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醒,申世廣
(南京林業(yè)大學風景園林學院)
近年來,成都、南京、廣州等多個城市開展了全生命周期與城市規(guī)劃建設融合的研究。以人的日?;顒訛榍腥朦c,旨在滿足不同年齡段居民對于活動和發(fā)展的空間需求,實現(xiàn)城市全齡共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愿景。作為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公園綠地的規(guī)劃建設應遵循全生命周期理念,以充分滿足居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高質量需要,提高公園綠地的建設水平。
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三胎政策的全面開放,勢必導致代際關系的復雜化?;谶@樣的人口發(fā)展背景,“適老化設計”[1]“老年友好城市”[2-3]“兒童友好城市與景觀”[4]等成為城鄉(xiāng)規(guī)劃建設的研究熱點。此外,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休閑健身意識的重視,不同年齡群體間特別是老年人與青少年為爭搶戶外公共活動空間的使用權而屢屢發(fā)生沖突,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以單一群體視角為出發(fā)點的城市開放空間建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從人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出發(f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群體需求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是今后城市公園綠地規(guī)劃建設應遵循的重要原則。
將全生命周期理論引入城市綠地規(guī)劃建設,探究其理論內(nèi)涵,并分析全生命周期使用人群的游憩行為特征。
(一)全生命周期的內(nèi)涵
“全生命周期”理念,原本是現(xiàn)代企業(yè)運營中的管理理念,它將管理對象視為一個動態(tài)、生長的生命體,力圖確保整個體系在前期介入、中期應對、后期總結的過程中形成有機閉環(huán)。生命周期的意義可以概括為從初始至結束的整個過程。[5]在城鄉(xiāng)規(guī)劃領域,已有引入全生命周期理念指導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案例,如陳碧嬌等人將全生命周期理念應用到城市設計中,探尋全年齡段共享的城市濱河片區(qū)設計策略[6];馮燦芳從不同年齡層群體互動的視角出發(fā),根據(jù)全生命周期的居民生活需求探討全年齡段共享型宜居城市的規(guī)劃策略。[7]但梳理相關研究成果,城市公園綠地規(guī)劃建設領域鮮有全生命周期理念的運用。為此,筆者以全年齡段公園使用者為對象,對城市公園綠地建成效果展開評價,為規(guī)劃建設高品質的城市公園綠地提供新思路。
(二)對全生命周期人群游憩行為特征的分析
根據(jù)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劃分標準和生理、心理等方面需求的差異性,將全生命周期人群劃分為兒童、中青年及老年人三個階段群體,分別分析其游憩行為特征。
1.兒童的游憩行為特征
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都處于發(fā)育階段,決定了兒童行為的發(fā)展。首先,兒童具有依賴性,需要監(jiān)護人或同伴的陪同,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父母的依賴性逐漸轉化為對同齡兒童的親近。[8]其次,兒童的行為具有親自然性和探索性,他們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另外,公園中外部空間環(huán)境和景觀設施的吸引力決定了兒童活動的隨機程度,一切具有吸引力的空間都可能成為其潛在的活動場所。[9]
2.中青年的游憩行為特征
中青年是最大的社會群體,他們正處于學習和工作的階段,很少在公園中活動,但繁重的工作和緊張的學習氛圍讓中青年人群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因而他們通過戶外活動緩解壓力的需求不應忽視??傮w而言,由于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中青年人群對空間功能的需求也更多元。除了休閑娛樂、社交和運動鍛煉等需求,中青年人群更加注重空間的體驗感和環(huán)境品質。
3.老年人的游憩行為特征
老年人的體質相較于年輕人更為虛弱,其身體器官與生理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衰老與退化,還會有安全感缺失、孤獨感增加和抑郁情緒增多等心理問題。由于身體因素的影響,老年人出行受季節(jié)與時間的限制。基于老年人追求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他們通常選擇在熟悉的地方進行活動,并漸漸互相熟識形成交往圈。此外,具有相似的閱歷背景、興趣愛好等的老年人在活動時更容易相互吸引。
城市綜合公園游憩內(nèi)容豐富,有相應設施,用地規(guī)模較大,適合公眾開展各類以戶外為主的活動,分為市級和區(qū)級。區(qū)級綜合公園主要服務于周邊區(qū)域的居民和工作人群,其建設成效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因此,筆者選擇南京市建鄴區(qū)的河西中央公園和南湖公園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區(qū)級綜合公園進行對比研究。研究方法上選取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分析法,從使用者視角探究其期望值與實際使用感受的差異,更加直觀地分析需優(yōu)化的重點與順序。
(一)研究對象
河西中央公園面積約10萬m2,整體布局主要由人工湖、假山以及下沉廣場三部分組成,它位于河西新城CBD行政商務軸線與河西大街商業(yè)軸線交匯的中心軸點,是河西繁華商務區(qū)中心的一處綠洲。南湖公園面積約12萬m2,其中水面約5萬m2,周邊緊鄰居住區(qū)和學校,整個公園更具生活氣息。公園中設置市民廣場、運動休閑廣場、文化廣場、水上劇場等景觀節(jié)點。
(二)研究方法
為了更準確且直觀地評價公園建成效果,建立全生命周期人群的評價體系,筆者對全年齡段公園使用者進行了基于IPA的問卷調(diào)查。
1.評價體系構建
筆者采用IPA分析法即通過重要性-滿意度模型對全年齡段人群在兩個公園使用過程中的感知和期望進行了比較、分析和評價。
基于IPA分析法的城市公園綠地建設成效評價原理是根據(jù)重要性和滿意度的賦值進行四象限矩陣制作,將滿意度值作為y軸,重要性值作為x軸,滿意度和重要性平均值作為參考軸。[10]第一象限為高重要性-高滿意度象限,該象限內(nèi)的指標是影響使用者的重要指標,說明公園綠地的建設質量較高,應繼續(xù)保持和發(fā)展;第二象限為低重要性-高滿意度象限,說明該象限內(nèi)的指標對使用者影響并不大,但其建設質量較高,對公園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第三象限為低重要性-低滿意度象限,說明該象限內(nèi)的指標造成了使用者的不滿意,但不是公園綠地品質低下的決定性指標;第四象限為高重要性-低滿意度象限,該象限內(nèi)的指標是影響使用者滿意度的關鍵指標,是判斷公園綠地建設成效的重要依據(jù)。
基于上述原理,參考前人對城市公園綠地評價的相關研究[11-16],筆者從兒童、中青年、老年人三類人群的需求入手,分別選取評價準則建立基于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城市公園綠地建成效果評價體系?;趦和枨蟮脑u價指標分為安全性、便捷性、舒適性、趣味性4個準則層,共18項指標;基于中青年需求的評價指標分為便捷性、舒適性、吸引性、交往性4個準則層,共15項指標;基于老年人需求的評價指標分為安全性、便捷性、舒適性、吸引性、交往性5個準則層,共20項指標(表1~3)。
2.基于IPA的問卷調(diào)查
本研究的調(diào)查問卷分為使用者的基本信息、對公園使用的重要性和滿意度評價兩部分。重要性和滿意度評價部分由不同年齡層使用者對指標分別進行打分,要求使用者根據(jù)自身需求評價公園各指標的重要性和對其的滿意度。問卷采用標準的李克特5級量表,打分標準從“非常不重要/非常不滿意”到“非常重要/非常滿意”,對應的分值為1~5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使用者認為公園中某一方面更重要或對其更滿意。
通過對問卷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分析,得到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公園使用者的基本信息及使用情況
在兩座公園中共回收有效問卷298份,其中河西中央公園150份,南湖公園148份。使用者中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各年齡層中,中青年與老年人占比較大。河西中央公園中中青年人最多,這和周邊是商場和寫字樓相關;南湖公園中各年齡層人數(shù)相差不大,但老年人比例略高,這和南湖地區(qū)是傳統(tǒng)居住區(qū)密切相關。大部分使用者的學歷都在大專及以上,占比41.61%;月收入達到5000~8000元,占比34.23%(圖1)。32.21%的使用者幾乎每天都來公園進行一些活動,其中進行最多的活動是散步,占比21.81%,棋牌活動占比18.46%,帶小孩玩占比13.42%,休憩看風景占比12.75%(圖2)。在幾乎每天都來公園的使用者中,老年人占比較大,達到73.96%;其次是中青年,占比26.04%。而兒童與中青年的公園使用頻次分布較為平均(圖3)。
圖1 兩個公園使用者的分類信息
圖2 兩個公園使用者的活動情況
圖3 兩個公園的使用頻率情況
(二)對兩個公園綠地的重要性和滿意度分析
從各年齡層使用群體對兩個公園的重要性和滿意度評價來看(表1~3),總體滿意度均值均小于重要性均值,表明兩個公園很大程度上不能夠滿足全生命周期使用者的需求,還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提升。在重要性方面,老年人和兒童打分較高,說明他們對公園具有更高的期望值和要求;在滿意度方面,由于兩個公園的定位不同,功能側重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故對河西中央公園中青年滿意度最高,老年人滿意度最低,而對南湖公園老年人滿意度最高,兒童滿意度最低。
相較于河西中央公園,兒童對南湖公園的滿意度稍高(表1),因為南湖公園位于居民小區(qū)周邊,有針對性地設置了兒童游樂場地。兒童對河西中央公園的便捷性、環(huán)境衛(wèi)生和綠化情況方面的滿意度大于重要性,而主要服務于周邊居民的南湖公園可達性相較于河西中央公園較差,但其在安全性和趣味性方面相較于河西中央公園更好。從整體來看,兩個公園的安全性大類中三項指標重要性均值都在4分以上,可見安全性的提升是提高兒童對公園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表1 兒童對兩個公園的重要性和滿意度評價表
中青年對河西中央公園的整體滿意度高于南湖公園(表2),在便捷性和吸引性方面,他們對河西中央公園的滿意度評價更高,因為河西中央公園的規(guī)劃更關注景觀的美觀性和體驗感。在空間的營造方面,中青年對南湖公園的滿意度更高,南湖公園樹蔭下的景亭、喬灌木圍合的休憩場地等都為他們提供了私密的交往空間,而河西中央公園的休憩座椅大部分設置在人來人往的園路兩側,使用率較低??傮w來看,雖然在舒適性、吸引性等方面兩個公園都未達到中青年的預期,但與預期相差不大。中青年對公園便捷性和吸引性的重要性評價較高,可作為今后著重優(yōu)化提升的目標。
表2 中青年對兩個公園的重要性和滿意度評價表
老年人對南湖公園的整體滿意度相較于河西中央公園更高(表3),因為南湖公園在安全性、吸引性和交往性方面相較于河西中央公園更好。南湖公園中設置了更多樣化的空間類型和更適老的場地功能,公園中棋牌活動區(qū)、市民廣場等為老年人提供了豐富的活動空間。安全性和便捷性大類中多數(shù)指標的重要性都在4分以上,表明公園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對老年人尤為重要,吸引性指標中老年人最關注場地的歸屬感。
表3 老年人對兩個公園的重要性和滿意度評價表
(三)基于IPA評價的公園綠地優(yōu)化分析
從兒童對兩個公園的重要性和滿意度象限圖來看(圖4),兩個公園中構筑小品、鋪裝的安全性(A4)和場地的探索性(A15)都位于第一象限優(yōu)勢區(qū),河西中央公園的假山、湖和下沉廣場以及南湖公園的湖面、棧橋等富有變化的地形都為兒童提供了充分的探索性。位于第二象限保持區(qū)的指標是公園的便捷性、植物品種的安全性(A3)和環(huán)境衛(wèi)生及綠化情況(A9),表明兩個公園在便捷性、環(huán)境衛(wèi)生及綠化方面都做得較好,可以繼續(xù)保持。舒適性指標大部分都位于第三象限機會區(qū),可以實施階段性的改造更新。兩個公園位于第四象限改進區(qū)的指標為無障礙設施的完善情況(A8)、親自然性與科普教育(A16)以及適宜兒童身體素質鍛煉(A17)方面,亟待優(yōu)化和改善。此外,河西中央公園在活動設施(A1)與空間布局的安全性(A2)上也需要盡快提升,人工湖無護欄、光滑堅硬的材質等容易給兒童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南湖公園中雖設置兒童游樂場地,但趣味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反映了現(xiàn)今一些公園設計建設者雖考慮到兒童的需求,但只是放置一些兒童游樂設施,并未深入探究兒童成長環(huán)境需達到的要求。
圖4 兒童對兩個公園的重要性和滿意度象限圖
從中青年對兩個公園的重要性和滿意度象限圖來看(圖5),位于第一象限優(yōu)勢區(qū)的是公園的便捷性、環(huán)境衛(wèi)生和綠化情況(B5)以及景觀的美觀性(B11),可見中青年更加關注使用公園的體驗性以及視覺感官上的效果。兩個公園無障礙設施的完善情況(B4)、公園的舒適性和活動設施的豐富性(B9)位于第三象限機會區(qū)。場地的體驗感(B13)則位于第四象限改進區(qū),應盡快改善。另外,南湖公園中的材質主要以石材為主,且已經(jīng)老舊破損,應進行更新。河西中央公園在場地功能的多元性(B10)、空間類型的多樣性(B14)和交往空間的私密性(B15)方面需進一步提升,相較于南湖公園中棋牌區(qū)、濱水劇場、籃球場等多元化的活動空間,其功能空間過于單調(diào),且缺乏私密性。兩個公園的可識別性分別位于第三、四象限,表明單一、無特色的景觀已無法滿足現(xiàn)今中青年的需求,應盡快提升公園品質與使用感受,塑造特色文化景觀和氛圍。
圖5 中青年對兩個公園的重要性和滿意度象限圖
從老年人對兩個公園的重要性和滿意度象限圖來看(圖6),兩個公園活動設施安全性(C1)、便捷性、環(huán)境衛(wèi)生及綠化情況(C9)位于第一象限優(yōu)勢區(qū),植物品種的安全性(C3)位于第二象限保持區(qū)。舒適性、吸引性和交往性的大部分指標都位于第三象限機會區(qū),可逐步進行改造更新。兩個公園位于第四象限改進區(qū)的指標主要是空間布局的安全性(C2)、無障礙設施的完善情況(C8)和場地的歸屬感(C16)。需盡快完善無障礙設施等包容性設計,賦予場地文化特征,使老年人在場地中形成文化共識,促進其情感交流,同時在景觀中融入當?shù)氐奶厣嵘龍龅氐臍w屬感。此外,河西中央公園在構筑小品、鋪裝的安全性(C4)、場地功能的適老性(C15)和交往性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選取適合老人的材質以保證公園中活動的安全性,如木質座椅、塑膠步道等。增設適老化的活動空間,為老年人提供更合理的空間分配和共享設施。南湖公園則需要注意景觀的美觀性(C18)和交往空間的互動性(C20),老年人多喜愛自然景觀,結合水體進行植物造景,增加觀花樹種的種植,同時豐富公園的景觀色彩,增加景觀的美觀性。在互動性方面,建立多元的活動空間、代際空間,滿足老年人的活動興趣和期望。
圖6 老年人對兩個公園的重要性和滿意度象限圖
利用IPA分析法,對南京市兩個典型區(qū)級綜合公園進行建成效果評價,同時總結基于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城市區(qū)級綜合公園綠地優(yōu)化策略。
(一)增強綜合性公園功能的復合性,滿足全生命周期使用者的需求。兒童在公園中的活動以娛樂為主,在設置兒童游樂場地時應注重其成長需求;中青年在公園中的活動主要是觀賞景色、放松身心,在設計時應兼顧景觀的美觀性和體驗感;老年人熱衷于鍛煉身體以及同伴交往活動,公園中應設置一些免費運動器材和互動性空間。完善公園的多元功能,真正實現(xiàn)全齡融合,空間共享。
(二)加強包容性設計,以適應全齡段的公園使用者。隨著當前社會年齡結構的變化,兒童和老年人數(shù)量急劇增多,逐漸成為公園使用的主體,包容性的環(huán)境能夠滿足不同年齡群體以及弱勢群體多樣化和平等的需求。在設計時,關注無障礙設施的合理設置,地形、道路、鋪裝、設施等方面考慮安全性與舒適性,合理配置空間和資源。
(三)增加文化景觀建設,提升地域性和可識別性。在公園中植入文化內(nèi)涵,如在景觀構筑物、小品、牌匾、鋪裝中運用一些歷史文化元素,通過植物配置營造某種特定的氛圍,或設置一些傳統(tǒng)娛樂活動的場地,這不僅能夠增強場所的吸引力,而且能夠喚起使用者的場所記憶,使其感受到精神上的歸屬和安定。
(四)豐富交往空間類型,營造代際交往空間。公園中需設置開放、半私密、私密等不同類型的空間,以滿足使用者交談、學習、休憩、娛樂等多元需求。增加中青年、老年人與兒童之間的互動空間,通過將兒童活動空間和娛樂休閑空間適當結合,營造不同年齡層群體代際融合的氛圍,同時促進親子關系的培養(yǎng)。
城市公園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公園綠地的功能也從簡單的休憩、游賞逐漸拓展到運動休閑、親近自然以及社交生活等多個方面。以兒童、中青年、老年人的不同視角來探究城市區(qū)級綜合公園的優(yōu)勢和不足,可為適應全生命周期使用者的城市公園綠地提供建設思路,實現(xiàn)公園綠地建設綜合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