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麟 王昆明
(陽光融和醫(yī)院 山東 濰坊 261000)
前言
雄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是患者在一線內分泌治療的過程中,因為血清睪酮在去勢的水平之下[1],骨等器官的轉移出現(xiàn)病變,或者是在抗雄激素藥物撤退之后治療4-6個星期,每間隔2個星期測定患者的PSA,連續(xù)三次升高的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作為難治性疾病,發(fā)病機制,診斷以及治療已經(jīng)成為主要的研究課題,為了進一步的確定該治療的可行性方案[2],本文針對本院2017年7月到2020年7月期間進行中晚期前列腺癌治療的患者60例,分析雄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應用介入治療的臨床實際效果。
1.1基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時間區(qū)間為2017年7月到2020年7月,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的形式將所有的患者分成試驗組(n=30)和參照組(n=30)。
試驗組:年齡上限為88歲,下限為59歲,平均年齡在(67.6±5.23)歲,病程3-16年,平均病程(9.23±2.00)年。
參照組:年齡上限為88歲,下限為60歲,平均年齡在(67.82±5.25)歲,病程2-17年,平均病程(9.45±2.20)年。
對比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年齡,病程等)均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入選實驗的患者均進行了亮丙瑞林去勢治療,并且都存在排尿困難,尿潴留,尿頻,尿急等情況。
排除標準:用藥禁忌癥;其它嚴重性的臟器性疾??;精神障礙等。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已進行亮丙瑞林去勢治療。試驗組行藥物內分泌治療以及雙側髂內動脈定期灌注治療[3],其中內分泌的治療方式為:每天口服1次50毫克的比卡魯胺片,若存有骨轉移的患者則需要同時進行放療;雙側髂內動脈定期灌注治療方式:讓患者保持仰臥體位,并且進行局部麻醉,利用貝化療泵,在可透視的情況下降泵導管插入患者的髂內動脈,泵埋在患者大腿根部皮膚之下,灌注的化療藥物以40毫克的吡喃阿霉素加入50毫升的生理鹽水[4],20毫克的羥基喜樹堿加入50毫升的生理鹽水,在40分鐘內完成灌注,之后每個月通過皮下埋置泵灌注進行化療一次,每次完成灌注的前后均進行血常規(guī),肝功能以及腎功能的檢查,對存在骨轉移的患者進行對癥的化療以及放療[5]。
參照組進行藥物內分泌治療,治療方式同試驗組,對于骨轉移的患者進行放療。
1.3 觀察指標
①通過統(tǒng)計并對比治療3個月后兩組治療效果、治療6個月后兩組治療效果。在完成治療的3個月,6個月對患者分別進行B超檢測前列腺體積,以排尿困難的改善情況作為主要的觀察指標,若尿速小于每秒10毫升,則為無變化;若尿速大于每秒10毫升,小于每秒15毫升,則為好轉;當尿速大于每秒15毫升則為正常。
②分析治療前后兩組IPSS評分和MFR結果的變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所得數(shù)據(jù)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6.00進行統(tǒng)計計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治療3個月后兩組治療效果、治療6個月后兩組治療效果、執(zhí)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記錄治療前后兩組IPSS評分和MFR結果的變化,P<0.05作為本研究統(tǒng)計學意義校準基線。
2.1 對比治療3個月后兩組治療效果
在第三個月進行復查,發(fā)現(xiàn)試驗組臨床癥狀均有明顯的好轉,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組間對比具有差異(P<0.05),如表1所示:
表1 對比治療3個月后兩組治療效果[n(%)]
2.2對比治療6個月后兩組治療效果
通過觀察對比可看出,治療6個月后,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組間對比具有差異(P<0.05),詳細占比如表2所示:
表2 對比治療6個月后兩組治療效果[n(%)]
2.2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IPSS評分和MFR結果的變化
治療之前,兩組患者的IPSS評分和MFR結果無差異,P>0.05;治療之后3、6個月,試驗組IPSS評分低于參照組,試驗組MFR結果高于參照組,組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IPSS評分和MFR結果的變化
前列腺癌作為高發(fā)的腫瘤[6],是常見的男性惡性腫瘤之一,近些年隨著人口老齡化,患病率不斷上升。在早期對于前列腺癌的治療一般采用前列腺癌根治手術或者是放射治療,在晚期會進行內分泌治療,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7-8],采用手術去勢可以緩解轉移性前列腺癌的病變,并且前列腺癌對雄激素去除的反應性,前列腺細胞在沒有雄激素的影響下,會出現(xiàn)凋亡的情況,雄激素去除可以通過手術去勢,藥物去勢等方式和受體進行結合來完成,將以上兩者進行聯(lián)合使用可以確保雄激素阻斷的理想化效果[9]。前列腺癌細胞多數(shù)會依賴雄激素,內分泌的治療可以阻抑生長,并且降低體內雄激素的濃度,阻抑腎上腺源雄激素的合成,阻抑睪酮轉化成雙氫睪酮,避免了雄激素和其它受體的結合[10-11],阻抑或者是控制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內分泌的治療是治療前列腺的主要方式,但因為多數(shù)患者早期對于內分泌的治療有所效果,隨著治療時間的增加,會發(fā)展成為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在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的早期,部分患者對二線內分泌的治療仍會有所效果,則稱為雄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
雄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患者在進行亮丙瑞林去勢治療之后,可口服比卡魯胺片,比卡魯胺片作為非甾體類抗雄激素藥物[12-13],半衰期較長,且對于非甾體類抗雄激素受體親和力比氟他胺強,達到4倍的效果,對于前列腺組織靶細胞膜上的雄激素受體起到特異性阻斷的效果,和雄激素受體結合之后會產(chǎn)生無效基因表達,從而起到阻抑雄激素的效果,更有助于癥狀的改善。口服藥物治療之外,進行雙側髂內動脈定期灌注治療,可在短期內縮小患者的前列腺的體積,并且能夠緩解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排尿困難的情況,同時在皮下埋置泵灌注化療時,可以提高化療藥物的濃度,也能夠降低全身副反應,操作簡單[14],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小。根據(jù)相關的研究可知,在治療之后的6個月,對于困難排尿的情況明顯緩解,且也能夠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
通過本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在第三個月進行復查,發(fā)現(xiàn)試驗組臨床癥狀均有明顯的好轉,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治療6個月后,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現(xiàn)象可看出,采取介入治療,能夠明顯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對于治療有促進作用,有利于患者恢復健康。另外本次實驗數(shù)據(jù)還證實,治療之前,兩組患者的IPSS評分和MFR結果無差異(p>0.05);治療之后3、6個月,試驗組IPSS評分低于參照組,試驗組MFR結果高于參照組,組間具有差異(p<0.05),其數(shù)據(jù)說明,開展介入治療之后,在進行追蹤復查時發(fā)現(xiàn),為了增強效果,應當每間隔一個月進行復查,對于晚期患者體質較弱的情況,則可以每間隔2-3個月治療一次,在進行介入治療的同時,還需和其它治療方式進行配合,治療效果更為理想。
綜上所述,治療雄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采用介入治療,臨床效果顯著,有利于各項癥狀的穩(wěn)定,值得廣泛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