄宗賞識、供奉翰林的時候。詩中自比“獻賦入仕”的揚雄,君王的看重、詩人的意氣風發(fā),皆在其間。第二年又作《秋夜獨坐懷故山》:“夸胡新賦作,諫獵短書成。但奉紫霄顧,非邀青史名。莊周空說劍,墨翟恥論兵?!盵4]1080此時李白已奉詔入京一年,卻始終在玄宗身邊以詩文娛樂,未受到真正重用,逐漸感到政治抱負不得伸展,遂生出辭官歸隱的念頭。詩中連引揚雄長楊事和司馬相如諫獵事,表達對得意之時的懷念,與當時的失落形成對比。天寶三載(公元七四四年),44歲的李白又創(chuàng)作《東武吟》:“因?qū)W揚子云,賦獻甘泉宮……賓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盵4]312元代蕭士赟評曰:“此詩乃太白放黜之后,作詩以別知己者。抱才于世,始遇而卒不合,見知而不見用……眷戀不忘之意悠悠然見于辭外,亦可慨嘆也已?!盵15]400-401此時李白已被玄宗賜金放還,再借揚雄獻賦一事回首過去,大起大落的感傷、懷才不遇的憤懣一并迸發(fā)了出來。天寶七載(七四八年),48歲的李白游歷至皖西,欲投奔當時廬江郡守吳王李祗,作《寄上吳王三首》自薦,其一有“謬以詞賦重,而將枚、馬同”[4]701一言,再次表達自己的入仕意愿,希望像枚乘和司馬相如一般,以出眾的文才受到任用。天寶十載(公元七五一年),51歲的李白作《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此時行樂難再遇,西游因獻《長楊賦》。北闕青云不可期,東山白首還歸去?!盵4]666再用揚雄獻賦典故,卻是終于向現(xiàn)實低頭,不再對建功立業(yè)作無謂期待了。直至乾元二年(七五九年),暮年李白作《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依然在引“獻賦入仕”的典故:“圣主還聽《子虛賦》,相如卻與論文章?!盵4]686此時李白因貶謫之罪剛被赦免,盡管依然感嘆于懷才不遇,卻保持了一分灑脫之態(tài)。
縱觀李白筆下對于揚馬“獻賦入仕”典故的稱引,最早一篇出現(xiàn)于其供奉翰林的第一年,而在李白最靠近仕途理想、實現(xiàn)抱負,最終又幻想破滅的三年(公元742—744年)間,皆有稱引該事跡的詩歌創(chuàng)作。自此之后,“獻賦入仕”便時時出現(xiàn),直到李白生命的最后,仍作了《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來表達對揚馬以才華入仕的艷羨。不得不說,供奉翰林為李白打開了仕途的大門,為他的政治抱負帶來了最大的希望,卻也給了他最深的悲憤和傷痛,自此到死無法忘懷。這一點,從李白對揚馬“獻賦入仕”的稱引中,是能夠得到證明的。
2.“縱情”與“自守”:在揚馬間獲得的不同慰藉
盡管揚馬是“獻賦入仕”的成功先例,卻均未在政治上多有建樹。相如一生風流浪漫的事跡流傳甚廣,“琴挑文君”“名琴綠綺”“長門買賦”這些極富傳奇色彩的經(jīng)歷正與李白浪漫不羈的性格相合,詩文中常有稱引。如《白頭吟二首》:“此時阿嬌正嬌妒,獨坐長門愁日暮。但愿君恩顧妾深,豈惜黃金買詞賦。相如作賦得黃金,丈夫好新多異心。一朝將聘茂陵女,文君因贈《白頭吟》?!盵4]243“聞道阿嬌失恩寵,千金買賦要君王。相如不憶貧賤日,官高金多聘私室。茂陵姝子皆見求,文君歡愛從此畢。”[4]245典出司馬相如《長門賦并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幸?!盵16]109盡管性情灑脫不羈,李白卻用“丈夫好新多異心”“相如不憶貧賤日”來評價相如與文君事,是對相如發(fā)跡后拋棄發(fā)妻行為的不齒。
除卻此事,李白對于相如的其他軼事大多樂于稱道。如名琴“綠綺”。李白有詩《游泰山六首》其六:“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盵4]925《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盵4]1129注曰:“司馬相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盵4]926后世傳相如“琴挑文君”用的正是這把綠綺,對名琴“綠綺”的稱引暗含了李白對相如才情的認可。此外,《魏郡別蘇明府因北游》中云:“散盡空掉臂,高歌賦還邛?!盵4]715典出《漢書·司馬相如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徒四壁立……文君久之不樂,謂長卿曰:‘弟俱如臨邛,從昆弟假貸,猶足以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車騎,買酒舍,乃令文君當壚?!盵14]2530-2531李白用相如家徒四壁,與卓文君一同返回臨邛之事,來借指友人散盡錢財、安然返鄉(xiāng)的灑脫。“鷫鸘換酒”指司馬相如不為貧窮所擾,賣掉名貴裘衣?lián)Q酒喝之事。相如的這種做法,與李白《將進酒》何其一致,完全合了“詩仙”飄逸縱橫的脾性,詩中更是多次稱及,如《白頭吟》其二:“鷫鸘裘在錦屏上,自君一掛無由披?!盵4]246《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鶴氅安可方?!盵4]451《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wèi)尉張卿二首》其二:“投筋解鹔鹴,換酒醉北堂。”[4]476《怨歌行》:“鹔鸘換美酒,舞衣罷雕龍?!盵4]283《對雪醉后贈王歷陽》:“謝尚自能鸜鵒舞,相如免脫鹔鹴裘?!盵4]608這些寄情美酒、輕視名利的詩歌,多作于李白中晚年。正是其仕途失意后,在司馬相如身上得到的惺惺相惜的寄托。
盡管與司馬相如并稱為“揚馬”,但揚雄的性情卻與之迥異?!稘h書》稱其“為人簡易佚蕩,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亡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14]3514。這種性情與李白自身相去甚遠,但李白曾兩次在詩中以揚雄名號借指友人,《楚江黃龍磯南宴楊執(zhí)戟治樓》:“故人楊執(zhí)戟,春賞楚江流?!盵4]956《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吾友楊子云,弦歌播清芬?!盵4]758-759說明盡管脾性不合,但李白對于揚雄的品性是沒有微詞的。而這樣一位醉心故紙堆、淡泊名利之人,卻也未得善終。據(jù)《漢書·揚雄傳》載:“哀帝時丁、傅、董賢用事,諸附離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時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虺靶垡孕邪祝劢庵?,號曰《解嘲》?!盵14]3566又有:“王莽時,劉歆、甄豐皆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絕其原以神前事,而豐子尋、歆子棻復獻之。莽誅豐父子,投棻四裔,辭所連及,便收不請。時雄校書天祿閣上,治獄使者來,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從閣上自投下,幾死。莽聞之曰:‘雄素不與事,何故在此?’間請問其故,乃劉棻嘗從雄學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詔勿問。然京師為之語曰:‘惟寂寞,自投閣;爰清靜,作符命?!盵14]3584一生淡泊自守、清凈著書的文學家,最終因不容于世,被逼到投閣的地步,這些發(fā)生在揚雄晚年失意之后的凄慘境遇,與李白懷才不遇的心境亦有所應(yīng)和,故常常稱引聊以解嘲,《俠客行》:“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jīng)》?!盵4]216《留別廣陵諸公》:“晚節(jié)覺此疏,獵精草《太玄》。”[4]718《古風》其八:“子云不曉事,晚獻《長楊》辭。賦達身已老,草《玄》鬢若絲。投閣良可嘆,但為此輩嗤。”[4]99《古風》其四十六:“獨有揚執(zhí)戟,閉關(guān)草《太玄》?!盵4]144詩中既有對揚雄清凈自守卻依然不得善了一事的質(zhì)疑,亦有對其晚年遭遇的嘆息。或許正是在對揚雄人生境遇的思索中,李白得到了些許能夠自我開解的安慰,也更加堅定了他“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4]179的信念。
綜上,當李白的作品語境是借揚馬襯托自己或友人時,往往對揚馬多有稱贊;而當語境變?yōu)橹苯佑^察評價時,往往認為揚馬才華不及自己。從該角度新解“揚馬激頹波”,進一步印證了其作褒義解。李白人生軌跡中最重要的兩件與政治仕途相關(guān)的事件,即供奉翰林和賜金放還,均體現(xiàn)在了其對揚馬“獻賦入仕”一事的稱引中;一生飄逸縱橫的李白,仍難以忘懷仕途失意的落寞無奈,但也在揚馬“縱情”與“自守”的不同人生境遇中獲得了一些慰藉。
注釋:
① 本文中李白作品皆出自:[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