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亮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第十市政設計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大量高架出現在城市中。這種高架一般以標準化的中小跨徑為主,結構型式以小箱梁、T梁等為主。在跨越大型交叉口、河道、鐵路等節(jié)點時,需采用大跨徑橋梁進行跨越,其中常用的大跨徑連續(xù)結構有連續(xù)混凝土梁和連續(xù)鋼梁兩種。本文選取黃河流域蘭州白塔山段綜合提升改造項目(30+35+30)m 異形連續(xù)鋼箱梁項目為例,對三跨異形鋼梁的受力狀態(tài)、構造布置以及工況進行對比分析,對其分叉處、匝道、主梁的受力情況進行研究,以期為同類項目提供參考。
選取白塔山段項目中異形一聯橋梁進行分析研究,該聯跨度分配為(30+35+30)m,采用鋼箱梁連續(xù)結構,梁中心高為1.6m,全聯道路中心線處梁高度均相同,箱梁頂板設置1.5%的橋梁橫坡,梁底采用0%橫坡,A匝道與B匝道寬度均為8.0m,匝道之外的梁寬為變化值。
PS6~PS7 段為整體式截面,PS7~PS9 段A 匝道與B匝道為分離式截面,兩者縱坡不一致,采用橫向聯系進行連接。在PS7~PS8橋下需要滿足車輛通行需求[1]。
本文所研究的連續(xù)梁與一般連續(xù)梁有不同之處。一般設計在橋梁分叉位置均會設置伸縮縫,以保證橋梁受力更加明確。文中橋梁由于地面交通因素限制無法在分叉位置進行分聯,造成連續(xù)梁邊跨由兩條匝道分別構成,形成“Y”形的連續(xù)梁,體系仍然是連續(xù)形式。
“Y”形的連續(xù)梁在空間狀態(tài)下的受力相對常規(guī)結構有所變化,主要表現在橫向聯系會承擔較大部分的力,這在以往工程案例中不多見。尤其是A匝道和B匝道的縱坡不一致,使得空間受力更加復雜。為了使得橋梁受力明確,在設計時,將A匝道和B匝道用矩形截面小橫梁進行連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橋梁的剛度,同時受力也更加明確[2]。
橋梁上部采用Q345qD 鋼結構梁體,下部橋墩采用預制拼裝技術,其中橋墩與承臺過渡部位采用后澆超高性能混凝土進行連接,橋面上鋪設有0.06m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鋪裝層,該層結構參與結構受力,橋梁上設置SA級鋁合金防撞欄桿。
A匝道和B匝道采用單箱雙室截面,橋梁未分叉部分采用單箱四室或者單箱六室,采用斜腹板形式,在匝道分叉處附近增加箱室個數,以便提高整體剛度;A匝道和B匝道之間用小橫梁進行連接,小橫梁斷面為1.5m×1.1m 矩形斷面,共計7 道,在PS7 和PS8 處設置2.0m×1.6m的中橫梁,在PS6和PS9處設置端橫梁,斷面布置為1.5m×1.6m 矩形斷面[3-4]。橋梁立面圖、平面圖、斷面圖如圖1、圖2、圖3所示。
圖1 橋梁立面圖(單位:mm)
圖2 橋梁平面圖(單位:mm)
圖3 PS9橋梁斷面圖(單位:mm)
利用空間軟件對橋梁進行了建模分析,其中支座按照減隔震支座進行模擬,主梁及小橫梁均采用實際截面數據進行修正,其中鋼梁重量按照實際用鋼量進行荷載模擬。對全聯進行劃分,采用梁格模式進行分析[5-6]。其有限元模型及結構內力分析結果見圖4、圖5、圖6所示。
圖4 空間有限元模型
圖5 基本組合鋼梁上緣應力包絡圖
圖6 基本組合鋼梁下緣應力包絡圖
從計算分析中可以看出,基本組合下,鋼梁上下緣最大應力分別為144.6MPa 和171.4MPa,均在規(guī)范容許范圍之內。橫向聯系結構最大應力為108.0MPa,應力水平相對較高,橫向聯系做了加強設計,為矩形閉口截面。最大的位移出現在中跨跨中,且該位置處彎矩比邊跨中間位置大,從總體縱梁受力數據來看,縱向受力依然服從常規(guī)連續(xù)梁受力規(guī)律。從梁格模型數據上分析,每個縱梁的受力在不同情況下差別較大,受力分配不均勻,同樣造成該部分板件儲備值較大,可以作為后續(xù)精細化設計的參考案例。
Y連續(xù)梁受力不同點在于分叉口位置,此處受力明顯增大。對比有橫向聯系和無橫向聯系的分析結果,沒有橫向聯系的工況下,在分叉口位置,鋼梁應力接近規(guī)范上限,具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分叉口位置受力復雜,為了減小該區(qū)域受力的復雜性,在加強此處構造的同時,也要將A匝道和B匝道的剛度提高,使得傳力路徑更多,梁體整體剛度更大。
對比恒荷載及活載下反力值,PS9 處設置了4 個支座,4個支座反力差別較大,為了防止脫空或者受力不均勻,需要額外填充混凝土。
對三跨異形鋼梁進行受力分析、構造布置以及工況對比,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三跨異形鋼梁結構,分叉處受力較大,主要是由于兩個匝道分離之后整體剛度較弱造成的;
(2)連接兩個匝道的橫向聯系受力較大,匝道不同情況下的受力不同,進而影響橫向聯系出現復雜的受力情況;
(3)為了主梁受力良好,需要將橫梁剛度增大,以保證不利情況下力能夠很好地傳遞;
(4)對于三跨類似結構,梁端不建議多支座設計,如有需要,應考慮調整相應位置使之受力盡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