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認同邏輯

      2022-07-19 13:13:48楊斌
      理論導刊 2022年7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化認同中國文化

      楊斌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這塊文化沃土上產生,經(jīng)歷契合、趨同、創(chuàng)新與升華,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其演進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而獲得文化認同的歷史過程,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碰撞、融和、會通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文化認同的邏輯來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與中國社會的客觀狀況和實際需求存在實踐價值的契合;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與中國文化中的民生思想有著利益訴求的趨同;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與中國文化的包容性融通共生,促進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升華,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客觀規(guī)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化認同;中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2)07-0124-05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人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文化遭遇空前危機與極大挑戰(zhàn)。到了二十世紀初,中國人選擇、接納、傳播、運用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而產生中國化、民族化、本土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這是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文化認同蘊涵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普遍真理的認同、認可乃至信仰;二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時代化、大眾化,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產生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優(yōu)秀的科學理論成果和最先進的精神文化思想;三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推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成功地創(chuàng)造性轉換、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重構中國人民的民族文化認同,形成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身份確認。理論交融、融通的基礎是文化認同,理論創(chuàng)新離不開異域文化的交流與思想碰撞,馬克思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與各國實踐、歷史文化相結合,不斷增添其理論寶庫中的新內容,能夠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中西文化迥異彰顯世界文化的差異性與多樣性,馬克思主義作為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在與各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的結合過程中,其指導思想作用的發(fā)揮,有賴于其與各國文化的深度對接、交互與融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含馬克思主義理論以文化人、創(chuàng)生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斷演繹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文化碰撞、契合、認同、融通的歷史進程??梢哉f,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個中國文化對馬克思主義認同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曲折前進的。從文化視角研究和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認同邏輯及客觀規(guī)律,能夠促進我們更加深入學習、理解、貫徹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實踐價值契合: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與中國社會的實際需求相適應

      1840年,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中國的國門,至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淪為“洋人朝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革命的主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由于階級的缺陷和缺乏革命理論的指導,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革命的重擔落在了中國無產階級身上。無產階級要擔當起這一重任,就需要革命理論的指導。十月革命的勝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接受、認同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給予其透視時代風云的慧眼和破除思想迷信、尋求科學真理的認識工具,指引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取得勝利。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引革命前進方向的光輝旗幟,其理論價值體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斗爭的勝利,其世界觀和方法論正是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思想認識工具和實踐斗爭武器。

      如何看待中國與世界?怎樣對待西方的堅船利炮及其思想政治制度?盡管有識之士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主張,但近代中國人民仍然缺乏切實可行、實用有效的科學思想方法和理論認識工具指導中國革命。2000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重農抑商的歷史慣性,阻礙了中國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隋唐以來的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束縛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維,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在認識世界特別是改造世界方面,中華民族尤其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至1898年《泰西民法志》一書首次提及馬克思及其學說,馬克思主義學說開始傳入中國,當時主要是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介紹該理論,革命派主要介紹了科學社會主義。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特別是十月革命與五四運動的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1919年9月,李大釗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出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三部分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而階級斗爭學說如一條金線把三部分聯(lián)接起來。當時,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隊伍在中國迅速擴大,出現(xiàn)了一批專門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如,“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北京大學社會主義研究會”“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文化書社”“俄羅斯研究會”等等。早期的共產主義者深入工人群眾,在工人中開辦夜校,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啟和激發(fā)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革命覺悟和斗爭精神,并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實際相結合,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創(chuàng)立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革命運動從此有了自己的領導核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運動的蓬勃發(fā)展中進一步得到傳播、認同與運用?;诖耍谌找娓邼q的革命浪潮中,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引,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又一個勝利,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被中國人民所接受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經(jīng)歷了比較、碰撞、論爭、選擇、接受、運用、創(chuàng)新的艱辛過程,進而形成中華民族廣泛的文化認同,誕生了具有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特征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民族化的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離開書本知識,進入變革中國的實際革命運動,便面臨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挑戰(zhàn),從1919年至1923年,共進行過3次論戰(zhàn)。通過“問題與主義”之爭,馬克思主義與基爾特社會主義的論戰(zhàn)、與無政府主義的論爭,先后戰(zhàn)勝了以胡適為代表的實用主義,以張東蓀、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以黃凌霜、區(qū)聲白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在經(jīng)歷激烈的思想碰撞、斗爭、洗禮,特別是社會實踐的大浪淘沙、檢驗驗證之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才真正被中國人民認知。毛澤東指出,正確的東西從斗爭實踐中來,真善美同假丑惡在相互比較中存在、在斗爭中發(fā)展,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和斗爭才可能發(fā)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規(guī)律”[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文化認同之所以得以進行,根本原因是馬克思主義契合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需求,苦難中的中國正在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而馬克思主義也正好能夠提供改造中國社會所需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面對中國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和世界大變局,中國人民缺乏先進的指導思想和理論認識工具,而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根本對立的經(jīng)濟關系及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由理論變?yōu)閷嵺`——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改變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方向,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樹立了革命的榜樣,極大地喚醒和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革命斗志,更為中國人民指明了革命斗爭的方向和道路,使中國人民看到了自己民族解放的希望。中國人民經(jīng)過比較鑒別、理性思考,從借鑒西方民主主義思想武器到地主階級洋務運動、維新運動以至農民階級、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整個歷史過程,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自己民族解放運動中的極端重要性。質言之,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發(fā)展的歷史必然,中國人民的翻身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

      二、利益訴求趨同: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與中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指向相趨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政治立場。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資產階級理論學說價值中立、超階級性的虛偽性,毫不隱瞞地宣稱自己的理論具有階級性,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為無產階級服務。馬克思主義認為現(xiàn)代無產階級是最有組織性、紀律性,革命性最強、最有遠大前途的階級。消滅私有制、消除經(jīng)濟剝削、推翻政治壓迫,以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這是全人類的解放事業(yè)。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除特定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理論等歷史條件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具備了同時代人難以擁有的主觀因素。馬克思早在中學畢業(yè)的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中,就表現(xiàn)出胸懷為人類服務和獻身的崇高理想。自由競爭階段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深深影響和刺痛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同情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無產階級,進而投身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事業(yè),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為全人類的解放而奮斗,馬克思主義從創(chuàng)立開始就具有這一明確的階級傾向和斗爭目標,表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義性。為揭示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馬克思花費大半生的時間研究剩余價值理論,確證資本家與工人之間根本對立的經(jīng)濟關系和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指出工人階級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掘墓人,并且找到了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解放道路。馬克思主義也正是作為救國救民的真理和民族解放斗爭的思想武器被中國人民所接受。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具有人民性的特征,而中國文化中的傳統(tǒng)民本思想源遠流長,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珍貴遺產和核心內容之一,一定意義上,兩者利益訴求趨同。我國從西周開始就產生了樸素的民本思想,歷代統(tǒng)治者在他們的政治實踐中有意或無意、主動或被動地秉承“民為國本”“民為邦本”的思想。幾千年來,不管統(tǒng)治者們情愿與否還是出于無奈,他們幾乎都打著“重民”的旗號籠絡民心,在施政方針和策略上或多或少地施行“仁政”。也正是這一民本思想客觀上對中國古代政治產生了深刻影響,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穩(wěn)定與持續(xù)發(fā)展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瓜分豆剖、亡國滅種的危機,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民族復興、國家強盛、救民于水火、增進民生福祉為目標,民本思想逐漸從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轉變?yōu)榉吹鄯捶饨ǖ拿裰髦髁x革命的思想武器,從實現(xiàn)民眾利益提升為富國強兵、求富求強的現(xiàn)代化愿景,從而在文化上完成自識和自省,自覺與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性、人民性相契合,在人民根本利益上達成共識。

      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征程中,中國人民通過土地改革變革生產關系,通過“一化三改”奠定國家工業(yè)化的基礎,通過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通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所有一切都建立在人民利益基礎之上,形成了當代中國先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一致的人民利益認同思想。利益緊密而又普遍地滲透于人民對馬克思主義認同的全過程,這種利益包括物質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換言之,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通常以馬克思主義對自身利益的反映程度與實現(xiàn)狀況為根據(jù),特別是對于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農民等普通群眾來說,他們的理論認同很大程度上是根據(jù)理論與利益的相關程度而間接發(fā)生的。《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者和革命者將在革命中突破鎖鏈的束縛,“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2]。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既通俗易懂又廣泛與群眾切身利益相結合,通過中國共產黨的宣傳教育,易于被人民群眾所理解與接受,在實際革命運動、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中,中國人民能夠真切感受和體會到馬克思主義是為人民大眾解放而服務的理論,從而自覺地接受它、認同它、捍衛(wèi)它、發(fā)展它。毛澤東指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3]467,這是“每個在農村工作的共產黨員的第一位工作”[3]467。中國革命需要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民參加才有可能取得勝利,中國共產黨拿什么發(fā)動農民參加革命?毛澤東在“工農武裝割據(jù)”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jù)地時進行了大量調研,認為除加強對農民的政治思想教育之外,還需要給他們帶來切實利益,因此只有徹底實行土地革命、把地主的土地無償分配給廣大農民,才能滿足農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從而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加革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928年12月,毛澤東總結了井岡山根據(jù)地開展土地革命的經(jīng)驗,主持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1929年4月,他又主持制定了《興國土地法》,并強調,注意并解決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就能夠團結群眾,使群眾“熱烈地擁護我們”[4]。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工農武裝割據(jù)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jù)地建設作為革命的主要內容,其中土地革命帶有根本的階級利益內容??傊旅裰髦髁x革命時期,我們黨在處理階級利益關系時,遵循三大經(jīng)濟綱領,其中第一條就是沒收地主的土地歸農民所有,制定根據(jù)地農村的經(jīng)濟政策和階級政策,進行土地革命,直接受益的是廣大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大幅提高,有力推進了中國革命的進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走工業(yè)化道路,改變了貧窮落后、一窮二白的面貌。通過制定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5年計劃,向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目標邁進,建成了比較完備的工業(yè)化體系,使國家在經(jīng)濟上真正獨立;通過制定五四憲法,建立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使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成為國家的主人。1980年5月,鄧小平指出,生產力發(fā)展,人民收入增加,才是“壓倒一切的標準”[5]。經(jīng)過改革開放至20世紀末的努力奮斗,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由于這一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發(fā)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開啟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朝著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幸福目標邁進。

      總之,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與中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人民利益問題上的觀點與訴求趨同,使得中國人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歷史進程中,能夠理解、接受、認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產生了中國化、民族化和本土化的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認同也因為人民利益的共同訴求而得以實現(xiàn)。

      三、理論創(chuàng)新升華: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與中國文化的包容性相融通

      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fā)展的理論,它通過對時代重大問題的回答不斷推進自身理論的發(fā)展,它的理論體系是開放的,始終吸納人類最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文明成果來完善和發(fā)展自己,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是其科學性的反映,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是一個開放性的理論體系,它處于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之中。當今世界格局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都需要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作出適時回答,并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推向新的理論高度。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初期,曾遭遇各類思想文化的抵制,進而引發(fā)論爭,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人民經(jīng)過比較、鑒別和選擇,最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其原因之一就是馬克思主義具有的開放性與中國文化所擁有的包容性在思想特征、思維方法等方面相融通。這種融通是理性的自覺與歷史的必然,從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中國人民就通過比較、鑒別,最終在民族思想文化的更深層次和更廣領域,完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與接納,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社會、救國救民的思想武器。中國文化海納百川,其包容性是中華文明能夠持續(xù)發(fā)展5000多年的重要原因。從古至今,在不斷吸收與融合境內外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過程中,中國文化既展現(xiàn)出寬廣的胸懷,也表現(xiàn)出善于學習各類不同文化的優(yōu)點,并且善于“拿來”加以消化吸收,不斷充實、豐富自己,形成新的思想認識。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也是漢民族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文化、來自印度和阿拉伯的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文化與中國中原地區(qū)的漢民族農耕文化相互包容融通,使中國文化具有更為頑強的適應性和生命力。基于這樣的特質,中國文化并不會刻意排斥西方先進文化,更不會拒斥馬克思主義,加之馬克思主義具有實踐性、開放性的特征,因而兩者的結合、融通是必然的。

      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亟待革新,需要新鮮文化血液的補充,有待采取“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和秉承科學批判的精神,進行傳承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回應了這一要求,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交融、會通、發(fā)展,促成馬克思主義獲得中國文化的認同,取得中國本土民族文化的身份,并伴隨中國社會主義運動實踐的深入不斷發(fā)展。需要強調的是,馬克思恩格斯都是德國人,他們所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帶有西方人所熟悉和慣用的思維方法和表達形式,在普通中國人看來,其語言難免晦澀難懂,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傳播、認同、運用、檢驗與發(fā)展往往會形成一定的文化障礙。因此,必須用中國人民特有的語言風格和習慣、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對其進行闡釋,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使之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為此,毛澤東用中國文化中的成語、典故表達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使馬克思主義的西方文化表達方式轉化為中國本土文化的民族語言。事實也正是這樣,中國文化在融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內容之后,賡續(xù)優(yōu)秀傳統(tǒng),將其升華為全新的民族思想精華,給中華民族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成為中國人民的優(yōu)質思想基因而永續(xù)相承。同樣,馬克思主義在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社會的客觀實際相結合,根植中國文化的沃土,兼收并蓄,與中國文化進一步融會貫通、交相呼應,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發(fā)展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理論境界。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秉承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與實踐性,正指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也必將引領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與中國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兩者能夠兼容,其原因還在于兩者具有諸多共通之處。如中國文化的整體辯證思維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思想相契合;中國文化強調辯證思維的整體觀,“天人合一”意涵自然規(guī)律與人、人類社會的規(guī)律相統(tǒng)一的理念,中國文化中的致用務實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相融通,等等。概而言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能夠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并升華為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本身是開放性的理論,具有科學性、實踐性;而中國文化擁有包容萬象的博大胸懷,能夠兼容并蓄,使得兩者交融匯通,從而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創(chuàng)新、飛躍與升華。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3]毛澤東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雨 蕙】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化認同中國文化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角淺談科協(xié)組織如何在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中發(fā)揮其作用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4:14:29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基本原則與推進路徑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3:53:0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6:34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后現(xiàn)代主義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動漫電影中的中國元素研究
      試論香港電影中的“九七情結”
      淺析漢風壺與中國文化
      共產國際七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45:27
      淺析當代形式下中國文化在德國的影響及滲透
      壶关县| 兰州市| 乐东| 登封市| 嫩江县| 靖边县| 腾冲县| 登封市| 横山县| 溧水县| 普洱| 苍山县| 泉州市| 庆阳市| 中方县| 渑池县| 永福县| 新乡市| 兴城市| 信宜市| 西乌| 青岛市| 定结县| 阿拉善盟| 绥宁县| 翁牛特旗| 株洲县| 涿鹿县| 珲春市| 大方县| 吴旗县| 天津市| 社旗县| 剑川县| 环江| 西盟| 祁连县| 吐鲁番市| 城步| 大荔县| 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