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萍
(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 甘肅 蘭州 730030)
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1],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代謝廢物以及多余液體,維持機體組織臟器功能的正常運行,有助于患者生存期的延長[2]。但是近年來臨床研究通過統計發(fā)現,終末期腎病患者與血液透析相關的心血管并發(fā)癥死亡病例在持續(xù)增加,其中以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最為常見。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的發(fā)生會對透析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并會導致心律失常、內瘺閉塞等情況的出現,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3],因此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預防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十分重要。以往的護理干預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總體而言效果有限。抗阻運動是通過訓練人體肌肉能力來達到強健機體目的的方法[4],本文就優(yōu)化抗阻運動在終末期腎病患者預防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中的效果進行觀察。
從2020 年2 月至2022 年3 月收治于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的終末期腎病患者中選取84 例,按照擲硬幣法分為兩組,將字面朝上設為對照組,花面朝上設為觀察組。對照組42 例,男27 例,女性15 例;年齡43 歲~63 歲,平均(53.43±4.70)歲。血液透析時間9個月~22 個月,平均(15.38±2.44)個月。原發(fā)疾?。杭毙阅I功能衰竭5 例,慢性腎炎14 例,糖尿病腎病9 例,高血壓腎病14 例。觀察組42 例,男29 例,女13 例;年齡41 歲~68 歲,年齡(53.52±4.73)歲。血液透析時間11 個月~22 個月,平均(15.43±2.52)個月。原發(fā)疾?。杭毙阅I功能衰竭6 例,慢性腎炎13例,糖尿病腎病10 例,高血壓腎病13 例。
組間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滿足《內科學》中關于終末期腎病診斷標準者;(2)規(guī)律血液透析時間≥3 個月,2~3 次/ 周,病情基本穩(wěn)定者;(3)意識正常、無精神障礙者;(4)視聽覺功能正常、溝通交流能力良好者;(5)自愿接受隨訪者。
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2)存在嚴重感染性疾病者;(3)存在神經系統病變、惡性腫瘤者;(4)存在骨關節(jié)病、肢體功能障礙等導致無法進行或耐受抗阻運動者;(5)存在腎臟移植手術史者;(6)因認知障礙或其他原因無法配合臨床干預者。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干預。在透析前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介紹血透注意事項,說明限制飲水、保持干體重、遵醫(yī)行為的重要性。同時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營養(yǎng)情況制定個體化的膳食方案,合理攝入機體所需營養(yǎng),糾正營養(yǎng)不良、貧血等情況。同時結合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對于體重進行調整。高血壓患者在血液透析前應謹慎使用鎮(zhèn)靜劑,同時控制降壓藥劑量或停藥。透析期間,對患者進行簡單的運動指導,以放松訓練、肢體活動鍛煉為主。在血液透析前、透析過程中定時監(jiān)測患者的血壓變化,一旦出現低血壓情況,則及時通知醫(yī)生進行應急處理。在透析期間注意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并予以相應的心理疏導。
觀察組在其基礎上實施優(yōu)化抗阻運動干預。在干預前,將抗阻運動的目的、作用、具體方法詳細告知患者,指導患者掌握抗阻運動的方法與技巧。在透析治療前,指導患者先進行5min 的熱身運動。在透析開始后前2h 指導患者進行仰臥位腳踏車運動,抬高床頭30°,運動阻力、速度分別為0~12NM、0~20RPM,10~15min/組,休息2~3min 再繼續(xù)下一組,共計4 組。注意控制運動強度,并監(jiān)測患者心率、血壓的變化,當患者出現胸悶胸痛、心悸、血壓大幅度波動等情況時及時終止運動,并進行對癥處理。透析后進行5min 放松運動。
(1)在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對兩組患者的血壓水平進行監(jiān)測并記錄。
(2)應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后的睡眠質量,共7 個維度,采用4 級評分法(0-3 分),總分為21 分,分值越低,則睡眠質量越好。
(3)統計干預期間兩組患者出現的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情況。
(4)應用簡明健康測量量表(SF-36)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后的生活質量,共有8 個維度,以分值高為優(yōu)勢。
運用SPSS 25.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行t 檢驗,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體現。
觀察組透析前的血壓水平與PSQI 評分與對照組相差不大(P>0.05);觀察組患者透析中、透析后的血壓水平均比對照組高,PSQI 評分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干預期間,觀察組的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發(fā)生率為23.81%(10/42),較對照組的57.14%(24/42)更低,數據對比差異明顯(X2=9.685,P<0.05)。
續(xù)表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F-36 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P<0.05),觀察組的各維度分值均比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2。
表2 比較各組的SF-36 評分(n=42,分)
目前,臨床上尚未完全明確終末期腎病患者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的發(fā)生機制,但認為可能與患者自身的心臟儲備功能、高超濾率、透析期間的進食以及降壓藥的使用情況等相關,會降低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以及有效循環(huán)血容量[5]。通過減少超濾量的方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會增加透析次數及治療費用,且長期存在低血壓情況會增加內瘺閉塞風險,故及時采取合理的措施對其進行防治意義重大。
臨床上,通過健康教育、飲食干預、控制干體重、適當運動干預等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的發(fā)生,并可及時處理患者的血壓異常情況,但患者存在個體差異,應用在不同患者中所獲得效果也存在區(qū)別,因此總體效果一般。抗阻運動是指機體對抗外來阻力時所進行的主動運動[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透析期間、透析后的血壓水平均比對照組更高,且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發(fā)生率更低,PSQI 評分與SF-36 評分得到了顯著改善,充分說明了優(yōu)化抗阻運動干預的有效性。分析原因在于,在透析期間進行仰臥位腳踏車抗阻運動,能夠刺激患者骨骼肌機械感受器,促進肌肉牽張受體和升壓反射;另外抗阻運動能夠促進激素分泌,增加去甲腎上腺素與多巴胺含量,發(fā)揮升壓作用,因此可改善透析所引起的血壓下降情況。同時抗阻運動能夠緩解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能減輕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改善睡眠質量,提升生活質量。
總而言之,優(yōu)化抗阻運動對于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的發(fā)生具有較好的預防作用,還可促進其睡眠質量與生活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