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芹 劉 洋 李廣華
永壽宮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更名為永壽宮并沿用至今。永壽宮于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曾大修,建筑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永壽宮是明清兩朝妃嬪住所,因其距離慈寧宮、養(yǎng)心殿最近,曾多次作為筵宴場所,道光中晚期各疆吏密奏匿于此。光緒以后,此宮前后殿均設(shè)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永壽宮作為紫禁城的主要宮殿之一,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從修繕記錄來看,永壽宮正殿建筑彩畫為清代遺存,外檐彩畫出現(xiàn)剝落、褪色、龜裂等現(xiàn)象,內(nèi)檐彩畫保存良好。依據(jù)《威尼斯宣章》對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宗旨,即第三條“保護與修復古跡的目的旨在把它們既作為歷史見證,又作為藝術(shù)品予以保護?!睂τ缐蹖m建筑彩畫修復的目的,既要達到彩畫對木構(gòu)件的保護功能,又要能真實地反映建筑的地位和藝術(shù)審美。本文選取永壽宮正殿明間西縫天花梁西側(cè)的龍鳳枋心金琢墨西番蓮靈芝找頭和璽彩畫為例,探討對建筑彩畫圖案進行修復設(shè)計及其工藝制作的科學方法。研究思路是先通過科學檢測方法判斷彩畫的工藝及流程,其次采用傳統(tǒng)彩畫制作工藝流程復原彩畫,最后計算復原彩畫的用工用料。研究方法是先對遺存建筑彩畫進行取樣和觀察,再采用剖面顯微分析對取樣彩畫斷層進行分析,以發(fā)現(xiàn)原彩畫制作的工藝流程;同時,采用顯微拉曼光譜分析檢測顏料的成分;然后,請兩位彩畫工匠采用傳統(tǒng)工藝流程、原材料、原工具,完成等比例彩畫的復原制作;最后,完成實例彩畫單位面積內(nèi)的用工和用料計算。
復原程序:第一階段,進行現(xiàn)場測繪、取樣和拓印。第二階段,一方面對彩畫年代、圖案、工藝進行分析,結(jié)合拓印紋樣對彩畫圖案進行設(shè)計,并繪制電子圖稿;另一方面,對顏料樣品進行實驗分析,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采購抗老性能穩(wěn)定的顏料,然后依據(jù)原彩畫工藝準備工具。第三階段,是對整個彩畫制作工藝流程的復原。最后,根據(jù)制作情況統(tǒng)計每道工序的用工以及彩畫材料用量。
首先,對遺存彩畫的測繪和拓印。遺存彩畫測繪工作主要包含:對彩畫類型進行判斷;對彩畫各部位尺寸進行測量;觀察遺存彩畫痕跡,判斷彩畫繪制的工藝流程;對遺存彩畫的色彩和病害情況進行檢測分析;對彩畫進行拓印,有瀝粉的采用宣紙和拓包進行拓印,沒有瀝粉的則可用硫酸紙和繪圖筆拓描;對遺存彩畫進行拍照、錄像,留檔保存;最后,完成遺存彩畫的圖案繪制,留檔保存。
其次,對遺存彩畫進行取樣分析,判斷繪制工藝流程及顏料層和地仗層成分。對遺存彩畫取樣,要選取不同顏色、不同工藝處的彩畫小塊,作為樣品。為了保護彩畫現(xiàn)狀,盡可能挑選已經(jīng)起翹的、皸裂的側(cè)面部位。每取一處樣品,都要按順序?qū)θ诱掌蜆悠肪幪栠M行整理,通常樣品編號與照片文件號一致,更易查找。通常采用剖面顯微分析來判斷彩畫層次結(jié)構(gòu),采用顯微拉曼光譜分析檢測顏料成分,采用紅外光譜分析(FTIR)、X射線衍射光譜分析(XRD)、熱裂解氣相—質(zhì)譜分析(Py-GC-MS)和顯微觀察法,分析地仗層成分。本案例對永壽宮正殿明間西縫天花梁西側(cè)同一構(gòu)件上不同色彩和工藝的彩畫進行取樣,采用上述方法分別對彩畫層次結(jié)構(gòu)、顏料種類、地仗成分進行科學檢測。在故宮博物院李廣華和常晶晶老師對樣品剖面顯微建筑彩畫層次結(jié)構(gòu)分析的基礎(chǔ)上,筆者對彩畫工藝做了進一步分析(表1)。
表1:永壽宮正殿明間西縫天花梁西側(cè)彩畫層次結(jié)構(gòu)及工藝分析
通過對取樣彩畫的觀察和剖面顯微分析,結(jié)合清官式和璽彩畫營造技藝的繪制工藝流程,本案例彩畫的主要工藝流程應為:單批灰地仗—磨生合操—瀝粉—刷色—包膠—打金膠—貼金—攢退活—拉白粉壓黑老點龍鳳睛—勾填。
再次,李廣華和常晶晶老師對本案例彩畫樣品的顏料和地仗成分進行了分析。通過顯微拉曼光譜儀對取樣彩畫顏料成分的分析發(fā)現(xiàn),樣品編號4919綠色顏料為石綠,編號4920紅色顏料為朱砂,編號4925青色顏料為石青。同時,采用剖面顯微圖像對地仗層樣品觀察發(fā)現(xiàn)其為單披灰地仗,從紅外光譜圖和XRD實驗發(fā)現(xiàn)地仗主要成分為碳酸鹽等無機物以及有機物;進一步采用X射線衍射光譜得知其主要無機物成分為石英、球霰石和方解石,后兩者為碳酸鈣的兩種不同晶型。采用熱裂解氣相—質(zhì)譜分析對地仗層中的有機物進行分析,判斷是熟桐油。
最后,通過顏料老化實驗為顏料品牌選擇提供依據(jù)。課題組成員陜西師范大學李玉虎教授的碩士研究生徐昌文,對顏料老化進行了測試。選取中國姜思序堂和日本中川鳳凰兩種品牌顏料樣品進行氙燈老化實驗200個小時,紫外光老化400個小時。實驗發(fā)現(xiàn),青綠色系列的顏料抗老化性能穩(wěn)定,光照下不易變色,而雄黃、石黃則相反。圖1為徐昌文提供的紫外光老化實驗結(jié)果,DE指數(shù)越大表示色差變化越大。中國姜思序堂和日本中川鳳凰品牌的青綠色顏料紫外光老化效果差距不大。本案例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和傳承人的經(jīng)驗,主要選用姜思序堂生產(chǎn)的顏料。
行政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執(zhí)行能力直接決定了行政管理的實效性,在行政管理的整個過程中執(zhí)行能力貫徹了全過程,換言之,執(zhí)行能力是一種能夠?qū)崿F(xiàn)管理目標的方式和手段,因此,高校的領(lǐng)導層和決策層必須要強化行政管理工作人員的執(zhí)行能力,從而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zhì)量,讓行政管理工作能夠落到實處。
圖1:紫外光老化(圖片由徐昌文提供)
彩畫圖案、繪制工藝流程、顏料成分和最佳顏料品牌確定后,邀請傳統(tǒng)建筑彩畫工匠對本案彩畫進行復原式制作。本案彩畫主要流程有起譜子、扎譜子、磨生、合操、拍譜子、瀝粉、刷大色、抹小色、包膠、打金膠、貼金、攢退活、拉白粉、壓黑老、點龍鳳睛、勾填十六道工序。每道工序盡量采用傳統(tǒng)工具、傳統(tǒng)材料、傳統(tǒng)調(diào)配方法和繪制技法進行復原制作(圖2)。
圖2:永壽宮龍鳳枋心金琢墨西番蓮靈芝找頭和璽彩畫制作工藝流程
第一步,從起譜子到拍譜子。本案彩畫基本采用瀝粉貼金工藝,彩畫圖案采用傳統(tǒng)拓印法能將原圖案拓印出來。傳統(tǒng)拓印法的工具和材料有拓包和宣紙。首先,制作拓包。先用純棉紗布包裹拳頭大小的棉花,用棉線束口制成“蒜頭”狀的棉花包。將墨汁和純凈水以5:1的比例倒入一個盤中攪拌均勻,再將棉花包放入盤中按壓,使其充分吸收墨汁,制成干濕適宜的拓包。接下來是拓活,先找好拓活位置,將宣紙平整覆蓋其上橫豎對整齊后,扶穩(wěn)紙張,再取拓包用合適的力度擦過宣紙表面,拓出突起瀝粉的痕跡,確保拓印圖案清晰、規(guī)整,紙張平坦(圖3)。拓活完成后,根據(jù)彩畫實際尺寸和圖形關(guān)系、設(shè)色關(guān)系,完成彩畫圖案的起譜。彩畫圖案通常是對稱關(guān)系,彩畫起譜只需根據(jù)圖案的對稱關(guān)系繪制一部分線稿,其他重復部分可以通過扎譜子和拍譜子的方式,在木構(gòu)件地仗層上拓出完整圖譜。
圖3:永壽宮正殿明間西縫天花梁西側(cè)和璽彩畫拓印稿
傳統(tǒng)彩畫在木構(gòu)件上起稿,是采用扎譜子和拍譜子的形式來完成的。扎譜子工具用磨尖的鐵絲自制而成,在畫稿的圖案線上扎出間距為3毫米左右的小洞,也就是將圖案線稿變成了由N個點組成的虛線稿。譜子扎好后將圖譜拍在地仗上,為了讓圖譜更加清楚,也為了防止彩畫顏料層受潮氣侵蝕導致上下層顏色混合,在拍譜子前需要給地仗做磨生、合操工序。先打磨地仗層,再用明礬水(明礬與純凈水比例為1:40)、骨膠水(骨膠與水比例為1:6)和黑煙子(桐油煙與骨膠水比例為2:1)和石青顏料調(diào)制好的液體均勻涂在地仗上,使地仗顏色變深。合操干透后,可拍譜子。拍譜子的主要工具是土撲子,它是將滑石粉包裹在豆包布中制作而成。將扎好的譜子鋪在地仗合適的位置上,用土撲子在扎好的譜子上從左至右,從上至下拍打,白色的滑石粉從扎好的譜眼中漏到深灰色的地仗上,圖案非常清晰。扎好的譜子根據(jù)圖案對稱關(guān)系,可重復使用。拍譜子完成后可進行彩畫繪制,通常是先瀝粉再彩繪。
第二步,瀝粉。瀝粉是一道重要工序,瀝粉線凸起可以增強畫面層次感,瀝粉的主要材料有骨膠、滑石粉、土粉子、光油、純凈水。先熬制骨膠水(骨膠與水的比例為2:1),再將滑石粉和土粉子(比例為3:1)倒入骨膠水中,并加入少量光油,用木棍敲砸、攪拌均勻。邊攪拌邊根據(jù)漿子的稀稠程度添加清水,直至粉漿子用木棍提起時拉成一條略有中斷的線,拉起的線條落下時成型但又能慢慢與漿子融合即可。添加光油可使瀝粉漿子更加順滑,瀝粉線條飽滿、均勻。粉漿子調(diào)好后,倒入瀝粉工具粉筒子里。粉筒子的嘴有大有小,應根據(jù)圖案瀝粉線條的粗細,選擇合適的粉筒子。手握粉筒子將粗粉尖子頭抵在地仗上,按照彩畫圖案紋樣,平滑勻速地滑過,瀝出1.5毫米大線。后換細粉尖子瀝出1毫米的小線紋樣。瀝直線時可借用尺輔助比直,線條更加挺闊。瀝粉完成后需要對表面不光滑的地方進行輕輕地打磨,直至表面平整。本案和璽彩畫圖案基本都是瀝粉工藝。瀝粉完成后先刷大小色,再貼金。主要是為了刷色更快捷,大面積上色可以節(jié)約時間,又能刷色平整。
第三步,刷色。刷色前的準備工作是調(diào)制顏料。因傳統(tǒng)彩畫采用粉墨狀固體礦物質(zhì)顏料,需要用骨膠水調(diào)制后,才能使用,主要原材料有礦物質(zhì)顏料、骨膠和水。本案主要選用姜思序堂的礦物質(zhì)顏料、顆粒狀骨膠和清水。調(diào)制顏料要先熬制骨膠水(骨膠和水的比例約為4:3),熬制過程中需注意兩點:一是骨膠用隔水加熱法,防止糊鍋和顏色變深,影響顏料的色相;二是用木棍向同一個方向攪拌,加速融化防止粘連。骨膠水熬好后,再加入到各種顏料中。因骨膠水和礦物質(zhì)顏料混合后容易結(jié)團,所以礦物質(zhì)顏料的調(diào)制方法是用小木棍朝同一個方向敲搗,讓礦物質(zhì)顏料與骨膠水充分融合。每種顏料屬性不同,在顏料調(diào)和過程中應根據(jù)實際情況添加適量的水,讓顏料濃稠度達到用筆在板上或紙上能流暢刷開,并能覆蓋底色。這也是試色,試色干后可用手輕觸顏色,如果手上沾色說明骨膠少了,需再添加骨膠。
傳統(tǒng)建筑彩畫繪制和西方繪畫方法一樣,遵循先整體后局部的法則,即先刷大色后抹小色。傳統(tǒng)建筑彩畫風格有兩種:一是圖案紋樣,行內(nèi)稱為規(guī)矩活,以平涂法為主;二是工筆畫或小寫意,行內(nèi)稱為白活,采用中國畫工筆畫或?qū)懸猱嫷谋憩F(xiàn)技法。通常情況下,先畫規(guī)矩活再畫白活。大色主要是指大面積的同一色相顏色,主要以頭青、頭綠兩色為主,多為底色(圖4)。刷大色用的筆是碾子,碾子是彩畫匠人用豬鬃毛自制的方形扁平狀筆,質(zhì)地稍硬有力。碾子有不同的規(guī)格,根據(jù)顏色面積大小可選用不同規(guī)格的碾子,刷色時朝一個方向均勻涂開。小色即面積小的顏色,如云紋、葉子等,小色是在大色上填涂上去的,所以也叫抹小色(圖5)。
圖4:刷大色(頭綠)
圖5:抹小色
刷大色技巧是輕松地朝同一個方向運筆,用力適當勻稱地將顏料涂在地仗上。不宜大力按壓碾子上色,由于碾子中吸收了充足的顏料,大力擠壓容易把顏料擠到圖案以外的地方。同一位置上如果顏料沒涂均勻,要等顏料干了之后再重復刷色,顏料未干重復刷色會留下筆刷痕跡。瀝粉線細節(jié)處的刷色,需用刷子頭反復點刷瀝粉的縫隙。因為骨膠調(diào)制顏料,會導致覆蓋性較差,刷色時可同方向反復運筆多次上色,但顏料不宜過厚,通常情況下全刷不宜超過二遍。過厚會將瀝粉線糊平,瀝粉的立體感缺失。第三遍可小范圍找補,也稱為掏色。因礦物顏料顆粒重,容易沉底,每蘸取三、四次顏料后需用木棍攪拌顏料至均勻。若繪制期間有休息,需將顏料桶泡入熱水中,以防止顏料中的骨膠成分凝固,導致顏料、膠分離。大小色刷完后將剩余顏料裝瓶,為將來修補時備用,避免重新調(diào)制時顏色色相會有變化。
包膠可以讓貼金視覺效果更佳。打金膠則是將金箔粘貼在瀝粉線上,金膠是金箔的粘連劑。打金膠的原料有金膠油、松節(jié)水、雄黃粉。金膠需要用松節(jié)水先稀釋,向同方向輕輕晃動,可減少氣泡產(chǎn)生。再倒入雄黃粉,向同一方向攪拌均勻無結(jié)塊。加入雄黃粉的金膠略帶黃色,一是讓貼金效果更好,二是便于區(qū)分哪些包膠的地方打過金膠。所以雄黃粉的用量,要讓調(diào)制后的金膠顏色介于之前紅膠和黃膠的顏色之間。金膠油、松節(jié)水和雄黃粉的比例約為10:5:1。金膠油調(diào)制完成后,用毛筆在杯壁上蘸取適量金膠油均勻整齊地填涂在需要貼金的地方。打金膠油的技巧是先描單線,不能超過圖形輪廓線,以免貼金后圖案變形;然后再平涂輪廓線內(nèi)的面積,這樣可以節(jié)約時間。特別要注意瀝粉線的側(cè)面,金膠一定要打到其根部,且不能超過瀝粉范圍(圖6)。
圖6:包(紅/黃)膠
打金膠工序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判斷打好的金膠何時可以貼金。貼金前要檢查金膠是否可以貼金,需要用手背輕拂金膠表面,不粘手、不拔手,又能感受到一點粘性時就可以貼金,大概六七分干的程度。金膠太粘,金貼不平,太干又不粘金。金膠油晾干速度的快慢和金膠油的熬制程度、空氣的溫濕度以及金膠油用料比例等都有關(guān)系,在打膠時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計劃好時間再打金膠,超過最佳貼金時間,需重復打金膠的工序,這將延誤工期。比如傍晚打金膠,經(jīng)過一個晚上到第二天早上,金膠可能干透,沒法貼金,需要重打金膠。南方潮濕天,金膠干得慢,需要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來計劃好打金膠的時間,也可以先小面積實驗,預估金膠晾置時間,可以保證工程進度。本案打金膠是2021年7月23日在北京,晴天,溫度30°左右,相對濕度84%,建筑彩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喬建軍按照上述比例調(diào)制的金膠油,大約在晾置四小時左右后可達到合適的貼金時機。
貼金是彩畫繪制工藝中很重要的一道工序,不管是庫金還是赤金,貼金手法一樣,金箔貼得飽滿挺闊,顯得亮堂精神為效果好,如果出現(xiàn)褶皺、毛邊等現(xiàn)象則效果差。貼金需要用到金夾子、棉花、毛筆等工具和滑石粉、金箔等材料,金箔通常選用金陵金箔,規(guī)格是9.33厘米見方。因為金箔非常薄,風一吹就會褶皺到一起,不能再用,所以貼金不要向著風,盡量選擇無風環(huán)境。貼金前用滑石粉擦手,以免手出汗把金沾到手上。金箔價格高,為了節(jié)約成本和達到更好的貼金效果,通常會將整張金箔撕成小段有序地貼在貼金部位。將金箔夾在兩張很薄的白色紙中,先用金夾子柄壓住十張金箔紙,壓緊撕成小條,金箔條寬度可以根據(jù)貼金紋樣的寬窄來定。貼單線時,通常撕成1.2厘米左右的小條,比金夾子略寬,這樣貼起來較快,也會多費點金。在貼大面積金時,金箔紙撕成寬3厘米左右的小條。貼金前,將紙條尾部用水濕潤粘連在一起后,拿在手中,可以防止在操作時白紙移動后露出的金箔吸附在手上,導致材料浪費。先用金夾子夾住白紙條頭部稍稍用力滑過(稱為滑金,如圖7),這樣可以使金箔貼緊白紙,上端白紙翹起,用金夾子夾住翹起部位,對準貼金處,將金箔覆蓋在打好金膠的位置,用手指按壓貼緊,重復操作直到貼完一個部位。貼金的順序按照打金膠的先后順序進行,防止金膠油太嫩(還沒晾干到合適程度)。金箔貼完后需要肘金(也稱走金),即用成團狀的棉花,用打圈式的手法,輕輕地在金箔表面滑過,這樣可以將多余金箔沾到棉花上,不會讓多余的金飄落到其他打了金膠的地方。旋轉(zhuǎn)式打圈的肘金手法,還可以將棉花上的金粘補到一些微小沒有貼到金的地方,取到補金的效果。貼金紋樣有的地方是平面的,而瀝粉處是凸起的,平面與凸起瀝粉線交界的地方容易出現(xiàn)繃金的現(xiàn)象,即在瀝粉線邊緣位置沒貼上金,或金箔開裂處露出黃膠顏色。如龍紋脊背處紋飾復雜,瀝粉線密集,縫隙中繃金較多,需要多找補。情況嚴重的需要重新貼金,找補用的金箔條大約0.6厘米寬,將金箔貼在需找補處,要使勁往下按壓至縫隙中,以保證瀝粉線縫隙中能貼上金。
圖7:滑金
赤金因為含金量相對低,易受環(huán)境影響變色,為了使其光澤保留得更好,通常在貼完金后對其進行罩金處理。罩金需要用光油和白松節(jié)水按照1:1的比例調(diào)制,液體透明無色,用新毛筆在赤金表面均勻涂刷一層,可防止赤金過早氧化變色。為確保罩金后的光亮效果,一定要用全新干凈的毛筆,不能在罩金表面留下痕跡,這會影響效果。罩金操作過程不宜間斷,否則會看不清哪里沒有罩金,可用手背輕觸來檢驗,有粘性的地方是罩過金的。圖8為貼金工藝完成后的效果。
圖8:貼金
第五步,攢退色。瀝粉、刷色、貼金之后是攢退色工藝。攢退色是在刷好的大色小色基礎(chǔ)上進行同色相顏色漸變的色彩表現(xiàn)技法,可讓色彩層次更加豐富,裝飾性更強。攢退色是在頭綠頭青或其他高飽和的顏色上進行明度的推移。攢指往深色畫,退指往淺色畫。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的彩畫攢退法也有差異。清中早期彩畫攢退活的做法是,先畫淺色后攢深色。主要材料有:需要攢退顏色的原顏料、鉛白顏料、清水,工具有毛筆(常用3號和4號花枝俏)、瓷盤、杯子或碗等容器。在本案中綠色攢退常做三層,三層攢退的寬度較為平均,先后分別畫三綠、頭綠和綠老三色,青色則用三青和頭青兩色退暈(圖9)。本案修復設(shè)計遵循修復如舊的原則,攢退色要根據(jù)彩畫原貌的設(shè)計進行修復。卷草紋攢活做的是綠老,因頭綠較頭青顏色較淺,在頭綠中加入少量黑煙子使之顏色變深,稱綠老,綠老與頭青的明度接近。顏料調(diào)制時要注意,如果使用之前剩余的顏料,需要隔水加熱攪拌,顏料過濃稠可用毛筆蘸清水進行稀釋,顏料的粘稠程度為用筆蘸取后掛筆不滴落為宜,用毛筆蘸取進行繪制。云紋的攢退色做法同綠色。攢退活時,如果不小心弄臟了金線,需要及時用棉簽蘸水擦拭干凈。攢退活完成后,不同類型的彩畫還需要進行醒粉或壓黑老。醒粉和壓黑老類似于用白色和黑色描邊,線條連貫流暢挺立,描邊不宜過寬或過窄,大約為最后一道退暈色三分之一的寬度,常用4號花枝俏毛筆繪制。需要攢退色的部位也常根據(jù)攢退色的大小,用色相最淺的顏色繪制大色或小色。建筑彩畫彩繪是先刷大色、抹小色,再做攢退活。
圖9:攢色
第六步,拉白粉、壓黑老、點龍鳳睛。攢退活之后的繪制工作相對較為細致,都是細節(jié)的活。主要有拉白粉、壓黑老、點龍鳳睛。白粉和黑老的顏色調(diào)制方法同其他顏色的一致,都是用骨膠、水和顏料調(diào)制而成。先調(diào)制骨膠水,骨膠和水的比例大約為1:2,本案中用50毫升的骨膠粒和100毫升的純凈水。先將骨膠和水浸泡杯中靜置兩分鐘,然后在鍋中加入涼水,水的高度要高于杯中骨膠水的高度,大火燒開后,將杯子放入鍋中,隔水加熱、同方向不停攪拌,直至骨膠融化,杯內(nèi)骨膠水顏色均勻即可關(guān)火備用。白粉顏料調(diào)制主要采用熬制好的骨膠水和鉛白顏料,本案根據(jù)所需白粉用量,用35克鉛白顏料加入5毫升骨膠水攪拌均勻粘稠后,再加入3毫升的骨膠水攪拌至可輕松攪動的狀態(tài)。
黑老顏色采用黑煙子為顏料,黑煙子質(zhì)輕,屬于最輕體顏料。調(diào)制方法與白粉略有不同,要先將10毫升左右的桐油與35克黑煙子進行調(diào)和,后將骨膠水緩緩倒入黑煙子,用木棍輕搗、攪拌至均勻無結(jié)塊,加入骨膠水時需少量多次加,隨加隨攪拌,便于調(diào)制均勻。最后取約3毫升清水滴入煙子中,攪拌至木棍提起后煙子、顏料粘附于表面不滴落為宜。
拉白粉和壓黑老的線條要剛硬利索,畫筆也是用碾子,方扁平狀的鬃毛筆頭可以讓線條勻稱挺闊。白粉線的寬度與整個構(gòu)件大小和所裝飾圖案大小有關(guān),可以制作寬度相似的碾子(本案白粉線寬大約6毫米,筆寬接近7號油畫筆),可一次刷滿應有的寬度,盡量減少修補的過程。通常寬的白粉用在枋心等處,窄的白粉用在卷草等紋飾邊緣。窄的白粉和黑老線,通常采用碾子的側(cè)鋒一筆劃下。拉白粉和壓黑老通常也不是單一的白色和黑色,而是間色。在白色和黑色里,加上一點點需要拉白粉和壓黑老底部的顏色,這樣可使畫面色彩融合得更加和諧,類似西洋繪畫中環(huán)境色的調(diào)色方法。比如黑老或白粉中蘸點頭青攪拌均勻。
拉白粉和壓黑老在繪制過程中,為了確保線條的勻稱挺闊,常采用槽尺輔助完成。古代槽尺的制作,也是彩畫匠人用兩塊長度一樣、寬窄不一的木板粘連在一起制作而成。繪制時,手握兩支筆,一支筆蘸有顏料順著用,另一支筆反著用作參照,只要筆頭是圓尖形可以在尺槽里順暢滑動即可。通常情況是從上到下,兩支筆順著卡槽劃下。顏料的濃稠度要合適,稀了會滲入卡尺底部,玷污畫面。太稠畫出來的線斷斷續(xù)續(xù)不利索。提起槽尺時一定要注意,盡量不往左右側(cè)移,要從下至上傾斜提起。白粉線和黑老線需要十分謹慎小心,白線和黑線會出現(xiàn)不平齊或毛邊的現(xiàn)象,尤其是白色在深色底上顯現(xiàn)得特別明顯,如遇此情況,可以用毛筆蘸色進行找補修整。白粉和黑老繪制通常先拉所有直線,最后繪制枋心尖等弧形或曲線位置的白粉。使用碾子要勻力,寬度規(guī)格一樣的線條,粗細要一致(圖10 )。
圖10:拉白粉、壓黑老
本案彩畫圖案紋樣中有龍鳳紋飾,需要點睛。復原方法是依據(jù)彩畫原貌繪制龍鳳眼睛,眼睛紋樣中的細節(jié),需仔細辨別其畫法,并按照原樣繪制。
第七步,勾填。本案彩畫繪制的最后一步是完成盒子中岔角圖案的繪制,岔角紋飾是卷草紋,采用勾填法進行繪制。勾主要是勾畫紋樣造型,填主要是采用平涂法均勻地給紋樣色塊涂色。采用的主要材料有黑老、頭青和鉛白顏料、清水,工具有鉛筆、毛筆(花枝俏4號)、槽尺和木尺。步驟是先用鉛筆起樣型,勾勒出直線和卷草紋樣輪廓線,然后填涂紋樣色塊。起型時工匠通常按經(jīng)驗徒手勾畫岔角里的紋樣,或卷草或水牙,生動流暢。再用花枝俏毛筆蘸黑老顏料勾線,為確保線條流暢,顏料不宜過濃稠,本案約加入2毫升清水在黑老顏料中稀釋。先用槽尺輔助勾岔角邊緣的直線,再勾卷草紋型。本案填色主要采用頭青和二青兩色,為了讓色彩過渡自然,在頭青顏料中稍加黑老色,調(diào)出青色色相。二青則在頭青里添加鉛白調(diào)出二青色相。二青填涂卷草紋,頭青則涂于岔角底色,填色要平整(圖11)。圖12為本案所有工序的完成稿。
圖11:填色
圖12:完成稿
本案彩畫是龍風枋心金琢墨西番蓮靈芝找頭和璽彩畫,對本案彩畫復原用料用工進行計算,是為了給同類型彩畫繪制或修復工作提供工程預算參考。本案按1:1比例復原了原件的一半。在復原過程中,對顏料層繪制所耗費的原材料和每道工序耗時進行了統(tǒng)計。方法是選用兩位工匠(一位是喬建軍,另一位是劉振興)對本案彩畫進行復原,按照同單位面積下、同工序每位工匠所耗費的材料和工時進行統(tǒng)計,求出平均值。原材料用量情況如表2,凈平均用工時長為12004分鐘,約200小時,如表3。本案的復原繪制用工時間過長,與實際工程用工不符。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在刷大色工序中,顏料涂不均勻,重涂和修補了三遍才涂均勻;二是在打金膠工序時,逢雨天加上工作室空氣潮濕,第一次金膠在正常時間內(nèi)未晾置好,過了一個晚上后又干透了,導致打金膠做了兩遍。按現(xiàn)在記錄的時間刷大色一遍用工約130分鐘,打金膠一遍用工約1691分鐘。如果正常的話大約可以節(jié)約1951分鐘(約32.5小時),即10053分鐘,約167.5小時,按一天工作八小時計算,用工近21天。本案彩畫面積約2.7平方米,檐柱直徑在50厘米以內(nèi),每平方米用工約7.755工日。
表2:龍鳳枋心金琢墨西番蓮靈芝找頭和璽彩畫顏色面積及用料情況
表3:龍鳳枋心金琢墨西番蓮靈芝找頭和璽彩畫顏料層繪制用工情況
對比北京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shè)委員會發(fā)布的2012版《北京市房屋修繕工程計價依據(jù)——預算定額》(古建筑工程下冊),和2021版《北京市房屋修繕工程計價依據(jù)——預算消耗量標準》(古建筑工程下冊)中,檐柱徑在50厘米以內(nèi)的,清式金琢墨龍鳳和璽彩畫繪制的用工,2012版的約3.1工日/平方米,2021版的約2.8工日/平方米。比較而言,本案用工多出了約5個工日。
本案彩畫復原式修復方法繪制的主要經(jīng)驗如下:首先,通過剖面顯微圖像法對原始彩畫的制作工藝流程進行判斷,并采用顯微拉曼光譜分析和顏色老化實驗,為顏料選擇提供科學的檢測依據(jù)。其次,傳統(tǒng)彩畫工藝流程專屬名稱與其制作方法有關(guān)聯(lián):比如刷大色,指大面積的顏色用碾子刷平整,“刷”的動作要求快又平整;抹小色,指小面積的色塊用毛筆涂抹均勻;勾指勾造型線,填指填色,即在勾好的造型中填上色塊,色塊面積更小。再次,本案選用顆粒狀骨膠,稀釋后不宜涂平。傳統(tǒng)彩畫繪制中也會采用條狀骨膠,條狀骨膠效果更佳。另外,打金膠一定要根據(jù)當日空氣濕度,把握好晾置時間,盡量選擇小面積先測試好時間再大面積完成。最后,本案彩畫繪制用工比北京市古建筑修繕工程計價依據(jù)的消耗時間要長約三倍。主要原因是:一是準備階段時間長,主要是現(xiàn)場制作工具、對部分新材料的屬性及用料不熟悉;二是本案彩畫繪制工藝追求精益求精,以繪制建筑彩畫小樣的標準進行復原繪制,質(zhì)量高費時長,與北京市古建筑修繕工程中的品質(zhì)追求、計價方法和標準存在差距;三是本案圖案比北京市計價依據(jù)案例中的彩畫要復雜,細節(jié)要求高,耗時也更長。本文對清官式建筑彩畫從設(shè)計制作到工程預算整個過程中的設(shè)計制作方法、工序工藝解析、顏料調(diào)配方法、用工用料計算進行了整體性研究,將既往不易于流傳的隱性經(jīng)驗知識“顯性化”,為清官式建筑彩畫營造技藝的科學認知和保護提供參考。(感謝故宮博物院王仲杰、楊紅、常晶晶等老師,陜西師范大學李玉虎老師、徐昌文碩士研究生,彩畫傳承人喬建軍、劉振興師傅對本文彩畫繪制復原實驗提供的指導和幫助)
注釋:
①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shè)委員會:《北京市房屋修繕工程計價依據(jù)——預算定額(古建筑工程下冊)》,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年,第95頁。
②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shè)委員會:《北京市房屋修繕工程計價依據(jù)——預算消耗量標準(古建筑工程下冊)》,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21年,第101頁。
③ 王秀麗:《技藝移民與工藝差異可視化:以陜南傳統(tǒng)油紙傘為考察中心》,《藝術(shù)設(shè)計研究》,2020年第1期,第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