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均均,牛桂玲
(鄭州大學 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2021年4月云南省的一群野生大象離開西雙版納保護區(qū),一路向北,開啟了遷徙之旅。象群的遷徙不僅牽動了國內民眾的心,同樣也獲得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有關象群遷徙的各種視頻更是爆紅各大網(wǎng)絡視頻平臺。除中國本國媒體外,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歐洲地區(qū)的媒體,都對云南野象群的遷徙活動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包括BBC、The Guardian、CNN、Washington Post等國外主流媒體持續(xù)跟蹤報道象群北移。媒體對大象遷徙事件的爭相報道與社會各界專家的介入都體現(xiàn)出該事件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動物遷徙活動,更涵蓋了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人象沖突、人與自然關系等問題的思考。而中國媒體也通過一系列關于象群遷徙的報道,向國際傳播了“可愛中國”的正面形象,講述了真實立體的中國故事。
現(xiàn)有研究中不乏有以評價理論介入系統(tǒng)來分析新聞語篇的。辛斌,吳玲莉(2018)分析了中美媒體有關“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中介入資源的分布情況,發(fā)現(xiàn)中美都更多地調用了“對話性擴展”資源[1]。 蔣國東,陳許(2017)以介入系統(tǒng)為理論框架研究“一帶一路”對外新聞里介入資源的人際意義,分析得出介入策略相互牽制形成了獨特的韻律話語模式[2]。錢建偉,Rob Law(2016)從積極話語分析的角度出發(fā),發(fā)現(xiàn)西方主流報刊借用人際對話空間的壓縮或擴展策略開始轉向對中國游客形象的積極建構[3]。但已有研究對新聞語篇中介入資源進行國際生態(tài)話語分析的研究較少,孔冬秀(2021)從生態(tài)語言學出發(fā),結合Stibbe關于話語的三種分類分析國外有關“一帶一路”倡議的新聞語料[4]。賈曉慧(2021)在國際生態(tài)話語視域下,描述中美兩國主流媒體有關新冠疫情報道中介入資源的分布特征及差異[5]。
目前人文社科領域對“大象遷徙事件”的研究較少,相關研究也多從傳播學和新聞學視角分析其相關新聞報道。因此,本文以中外媒體(CGTN,BBC,CNN,The Associated Press等)對“象群遷徙事件”的報道為語料,以“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國際生態(tài)哲學觀為指導,對比分析報道中介入資源的分布特征,揭示新聞語篇背后所表達的生態(tài)觀,明晰該事件對中國國際形象對外傳播的啟示。
生態(tài)語言學是一門將語言和生態(tài)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科。該學科有兩個主要的研究范式,一種是聚焦語言生態(tài)的“豪根模式”,其中“生態(tài)”是隱喻的,語言有自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另一種是“韓禮德模式”, 強調語言在各種生態(tài)問題中的重要作用,生態(tài)是非隱喻的。后者突出語言學家的“社會責任”,提醒語言學家要記住自己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能做出哪些工作和貢獻。生態(tài)話語分析在生態(tài)語言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吧鷳B(tài)話語分析”(EDA)在 Alexander & Stibbe(2014)的文章 “從生態(tài)話語的分析到話語的生態(tài)性分析” (From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中首次出現(xiàn)。[6],生態(tài)話語分析不僅僅是生態(tài)話語的分析,而且是在生態(tài)框架內開展話語的生態(tài)分析?;诖耍鷳B(tài)語言學研究者Stibbe(2015)區(qū)分了三類生態(tài)性話語:破壞性話語、中性話語、有益性話語[7],衡量的標準主要是分析者的生態(tài)哲學觀(ecosophy)。
在國內,黃國文等學者結合中國文化語境提出本土化的“和諧話語分析”概念[8],目的在于促進人與自然以及語言與生態(tài)之間的和諧關系[9]。而何偉等人則豐富了“生態(tài)話語分析”的內涵,將其發(fā)展為一個獨立的話語分析模式。何偉, 魏榕(2018) 通過闡釋生態(tài)學原理,并基于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哲學思想以及外交理念 ,進一步明確和發(fā)展了“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tài)哲學觀[10],以指導國際生態(tài)話語的分析。并將國際生態(tài)話語分成三類: 有益性、中性和破壞性話語[11]。其中,有益性話語遵循 “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國際生態(tài)哲學觀,促進人們保護國際生態(tài)系統(tǒng),值得提倡; 中性話語既不遵循也不違背該國際生態(tài)哲學觀,對國際生態(tài)系統(tǒng)并無積極影響,需要改善; 破壞性話語違背該國際生態(tài)哲學觀,阻礙人們保護國際生態(tài)系統(tǒng),需要抵制[12]。
Martin & White(2005)在發(fā)展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評價理論[13]。介入系統(tǒng)是評價理論的一個次系統(tǒng),關注的是評價的來源。介入系統(tǒng)包括自言和借言兩個部分。自言意味著排除對話性,評價來源于單方,分為假定(presupposition)和斷言(assertion);借言是借他人的思想、觀點等間接表達自己的立場。借言分為對話擴展和對話收縮。前者指發(fā)話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立場和態(tài)度時可被容納或接受,甚至鼓勵聽話者表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立場和態(tài)度,主要通過引發(fā)( entertain) 和摘引( attribute) 實現(xiàn); 后者則指發(fā)話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立場和態(tài)度時直接或間接地否定、反對或拒絕對話人不同的觀點、立場和態(tài)度,縮小或壓縮對話者的會話空間,主要通過否認( disclaim) 和聲明( proclaim) 實現(xiàn)。
介入系統(tǒng)雖然可以反映出態(tài)度的不同介入方式,但是其分類基于語言資源不能體現(xiàn)話語的生態(tài)取向。因此本文參照魏榕、何偉(2019)的國際生態(tài)話語之介入系統(tǒng)分析模式,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評價理論框架下遵循人類與動物友好相處的“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tài)哲學觀,對“云南象群遷徙事件”中外新聞語篇中的介入資源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建構生態(tài)話語中的評價意義。(見圖1)
圖1 國際生態(tài)話語之介入系統(tǒng)(何偉&魏榕,2019)
(1)中外媒體有關大象遷徙的新聞報道運用了哪些介入資源?
(2)中外媒體報道大象遷徙事件時的評價介入資源是如何分布和實現(xiàn)的?
(3)“大象遷徙事件”新聞語篇通過介入系統(tǒng)體現(xiàn)了怎樣的國際生態(tài)話語特征?
為了對比分析中外媒體如何運用介入資源評價“云南象群遷徙事件”,本文分別從中、英、美三國最具影響力的官方媒體CGTN,BBC,CNN,The Associated Press官網(wǎng)上收集了9篇相關報道,共計8 587個詞。所選報道主要圍繞象群遷徙的路線、遷徙的可能原因、人象沖突、外界評論等內容。利用Text Editor, UAM Corpus Tool 3.3等工具對收集的語料進行處理和標注。
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定性分析判別媒體介入資源的類別,并利用定量分析方法考察研究對象的介入資源使用分布。按照評價介入系統(tǒng)的分類體系,利用UAM Corpus Tool 3.3對清潔處理后的語料進行逐條標注,分別標注出緊縮介入資源和擴展介入資源,并統(tǒng)計其分布。并聯(lián)系“象群遷徙”的事件背景,結合個例從國際生態(tài)哲學觀視角對介入資源類型進行質性分析,以揭示中外媒體有關該事件的新聞話語生態(tài)價值,探究其對中國國際形象對外傳播的啟示。
中、英、美三國媒體關于“象群遷徙事件”報道的借言介入資源均遠大于自言介入資源,其中美國媒體報道的借言資源占總介入資源比值最大。(見表1)
表1 “象群遷徙事件”報道的介入資源分布
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媒體對“象群遷徙事件”的報道中借言資源的整體分布比例依次為宣稱>讓步>引發(fā)>引證>否定>認同>斷言>疏遠;英國媒體對“象群遷徙事件”的報道中借言資源的整體分布比例依次為宣稱>讓步>引發(fā)>引證>否定>斷言>疏遠>認同;美國媒體對“象群遷徙事件”的報道中借言資源的整體分布比例依次為宣稱>讓步>引發(fā)>引證>否定=疏遠=認同>斷言。從整體上來看,三國媒體介入借言資源的分布比例大致相同, 認同資源、斷言資源、疏遠資源的運用比例略有不同,但綜合來看仍可以體現(xiàn)它們在該事件中大體一致的評價態(tài)度。
宣稱資源在所有資源中占比為第一,美國媒體對該事件報道中的宣稱資源占總介入資源比重是三國媒體中最高的。因為宣稱資源僅僅轉述外部聲音的話語和觀點,沒有明顯地表示說話者對命題的站位,所以更能體現(xiàn)報道的客觀性。
1.自言
自言是指不參照其他聲音和觀點的介入資源。結合語言本體分類以及國際生態(tài)哲學觀,自言分為有益性、中性和破壞性自言。
例(1) These giants of the jungle are mean eating machines, slaves to their gut, and so spend much of their lives looking for the 150 to 200kg of food they need every day.(BBC)
例(2) They’ve been seen smashing down doors, raiding shops, “stealing” food, playing around in the mud, taking a bath in a canal and napping in the middle of a forest. (BBC)
例(3) They’ve raided farms for food and water, visited a car dealership and even showed up at a retirement home.(CNN)
例(4) This realisation literally hit home earlier this year when reports emerged of the elephants crashing into people's houses, munching on their crops, and guzzling their water. (BBC)
例(5) The animals have been eating millions of dollars worth of crops, damaging buildings and poking their trunks through doors and windows during their march.(BBC)
例1到例5是各媒體在對大象遷徙途中進入居民區(qū)時一些行為的描述,是不參照其他聲音、不需要解釋的肯定性話語,涵蓋破壞性、有益性和中性假定。例1形容這些大象是“卑鄙的進食機器”(mean eating machines),“腸道的奴隸”(slaves to their gut),這些帶有貶義性質的詞語有悖人類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生物的生態(tài)思想,為破壞性假定;而例2和例3使用了如 “play”“visit” “take a bath”等一些帶有擬人化性質的動詞展現(xiàn)了大象們憨態(tài)可掬的一面,有選擇地弱化了它們對人類居所的破壞,屬于有益性假定;例4和例5則是對大象咀嚼莊稼、闖進人類居所的行為進行了客觀的陳述,是中性假定。
2. 借言
(1)收縮性介入資源
收縮性介入資源包括否認和承認。否認指的是某些對話性的不同聲音或立場被直接拒絕、取代或被認為不合適,以相反的結果呈現(xiàn)。英語中主要通過“no”“never”等否定( deny) 詞匯,“yet”“but”等讓步(counter)詞匯實現(xiàn)。
例(6)Humans wage wars against nature but cannot possibly win in the end. As one species of biodiversity in the ecosystems, human lives and livelihoods rely on the life-supporting ecosystems of the planet. (CGTN)
例(7)China’s Wandering Elephants Have Charmed the World. But Steps Must Be Taken to Ensure Their Story Ends Happily. (CNN)
例(8)China has extremely harsh penalties for those caught killing elephants. However, rising elephant numbers, plus the destruction of their habitats combined with their new taste for energy-rich crops, means that human-elephant conflict will only rise. (The Associated Press)
例6對人類發(fā)起的“人與自然之戰(zhàn)”(wars against nature)持否定和抵觸態(tài)度,后半句是對人類不能戰(zhàn)勝自然這一觀點的補充論證,這符合本文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國際生態(tài)哲學觀,屬于有益性否認。例7是CNN對大象遷徙事件有關報道中的一個新聞標題,表明象群們不合常理的遠距離移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But”一詞卻透露出其對中國相關部門下一步行動的不信任,會讓新聞讀者也對中國政府能否安頓好大象產生質疑,但實際上中國當局已為象群安全遷徙作出巨大努力,故這一新聞標題的反預期引導是破壞性否認;例8中,讓步資源“however”表明盡管中國一直嚴懲捕捉大象的行為,但大象數(shù)量的增加、棲息地的破壞等原因仍然會加劇人象沖突,該例只是為表明產生“人象沖突”這一現(xiàn)象的不可抗因素,無關乎本文的生態(tài)觀,為中性否認。
(2)擴展性介入資源
擴展介入資源是指發(fā)話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立場和態(tài)度時可被容納或接受,甚至鼓勵聽話者表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立場和態(tài)度,主要通過引發(fā)(entertain)和摘引(attribute)實現(xiàn)。
1)引發(fā)(Entertain)
引發(fā)是指文本的聲音是眾多可能的定位之一,能夠 “包容”其他不同的定位。
例(9)“The story shall be kept alive for the sake of awakening decision-makers from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for more ambitious and immediate actions of conservation. China shall thread the case and story with a broader debate around the community of life of men and nature and a concerted human and global partnership to invest in restoring ecosystems and nature-based solutions. (CGTN)例(10) Prof. Josh Plotnik tells TIME that they likely left due to gradually increasing human disturbance, which may have led to de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food and water. (TIME)
在例9中,“shall”作為表示可能性的情態(tài)動詞,表明文本為中國未來基于大象遷徙事件在自然生態(tài)方面的發(fā)展提供一種觀點,同時為這些可能性開展了對話的空間,接受更多不同的觀點,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是有益性引發(fā)介入資源;例10 很明顯是一個摘引介入資源,但同時也有引發(fā)資源。教授的話語內容表明大象的遷徙很有可能(likely)是由于人類干擾的增加。因為大象在西雙版納附近的棲息地已經(jīng)變成了橡膠種植園,這導致食物和水的供應減少從而致使它們北上。所以例10中的引發(fā)資源為大象遷徙的原因提供了一種觀點,同時暗示有其他可能原因。
2)摘引(Attribute)
摘引是指話語者把命題從生態(tài)話語的內部聲音中分離出來,而后將之歸屬于外部來源[12],通過say,report,according to等人際隱喻來實現(xiàn)。
例(11) “In the past, as the elephants frequently came to our village, we just lived in horror. Since local authorities experimented with the railing project here in 2017, they’ve rarely bothered us, and we're feeling a lot more relieved now,” said Feng Guanglin, a villager living in the proximity of a nature reserve. (CGTN)
例(12) Authorities have been working to avoid negative interactions and “must determine what the best next steps here are and keep human-elephant conflict at bay,” Jayasinghe wrote.
例(13) All the attention has increased awareness and sensitivity to the plight of the endangered elephants in the country, and the global interest is likely to have far-reaching effects. “This attention and exposure will help conservation the world over,” according to Ms. Olivier……Ms. Olivier also highlight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local authorities and conservation projects to protect the herd. (BBC)
例11和例12摘引自然保護區(qū)附近村民以及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亞洲物種保護負責人Nilanga Jayasinghe的話語,讓讀者看到了地方政府為化解人象沖突作出的努力,以及村民對大象由“恐懼”(horror)到“適應”(relieved)這一真實的態(tài)度轉變,體現(xiàn)了積極的生態(tài)哲學觀,都屬于有益性摘引;例13使用了宣稱介入資源,通過對贊比亞野生動物保護組織成員Olivier話語內容的直接和間接轉述,說明對大象遷徙事件的關注和曝光將有助于增進全世界對瀕危大象的認識和保護,還強調了政府、地方當局和保護動物項目之間的合作關系,同樣屬于有益性話語。
綜觀國際媒體關于大象遷徙事件的報道,大多客觀詳實,持中立或正面態(tài)度。無論是中國媒體還是西方媒體,報道方式多是客觀輕松的,報道態(tài)度多是中性平和的。就連一貫因報道帶有濃厚意識形態(tài)濾鏡而飽受批評的英國廣播公司也一改往日對中國事務選擇性負面報道的做法??傮w看來,“象群遷徙事件”的報道傳播了“可愛中國”的正面形象,全球媒介的廣泛報道確立了該事件的新聞價值,同時也提升了對中國的關注度和好感,擴大了中國在全球的影響。
從報道的內容上來看,媒體多圍繞“人象沖突”、當局做出的努力、大象遷徙的原因(如氣候變化、棲息地減少、覓食)等內容進行報道。其中西方媒體重在報道象群北上這一客觀事實,包括遷徙路線和沿途發(fā)生的故事;中方媒體側重于探究象群北移背后的原因,并試圖討論可能的解決辦法。但報道結果都引發(fā)了人們的關注,推動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良好發(fā)展。
從介入資源的使用情況來看,中、英、美三國媒體報道中的借言介入資源均遠大于自言介入資源,其中美國媒體報道的借言資源占總介入資源比值最大。且擴展性介入資源中的摘引類資源占比均高于其他資源,因為此類資源僅僅轉述外部聲音的話語和觀點,沒有明顯地表示說話者對命題的觀點,更能體現(xiàn)報道的客觀性。不同的是中國媒體更多轉述當?shù)厝巳绱迕窕蜃匀槐Wo區(qū)工作人員的話語,而西方媒體更多地是摘引專家的話或引用新華社等國內媒體的報道。
從語篇中體現(xiàn)的國際話語生態(tài)觀來看,綜觀中外媒體對本次大象遷徙事件的報道,只有極少數(shù)的破壞性話語,多為有益性或中性話語,并且都傳達出一種 “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國際生態(tài)哲學觀,表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tài)主義思想。(見圖2)
圖2 中外媒體對“象群遷移事件” 英文報道的詞云圖
隨著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如何做好對外傳播工作、加強國際傳播能力成為當務之急?!霸颇舷笕哼w徙事件”可以說是一次有效的“中國故事”全球傳播。首先在于該事件的非政治性特征。外媒將我國媒體定位為“宣傳機器”,長期以來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基調,在整體上表現(xiàn)出四平八穩(wěn)的特征,“硬新聞”多而“軟新聞”少,這種風格也延續(xù)到國際報道中。而中國媒體在報道大象北上這一事件時,通過生動化的描述如“在高速上散步,在街上閑晃,在水塘里泡澡,闖進居民家中吃米吃面喝烤酒”來拉近象群與世界觀眾的距離,還把中國政府既要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又要保護動物等情景,都真實地展現(xiàn)在了世界面前。
其次在于此次事件中令人信服的傳播方式。中國相關報道利用網(wǎng)絡新媒體,通過動圖、視頻等方式給受眾帶來極大的娛樂性。甚至有網(wǎng)友調侃象群來到昆明是來參加在昆明舉辦的世界生物多樣性大會,網(wǎng)友娛樂化的表達方式和大象的真實行為都反映了中國人對大象生存環(huán)境的深切關懷,這或許比一本正經(jīng)的宣傳和故作深沉的思考更易于為外國友人所接受。
盡管在這次云南象群大規(guī)模遠距離遷徙的媒體報道中也顯示了一些國內的環(huán)境生態(tài)問題,但整個過程卻讓人們感受到了象群的可愛,真實表現(xiàn)了沿途民眾對象群的寬容友善,迅速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使世界感受到了中國人可愛的一面,也引發(fā)了各界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氣候變化、物種保護等問題的共同思考。
本文依托國際生態(tài)話語之介入系統(tǒng)分析模式,對中西方媒體有關“云南大象遷徙事件”報道進行介入資源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中、英、美三國媒體報道中的借言介入資源均遠大于自言介入資源,其中美國媒體使用的借言資源占總介入資源比值最大。三國媒體借言資源的分布比例大致相同, 其中宣稱、讓步、引發(fā)、引證資源使用頻率較高,認同、斷言、疏遠資源的運用比例略有不同,綜合觀察它們對該事件持大致相同的評價態(tài)度。但由于收集到的媒體報道文本不夠全面,且沒有具體明晰的參考指標,所以對各子系統(tǒng)資源的標注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以及無法做到窮盡式標注,這些因素可能導致數(shù)據(jù)結果存在誤差。
在對介入資源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本文還從報道的內容、介入資源的使用情況以及語篇體現(xiàn)的國際話語生態(tài)觀歸納了“云南象群遷徙事件”國際媒體的報道特點,并探究其對中國國際形象全球傳播的啟示。揭示了中外媒體有關該事件的新聞話語生態(tài)價值,存在極少數(shù)的破壞性話語,多為有益性或中性話語,并且都遵循“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國際生態(tài)哲學觀進行有效的國際合作,表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tài)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