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武進
此書從原始社會的陶器說起,內容涵蓋陶器、玉器、青銅器、草書、行書、山水畫、工筆畫等多種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時間跨越秦、漢、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個時期。作者意公子用她獨有的視角,以時間為寫作脈絡,通過一件件藝術珍品串聯起這波瀾壯闊、脈絡縱橫的藝術歷程,配上簡潔生動、幽默風趣的語言和豐富精美的圖片,帶領讀者觸摸中國藝術的發(fā)展脈絡,體會中國藝術的精神內涵,領略這片土地獨有的藝術色彩。
在意公子筆下,每件傳世名作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大家都知道寫得好,但到底為什么好,哪里好,多數人并不知道。作者從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王羲之個人經歷入手,探尋這部作品對王羲之本人的意義所在:字從心生,當微醺的王羲之筆走龍蛇、境由心轉時,他已脫離前人的技法,賦予每一個字以靈魂。如果大家能感受這一切,或許才真正體悟到,為什么王羲之說:“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國寶《五牛圖》,出自唐代宰相韓滉之手。歷代以來,藝術界對他繪制這五頭牛的目的爭論不休。有人說五頭牛代表韓滉自己一生的五個階段,有人說是韓滉要向當時的皇帝辭官……意公子給出不同說法:這五頭牛看似各有姿態(tài)、互不關聯,但有共同特性——都擁有人的性格和情感,韓滉想“借牛喻人,向當時的皇帝表明——我很重要”。作為耿直的鐵吏,韓滉的職業(yè)生涯如履薄冰。他用樸拙的筆法,畫出了趙孟頫所說的“神氣磊落”的韻味。這是牛,也是他的人生。
《富春山居圖》由元代黃公望所作。意公子展現了黃公望創(chuàng)作背后的沉浮故事,讓我們看到一個苦讀圣賢書的讀書人的夢想是如何幻滅、又是如何重生、創(chuàng)作出千古名畫的。黃公望畫的,是一個漫長的千年山水;他畫的,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意公子說,觀看中國長卷畫的最佳方式就是——近看、遠看、走著看、停下來看……愛怎么看就怎么看?!叭松粲X無用時,不如讀讀黃公望”,我們在不同人生階段品鑒此幅作品,會有不同感受。
此書將我國上千年甚至是上萬年的藝術史,看作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以妙趣橫生、通俗易懂的筆觸介紹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帶領我們輕松鑒賞和了解那些留存下來的寶貴的藝術精品。意公子認為,藝術最大的作用是撫慰人心。翻閱本書,透過那扇窗戶,我們欣賞豐富多彩的中國藝術作品,了解背后故事,猶如經歷一次心靈洗禮,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心靈,有幸能有這些美好的作品相伴。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