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河北工程大學(xué) 文法學(xué)院,河北 邯鄲 056038)
行唐縣隸屬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東與曲陽相鄰,南與新樂、正定接壤,西與靈壽交界,北與阜平毗連。行唐方言屬冀魯官話石濟片趙深小片,本文調(diào)查點為上碑鎮(zhèn)南埌壩村和上方鄉(xiāng)閆陽關(guān)村,合作發(fā)音人情況如下:劉素娜,女,32 歲,務(wù)農(nóng),上碑鎮(zhèn)南 埌壩村人;閆小五,男,44 歲,務(wù)農(nóng),上方鄉(xiāng)閆陽關(guān)村人。
行唐方言聲母共24 個,零聲母包括在內(nèi),見表1。
表1 行唐方言聲母表
行唐方言韻母共36 個,見表2。
表2 行唐方言韻母表
行唐方言聲調(diào)共3 個:平聲[224]東天開牛紅搭拍盒,上聲[44]懂九草買老五有哭,去聲[51]動半四賣飯樹六月。
行唐方言“兒、耳、二”等止攝開口三等字讀音為[??],發(fā)音時[?]較為短促,其后為舌尖后濁邊音[?]。實義的“兒”字讀[??224],后綴“兒”已與前字音節(jié)合音。
在該方言的兒化變音中有一類“雙焦點輔音”[1]的變聲及變韻現(xiàn)象,本文稱之為“復(fù)雜輔音”[2]。行唐方言兒化變聲和變韻有明顯的語音分布條件:當(dāng)組聲母字與[l]聲母(開、合呼)和開口呼韻母[?]、[ei]、[?n]拼合時,兒化生成復(fù)雜輔音聲化韻和[?]、[?]聲母;和合口呼韻母[u]、[uei]、[u?n]拼合,兒化生成圓唇的復(fù)雜輔音聲化韻,同時還有等復(fù)雜輔音聲母兒化韻的自由變體形式。如表3 所示。
表3 行唐方言組聲母字與[l]聲母(開、合呼)字兒化變音
表3 行唐方言組聲母字與[l]聲母(開、合呼)字兒化變音
韻母 聲母■■‘?l(開、合)? k? k? x? ??r? ??戒指兒 鋸齒兒 事兒 — —— 哭天抹淚兒 —一陣兒 — 嬸兒嬸兒 — 刀刃兒︵,︵,︵,1 k?w/■k?k?‘w/■k‘?x?w/? x??u?r?—買主兒 一出兒 小樹兒 火爐兒 —耳墜兒 鼓槌兒 香水兒 — —沒準兒 開春兒 — 三輪兒 —變音? 例詞ei 例詞?n 例詞變音u 例詞uei 例詞u?n 例詞︵,︵︵ ︵,︵,︵2注:“香水兒”異讀較多[x?]/x?w]/[? x?],其中開口呼的[x?]為白讀音。︵,︵,︵︵,
張安生等認為,行唐周邊的贊皇、元氏東原莊、趙縣、高邑、柏鄉(xiāng)等地方言組聲母在表4 的語音條件下,復(fù)雜輔音表現(xiàn)為組音。如以贊皇話為代表,則“行唐話組復(fù)雜輔音中舌根音的突顯度明顯高于贊皇話的組音;與贊皇話一致的是,舌根音在[??、u?]韻兒化字里最為突顯。例如‘種兒、蟲兒’音值接近于
表4 行唐方言組聲母字與[l]聲母(開、合呼)字兒化變音
表4 行唐方言組聲母字與[l]聲母(開、合呼)字兒化變音
注:服軟兒有兩讀[?uзr]/[?uзr]。
聲母及變聲 ■兒化韻及基本韻母■‘?l(開、合)?■k ■k ? x ? ?(?)︵︵︵1 ?r a 馬扎兒 褲衩兒 — — —u?r ua 雞爪兒 — 牙刷兒 — —? зr存折兒 自行車兒 擺設(shè)兒 取歡樂兒 —ε—開小差兒 — — —2 ?~ — 鐵鏟兒 一扇兒 花籃兒 —u? 手鐲兒 蓋戳兒 小說兒 小鑼兒 —u?~ 地板磚兒 小船兒 — — 服軟兒3 ?r ? 燈罩兒 小炒兒 勺兒 鄉(xiāng)巴佬兒 —4 ?url ?u 一周兒 小丑兒 一把手兒 撿漏兒 肉兒5 ?r ?? 辦證兒 斤秤兒 相聲兒 棱兒 —6 uor u? 種兒 蟲兒 — — —uзr 7 ?~r ɑ~ 一張兒 一場兒 小衣裳兒 — 瓤兒u?~r uɑ~ 獎狀兒 天窗兒 雙兒 — —
從表 5 可以看到,[u]、[u?]因唇音/非唇音聲母兒化韻分為兩套,有鼻化色彩的為三組。兒化韻有邊音[?]尾的為[?r?]組,其中的[?]尾不明顯;同時,[l]與[ei]、[u]、[u?n]拼合可生成帶[?]尾的兒化韻[??r?]、[?u?r?]。
表5 行唐方言非組聲母字與[l]聲母(齊、撮呼)字兒化變音
表5 行唐方言非組聲母字與[l]聲母(齊、撮呼)字兒化變音
注:(1)[?r?]組兒化韻,[i?r?]、[u?r?]、[y?r?]韻尾[?]微弱;(2)[u?]①、[u]①聲母為唇音,[u?]②、[u]②聲母為非唇音。
開口呼 齊齒呼 合口呼 撮口呼兒化韻 ?r ?r i?r u?r韻母 a ia ua兒化韻 зr зr iзr uзr yзr韻母 ? u?① ε ?~ i? i?~ u?② uε u?~ y? y?~兒化韻 ?r ?r i?r韻母 ? i?兒化韻 ?~r ?~r i?~r u?~r韻母 ɑ~ iɑ~ uɑ~兒化韻 ?r? ?r? i?r? u?r? y?rl韻母 ? u① ei ?n i in u② uei u?n y y?n兒化韻 ?~r ?~r i?~r韻母 ?? i?兒化韻 o~r uo~ r yo~ r韻母 u? y?兒化韻 ?ur ?ur i?ur韻母 ?u i?u兒化 四呼
從行唐方言聲母[?]、[l]分合來看,[?]在兒化韻中的實際發(fā)音為半元音[?],偶有[?]變體出現(xiàn),如服軟兒[?uзr]/[?uзr],[l]在兒化韻中變聲為[?]。即[?]、[l]各自分別變聲為[?]、[?],分立而極少出現(xiàn)合流現(xiàn)象。
張安生等依據(jù)元氏、贊皇、行唐等七處方言復(fù)雜輔音、聲化韻的表現(xiàn)將元氏型兒化變音分為元氏2/槐陽鎮(zhèn)、贊皇(元氏1/東原莊、趙縣、高邑、柏鄉(xiāng))、行唐、魏縣1/馮莊四個次類,并指出,四個次類兒化變音有以下特點值得注意:
其三,行唐、魏縣馮莊話顯示,在聲化韻形成過程中,開口呼、合口呼條件對音變有一定影響。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開合二呼聲化韻穩(wěn)定性不同,開口呼比合口呼穩(wěn)定;一是合口呼通過降低圓唇度趨向開口呼。同樣的現(xiàn)象我們在河北南部其他方言中也有發(fā)現(xiàn)。
閃音是發(fā)音器官中有彈性的部分如雙唇、舌尖、小舌彈閃一次,使氣流在很短時間內(nèi)開閉交替所發(fā)的音,“好像發(fā)了一個很軟滑的爆發(fā)塞音”[3]91。兒化韻中的閃音屬于增音現(xiàn)象的一種,河北及周邊的山東、山西、河南都較為多見,早期見于報道的如徐通鏘、董紹克、太田齋、王洪君、仇志群,后續(xù)研究如趙光智,錢永文,杜鳳梅,近期如李巧蘭、高曉虹、段亞廣。本文以兒化閃音較多的行唐方言為例,結(jié)合元氏、贊皇、趙縣、高邑、柏鄉(xiāng)等周邊及中南部方言,對此展開討論。
行唐有閃音的兒化韻例詞如下,依韻為序,調(diào)查未見閃音的韻不再列舉:
在行唐方言 36 個韻母中,除[??]、[y?]暫未發(fā)現(xiàn)兒化韻用例外,其余34 個韻母都有兒化韻。其中31個兒化韻中有閃音,[?]、[uε]、[ei]兒化韻暫未發(fā)現(xiàn)閃音。通過上述描寫,我們認為行唐兒化閃音具有如下特點:
(1)絕大多數(shù)兒化韻中都有閃音,閃音的主要形式是[?],但在復(fù)雜輔音聲母,[?]及[k]組聲母(合口呼)后為
(2)閃音的出現(xiàn)與聲母發(fā)音部位有關(guān):除[k]組聲母(合口呼)后為個例外,[p]組、[t]組、[ts]組組、[t?]組及零聲母后都出現(xiàn)閃音,其中[t]組聲母后的閃音較多(其可以組合的韻母也較多)。
(3)閃音出現(xiàn)在介音[i]、[y]后,因“兒”卷舌部位與[i]、[y]不具有“可共存發(fā)音的同時性”。其與[u]的位置先后,李巧蘭認為河北方言中閃音在聲母后、介音[u]前[4],段亞廣認為登封方言閃音與[u]同時發(fā)音,或者說是一個圓唇的閃音[5]。本文認同段亞廣“圓唇的閃音”說法,并進一步認為,在行唐方言的閃音中,[u]作為介音,圓唇特征其實已擴展到聲母發(fā)音之初,并使聲母和閃音都圓唇化,在這個意義上[u]作為合口介音的主要音色特征是先于、至少是不晚于閃音的。我們在標注音標時,依然把[u]介音標注在前。介音 [i]、[y]對聲母和閃音的影響同[u]。
(4)閃音與卷舌兒尾韻(包括帶[?]尾的)共同出現(xiàn)。非兒化韻中偶爾也會出現(xiàn)閃音,如“八[p?a]成兒,這應(yīng)是閃音逆同化的結(jié)果。
(5)閃音有強弱之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為具有清晰明顯音色特征的閃音[?],有時也為較弱的閃音如:皮兒[p‘i??r?]實際音值為[p‘i??r?],豬肚兒[tu??r?]實際音值為[tu??r?],一句兒[t?y??r?]實際音值為[t?y??r?]。在氣流特別強的個別情況下,閃音連續(xù)顫動成顫音[r],如:沒法兒[fr?r]。
我們再通過praat 來觀察兒化閃音的語圖特征(見圖 1):
圖1 兒化閃音的語圖特征
(1)從“小棒棒兒”來看,閃音后接元音的第三共振峰明顯下降,第二共振峰略有上揚,對第一和第四共振峰影響不大。
(2)“刀兒”閃音除阻處有明顯的沖直條,“袖兒”的沖直條也較為明顯,“棒兒”的沖直條很微弱。
除以行唐方言為代表的上述6 個方言點存在兒化閃音外,河北中南部其他方言中也存在數(shù)量和出現(xiàn)條件不同的兒化閃音,本文歸納如表6。
表6 河北中南部方言兒化閃音比較
續(xù)表6 河北中南部方言兒化閃音比較
從表6 中我們可以看到閃音在行唐和整個中南部方言中的特點:
(1)從行唐及周邊元氏、贊皇、高邑、趙縣、柏鄉(xiāng)等方言來看,聲母方面,[t]組后閃音的語音分布條件最廣,出現(xiàn)最多。[t]組聲母與開、齊、合口呼拼合兒化都有閃音出現(xiàn);[p]組聲母與齊齒呼相拼兒化閃音出現(xiàn)較多;[ts]、[t?]組和零聲母字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產(chǎn)生兒化閃音組聲母字兒化閃音主要出現(xiàn)在行唐方言中;[k]組聲母字兒化基本沒有閃音。從介音來觀察,齊齒呼兒化閃音出現(xiàn)最多,撮口呼兒化多半可以出現(xiàn)閃音,開口呼半數(shù)可以出現(xiàn)閃音,合口呼少部分可以出現(xiàn)閃音。
(2)從河北南部方言整體來看,聲母方面,仍是[t]組后閃音最多,語音分布條件最廣。其次是[ts]、[p]、[t?]組及零聲母組聲母最少,[k]組聲母字兒化基本沒有閃音。從介音觀察,有齊齒呼的音節(jié)中閃音出現(xiàn)的都較多??傮w來說,聲韻組合[t]組開口呼、[p]組齊齒呼兒化中閃音出現(xiàn)頻率最高。
(3)閃音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地區(qū),集中在冀魯官話石濟片和晉語區(qū),冀魯官話滄惠片有零星分布。在閃音分布區(qū)域,閃音數(shù)量與方言點兒化的整體特征類型相關(guān):“兒”綴的音值在中南部方言中多與舌尖后邊音形式相關(guān),或為( 元氏東原莊、贊皇、高邑、趙縣、寧晉、柏鄉(xiāng)、隆堯、南宮、魏縣、邯鄲縣等),或為包含[?]的音值形式,如行唐的[??]等;有復(fù)雜輔音出現(xiàn)的行唐、贊皇等地閃音較多,其他如無極、正定、冀州、武強等方言極少。也和新老派發(fā)音相關(guān),如元氏、贊皇,新派閃音普遍較少,老派兒化閃音明顯多于新派。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在冀南、豫北與晉東南交界毗連地區(qū)漢語方言變音現(xiàn)象地域集中、類型豐富、演變復(fù)雜,行唐方言兒化變音的三種類型便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代表。其中閃音與兒綴音值、聲母部位、介音類型都有密切關(guān)系,與河南登封方言的“介音式兒化閃音”[5]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其與復(fù)雜輔音亦有關(guān)聯(lián),是以該方言為代表的冀南方言獨具的鮮明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