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學(xué)
(一)
年輕時去遠方漂泊
肖復(fù)興
沒錯,年輕時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遠方想象得那樣好,才敢于外出漂泊。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品嘗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但是,也只有年輕時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氣,也需要年輕的身體和想象力,便收獲了只有在年輕時才能夠擁有的收獲,和以后你年老時的回憶。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無愧無悔的話,在我看來,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戲的歡樂,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經(jīng)歷,你的老年有難忘的回憶。
一輩子總是待在舒適的溫室里,再是寶鼎香浮、錦衣玉食,也會弱不禁風(fēng)、消化不良的。青春時節(jié),更不應(yīng)該將自己的心像錨一樣過早地沉入窄小而瑣碎的泥沼里,沉船一樣跌倒在溫柔之鄉(xiāng),在網(wǎng)絡(luò)的虛擬中和在甜蜜蜜的小巢中,釀造自己龍須面一樣細膩而細長的日子,消耗著自己的生命,讓自己未老先衰變成一只蝸牛,只能夠在雨后的瞬間從沉重的軀殼里探出頭來,望一眼灰蒙蒙的天空,便以為天空只是那樣的大、那樣的臟兮兮。
青春,就應(yīng)該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氣單薄、個頭又小,還沒有能力長出飛天的翅膀,借著風(fēng)力也要吹向遠方;哪怕是飄落在你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闖一闖未開墾的處女地。這樣,你才會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會看見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墻。你也才能夠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沒完沒了的堵車、夜晚時沒完沒了的電視劇和家里不斷升級的雞吵鵝叫、單位里波瀾不驚的明爭暗斗。
盡人皆知的意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17歲時就隨其父親和叔叔遠行到小亞細亞,21 歲時獨自一人漂泊整個中國。美國著名的航海家?guī)炜舜L,21 歲時在北海的航程中第一次實現(xiàn)了他野心勃勃的漂泊夢。奧地利的音樂家舒伯特,20 歲那年離開家鄉(xiāng),開始了他維也納的貧寒的藝術(shù)漂泊。我國的徐霞客,22 歲時開始了他歷盡艱險的漂泊,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當(dāng)然,我還可以舉出如今被稱為“北漂一族”——那些生活在北京城郊簡陋住所的人們,也都是在年輕的時候開始了他們最初的漂泊。年輕,就是漂泊的資本,是漂泊的通行證,是漂泊的護身符。而漂泊,則是年輕的夢的張揚,是年輕的心的開放,是年輕的處女作的書寫。那么,哪怕那漂泊是如同舒伯特的《冬之旅》一樣,茫茫一片,天地悠悠,前無來路,后無歸途,鋪就著未曾料到的艱辛與磨難,也是值得去嘗試一下的。
我想起泰戈爾在《新月集》里寫過的詩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給我,我就給它安裝一百只槳,揚起五個或六個或七個布帆來。我決不把它駕駛到愚蠢的市場上去……我將帶我的朋友阿細和我做伴。我們要快快樂樂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個大海和十三條河道。我將在絕早的晨光里張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時候,我們將在一個陌生的國王的國土上了?!蹦敲?,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來別人的船張帆出發(fā)吧,就別到愚蠢的市場去,而先去漂泊遠航吧。只有年輕時去遠方漂泊,才會擁有這樣充滿泰戈爾童話般的經(jīng)歷和收益,那不僅是他書寫在心靈中的詩句,也是你鐫刻在生命里的年輪。
(來源:《廣州日報》2020年4月14日)
【閱讀訓(xùn)練】
1.作者認為,怎樣的人生才是無愧無悔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2.第二、第三段,一反一正闡述了作者的觀點,試從修辭角度分析此部分論述語言的特點。
3.第四自然段所舉的事例有何特點?在文中有何作用?
4.從散文的角度,說說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泰戈爾《新月集》里的詩句的作用。
(二)
緩慢而遼闊的閱讀
王曉燕
關(guān)于閱讀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和體會。在曾經(jīng)面臨選擇的時候,我懷有一種深深的懼怕,我懼怕用一生去重復(fù)一種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懼怕生命滑入日常性的消磨,而最終選擇去做一件看似虛無之事:閱讀和寫作。
我生在一個大家庭,初識字時,我的叔叔和小姑姑還在上學(xué),記憶里有金庸或半本《水滸》的影子,但那會兒肯定是讀不了的。等上學(xué)了,時常偷看父母訂閱的傳奇和故事類的雜志,寫出來的作文令老師懷疑是從哪抄來的,被叫到辦公室詳細詢問,怎么可以寫出那樣復(fù)雜(主要是有故事情節(jié))的作文來?
書籍對我的影響從很早就開始了,只是,我讀真正意義上的書非常晚。好像是高三的一個暑假,從同學(xué)那兒借了《巴黎圣母院》和《悲慘世界》,是在一個午后,久久地沉浸其中。家人問話,也懶得應(yīng)上一句,感覺就像某個沉睡的自我被什么驚動。至今記得,那時的陽光,奶奶種在花園里的花在開,風(fēng)吹動墻頭的枝葉,都似有深意。
作家三毛當(dāng)年逃學(xué)為讀書,我沒有逃學(xué),卻也沒有用心于功課。那個年代沒什么書可讀,倒是讀了很多年的《讀者文摘》(現(xiàn)在叫《讀者》)。我高中時的語文老師是我母親一個同事的丈夫,我在他的課堂上,就把頭埋起來看從他妻子那里借來的《讀者文摘》,又抄又記,每行字都令我神魂顛倒,老師好像也不管我。借了一陣子,母親專門為我訂了來,讀來卻不那么醉心了,似乎上面的文章都失了味道。十九歲那年,才看遍了三毛寫的書。那時候我在一個培訓(xùn)機構(gòu),給母親寫信都是三毛的調(diào)子。
后來,找書容易了,如癡如醉的感受,卻再也不會有了。
成了家,去往他鄉(xiāng),卻發(fā)現(xiàn)有極猛烈的求知欲,便去攻讀自考教材??墒牵`魂的空洞終不得憑此填塞,轉(zhuǎn)去讀閑書,從此才真正開始了有可能會是持續(xù)這一生的閱讀。初學(xué)寫作,寫了一篇小說,給一位朋友看了。他問我,你的老師一定是福克納吧。礙于面子,我沒有問,??思{是誰。那天以后,我瘋狂搜尋福克納的書來讀,因為帶了一定程度的功利性,讀得頗為迅速和激動。
后來,一本書帶出另一本,再也放不下了。對后來喜歡上寫作的我來說,閱讀成為一種放松和享受。同時,也是一種能量的吸取。
我所談的閱讀,必是與寫作分不開的。閱讀吸引著我去自己嘗試寫作,寫作反過來需要我通過大量的閱讀來滋養(yǎng)靈魂和提升寫作的能力。也就是說,閱讀對我的影響,直接作用于寫作這件事上。
我非常在乎自己的靈魂會不會鄙陋與粗糙,我在乎這個,重于外在的一切。這一點,我始終是隱藏遮掩的,但在某些場合,我又會大聲表明我的靈魂所向。
閱讀不會迅速給人帶來實利,但它會改變一個人的生命,會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我盡量去讀那種“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fā)現(xiàn)的書”。我時時告誡自己的還有一件事,那就是不要帶有先入之見。
逐漸地,閱讀和寫作成為像食物一樣讓我賴以為生的事物。正是通過這兩件事,我成為我愿意成為的樣子。
我開始更多地貼近自己總處在黑暗里的內(nèi)在。在物質(zhì)上,我極容易滿足。而在精神上,我是個極端挑剔之人,同時又是過于疏遠的性格。但可以肯定的是,我雖然是在狹小的空間里極度自閉地做一件事,但我一定也是在努力地接近人性的本質(zhì)以及世界的全部。非常慶幸的是,自己天真的一面還沒有被改變或被成熟。
為人世通用的常識一直是我的黑暗。就算我并沒有期待到成為更好的自己或者是某種意義上的成功,我依然還在我生命的這個點上,我不想擺脫這個習(xí)慣。聽任那個無知的自我,憑著直覺找到那樣的困境:幽暗與艱難,限制與狹窄。同時我深信,這是別的事物無法給予的緩慢而遼闊的美。
一如博爾赫斯所說:若是沒有書籍,無法想象我的人生。
(來源:《甘肅日報》2020年6月10日)
【閱讀訓(xùn)練】
1.怎樣理解文章開頭寫到的“深深的懼怕”的心理?
2.簡述作者讀書的經(jīng)歷。
3.第四自然段中加點的“神魂顛倒”“醉心”,對應(yīng)了第三自然段中的哪幾句話?
4.第四自然段中畫橫線的語句,你從中看到了閱讀的什么內(nèi)容?
5.賞析語言。(根據(jù)括號中的提示回答)
①非常慶幸的是,自己天真的一面還沒有被改變或被成熟。(從詞性變化,理解其含義)
②為人世通用的常識一直是我的黑暗。(解讀這句話的具體含義)
6.文章的題目是“緩慢而遼闊的閱讀”,文章最后又寫到“同時我深信,這是別的事物無法給予的緩慢而遼闊的美”。聯(lián)系全文內(nèi)容,說說你對“緩慢而遼闊”的理解。
7.文章最后引用博爾赫斯的名言,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
王洛賓和《達坂城的姑娘》
王海成
83年前,王洛賓在蘭州改編的一首新疆民歌《達坂城的姑娘》,讓達坂城這個小鎮(zhèn)唱響在祖國各地。
20世紀(jì)30年代,達坂城只是從烏魯木齊到吐魯番之間的一個驛站。當(dāng)時,誰也不會想到,一首歌會讓這個小地方走向全國、聞名海外。
詩人李密用詩的語言表述了這首歌的深遠影響:“一支歌唱紅了一個村莊/一支歌唱美了一片土地/一支歌唱醉了一方百姓/一支歌唱響了半個世紀(jì)。”
1938年,王洛賓和蕭軍、塞克等一批藝術(shù)家來到大西北,在蘭州參加了“西北抗戰(zhàn)劇團”。
一天,西北抗戰(zhàn)劇團舉辦聯(lián)歡會,慰問從新疆來的一支運送抗戰(zhàn)物資車隊的工友們。在聯(lián)歡會上,車隊里的一位維吾爾族司機上臺唱了一支歌曲,唱完之后,由于歌詞沒人能聽懂,大家的反應(yīng)并不熱烈。
可是王洛賓敏銳的音樂神經(jīng)被觸動了,他用在學(xué)校學(xué)到的速記方法,很快記下了這支歌的旋律。從那位維吾爾族司機幾句隨意的哼唱中,他聽到了一種獨特的音律和節(jié)奏,全新的靈感使他如獲至寶。
聯(lián)歡會結(jié)束之后,王洛賓立即跑去找那位司機,請他喝酒,讓他把歌再唱上一遍。王洛賓當(dāng)時不會維吾爾語,那位司機也只能說幾句簡單的漢語,連比帶畫,得到的是一些零星的沒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的詞組“丫頭”“漂亮”“辮子”“娶她做老婆”等。
雖然并沒有完全弄懂歌詞的意思,但王洛賓從司機的神態(tài)和手勢比畫中,感覺到了一種輕松、幽默和歡樂。王洛賓找到在蘭州結(jié)識的維吾爾族朋友幫著翻譯,翻譯出了歌詞大意。
當(dāng)天晚上,王洛賓興奮得不能入睡,連夜將白天記錄的旋律和歌詞進行了整理。隨后,他從原始的樂句中選擇了主要旋律,改寫成一首簡短流暢的短歌,4/4節(jié)拍,8個小節(jié),4個樂句:“達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西瓜呀大又甜/那里來的姑娘辮子長?。瘍蓚€眼睛真漂亮……”
歌寫好了,他先唱給劇團的同事們聽,直到大家都感到滿意之后才定稿。這首歌曲最初被取名為《馬車夫的幻想》,因為王洛賓在這首歌曲中,風(fēng)趣地描述了一個馬車夫?qū)γ篮蒙畹幕孟搿?/p>
劇團根據(jù)這首歌編了舞蹈,準(zhǔn)備在歡送會上演出。
第二天,在歡送車隊的聯(lián)歡會上,王洛賓登臺演唱了《達坂城的姑娘》,他還跳了剛學(xué)來的舞蹈。臺下的觀眾立即被這清新、風(fēng)趣的歌詞打動,他們對舞臺上的王洛賓報以熱烈的掌聲。就連那位司機都感到驚奇,他問王洛賓:“怎么我們的歌突然你們也會唱了?”
演出結(jié)束之后,這支歌曲很快就不脛而走,在蘭州的大街小巷經(jīng)常能聽到青年人哼唱幾句《達坂城的姑娘》。
王洛賓的同學(xué)趙啟海和歌唱家趙沨,從蘭州將這首《達坂城的姑娘》帶到了重慶演唱。之后又有人將這支歌曲傳唱到昆明,以至緬甸、馬來西亞和南洋各國。
80 多年過去了,這支歌曲仍然被廣為傳唱。
(來源:《甘肅日報》2021年4月22日)
【閱讀訓(xùn)練】
1.文章敘寫了怎樣的一件事?(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2.就此文的主題而言,除了主體事件本身所反映的意義外,對一個地方的發(fā)展來說,有何作用?
3.文中引用詩人李密的詩的語言,有何作用?
4.從文章的前后內(nèi)容看,文章的結(jié)構(gòu)有何特點?
【參考答案】
《年輕時去遠方漂泊》
1.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無愧無悔的話,在我看來,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戲的歡樂,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經(jīng)歷,你的老年有難忘的回憶。
2.運用比喻、擬物的修辭,形象生動地論述了年輕時不去遠方漂泊與去遠方漂泊的不同結(jié)果。第二段,分別把心比成錨、沉船,把細長的日子比成龍須面,把不去遠方漂泊的年輕人比喻成蝸牛,并通過擬物的手法,揭示這樣的年輕人的行為、視野的極其局限。第三段,把青春比作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弱小也要借風(fēng)吹向遠方,闖一闖未開墾的處女地,這樣,才能有更廣闊的視野與不一樣的人生。
3.事例特點:①典型:多數(shù)都是大家熟知的名人事例;②面廣:由外國到中國,由古代到現(xiàn)當(dāng)代。作用:通過具體事例,更具有說服力,從而更好地支撐文章的觀點——年輕時去遠方漂泊。
4.使說理散文的散文特色更加明顯,從而更好地鼓舞年輕人走向遠方,去遠方漂泊。這樣,才會擁有充滿泰戈爾童話般的經(jīng)歷和收益。
《緩慢而遼闊的閱讀》
1.作者懼怕用一生去進行閱讀和寫作,結(jié)果使自己的人生流于平淡、平庸,沒有實實在在的、讓世人認可的成果。
2.①初識字時,記憶里有金庸或半本《水滸》的影子;上學(xué)了,時常偷看父母訂閱的傳奇和故事類的雜志。②讀真正意義上的書,始于高三的一個暑假,從同學(xué)那兒借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慘世界》,還有課堂上讀的《讀者文摘》(現(xiàn)在叫《讀者》)。③成了家,去往他鄉(xiāng),真正開始了有可能會是持續(xù)這一生的閱讀,比如,福克納的系列作品。④寫作過程中,盡量去讀那種“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fā)現(xiàn)的書”。
3.久久地沉浸其中,家人問話,也懶得應(yīng)上一句,感覺就像某個沉睡的自我被什么驚動。那時的陽光,奶奶種在花園里的花在開,風(fēng)吹動墻頭的枝葉,都似有深意。
4.閱讀對一個人寫作的影響。
5.①“成熟”,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意思是人性變得世故、圓滑。②“為人世所通用的常識”,指通常存在于人們心目中的世俗的、庸俗的東西,比如善變、世故、圓滑、追逐名利等;“一直是我的黑暗”,指作者一直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不予理睬,不能將其體現(xiàn)在自己的生活當(dāng)中。
6.“緩慢”,指作者整個的閱讀經(jīng)歷與閱讀過程中對精美、經(jīng)典內(nèi)容的感悟與理解;“遼闊”,指作者從作品中所感知到的廣闊、博大、豐富的內(nèi)容。另外,兩者都包含了閱讀過程中的放松、享受和無限的美感。
7.突出了書籍或閱讀對人生的巨大影響,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王洛賓和〈達坂城的姑娘〉》
1.文章回憶了王洛賓創(chuàng)作和演唱《達坂城的姑娘》的始末,以及后來《達坂城的姑娘》的傳唱情況與重大意義。
2.讓讀者看到一首好的歌曲對一個地方所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進而看到了歌曲藝術(shù)的魅力。
3.引用詩人李密的詩的語言,直接謳歌了《達坂城的姑娘》這首歌曲對達坂城所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揭示此首歌曲的不同凡響及非同尋常的意義。
4.前后照應(yīng),首尾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