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假設你有一份穩(wěn)定舒適的工作,收入也還不錯,但你受不了它的一成不變,于是你離開了單位自己創(chuàng)業(yè)。不久,你就飽受生活的“毒打”,開始猶豫,當初離開那個安逸環(huán)境的選擇是不是錯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舒適和快樂的關系。很多人都以為,舒適就是快樂,快樂就是舒適。事實上,這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事物。
古希臘人發(fā)現(xiàn),不舒適是快樂的前奏。這個其實很容易理解,當我們餓了一整天饑腸轆轆時,再平常的食物也會狼吞虎咽;當我們勞累了一天后躺在床上,才知道睡覺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但是如果沒有這些不舒適的前提,飲食和睡眠對我們來說就不會有這么大的快樂。
美國經(jīng)濟學家提勃爾·西托夫斯基說:舒適取決于喚起水平,快樂取決于喚起水平的改變。他的話通俗地理解就是,舒適是由穩(wěn)定產(chǎn)生的,而快樂是由變化產(chǎn)生的。
如果我們生來家境優(yōu)越,不用努力隨時可以“躺平”,但這樣的生活只能說是舒適,絕不會給我們帶來多少快樂。偵探小說家錢德勒在《漫長的告別》中寫道:“他們(有錢人)從沒體驗過真正的快樂,他們從不特別想要什么東西,和水管工的老婆想給客廳添置新窗簾相比,他們的欲望實在蒼白得可憐?!碑斘覀儚牡讓娱_始拼盡全力,靠著自己的雙手得到成功,這個過程怎么也說不上舒適,但卻讓我們倍感快樂。
神經(jīng)學家發(fā)現(xiàn):人類之所以會感到快樂,是因為大腦分泌了多巴胺,只有采取行動并付出努力,大腦才發(fā)出多巴胺的獎勵。
舒舒服服地“躺平”,最終只會感到人生的無聊,而所有的苦難和挫折卻是日后快樂的源泉。在快樂和舒適這件事上,老天對人是最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