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賀榮敏
辛丑之年,疫情持續(xù),古都長安,一度封城。
全民防疫,積極配合,禁足家中,閉戶隔離。
在此期間,展卷不分晝夜,筆墨回歸傳統(tǒng)。神游林泉,訪賢問道,尋根溯源,漸入佳境。與古人同游:聽水聽風,踏雪賞梅;與古人共賞:清風明月,雪景寒林;與古人同樂:蘭亭雅集,終南聚賢。冥冥之中我也成了一位超然物外的老翁,端坐茅亭,心無掛礙,諸空一切,一點覺心,靜觀萬象,如在鏡中,凈思一切,皆歸于本源。中國之繪畫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的形成與中國古老的思想是分不開的。史料記載,中華文化的演變發(fā)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一為秦漢以前以儒為主流的諸子百家;二為秦漢以后的儒、墨、道三家;三為唐代起儒、道、釋三家的形成。
儒、道為中華本土產(chǎn)生,起初二者并未分家,共同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擔當著不同的角色。每逢亂世,以道家思想撥亂反正;太平盛世則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釋”是印度之佛學,自東漢傳入中華大地,便與儒、道結(jié)合,共同影響著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
儒、道、釋三家思想盡管共同影響了中華文化,形成了中華文化最基本的思想體系,但它們的思想觀念卻各自有別。通俗講: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忘世;釋則講出世。以藝術(shù)的角度而論,儒家以“禮”為自己的思想核心,“禮”規(guī)定了嚴格而繁冗的約規(guī),人的言行必須受到制約,并通過恪守禮的規(guī)定去塑造完美的人格。所以儒家把音樂、舞蹈、繪畫都作為完善人格的手段是修身養(yǎng)內(nèi)的必修科目。如色彩在儒家看來是“禮”的象征,并非從科學的角度看色彩,而是從社會倫理的觀念來看待色彩??鬃釉弧皭鹤现畩Z朱”便是以“禮”出發(fā)而論,“朱,正色也,紫,間色也。”“惡真邪豪奪正色。”秦漢之時,儒家先師的“人學”漸變?yōu)椤吧駥W”,對色彩全然從象征意義去解釋,因此,黑便被賦予了超色感的象征意義,同時也奠定了中國繪畫以黑為主色的思想基礎(chǔ)。
道家對色彩的觀點與儒相近,卻更加充滿神秘色彩。道家認為道不僅是產(chǎn)生萬物的本源,而且是包容萬物的“總門”。所以,玄黑既是“道”的象征,也可謂眾色之主。它充滿了神秘、無限、聰遠、深奧等元素,它包羅了眾多色彩,而不僅只是單一的色感。老莊是樸素的辯證論者,黑與白本是對立的,二者極度的沖融混和便歸于“無極”。由此不難理解傳統(tǒng)的水墨畫,其元所以選擇墨,表現(xiàn)黑與白,其中蘊含著深奧的哲理與道家精神。兩極歸一,以簡概繁,大千世界,萬千色彩,卻只以黑白去表達,這便是擺脫了自然色調(diào)而擇色直入玄邈的化境。
佛家主張寂滅,這與道家之清靜無為如出一轍,寂滅、清靜即“無”,也即“白”。在佛道二家的經(jīng)典中,“無”不是什么也沒有,而是反極歸玄之意,即一無所有乃無所不有。墨所到之處,不論是勾抑或是染所產(chǎn)生的效果,都是畫家內(nèi)在精神的體現(xiàn),然而在墨色未到之處“空白”、“無”的地方,更是意味深長。這正是“無為”所表達的無所不為的奇妙境界。這無疑又為中國畫之留白追求空靈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
上圖:賀榮敏《禪佛普度眾生》
中圖:賀榮敏《造像千尊,如臨佛界》
下圖:賀榮敏《華岳攬勝》
對頁上圖:賀榮敏《十八羅漢(一)》
下圖:賀榮敏《十八羅漢(三)》
本頁左圖:賀榮敏《石馬至今踏胡擄》
佛家講“靜”,在面壁跌坐的默禪中去凈化心靈,以達到心不染塵,“禪境若蓮,人淡如菊”的純正境界,這種境界也正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所追求的境界。正如蘇東坡所云:“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笨彰鞯挠X心,容納了萬境,萬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靈。中華藝術(shù)正是通過靜觀與靜思的方式使人與物相互感應,主客之間往來著生命的信息,靜默之中吐露著靈魂的光輝。
以上從藝術(shù)的角度對儒、道、釋進行了簡要的區(qū)別,從中不難看出儒家為我們提供了審美標準,道家為我們提供了審美方法,佛家則為我們提供了審美途徑,從而形成了中華藝術(shù)完整的審美體系。實際上在中華文化之中,儒、道、釋這三種思想是相互浸透、融為一體的,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很難分辨的,這正是中華文化高明之處,偉大之處,它既簡單——九九歸一,又復雜——包羅萬象。正因如此,便形成了中華文化獨特的形態(tài),其特點:薈萃融合,一以貫之。例如,在古老的中華文化中文史不分,文便是史,史便是文;文哲不分,文便是哲,哲便是文;文政不分,大政治家大多都是大文學家,大文學家一般都是大政治家等。這一切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融合之美,更妙的是儒、道、釋三家的思想以文化的形式廣泛地浸透在各個領(lǐng)域,漸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行為規(guī)范、審美標準等。例如在研讀中國古代畫論時我們不難感受到與其說在研究繪畫法則,倒不如說是在研究中華文化特有的審美思想。這種審美思想根源便是來源于儒、道、釋三家。當我們在學習中醫(yī)理論時,同樣我們所看到的是精、氣、神等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這種辯證關(guān)系恰恰就是儒、道、釋三家思想所共同給予我們的思維方法。因此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它學習它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首先要博,全方面、多角度地進行研究,觸其一點難免出現(xiàn)“瞎子摸象”的情景;其次要深,追根溯源,如此才可真正地把握它的精神實質(zhì)。做中國學問必須如此,習中國繪畫亦如此,因為這是中華文化的特點,同時也是儒、道、釋共同作用于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使然。
右圖:賀榮敏《樂游園上清秋節(jié)》
茅亭一覺,似醒非醒,由禪入道,由道進儒,曲徑幽深,變化無窮,神游其中,探古尋幽,忽兮晃兮,極目悠悠。一覺醒來,感受良多,得小品百余幅,可謂意外收獲,神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