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軍 by Zhou Jun
題名:【遙岑遠岫】 石種:靈璧石
估量歷史文化價值的目的,在于籌劃未來。
人們對于遺產的態(tài)度其實就是對于未來的態(tài)度。
何謂傳統(tǒng)?有生命力的過去才叫傳統(tǒng)。“不在某種傳統(tǒng)中的藝術家是不存在的!”“傳統(tǒng)有別于習慣,傳統(tǒng)是過去的事物,并不是一切過去的東西都是傳統(tǒng),傳統(tǒng)是仍然活在當下的過去,傳統(tǒng)是還活在藝術家身上的過去的力量”。所謂的傳統(tǒng)往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具有長久的價值,屬永久性的東西,這是哲學的話題。
“文化”一詞在它的使用中有許多種意義?!案哦灾?,可以分為三類。第一,物質活動層面。文化作為人的現象,是人向人的不斷生成過程。因此‘文化’就是‘人化’。如果將‘人化’理解為一個現實的事實,那么它就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第二,精神活動層面。文化不能直接等同于人的心理、情感和思想,而是它們的表現,因此‘文化’指人們對于宗教、藝術和哲學的建構,以及各種風俗、習慣和制度的設立。第三,文字符號層面。因為文字符號是人的精神活動的聚集,所以它是文化最集中的顯現。于是人們毫不奇怪將學文化等同于學文字,把文化哲學也命名為符號哲學”。在我們的日常語言的使用中,這三種“文化”的意義可以說是同時使用的。
“形式美”是藝術歷史的積淀物。審美趣味是一種高雅的趣味,是文明人的重要標志,如康德所說:審美趣味就是善于以某種感性的形式把我們的情感傳達給他人的那種能力。人類對于某些感性形式所形成的審美趣味,乃是藝術歷史的積淀物。藝術是有歷史性的,有時代特征和民族精神的特征。某一民族在某個時代發(fā)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逐漸地形成了它借以構造一般形式來表達這個民族普遍的生存體驗和對真理的領悟。爾后,這些形式便積淀下來,成為該民族的審美傳統(tǒng),逐成該民族的審美趣味。因此,中國人的賞石傳統(tǒng)就是在這種歷史時空中積累、沉淀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趣味,它是從民族藝術創(chuàng)造的歷史進程中積淀的產物。
在中國思想傳統(tǒng)中,歷史原就是與哲學合二而一的。這是中國智慧成熟的表現。西方傳統(tǒng)在本體論和知識論上的態(tài)度,其失誤之處就在于用理性的邏輯遮蔽了人的感性文化生命。
比如西方藝術差不多過一個階段,就派生出一種藝術形式,然后否定前一種藝術。西方人的藝術是在否定前人的基礎上,脫離文化為藝術而藝術。其實,這些藝術都是似是而非的藝術,一般人很難進入其中??炊阋牢鞣剿囆g理論上下文的關系才行。即便進入其中,也只是藝術理論和其藝術形式的互證而已。但這種藝術終究是脫離文化、脫離人文的。脫離人文說藝術,往往會以藝術的名義走向社會的反面,最終導致反人文、反人倫、反社會。如杜尚的小便器,就是對脫離人文說藝術的嘲弄,對為藝術而藝術的諷刺。
題名:【和光同塵】 石種:靈璧石
西方人的藝術是在否定前人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玩法。而我國傳統(tǒng)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加精細。就像京劇里面的一個手勢,自古至今都這么一個手勢,但是越來越細、越來越美。
當下,中國傳統(tǒng)賞石的文化性被有意無意地弱化,脫離人文、文化說賞石藝術的現象有所泛化,誤入了西方脫離人文說藝術的弊端。
有些人對傳統(tǒng)賞石文化的哲學原點、發(fā)展脈絡、流衍軌跡缺乏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認為傳統(tǒng)賞石一開口就“皺、瘦、漏、透”,很狹隘,不能涵蓋今天“形、質、色、紋”,而想當然地提出質疑。其實,這是因為對傳統(tǒng)賞石的誤讀,或了解不深所致?!鞍?、瘦、漏、透”也只是古人的片言只語,至于出自哪位古人,也是語焉不詳,后來就附會是“米芾賞石觀”。其實,這是以訛傳訛的產物,反而給了那些對傳統(tǒng)賞石了解不深的人以口實,莫名其妙的立了一個似是而非的靶子,然后加以痛批,從而否定要打擊的對象。
題名:【浮空積翠】石種:英石
其實是我們沒有領悟到傳統(tǒng)賞石的精髓。比如米芾稱其藏石多有“煙云雪月之景,波瀾龍鳳之象”。
退一步說,“皺、瘦、漏、透”是對“形”的描述,是從形的方面概括的美學元素。而“形、質、色、紋”只是概念性地描述,并不具有審美性,這樣的比較不在一個邏輯層面上。
創(chuàng)新不能跟傳統(tǒng)對立,傳統(tǒng)是創(chuàng)新的大地、母體。我們要避免把傳統(tǒng)看成是因循守舊。這是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依存關系,是辯證的。黑格爾構造了“歷史哲學”把歷史引入了哲學。黑格爾認為,人類社會從建立開始,猶如“一粒種子”,就是精神的存在。這個精神就包含在這顆“種子”中,人類社會以后所有豐富的內容,都服從這個內在種子的必然性。人類歷史的所有表現都隱含在這潛在的邏輯之中。人類社會的歷史不是一大堆偶然事件的堆積,而是理性的必然性。比如象棋藝術,它的豐富內容千變萬化,都是象棋規(guī)則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演繹下的體現,它的千變萬化都是緊扣象棋“規(guī)則”這粒種子而呈現的萬千狀態(tài)。同理,觀賞石藝術的千變萬化及所謂的創(chuàng)新都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而進行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