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敏(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浙江 杭州 310058)
緬甸的地理位置特殊,北接中國云南、西藏,西臨印度,與印度相連的陸上交通、水運都相對便捷。公元前122年,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向漢武帝稟報“居大夏時見蜀布、卭竹杖,問所從來,曰東南身毒國”。從而得知,彼時在四川,已經能通過西南陸路,經緬甸到印度,直抵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在佛教及佛教藝術上影響廣泛的帕拉王朝就位于這條古道的其中一段。帕拉王朝(Pāla Region)又稱波羅王朝,于8—12世紀統(tǒng)治印度東北部(今孟加拉國和印度比哈爾邦大部),以對佛教的支持聞名,尤其是密宗。著名的佛教綜合大學那爛陀寺、超戒寺就位于此。很多著名的傳法僧人都來自這兩個寺廟,如寂護、蓮花戒、阿底峽。大量外國僧侶前去求法,如玄奘、義凈、慧業(yè)、靈運、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這里不但是學習佛法的場所,也是研究因明、聲明、醫(yī)學、天文歷算、工巧學、農學等學科的地方。該區(qū)域伴隨著佛法的傳播,輸出了璀璨的佛教藝術。泰國、印度尼西亞、尼泊爾、中國西藏的宗教藝術都深受其影響。緬甸毗鄰帕拉王朝,緬甸蒲甘時期的遺存深深刻上了帕拉藝術的印記。
在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蒲甘王朝之前,緬甸的宗教信仰是多樣化的。公元8世紀時,曾為王都的古城卑謬出土了很多上座部的經書,也有不少觀音菩薩和其他菩薩的塑像或鑄像以及多尊毗濕奴石像。歷史上,屬于大乘佛教密宗教派的阿利教在蒲甘勢力很大。緬甸學者貌昂認為,從蒲甘王朝第一位國王薩牟陀梨王到阿奴律陀王時期(1044 —1057年),蒲甘人一直信仰阿利教。
G.H. Luce在他的著作《Old Burma,Early Paga?n》中說:“如果東孟加拉給了阿奴律陀他想要的經書,今日的緬甸可能像尼泊爾和西藏一樣,流行大乘佛教?!钡珰v史走上了另一條路:阿奴律陀通過攻占直通,繳獲三藏經30部,俘獲僧俗學者和各種工匠3萬余人,大力推行上座部佛教,并以雷霆之力取締阿利教。
《琉璃宮史》上卷第四編記載:
阿奴律陀王在位時,國號蒲甘。該國歷代君王均信奉居于德馬梯的30名阿利僧及其6萬門徒,受其謬誤信念蒙蔽。阿利僧眾摒棄佛法,自立異說,妄撰經書,迷惑民眾。
阿奴律陀取締了當時廣泛流行的、帶有密宗性質的阿利教,確立了南傳上座部的國教地位。同時還焚燒了阿利教的文學書籍。為了使阿利教斷根,他廢棄了從室利差羅時期到蒲甘前期一直使用的驃文;在由南印度婆羅米文字發(fā)展起來的孟文基礎上發(fā)明了緬文字母。
阿奴律陀的繼任者江喜陀(于1084-1113年統(tǒng)治緬甸)在宗教立場上相對緩和。他雖然也倡導上座部佛教,但也允許身邊的人信奉大乘佛教,本人則自稱是毗濕奴的化身。他的四位王后,有三位都與阿利教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四王后丹布拉是阿利教高僧的甥女,三王后欽丹是鄂梯萊村村長之女。村長的法師就是阿利教長老卜巴。尤其是大王后阿比雅達那(Abeyadana),建有大乘佛教的寺廟,其中的壁畫甚至有密宗的內容,具有明顯的帕拉風格。
走廊外墻的菩薩像,阿比雅達納寺[5]
上述圖片展示了阿比雅達那寺(Abeyadana)的壁畫。壁畫上菩薩的眼波流轉、身姿健美,攝人心魄。這座寺廟建于11世紀末,位于當時王宮的北面,緊挨著國王江喜陀修建的那加雍寺(Nagayon)。阿比雅達那是江喜陀四個王后中的大皇后。G. H. Luce認為她即使不是來自東孟加拉,也跟大乘佛教密宗有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這點從她寺廟中的壁畫內容能看出來。她的女兒愛上了孟加拉國東部勃代格亞(Patikkard)的一個王子。然而這段婚姻遭到了大臣的反對,大臣們奏道:“若將公主許配給勃代格亞王子,日后我國必淪為印度屬國?!笨梢姳藭r兩地有大量交流,蒲甘王朝相對弱勢,甚至有主權獨立的擔憂。
緬甸學者吳魯佩溫博士的《緬甸佛教繪畫》一文這樣描述阿比雅達那寺的壁畫。
走廊外壁離地約七尺處的帶形裝飾上繪有石窟及大乘佛教的男女天神,有的面目和善,有的相貌兇惡,此外還 有一些其他的菩薩畫像。這里完全沒有表示男女愛情的密教作品。菩薩像分列三層,每像有兩只手,手中所持的有長矛、短棒、法輪、匕首、寶劍、書冊等物,全無密教性質。畫像下面沒有說明文字,很難辨別這些人物是誰。但是根據手中所持法物,可以認出其中有金剛手、蓮花手、觀 世音、文殊師利等菩薩。除了菩薩像以外,還有一位比丘,一位苦行者和其他大乘佛教神祇的畫像。走廊內壁上的神龕與神龕之間有較小的圓形繪畫。每一圓形畫中繪有一婆羅門教天神,如大梵天(brahma)、濕婆(Siva)、毗濕奴都清晰可辨。但是門上面的圓形繪的卻是本生經故事,并有芒文說明及本生經編目號碼。
從上述壁畫對應的線描圖看,這些天神或四臂六臂,或馬頭獅面,或以骷髏項鏈為裝飾,或拎著人頭揮舞武器,與藏密的護法、佛母相似。但藏密的憤怒像多為火焰背光,表情猙獰;阿比雅達納寺的這些天神,表情相對平靜,背光類似石窟,似乎強調了瑜伽苦行的含義。
寶冠佛,青銅,18.6厘米,蒲甘時期11世紀,仰光國家博物館
走廊外墻線描圖,阿比雅達那寺[7]
在緬甸仰光國家博物館,有一尊標注為“Crowned Buddha”(寶冠佛)的銅造像,佛像跏趺坐,座前橫放著一個金剛杵。在藏傳佛教的系統(tǒng)中,佛像面前橫放金剛杵,它的神格應當是阿閦佛。阿閦佛是五方佛中的東方金剛部部主。這尊造像發(fā)掘自帕陀沙慕亞寺(Pnhtothamya),一座經江喜陀翻修的寺廟。
蒲甘考古博物館有一尊“青銅蓮花”雕塑,有注明是11世紀制作的。八個花瓣既能合攏呈現花苞的樣子,也能打開如花般盛開。每一個花瓣內部都有一個信徒,雙手合十,向中心朝拜。中心是一尊佛塔,類似菩提伽耶著名的摩訶菩提寺。佛寺下部是八相圖,分別為降生、得道、涅槃等內容。類似的青銅蓮花,《Old Burma, Early Paga?n》一書提及還有兩尊。一尊中間是觸地印的佛陀,另一尊中間是覆缽式佛塔。讓人不由聯(lián)想到西藏布達拉宮精美絕倫的明永樂密集金剛曼荼羅。雖然紋飾、神格有所不同,結構卻是完全一致的。布達拉宮這尊密集金剛曼荼羅,被認為源自帕拉王朝后期。
緬甸與帕拉王國毗鄰,水陸交通便利。8世紀的古都有帕拉風格菩薩像出土;蒲甘時期則留下不少有帕拉風格的壁畫、佛像、法器。在蒲甘王朝早期,密宗色彩的阿利教勢力很大,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直至11世紀阿奴律陀登基,取締阿利教,焚燒阿利教的文學書籍,廢棄當時使用的驃文,另創(chuàng)文字,致使阿利教的形象隱藏在歷史的迷霧中。11世紀制作的佛陀形象依然體現了濃郁的帕拉風格—高鼻深目、身形健美,之后佛陀的臉龐逐漸本土化,脖子變短,耳垂?jié)u漸搭到肩膀,身材趨于粗笨,帕拉風格漸漸消退。
菩提伽耶是帕拉王朝的佛教圣地,學者通過碑文發(fā)現,緬甸人不僅去菩提伽耶朝圣,而且在帕拉王朝覆滅、菩提伽耶處于伊斯蘭勢力統(tǒng)治之下后,擔負起了對圣地的維護工作,并且,蒲甘建造了與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如出一轍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