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俊
(內蒙古自治區(qū)有色地質勘查局一O八隊,內蒙古 赤峰 024000)
西南溝銀鉛鋅礦是大興安嶺成礦帶的重要礦床。劉國慶(2011)通過物化探異常特征研究認為多元素的富集與地質異常相吻合,表明該礦具有良好的找礦潛力。筆者在系統(tǒng)總結以往地質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對該區(qū)開展普查工作,查明了成礦地質條件,包括賦礦地層、有利的巖漿巖和控礦構造,并對礦體特征和礦石組構進行了詳細研究,最后,總結了該礦床的找礦標志,以期為將來的找礦工作服務。
礦區(qū)內地層主要為侏羅系上統(tǒng):滿克頭鄂博組(J3m K)、瑪尼吐組(J3mn)、白音高老組(J3b)及第四系(Q)沖積物、殘坡積物等。
1.1.1 侏羅系上統(tǒng)(J3)
1.1.1.1 滿克頭鄂博組(J3mk)。在普查區(qū)內出露面積較小,主要分布于普查區(qū)中南部,F(xiàn)1斷層東側,呈近南北分布,總體走向北東25°~35°,東傾,傾角65°~76°,該組主要巖性為熔結凝灰?guī)r、少量凝灰質集塊巖,該巖局部地段硅化較強,伴有大面積褐鐵礦化,且化探異常在該組熔結凝灰?guī)r地層中Ag異常極為突出,顯示與礦化關系較為密切。
1.1.1.2 瑪尼吐組(J3mn)。在普查區(qū)內出露面積較小,分布普查區(qū)中部F1斷層西側,形態(tài)各異,零星出露,總體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南東均有,傾角一般58°~67°,該組巖性主要為安山質凝灰?guī)r,該組與礦化關系不密切。
1.1.1.3 白音高老組(J3b)。在普查區(qū)內出露面積較大,分布最廣,為普查區(qū)內主要地層,F(xiàn)1斷層兩側均有出露,總體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南西均有,傾角一般35°~72°。該組巖性主要為凝灰?guī)r、流紋質凝灰?guī)r及凝灰質砂巖組成。該組與礦化關系較為密切。
1.1.2 第四系(Q)
分布于普查區(qū)內山間凹地和山麓北半山坡、河谷,多形成平坦草場和低緩臺地,主要巖性有沖積物、堆積物,為黃土、黏土、砂、砂礫、轉石等,厚約3 m~10 m。
巖漿巖在普查區(qū)內見有侏羅世流紋斑巖(J3λπ),分布于F1斷層兩側,總體呈北東向展布,與白音高老組及瑪尼吐組呈侵入接觸關系,該巖與礦化關系較為密切,特別在N4~N6線物化探異常均有顯示,而且在接觸帶見有褐鐵礦化及鐵錳礦化,局部見有鉛鋅礦化現(xiàn)象。脈巖在普查區(qū)內較為發(fā)育,主要有花崗斑巖脈(rπ),正長斑巖脈(ξπ),閃長玢巖脈(δμ),安山玢巖脈(δα)及石英脈(q)。從脈巖分布特點上看,主要有兩組,即北東向和北西向,而兩組脈巖之中石英脈最為發(fā)育,其他脈巖少見,在部分石英脈中見有褐鐵礦化現(xiàn)象,應在今后的地質工作中引起重視。
普查區(qū)內斷裂構造、褶皺構造不甚發(fā)育,目前僅在N4線東側鞍部沖溝中見有構造跡象,推測為本區(qū)規(guī)模較大的F1斷層,總體走向近南北轉北東30°左右,傾向北西,傾角85°。由于地表出露較少,其性質不明,而在F1斷層兩側廣泛發(fā)育次一級斷裂構造,地表均以蝕變破碎帶形式出現(xiàn),按其分布特征主要為兩組,一組為北東向20°~40°,一組為北北西向335°~350°,同時伴有強烈的褐鐵礦化、鐵錳礦化,局部亦見到鉛鋅礦化、孔雀石化等。經(jīng)深部鉆探驗證均見到礦體。
目前圈出礦化蝕變帶11條,分別位于F1斷裂構造兩側,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礦化蝕變帶主要賦存于白音高老組(J3b)凝灰質砂巖及流紋質凝灰?guī)r之中的構造破碎帶中,自北向南編號為①~號,其中規(guī)模較大、具有代表性的礦化蝕變帶為①、②、③、④、⑤。其空間分布規(guī)律見圖1。
表1 西南溝銀鉛鋅礦區(qū)礦化蝕變帶特征一覽
圖1 礦化蝕變帶分布
通過本次普查工作,達到工業(yè)品位的目前在普查區(qū)內圈定3條礦體,編號為①、④、⑧號礦體,其中①、④號礦體深部有少量鉆探控制,而⑧號礦體地表僅有1個探槽控制。推測礦體長100 m,寬8 m。礦體總體走向25°,傾向北西,傾角71°。探槽揭露礦體寬8 m,探槽刻槽取樣分析平均品位:Zn:1.12×10-2,伴生Ag:19.72×10-6。近礦圍巖為晚侏羅糸白音高老組流紋質凝灰?guī)r[J3b(λtf)]。地表呈面狀褐鐵礦化,鐵錳礦化,該礦體硅化強烈,礦體上下盤見有綠泥石化及碳酸鹽化等,見表1。
依據(jù)本區(qū)礦石特點,將礦石劃分兩種類型,即氧化礦石和硫化礦礦石。
氧化礦石礦物成分主要有褐鐵礦、軟錳礦,以及少量輝銅礦及孔雀石、鉛釩等。脈石礦物有石英、綠泥石、綠簾石、長石、黏土礦物等。硫化礦礦石礦物成分主要有黃鐵礦、磁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其次黃銅礦、輝銅礦,銅蘭、斑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綠泥石、綠簾石、黑云母,其次為方解石、陽起石、長石等。
礦石以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為主,其次為碎裂結構、交代結構、殘余結構。以蜂窩狀構造為主,其次見有脈狀、網(wǎng)脈狀及少量塊狀構造。
礦石以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為主,其次為碎裂結構、交代結構、包含結構、殘余結構,浸染狀構造、脈狀、網(wǎng)脈狀、團塊狀及致密塊狀構造。
3.4.1 氧化帶、原生帶分布范圍
根據(jù)鉆孔工程所見黃鐵礦氧化為褐鐵礦程度來確定氧化帶(包括過渡帶)和原生帶的界線,肉眼觀測氧化率大于30%以上的確定為氧化帶,硫化物占85%以上劃為原生帶,根據(jù)各工程所見控制的氧化深度來確定本礦床平均氧化帶深度為23.5 m。
3.4.2 礦石類型
礦石自然類型按氧化程度將礦石自然類型劃分為氧化礦石和硫化礦石(原生礦)。但氧化礦石所占比例很小,無利用價值。
礦石工業(yè)類型分為:①含黃鐵礦化浸染碎裂石英脈型,這種類型礦石含鋅、銀品位較高,是本區(qū)主要工業(yè)類型。②浸染狀團塊狀磁黃鐵礦化碎裂巖型,該類型礦石特征為磁黃鐵礦呈團塊狀,局部呈浸染狀分布于礦石中,含有星點狀、浸染狀方鉛礦、閃鋅礦。③浸染狀細脈狀黃鐵礦、黃銅礦蝕變巖型,該類型礦石特征為黃鐵礦呈細脈狀、網(wǎng)脈狀分布于礦石裂隙中,硅化較強,主要分布坑道及鉆孔礦體部位。脈狀、團塊狀方鉛礦、閃鋅礦-綠泥石石英脈型。
礦體產(chǎn)于蝕變破碎帶之中,礦體頂?shù)装鍑鷰r主要為晚侏羅系白音高老組流紋質凝灰?guī)r[J3b(λtf)]及凝灰質砂巖[J3b(tfss)]。近礦圍巖蝕變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其分布于礦體上下盤1 m~3 m范圍之內,局部寬達5 m,特別是礦體上下盤綠泥石化、綠簾石化普遍強烈。
地表礦體見有夾石存在,由于有用元素分布不均勻內部出現(xiàn)了夾石,其夾石為流紋質凝灰?guī)r及凝灰質砂巖。
本區(qū)礦脈賦存于F1斷裂構造兩側次級構造中,地表多以蝕變破碎帶形式產(chǎn)出,工業(yè)礦體多呈脈狀賦存于蝕變破碎帶中,礦石類型及礦物組合較簡單,主要礦石類型為黃鐵礦化碎裂石英脈型,浸染團塊狀磁鐵礦化碎裂巖型及浸染細脈黃鐵礦、黃銅礦化蝕變巖型,脈狀、團塊狀方鉛礦、閃鋅礦-綠泥石石英脈型等。
礦石礦物組合為黃鐵礦、磁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石英、綠泥石、絹云母,屬于中低溫熱液形成的礦物組合。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次為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特別是礦體上下盤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強烈。
綜上所述,認為該礦床屬中低溫熱液脈狀蝕變巖-石英脈型礦床。
北北東向(F1)構造是本區(qū)主要構造,根據(jù)該構造分布特點構成本區(qū)重要的導礦構造,在F1斷裂構造兩側廣泛發(fā)育一系列羽狀斷裂構造中,伴有強烈的褐鐵礦化、鐵錳礦化及孔雀石化、硅化的蝕變破碎帶、石英脈是本區(qū)主要直接找礦標志,其深部黃鐵礦化、磁黃鐵礦化與鉛鋅、銅金屬硫化物共伴生也是本區(qū)重要找礦標志。
①礦區(qū)出露的滿克頭鄂博組和白音高老組地層與礦體具有緊密聯(lián)系。②礦脈賦存于F1斷裂構造兩側次級構造中,地表多以蝕變破碎帶形式產(chǎn)出,工業(yè)礦體多呈脈狀賦存于蝕變破碎帶中,礦石類型及礦物組合較簡單。③強烈的褐鐵礦化、鐵錳礦化及孔雀石化、硅化的蝕變破碎帶、石英脈是本區(qū)主要直接找礦標志,其深部黃鐵礦化、磁黃鐵礦化與鉛鋅、銅金屬硫化物共伴生也是本區(qū)重要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