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虛危丹青圖 山海翰墨書
    ——濰坊區(qū)域藝術發(fā)展揆要

    2022-07-11 09:33:00孫敬明
    中華書畫家 2022年6期
    關鍵詞:濰縣濰坊藝術

    □ 孫敬明

    濰坊名區(qū),天分虛危,地兼山海,道肇齊魯,史征彌久。蘇轍詩句云:“面山負海古諸侯,信美東方第一州?!睘H坊地區(qū)的藝術發(fā)展史宛如漫漫長卷,而此長卷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審美與體現(xiàn)形式則更是繁比萬花。

    濰坊地區(qū)夏、商、周三代古國林立,而最能體現(xiàn)文化藝術水平的則是青銅器鑄造,迄今在青州的蘇埠屯、壽光古城、昌邑塔爾堡、坊子院西、寒亭港涘、濰城鞠家莊、臨朐桲欏林子等地出土的商代青銅器最為精美。諸如蘇埠屯出土的大銅罍、方鼎、方彝、方簋均是商代青銅器的經(jīng)典之作。這些器物身上所飾饕餮、云雷、魚、蠶等紋樣無不栩栩如生。尤其蘇埠屯出土的銅器上所鑄銘文“亞醜”族徽,其創(chuàng)意獨特、書體秀美、如璽如書,直至今日仍令印學或書法家所取仿。

    濰坊地區(qū)出土的三代青銅器帶有銘文的亦為數(shù)不少,字數(shù)少者一,多者數(shù)十個,書體宛轉(zhuǎn)舒徐,修頎潤朗。尤其西周中晚期的銘文,最注重銘文的章法、書體。鑄作銘文不僅僅是在于“銘功紀德”,而同時亦更崇尚通篇布局的藝術裝飾效果。其中以臨朐出土的西周晚期上曾太子鼎最為典型,并且銘文辭句四字一組,講究押韻,辭采斐然,讀來瑯瑯上口。

    濰坊古屬東夷文化核心區(qū),而以鳥為圖騰則又是東夷文化的典型特征。從史前的陶鬶,到三代的爵、盉等形象均留下以鳥為圖騰的影子,至戰(zhàn)國時期此風依然,這在諸城臧家莊出土的青銅鷹首提梁壺的形象上有所傳承與發(fā)展。

    諸城市涼臺漢墓畫像石“庖廚圖”(摹本)

    [清]周亮工 棠梓清芬冊·諫果詩 紙本 濰坊市博物館藏釋文:海天親見碧瑯玕,致此同悲驛路難。不為倒餐知有蔗,應從苦口識如蘭。紅鹽偏愛南威密,白蠟遙封北地寒。自是圣朝容諍士,爭馳諫果入長安。諫果。似君平年社兄正之,周亮工。鈐?。褐芰凉び。ò祝?元亮(朱) 學陶(白)

    漢代的畫像藝術應是當時社會世俗生活的縮影,人們事死如生,故喪葬禮俗所用物品往往又是現(xiàn)實生活的再現(xiàn)。諸城涼臺和安丘董家莊漢墓的畫像藝術可作為此時典型。涼臺漢墓室四壁上以線刻畫像藝術手法為主,其通篇畫面自上而下分作數(shù)層,層層之間,既相隔斷,又有聯(lián)系,尤其為考古、美術界所稱道的是“庖廚圖”。此圖內(nèi)容廣泛,既有庖廚烹飪、椎牛宰羊、架掛魚禽的繁忙場面,亦有燕享娛樂、舒緩從容的氣氛。觀其繪畫藝術,皆是單線勾勒,猶如后世的鐵線白描,整個畫面布局顯得充盈而飽滿,活脫脫一幅世俗生活的場景。董家莊漢墓的畫像藝術,則是以透雕、半浮雕和減地線刻為主,其整個墓葬的結(jié)構(gòu),不但體現(xiàn)當時雕塑、繪畫的高超技藝,還凝聚了當時傳統(tǒng)的亭臺樓閣建筑藝術。這兩處漢墓的藝術手法可謂互為補充,充分體現(xiàn)出該區(qū)在漢畫像藝術領域非比尋常的高超水平。再如高密出土的東漢孫仲隱墓碑,其典型的漢隸書作,通篇布局神清氣朗,書體典雅修美,更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

    漢魏以來佛事漸盛,由于濰坊地區(qū)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不但成為佛學南北交流、由西東漸出海的融通中心,還因于地域文化的積淀與影響而出現(xiàn)頗具地域特色的佛教造像藝術。臨朐冶源自古人文稱盛,在海浮山發(fā)現(xiàn)的北齊崔芬墓壁畫,無論施堊敷彩、繪畫主題,從前門到內(nèi)庭四壁以及上通穹隆,均是傳統(tǒng)的由漢代以來一脈相承的如同帛畫的彩繪藝術,其兩扇門扉上武士的英偉和四壁所繪四神的靈妙,以及相配的“出行圖”的大氣雍容、竹林樹木間人物的散淡閑逸和天空中星象的無限幽遠,展現(xiàn)出極強藝術感染力,都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諸城、臨朐、青州等地出土的同時代佛教造像。諸如青州龍興寺出土的自北魏至隋、唐、宋代的佛教造像,是掩埋于地下的佛教藝術殿堂,無論其種類之繁,表現(xiàn)手法之精,以及雕塑與繪畫融為一體的諸種形式,均國內(nèi)少見。再如諸城出土的北朝時期數(shù)百尊佛教造像,其藝術水平與青州龍興寺不相上下,還有濰縣石佛寺的唐代鐵佛,這些不僅顯現(xiàn)當時佛教造像藝術,也反映了當時該地的金屬冶鑄工藝水平之精湛。

    至唐代,著名文人、書法家李邕曾官北海(今濰坊青州)太守,故有“李北?!敝u,后世推崇他的文章書法美名,將其與漢代孔融“孔北?!眱上啾确Q。李邕詩詞文采名揚天下,而其書法藝術更乃冠絕一時。其書法師法“二王”之妙,參以北碑精髓,加以文學修養(yǎng),故能自成面目。董其昌有“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之贊譽。他因有極深的書學造詣,故能筆力沉雄,以行楷入篇章,猶如領軍布陣、旌旗整肅。后來的鄭板橋在濰縣任上,題其所藏宋拓《圣教序》,亦稱述李邕《岳麓寺碑》與《云麾將軍碑》。今日所見藏于青州博物館的“龍興之寺”碑題額,則是李氏當年墨跡石刻,字徑65厘米,神情樸茂,典重腴美。

    五代時期,北海韓熙載是一個才藝卓絕、博學通達之人,除政治之外,其于詩文、戲曲、舞蹈莫不兼通,《濰縣志稿》稱其“工八分及畫筆,時謂之神仙中人”“才名既播四方,立碑版者皆載金帛求為之文”。盡管我們今日無緣得睹韓氏書翰畫筆風采,但從史乘記載可以想見,其是一位復合型的藝術人才。因于藝術是相貫通的,故其綜合的藝術修養(yǎng),才成就其曠世之名。李邕擅行楷,而韓熙載則工于八分,時至五代能以音律舞蹈之妙而通于漢隸者,自能有其無盡的曼妙。

    [清]劉墉 棠梓清芬冊·劉石庵相國札 21.1×29.5cm 紙本 濰坊市博物館藏釋文:奉問秋皋妹丈安好,二妹暨闔署俱佳??h役來,得信為慰,百金稱祝,至親不辭也。帶回如意一枝送妹丈,荷包、香袋一匣送舍妹,驗收。石庵做生日所費頗多,妹丈可于年內(nèi)送四百金來相助,還外人借項,親戚可以不還,即還亦可稍緩,肯與不肯,裁之可耳。豆豉近來亦不給吃,是何故耶?此字所言,是真是戲,我自不知,二妹以為如何?石庵家書。初七日。 連日酬應賓友無數(shù),亦不乏困,不可以其老而忽之也。又書。

    [清]崔璞 棠梓清芬冊·山水 紙本設色 濰坊市博物館藏

    宋代濰坊地區(qū)的繪畫藝術則數(shù)北海李成。李澤厚《美的歷程》謂:“根據(jù)當時文獻,北宋山水以李成、關仝、范寬三家為主要代表,‘畫山水惟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前古?!腋饔刑卣鳎骸驓庀笫捠?,煙林清廣,……營丘之制也?!保ā秷D畫見聞志》)又謂:“在前述北宋三大家中,當時似以李成最享盛名。”“但李成真跡早已失傳,宋代即有‘無李論’之說?!睆纳鲜鑫淖炙枘±畛傻漠嬜?,如《圖畫見聞志》謂:“煙林平遠之妙始自營丘?!薄妒コ嬙u》則曰:“成之為畫,……縮千里于咫尺,寫萬趣于指下,……林木稠薄,泉流清淺,如就真景,……近視如千里之遠?!贝朔N情形,正如李澤厚所言:“李成徙居青州,雖學于關仝,能寫峰巒重疊,但其特點仍在描寫齊魯煙云平遠景色?!崩畛呻m輾轉(zhuǎn)游離,但其定居濰坊區(qū)域的營丘,營丘附近的山原丘垅,“煙云平遠”則正是其特點。由此可見當時營丘一帶的山川水光、浮煙雨靄所給予李成藝術創(chuàng)造的突出影響。

    李成是以山水而成就其在中國繪畫史上之地位的。與其時代相近的郭乾暉、李雄則分別又以擅畫魚鳥花卉與佛道鬼神而出名。郭氏為青州人,五代南唐畫家;李雄為北海人,曾供職皇家畫院。從南唐的韓熙載、郭乾暉到宋代的李成、李雄,他們的祖籍或遷居的地域大致在營丘一帶,由此亦可看出此區(qū)域唐宋時期的繪畫藝術的興盛與發(fā)達。

    再如宋代東武(今諸城)著名畫家張擇端,其早年負笈京師,對汴梁城的宮闕廟堂、街衢市廛、人物車馬、流水舟楫、風華百物皆能細微入心,故以其神妙的畫筆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鴻篇巨制。讀其畫作,不僅使人感到有一種超越時空的藝術震撼,而且還可以當作歷史的典章文獻來研究。如其名作《清明上河圖》所負載的歷史信息,真可謂博大無垠、涵蘊萬象。

    明清時期濰縣的書法、繪畫、篆刻、核雕、仿古銅與嵌銀漆器諸藝術蔚然成風,可謂門類眾多。游宦于濰的文士官員尤多文墨詞翰兼善者。如晚明的周亮工,是一位文學、詩詞、繪畫與印篆兼通的風雅名士,尤擅山水,筆墨秀潤飄逸。周氏與著名畫家陳老蓮頗多交往,得到不少陳氏佳作,而陳氏藝術自然給其以突出的影響。由于濰縣的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又兼明清社會趨于穩(wěn)定,更有類似周亮工一樣的地方官之提倡和躬行,故而又為地方藝術事業(yè)的振興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濃重而彌久的氛圍。

    清順治元年(1644)濰縣知縣崔璞和雍正二年(1724)知縣張端亮均擅山水,他們的筆墨清新神俊,高雅極致。到了乾隆年間的知縣鄭燮,人們早已耳熟能詳,其所畫竹自是宗師文同與徐渭,更兼穎悟超常,畫意從現(xiàn)實生活中擷來,人稱“詩書畫三絕”,而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則在求新、求變、求簡。其撰有聯(lián)語曰“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此應視作其詩書畫創(chuàng)作所追求的至高境界。道光十七年(1837)嶺南名士招子庸知濰縣,其秉承前宰遺風,亦擅畫竹與蘭,喜作巨幅,并時有朱筆畫竹巨幅。其作品有的摹刻上石,今濰坊市博物館藏其多塊墨竹石刻。觀其畫竹,與鄭燮自是別有異趣,不是求得簡省,而是取其筆意豐茂密匝,滿幅竹林,枝葉婆娑有聲。館藏巨幅朱竹最見氣勢,三五竿老竹,一二株新篁,立地頂天,勢出畫外,書法題跋并所作詩文亦均稱高妙。如其墨竹石刻跋詩曰“寫竹當師竹,何須法古人。了然心眼手,下筆自通神”等,由此亦可見其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藝術主張。而最能代表招子庸詩畫豪邁之致的,莫過于《蓬萊縣志》所載其詩《因公至蓬萊閣,信宿閣下,得觀海市,酒后興酣,拂壁作大墨竹,綴以奇石,并次〈坡公醉畫竹石壁上〉詩韻》:

    奇觀得酒奇氣出,奇氣縱橫生竹石。濡染十指何淋漓,灑向蓬萊雪色壁。生平游興寄詩畫,坡老文章皆笑罵。寫竹何須問主人,此壁不揮誰揮者。欲界仙都竹有光,隨風葉葉生劍铓。大風披拂龍蛇走,人海定作老蛟吼。

    讀其題詩,如觀其畫竹氣勢。

    此竹畫又有當時登州知府文英題跋長詩《題招大令蓬萊畫竹》:

    昔聞坡公善畫竹,胸中自具無聲詩。千尋鵠落陡發(fā)筆,灑灑現(xiàn)出檀欒姿。世間俗手不解此,一枝一葉徒爾為。淇川遺跡今已矣,眼見突兀逢招子。自從黔楚到幽燕,禿卻千毫災萬紙。生平奇意寫不足,東來瀛洲觀海水。頓開眼界大放狂,盡道奔瀾收腕底。龍蛇直立氣盤盤,但聽乾聲響筆端。急揮迅掃不停手,滿壁颯颯生秋寒。須臾墨汁數(shù)升盡,化作十萬青瑯玕。滄溟四面接此陣,橫風驟雨連驚湍。蓬萊仙人踏云去,鸞尾繽紛照水看。不知誰試釣鰲枝,斫取如椽蒼玉竿。嗟君畫債屢迫促,紙里積成春筍束。官家炊珠未救貧,相到管城非肉食。何如渭川千畝敵封侯,不衫不履日作瀟湘游。

    由此長篇詩文,亦足見這位登州知府也是極其推崇招子庸所畫竹。

    這些歷任濰縣的朝廷命官,多翰墨風雅之士,對明清及其后來濰坊地域書畫藝術的蓬勃發(fā)展影響巨大。

    元代及明初期由于戰(zhàn)亂和人口的遷徙,諸種事業(yè)的發(fā)展大都受到制約??脊虐l(fā)現(xiàn),濰坊地區(qū)出土的元代的白瓷罐上,有的畫以風竹,或題有歷史成語,如“月白風清”“風花雪月”;或摹寫雅詞俚曲,如“春山春意動,春日春水流”,亦顯得樸實自然,清新活潑。明代中后期,由于自遠方播遷而來的人民漸已繁衍興旺,并與當?shù)匚幕曀兹跒橐惑w,故其藝術勃興又有了適宜的條件。如就藩青州的衡王府子弟,他們中善于書法、繪畫者眾多。然而王室之花總不及根植于民間藝術沃土生長得枝豐葉茂。

    如晚明濰縣人劉應節(jié),為一代顯官,不僅嫻于軍幕政務,于書法藝術亦有獨到的境界。其書結(jié)體方正,典雅秀穆。

    生于明季的畫家馮起震,字青方,善詩文,但不圖仕進,而寄情于丹青,其最善畫風竹。據(jù)孫機《中國墨竹》(發(fā)表于《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5期)稱:“此種題材在中國久盛不衰,南北朝時代的中國壁畫中已出現(xiàn)墨竹,唐代的王維,五代的衛(wèi)賢、趙幹,北宋的文同、蘇軾,元代的李衎、顧安、倪瓚與明代的徐渭等皆善畫竹?!瘪T起震與徐渭所生處的時代相當,兩人一北一南,馮氏好隱逸,徐渭喜游歷,徐渭的墨竹自能以簡馭繁,竹干挺然瀟灑,為后來的鄭燮所宗法。馮起震畫竹最能生動傳神,取竹風雨中之動勢。孫機又謂:“有明三百年間,名家不勝枚舉:宋克、呂端俊、歸昌世、姚綬、周之冕、朱完、趙備、魯?shù)弥⒅禚?、馮起震、楊所修等各擅其勝,但開創(chuàng)性的大師不多。就中如馮起震的墨竹,最為筆者所欽賞。他比夏?更進一步,所繪迎風的竹枝,似乎每一片葉都因受到不同強度之氣流的吹拂而搖晃抖動,仿佛聽到清冷、蕭騷之不同的顫音?!苯駷H坊市博物館藏有馮氏與其子馮可賓合作墨竹石刻十種,并有董其昌、朱國禎、張延登、黃如亭、蔣如奇、柴寅賓、蔣一驄、陳繼儒、邢侗、李日華等名家題跋其上。而青州市博物館所藏馮起震的巨幅墨竹最為震撼人心:一是氣勢,丈二匹幅,上繪高干風竹,使人猶入竹林,頓生林間仰望之感;二是骨法,所繪巨竹三五干,冷然挺拔,骨堅如鐵;三是神韻,筆墨生動傳神,近視有曠遠之景,且如聞風雨瀟瀟之聲。比較歷代各家墨竹,馮起震可謂是傳承前代,而又從現(xiàn)實生活中擷取精蘊,倡行變法,最終在中國墨竹畫史上開一代風氣。

    [清]張端亮 棠梓清芬冊·陰陰夏木 紙本 濰坊市博物館藏釋文:陰陰夏木囀黃鸝,斗酒相將聽未疲。啼破綠云調(diào)舌巧,織殘落絮下梭遲。喚晴倍覺催詩急,砭俗真教入耳宜。遙望甘泉能避暑,好音載過上林枝。書似蛻老年翁正,張端亮。鈐?。憾肆粒ò祝?退庵(朱) 落紙云煙(白)

    [清]竇光鼐 棠梓清芬冊·節(jié)錄米芾《十紙說》 紙本 濰坊市博物館藏釋文:越陶竹萬杵,在油拳上,余年五十始作此紙,謂之金版也。六合紙,自晉已用,蔡侯漁網(wǎng)遺制也。網(wǎng),麻也,人因而用木皮。廿年前未使灰,透明有骨(古),骨紙搗細者,不在唐澄心之下。唐人硾漿六合慢麻紙,書經(jīng)明透,歲久入水不濡。又有黃皮紙,天性如染,薄緊可愛,亦宜背古書耳。十紙說。東武竇光鼐。鈐?。汗庳荆ㄖ欤?/p>

    清早期指畫大家高其佩祖籍高密,后遷遼寧鐵嶺,其指畫題材廣泛,凡人物、魚龍、花鳥、山樹,一一指染,無不精妙;而寒山雨林,蓑童笠翁、浮煙逸云,或用指畫,或以掌擦,更是獨家畫法。

    清初陳黻,秉承家法,善山水,“精騎射,由文生中式,康熙甲午選泗州衛(wèi)領運千總。皴染烘托之法,頗得江山之助”。其因職官之便,得暢游天下名山大川,故山水有浩浩然神逸之氣,云山煙樹,盡得烘托皴染之妙。

    清代前期,諸城的文人士子多持操節(jié)而不仕,他們或文章自勵、詩詞結(jié)社而嘯傲泉林;或丹青詠志、翰墨寄情,以抒憤世嫉俗。當時即有為人稱譽的“諸城十老”“張氏四逸”等。這些風流才俊有著深厚的學識修養(yǎng),不但詩詞文章俱臻高妙,聲名遠播大江南北,而且多善書又能畫。諸如“張氏四逸”中的放鶴園主人張侗,天性靈妙,且喜游歷,曾南達江淮,北過燕薊,精于詩詞丹青,盛名冠絕一時。其畫路寬泛,尤擅雁鷺禽鳥,并兼蘆荻水云,且用筆簡賅,收放有致,筆墨神韻生動,濃淡對比強烈,所畫蘆花云雁,或棲或覓,或騰空擊風,如聞嘎嘎之聲。

    寓居張氏放鶴園的益都人楊涵,字云峭,號云笠,與“張氏四逸”相偕吟詠揮毫數(shù)十年。楊涵善作墨竹,且有巨制傳世。濰縣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藏有楊涵的巨幅墨竹,其題詩贊曰:

    作勢風篁拂石來,谷中交干上徘徊。連山不盡蕭森影,可是云門極頂崖。

    聞君愛竹入深林,密葉高柯善取神。解道胸中有成物,誰從弦外賞遺音。

    陳氏所藏皆為精品,畫中尤喜竹,藏品計有文同畫竹三件、趙孟頫與倪瓚畫竹合卷一件,再者即此楊涵畫竹,由此可以看出楊涵墨竹的藝術魅力。

    清中期諸城劉統(tǒng)勛、劉墉父子可謂世家文章翰墨、兩代廟堂詞臣。劉統(tǒng)勛善書法,筆墨清簡,亦頗有書卷氣;其子劉墉承其世家學問與政治地位,尤精于翰墨,秉承齊魯文脈,結(jié)合南帖北碑,不為媚俗之體,喜用禿筆飽墨,故其書體豐腴肥美,天趣恬然,可謂筆墨相得而最為佳妙。同時期諸城書家還有竇光鼐,其筆翰則神采飛揚、暢酣淋漓,猶如龍飛鳳舞。若與劉墉筆墨相較,誠謂“環(huán)肥燕瘦”,各擅其美。

    [清]王士禛 棠梓清芬冊·漁洋山人札 23.7×27.3cm 紙本 濰坊市博物館藏釋文:乙丑一別,倏忽二載,知己之難聚而易散也,如是如是。僻壤不通廊廟之音,歲一得見縉紳,年兄同列,升轉(zhuǎn)甚多,則年兄之高遷指日可待矣。喜、喜。家叔得與選拔,監(jiān)中諸事一切未諳,惟求老年臺指示,馀有未周,統(tǒng)求照拂。臨楮依依,容面叩,不盡。弟名正頓,左肅。

    [清]高鳳翰 棠梓清芬冊·柱石長春圖 紙本設色 1720年 濰坊市博物館藏款識:柱石長春圖。歲庚子客安丘,寫似仁庵尊兄,膠州弟翰。鈐印:南村(白) 畫意(白)

    稍晚的書畫家還有高密李師中,字秦鳳,乾隆元年(1736)進士,入值翰林院,工詩文,善書畫,書法宗“二王”,書體流光溢彩,更有趙孟頫筆下秀逸飄灑之致;畫工山水,取法宋元筆意,所寫群峰崢嶸,山石堅勁,大有“馬一角”之氣勢。其與當時“揚州八怪”之一膠州高鳳翰相稔,又與高氏的弟子濟南朱文震交好,朱文震稱譽李師中為“畫中十哲”之一。

    據(jù)《濰縣志稿·人物·藝術》載,有清一代濰上的藝術人才濟濟,比較著名的有60多位。前期比較知名的有陳迪耀,字遠庭,隱居不仕,雅好山水林泉,并工于山水畫作,筑南松園于小于河上,顏曰“自怡園”,所繪園圖自行脫稿,其補苴罅漏、點綴設色,則邑人譚汝霖。自怡園是濰縣歷史上面積較大的園林,占地約當今之百畝左右,內(nèi)置山水臺榭、曲橋廊軒,植以四時花卉樹木,無不曲盡其妙。今藏濰坊市博物館《自怡園圖》長卷,設色敷彩,渲染艷麗,卷首題:“自怡園圖,道光乙未(1835)重陽后一日文泉翟云升題?!本砗蟀希骸斑h庭老伯自怡園成,屬余繪圖,勉為應命,道光甲午(1834)八月上浣,雨巖譚汝霖識。”此圖所繪園林風景,取自宋元人筆意,作深遠景致,其上松柏蕉葉,風竹荷池,更見軒堂亭榭,用筆緊湊,線條沉穩(wěn)工細,設色精妙,明暗遠近、正反背側(cè)俱能表現(xiàn)得恰到妙處,可見譚氏對色彩把握運用的精確,與藝術感觸之靈敏。

    于適,字肇詵,濰縣城里人。監(jiān)生,以書法名于康熙年間,嘗書“發(fā)育萬物”四大字顏東岳廟,書法奇古,全仿瘞鶴銘。據(jù)《濰縣志稿》載,城南于氏先塋諸碑多半出自于適手筆。鄭燮官濰縣時,行部過之,下肩輿,步入其塋,尋視碑刻及適書,擊節(jié)曰“大佳大佳”,又剔剝他人書,曰“固多常作”。這是于適書法藝術得到鄭燮擊節(jié)稱譽的記載。于氏名重康熙年間,至乾隆十一年(1746)鄭氏知濰縣,此時于氏已逝,故而鄭氏為尋訪其書跡親至于氏先塋,上述記載可知鄭燮對于適書法服膺之至。

    清中期陳官俊,官高位顯,為道光帝師,并任上書房總師傅等。惜其傳世墨跡不多,從有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書法造詣之精深。濰坊市博物館藏有陳官俊書聯(lián),其書體雍穆魁偉、典重方正,謹嚴而有法度,自具廟堂氣象。陳官俊之子陳介祺的書法更是自成面目,這不但在濰縣,即在全國亦是獨成一家的“簠齋體”。這種以金文參以楷隸的筆法,多相交融而糅成一種宛轉(zhuǎn)舒徐,既有金文體勢,亦涵楷隸筆法的書體,在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誠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因其有精深的古文字學方面的造詣,不僅銅器銘文,而且磚瓦陶器和璽印文字信手拈來,融入筆墨之中。賞其書體高古凝重、神氣內(nèi)斂,同時又不失清新天真之意趣。此正所謂大樸大雕,老而彌新。

    清晚期濰縣人于祉,字燕受,號澹園,“幼聰慧異常有才子之目”,“書法二王,文逼莊、鹖諸子,詩則自陶、謝入,而上窺建安黃初。所為五言古、五言樂府,掖縣李少伯圖極賞之?!保ㄝd《濰縣志稿·高士》)于祉是濰縣地方文化發(fā)展史上的名人,其不僅品格高致,精詩文詞采與翰墨,而且還注重收集歷代書法名家名品,有的摹刻上石,以圖傳世久遠,發(fā)揮其文化藝術價值。濰坊市博物館所藏“三明碑”:文徵明書七言詩、董其昌書五言詩、張瑞圖書五言詩碑刻,為明代書法在濰坊地域的研習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

    同時期與于祉友善的譚謨偉,字貽堂,善畫竹,并多襯以山水巖坡。其筆下墨竹多清瘦神俊,搖曳生風,或在水之湄,或位山之腳;山水坡石多有淡墨皴擦,若隱若現(xiàn),備感清幽深遠,讀其墨竹山水,尤聞泠泠清揚之聲。譚汝霖,字雨巖,謨偉弟?!稙H縣志稿》稱其:“性瀟灑,美豐儀,工詩詞,尤精繪事,與同邑于祉、膠州冷纮玉交最契。會學使按臨萊州,汝霖于入場時酣睡,逆旅同舍生促之起,乃漫應之,尋又睡去。比起而院門已閉矣,遂從容策蹇得得以歸。慕東南山水之勝,乃治裝南游荊楚吳越桂粵之間,遍歷名山大川,歸來所業(yè)益進。于山水人物花卉俱臻逸品。側(cè)室于氏,粵人,亦精詞翰,兼繪事,惜不署名?!庇缮纤?,可見譚氏之韶秀豐儀與瀟灑不羈的性情,故其山水渲染靈妙,氣韻生動,尤其時用重墨層層皴染,煙山云樹,大有宋代李成之“廣遠”、清初金陵八家之一龔賢之“濃厚”氣韻。

    [清]郭廷翕 棠梓清芬冊·錄舊作寄蕓亭弟 紙本 濰坊市博物館藏釋文:欲別未別亦悲歡,既別重嗟行路難。底事由他漫惆悵,高堂為我報平安。吾家忠厚從三世,爾父清貧只一官。此去成人須決計,重來更作一時看。望江涇示別垣侄。 幾年萍跡已浮沉,又見天涯白發(fā)深。南北忽分兒女戀,去留無限弟兄心。家人落手尋常別,客夢從頭次第尋。一碗寒燈一天雨,今宵應共此光陰。宿望江涇書懷。舊作錄寄蕓亭弟酌正,兄廷翕。鈐?。汗Ⅳ庥。ò祝?虞受(朱) 冷亭(朱)

    其后還有劉嘉穎、丁啟喆等,亦均是濰上著名的畫家。劉氏精于山水煙樹,下筆成趣,翰墨自有韻致,其為張昭潛所作《歲寒守歲圖》,筆墨清秀典雅,大有陶潛歸去來辭中意境。劉嘉穎亦兼善花卉翎毛,秋菊錦禽無不佳妙。丁啟喆則于人物尤稱精絕,其工于鐵線勾勒,筆墨沉雄老辣,有李龍眠、吳道子遺風,且人物神情衣冠又多取法陳洪綬。劉、丁二家生于清季,對新時代藝術的開創(chuàng)與啟迪大有功勞,經(jīng)過他們的傳承與努力,更使濰縣的繪畫藝術進入新的境地。

    曹鴻勛、王壽彭是清光緒年間狀元,他們同居住一條尋常巷陌,中狀元的時間相隔不過二十余年,這在當時全國頗具轟動效應。曹鴻勛筆墨清簡,楷行兼妙,濰坊十笏園中至今藏其手書《十笏園記》《九成宮醴泉銘》。濰縣進士陳恒慶跋曹鴻勛書《九成宮醴泉銘》曰:“曹仲銘(曹鴻勛字仲銘)中丞早年學率更令,能得其神。大魁多士后,學者靡不從風,自丁丑以迄甲辰,吾鄉(xiāng)登甲科與翰苑者,悉效其書,為一時之佳話?!倍税衔臅t又出自與曹鴻勛同一胡同的狀元王壽彭之手。因曹鴻勛一舉奪魁,濰上學子競相心摹手仿其筆墨,由此而研討書法藝術成一時風氣。王壽彭則用墨飽酣,書體豐潤,且方正典雅,極具傳統(tǒng)的廟堂氣象。

    通覽濰上明清書法、繪畫藝術,其中世家傳承,父子兄弟相勉,夫妻激勵者不絕于史。并且書家多是有極好的傳統(tǒng)學問,由于藝術氛圍的造就和科舉之風極盛的影響,使其書藝與科舉宛如孿生兄弟??贾姓呙暩?,而其書藝又得廣進,未售者原有書藝則積以時日,漸生巨變,自能成其靈妙。

    藝術的發(fā)展,既需要縱的歷史傳承,同時橫向間的藝術交流亦必不可少。濰坊地區(qū)的藝術發(fā)展除上揭傳承緊密特點之外,而基于區(qū)域間的橫向聯(lián)系所形成相對集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團體,此既是其藝術發(fā)展史的特點之一,亦更是濰坊藝術傳承發(fā)展至相當高度的重要條件。如史前白浪河中上游一帶的制陶工藝,漢代濰河中上游的漢畫像石與漢碑,魏晉時期濰河中上游的佛教造像藝術,唐宋五代古北海地區(qū)的書法與繪畫,明清時期的諸城與濰縣的翰墨丹青,誠可謂代有傳承、勇于交流而相互促進發(fā)展。安丘張氏一族,如張繼倫、張緒倫、張貞、張在辛、張在戊、張在乙父子兄弟及其后十數(shù)代子孫,著作、書畫、詩文、篆刻不絕于世,誠可謂“安丘文獻世家”。再如“諸城十老”和“張氏四逸”,其中張侗、楊涵則以書畫而擅盛名,而劉統(tǒng)勛、劉墉父子則更是翰墨妙手,這種區(qū)域間的交流、結(jié)社與傳承更是促進藝術發(fā)展的前提。再如濰縣的陳官俊、陳介祺父子,郭氏世家眾子弟,還有于適、于祉、于銘書、于普源等,均是一門傳承,綿延數(shù)代而相與激勉的典范。至清季民國時期,濰上亦較多藝術社團,相與交流書畫創(chuàng)作藝術感受,同時擴大影響,把書法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推廣成一種普及的民眾藝術。因有豐厚的實力和影響,從而更使藝術隊伍發(fā)展壯大,反過來又使藝術發(fā)展更上層樓。不唯上流社會所服膺的書畫,民間匠作或稱之為“工藝”的藝術,亦更體現(xiàn)出一種橫向交流與影響的特色。如濰縣年畫、風箏之間關系尤為密切。楊家埠的年畫,可謂戶戶有雕版,人人是畫家。這種民間藝術與傳統(tǒng)書畫藝術又是互相交融、互相借鑒和促進而共同發(fā)展的。同時,藝術的繁榮發(fā)展,與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所達到的高度相關。舊或?qū)嬎囀乱暈椤暗裣x小技,壯夫不為”而鄙薄之,但在濰坊地域,這種舊觀念極淡,不論出身低微的書畫家,即便封疆大吏和一些世家子弟,亦因文化藝術氛圍的浸染而雅擅此道。從一些著名的書畫家知識層次來分析,他們有不少為進士出身,有極好的傳統(tǒng)學問修養(yǎng)。濰坊地域書畫藝術的發(fā)展,不但由同行的結(jié)社推進,在雅與俗之間,亦是相互碰撞、相互激勵而發(fā)展的。

    藝術種類的繁多與其內(nèi)涵的豐富,則又是明清時期濰坊文化藝術的重要特點。濰坊地域的書法藝術,從史前古陶文,漢魏的墓中題刻、碑碣文字甚至摩崖刻石,以及佛教造像藝術中的愿銘題識,可謂應有盡有;至唐以降,則書法藝術更孚盛名,既有李邕行書之韶美、大學士劉珝的“亂石鋪街”之章法,更有鄭燮獨創(chuàng)一體的“六分半書”,陳介祺的“簠齋體”,還有曹、王兩狀元的典雅翰墨。尤其李邕、鄭燮與陳介祺,他們的書體自成一格,共同繪就濰坊書法藝術發(fā)展史上絢麗多彩的篇章。若以傳統(tǒng)的晉朝“二王”與宋代書法大家比類,則濰坊眾多書法家可謂各有所擅而各領其妙。再則繪畫,不但有上流社會的高雅藝術,還更有民間多種表現(xiàn)形式與技法的年畫。傳統(tǒng)繪畫分山水、人物、花卉與翎毛諸種,而濰上諸家卻又各自在其所涉門類中獨辟蹊徑而自成面貌。如李成山水、郭乾暉花卉、李雄之人物,后來則有譚汝霖、劉嘉穎、丁叔言之山水,于道南、丁啟喆之人物,譚謨偉、丁臧淑玉之花卉,諸城張侗的禽鳥蘆雁,安丘張氏一門的書畫篆印,皆是可圈可點的名家手筆。民間年畫更是多種多式,泥雕、風箏、嵌銀、仿古銅、核雕甚至琺瑯瓷等等,真可謂萬花紛紜,各呈其妙。并且諸種藝術的相通,則共同營造明清時期濰坊藝術的繁榮。

    文人雅士多有風流志趣,往往以世間物象而寄情自喻,他們相沿把梅蘭竹菊喻以“四君子”,故此“四君子”則成為文人詩詞筆墨之下永恒吟詠的主題。正如前面所稱引孫機先生文章,其中竹作為繪畫主題,在魏晉南北朝時已見端倪,漸后此風愈熾,唐宋以來則更成突出的主題。通覽濰坊地區(qū)繪畫史,則文人名士擅長畫竹且連綿有序則是又一突出的特點。如宋代蘇東坡與文同一樣極喜畫竹,到明代益都的馮起震,所畫竹較之以前更有大的創(chuàng)新,取的是風雨飄驟之動勢;而安丘的張繼倫亦擅畫風竹,且“蕭疏圓勁,節(jié)目磊磊”;再降至清代的益都人楊涵之竹,更是望見如聞有風雨搏擊之聲,枝葉婆娑,瀟灑極致;再到鄭燮以書法而畫竹,則更是心裁別出,在畫竹史上獨具一格;其后則有道光間濰縣縣令招子庸,則更擅竹蘭,專取竹葉密茂之勢,心眼手法,自能通神;繼則有濰縣人譚謨偉,其所畫竹大有招氏之韻致,多作瘦竹成林,鐵干錚錚,襯以漫延荒崖,泉流水聲,將濰上山水畫之閑遠韻致,有機地糅入竹林之中,情景交融,自出機杼。再到近代,則有著名畫家郭味蕖,所畫竹更有鄭燮遺風,筆下竹葉翻飛,如乳燕展翼,鳳蝶起舞,良多文人雅致。郭味蕖追求的是“一尺千仞勢,數(shù)莖三月春”的氣概和“指腕所至交屈鐵,目極飛去楚天碧”的大家氣度。郭氏懷抱濰上高古雅韻,自能成其巍然大觀,其學問畫法涵泳于胸,故能進入齊白石所稱譽之“開圖草里驚蛇亂,下筆階前掃葉忙”的境界。

    [清]趙執(zhí)信 棠梓清芬冊·趙秋谷札 18.3×11.8cm 紙本 濰坊市博物館藏釋文:連日未晤,曾得俊老復音否?聞臬使將返棹矣,可否?須早定,庶可他售耳。刻下身往陸墓看屋,似有成局,則需之恐不能緩,幸留心轉(zhuǎn)問。暮歸或遲,來朝務得確耗,感不可罄??蜕侥晷种琳x,信頓首。

    猜你喜歡
    濰縣濰坊藝術
    濰縣蘿卜及其栽培技術
    濰縣樂道院集中營被關押西方僑民信息再考證
    “箏”艷濰坊四月天
    金橋(2018年6期)2018-09-22 02:18:56
    鄭板橋智斷案
    紙的藝術
    風箏之都濰坊
    濰縣城隍廟戲樓和鄭板橋的戲劇思想
    濰坊 巧用資源做好加法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沅陵县| 瓮安县| 宁陕县| 北京市| 蒙自县| 隆回县| 普安县| 鹰潭市| 遵义市| 景谷| 青州市| 桃园县| 洞头县| 织金县| 堆龙德庆县| 图们市| 利辛县| 崇信县| 象山县| 星子县| 乐陵市| 阳新县| 红桥区| 云龙县| 明水县| 孟村| 长海县| 洛宁县| 周口市| 中卫市| 北安市| 常山县| 洮南市| 南部县| 长寿区| 雷州市| 华容县| 太仓市| 华亭县| 高邑县| 丰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