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楊珊珊 薛 杰 鄭 瑋
北京市大興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婦產科,北京 100076
子宮內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作為常見的子宮內膜疾病,是因為子宮局部內膜不斷的增長所引起的,由內膜腺體、間質和血管組成。根據個人的臨床表現(xiàn)、婦科常規(guī)檢查、彩超可能夠對其進行初步評判,宮腔鏡能夠對其疾病進行診斷,常見于35 歲以上婦女,尤其是絕經期和圍絕經期女性,總發(fā)病率為7.8%~34.9%,EP 很多都是良性病理性改變,但也有一定惡變率[1],其惡變源于息肉本身,出現(xiàn)于腺體增生過程中,而后發(fā)展成不典型增生,進而惡變[2]。其發(fā)病原因和出現(xiàn)惡變因素以及仍有許多爭議。國內相關的研究證實,EP 發(fā)病和惡變原因較多。本研究使用該疾病患者的臨床數據,使用單因素和多因素回歸分析對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該疾病發(fā)病和惡變的高危原因,旨在提升對于高危人群的檢測以及篩查,可以更好地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給臨床給予科學數據支持。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診于北京市大興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婦科的243 例彩超提示可疑EP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宮腔鏡檢查以及術后病理相關數據進行診斷。依照病理結果將其分為對照組(正常子宮內膜,24 例)、EP 良性組(子宮內膜息肉,197 例)和EP 惡性組(子宮內膜息肉伴子宮內膜癌,22 例)。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所有研究人員都使用宮腔鏡和病理兩種檢查方式明確分組;②患者存在腹痛或月經改變(月經量多、經間期出血、月經淋漓不凈或絕經后出血)等癥狀。排除指標:①全身出現(xiàn)嚴重性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③惡性腫瘤者;④3 個月內有子宮穿孔史或子宮手術史者。
詳細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體征、年齡、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孕產次、宮內節(jié)育器放置史、合并疾病及既往病史等臨床資料。
肥胖診斷標準:BMI≥28 kg/m2判定為肥胖。糖尿病診斷指標:空腹血糖>7.0 mmol/L 和(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高血壓診斷標準: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在≥90 mmHg。絕經診斷標準:年齡>45 歲并且停經1年以上。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對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EP 良性組與對照組的宮內節(jié)育器、宮頸息肉、子宮肌瘤、肥胖以及糖尿病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以EP 發(fā)病作為因變量(發(fā)病=1,正常=0),對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宮頸息肉、子宮肌瘤、肥胖是EP 發(fā)病的危險因素(P<0.05)(表2)。
表1 EP 發(fā)病的單因素分析
表2 EP 發(fā)病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EP 良性組與EP 惡性組的月經淋漓不凈、肥胖以及高血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以EP 惡變作為因變量(惡性=1,良性=0),對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月經淋漓不凈、肥胖是EP 惡變的危險因素(P<0.05)(表4)。
表3 EP 惡變的單因素分析
表4 EP 惡變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EP 是宮腔局部內膜組織過度增長和繁殖而導致的一種疾病,作為一種贅生物,如果患者身體肥胖,或者BMI 不斷增長,也會導致發(fā)病率有所提升[3-4],對BMI進行合理控制,可以對該病的發(fā)病率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Serhat 等[5]對202 例EP 患者和79 例非EP 患者的BMI 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EP 患者的BMI 高于非EP 患者。本研究結果顯示,肥胖是EP 發(fā)病的危險因素(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EP 發(fā)病機制迄今未明,許多專家學者提出的觀點為,當病人的雌、孕激素存在局部失衡的現(xiàn)象,或者局部組織受到長期炎癥刺激的情況下,極易導致該病發(fā)生[6]。子宮肌瘤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婦科疾病,針對宮頸息肉而言,在臨床上其實質即為一種宮頸慢性炎癥性疾病。本研究結果顯示,子宮肌瘤、宮頸息肉是EP 發(fā)病的危險因素(P<0.05),與國內學者[7]報道一致。
EP 作為一類增生性病變,雖然是良性的狀態(tài),但有惡變風險,可能與內分泌、炎癥、年齡、肥胖、高血壓及糖尿病相關[8-9]。據報道,EP 總體人群惡變率為0.5%~8.0%,差別較大[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EP 惡變率為9.05%(22/243),高于其他研究數據,可能因為樣本量較少,或者排除標準不同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有關EP 的惡變風險因素,部分學者認為異常子宮出血的出現(xiàn)是導致該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12]。本研究結果顯示,EP 良性組與EP 惡性組的月經淋漓不凈、肥胖以及高血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月經淋漓不凈、肥胖是EP 惡變的危險因素(P<0.05),與文獻報道相符,提示對于EP 患者來說,必須要對癌變問題予以重視,在實施宮腔鏡手術時,需要將息肉完整切除,全面診刮宮腔內膜送病理檢查,以便早期發(fā)現(xiàn),并及時采取有效治療[13-15]。
綜上所述,EP 雖然是良性的狀態(tài),但有惡變風險。宮頸息肉、肥胖以及子宮肌瘤等均是疾病誘因,月經淋漓不凈、肥胖是導致EP 惡變的誘因。所以,必須要重點篩查這類群體,治療生殖道炎癥、控制體重,重視異常子宮出血的患者,及早行超聲檢查,可以早期診斷出疾病,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在今后的研究中,將會對此展開深入探討與分析,尋找易發(fā)人群,為疾病指標提供更多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