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云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昆明 650031)
英語與彝族語言時態(tài)范疇對比的民族思維特征
李 強
(云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昆明 650031)
語言是一種意識觀念的存在。任何一種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都要通過語言去實現(xiàn)。本文通過英語和彝族語兩種語言的時態(tài)范疇對比,進一步闡釋英語民族和彝族語民族各自不同的語言思維特征,從而管窺不同民族的語言形態(tài)與語言思維的關系,論證語言與思維的關系。
語言;民族;思維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語言是其使用群族進行社會化過程的重要認同根據,是一份珍貴的文化資產,是不同社會之間進行溝通交易的重要媒介,是一項不容輕估的經濟要素,語言更是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凝聚社會及提升發(fā)展水平的要件。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大多都生活在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社會里,不同的民族通過語言的接觸,使世界民族間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成為現(xiàn)實。從某種意義講,世界上幾乎沒有哪個民族不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而與其他的民族進行接觸保持友好的利益關系,這種跨文化交際行為的前提條件是語言接觸。在民族眾多的國家和社會里,民族關系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語言的使用、語言的發(fā)展和語言關系。確切地說,民族關系的狀況決定著語言關系的發(fā)展方向和特點,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制約著語言關系的發(fā)展和變化。通過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發(fā)展狀態(tài),可以清楚地認知其語言文化的相似性、差異性和歷史演變的緣由,從而更好地幫助我們創(chuàng)造條件去修復或再生歷史形成的民族關系,實現(xiàn)世界民族間的大團結大和諧,因此,對民族語言及其思維方式的認知和了解就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至少有一點我們無法否認:世界是民族的,民族也是世界的。
語言是有著共同文化傳統(tǒng),共同的社會生活區(qū)域同一民族使用的語音、詞匯和句型結構的用于人們相互間進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因此,語言是傳情達意的符號系統(tǒng),是現(xiàn)實的抽象,是人類用于表達對自然與社會事物接觸后所產生的情感,是思想觀念的外在形式。
據統(tǒng)計,當今世界上大約有6000多種語言,大致可分為九大語系、幾十個語族、上百個語支,每個語支有若干種語言。從語言形態(tài)(Morphology)和語言類型(Typology)看,英語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語支語言,是屈折型(Inflected)語調語言;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語言,是綜合分析(poly synthetic)型聲調語言。作為語言最基本的語法單位的詞語,動詞一般用來表示動作和行為方式,是句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語法成分。英語動詞的詞性變化和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空狀態(tài)的變化,基本上都是通過動詞的詞形變化和動詞詞尾的變化(詞綴affix)來實現(xiàn)的。如,英語動詞“做,干”,do(原形),did(表示過去),done(表示完成),doing(表示進行);英語動詞“學習,了解”,learn(原形),learned(表示過去),learned(表示完成),learning(表示進行)。與英語動詞特性最為明顯不同的是彝語動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空狀態(tài)時動詞在形式上保持不變,只通過在句尾添加不同的加時間助詞來體現(xiàn)動作或行為發(fā)生的變化狀態(tài)。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語言使用有其特定的語法范疇。語法范疇是指詞的語法形式所表現(xiàn)出來的語法意義的概括,不同的語言有其不同的語法形式表現(xiàn)不同的語法意義。語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英語動詞的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主要通過時態(tài)來體現(xiàn),也就是動詞的詞形或詞尾變化來表示。而彝語則是通過“體”,即在句末設定的或者設置的不同的時間助詞來表現(xiàn)。在語法概念意義上,英語和彝語都有動作行為發(fā)生的過去、現(xiàn)在、完成和將來等四個時間區(qū)間狀態(tài)的概念表意。最為明顯不同的是這兩種語言的動詞變化形態(tài)呈現(xiàn)的語法形式甚至由此所引起的詞序形式也不同。具體差異如下:
(一)表示過去發(fā)生的動作和行為
英語里的實意動詞“吃”“have”,產生內部屈折變化,變?yōu)椤癶ad”表示過去某一區(qū)間發(fā)生的行為。彝語則通過句尾加上時間助詞“過了,吃了”“ko”或“l(fā)a” 來表示。
(二)表示現(xiàn)在正在發(fā)生的動作和行為
英語動詞“看”“read”,產生內部屈折變化,變?yōu)橄祫釉~加動詞的現(xiàn)在分詞的固定搭配結構“be + V+ing”表示此時此刻正在進行的或正在發(fā)生的動作或行為。彝語則通過句尾添加時間助詞“ze”來表示,且詞序也與英語和漢語的不同。
(三)表示已經完成的動作和行為
英語動詞“做”“do”,產生內部屈折變化,變?yōu)椤癲one”表示從過去某一區(qū)間發(fā)生的行一直到現(xiàn)在為止已經完成,在表現(xiàn)形式上構成:助動詞“have ”第三人稱單數“has”加動詞的過去分詞的固定搭配結構“has + 動詞+ed 或特定變化形式”彝語則通過句尾加上時間助詞“wa”來表示,其詞序與英語漢語不同。
(四)表示將來發(fā)生的動作和行為
英語動詞“go”,在表示將來發(fā)生的動作或行為時,通過情態(tài)動詞“will”加行為動詞的原形的結構“will + 動詞 原形”來表示即將要發(fā)生的行為和動作。彝語則通過動詞之后加時態(tài)助詞“ga”“準備,打算”和句尾加上語氣助詞“ka” 連用來表示。
通過上述英語和彝語動詞的時態(tài)語法范疇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民族在語言思維方式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各個民族各自不同的思維特性。首先,英語民族在表達思想情感方面,其語言的信息傳遞模式在語序上與漢語的相近,使用主謂賓的語法關系,而彝語民族使用的是類似于日本與的語言信息傳遞模式,使用的是主賓謂的語法關系。其次,英語動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和狀態(tài)時,主要通過動詞內部的屈折變化來實現(xiàn),而彝語動詞本身保持不變,主要通過在句末添加不同的時間助詞來體現(xiàn)。再次,從語序上看,英語與漢語的語言距離相對較近,英語與彝語的語言距離較遠。語序是語言基本單位里最核心的元素,它是用來構建語言的句法關系、動賓關系和限定關系的規(guī)則,語序本身也能夠傳情達意。同一概念意義的若干句子因各自語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主題意義,由此產生或具有不同的交際價值。句子是語言最大的語法單位,它是用來表達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思想和意義的模式;從謂語動詞的形態(tài)變化來看,彝語與漢語的語言距離較近,而英語與漢語和彝語的語言距離較遠。
從語言史觀看,彝族人民長期用來習慣于具體直觀的形象思維方式,英語民族則習慣于抽象間接的邏輯思維方式。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各自所處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各有不同,因而歷史地形成對客觀事物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不同,在語言層面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性,蘊含著思維的民族特性。在不同的民族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不同的民族對客觀事物的特征、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的認知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思維體現(xiàn)在語言特點上的民族性。英語民族生活在相對開放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各種大量的文化信息劇烈地促動著事物的發(fā)展和變化,從而推動著英語語言和文化快速發(fā)展,使英語語言文化的適應性朝著外向方向發(fā)展。彝語民族長期生活在經濟文化相對封閉的社會圈內,外來文化和現(xiàn)代信息對民族社會的變革的沖擊相對弱小,彝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周圍事物的新陳代謝進程相對緩慢,使得彝語詞語所已發(fā)的思維聯(lián)想和概念意義比較有限,彝語語言文化的適應性朝著內部循環(huán)方向發(fā)展。彝語的語言思維表達模式是:行為主體—行為客體—行為標志—行為。由此所產生的語言傳達方式是:主語 + 賓語 + 狀語 + 動詞謂語。這類型的語言表達方式的句子成分在語序上詞語的位置相對固定,詞序變化不夠靈活。
語言不僅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人的思維過程就是人腦通過語言工具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知和反映,形成某一特定的概念??梢赃@么理解,有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就會有什么樣行為意識,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結果。不少的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類對自然物質世界的認知都是建立在群體的社會生活實踐中所使用語言習慣基礎上的,因為語言本身是一個自足能產的符號系統(tǒng),它把意義加在實時的經驗上,預設了人的意識對真實世界的某些解釋。在人類社會中任何民族的語言都承載著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維習慣,記載著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社會生活中延續(xù)不斷的思想意識,同時還規(guī)范著本民族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知方法和對周圍一切現(xiàn)象的解釋。
[1]李強.文化多樣性與英語教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云南民族學院民族語言文學系.云南民族語言文學論文集[G].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責任編輯 龍倮貴]
The Ethnic Thinking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and Yi Language Tenses in Contrast
Li Qiang
(Th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City,Yunnan 650031,China)
Language is a kind existence of human’s awareness.Any kind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e are destined to be realized through language.This paper intends to illustrate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e ethnic thinking approach by contrasting the grammatical rul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Yi language so as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al type and the lingual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language and thinking.
Language;Ethnic group;Thinking
G752
A
1008-9128(2016)06-0010-02
10.13963/j.cnki.hhuxb.2016.06.004
2016-04-20
李強 (1964 - ),男(彝族),博士,碩導,教授,研究方向:比較文化語言學與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