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平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當你使用計算器后,你的計算能力變得越來越弱;當你使用導航工具后,你變得越來越不識路。而相反,你嘗試自己計算、自己識路后,會發(fā)現(xiàn)相應的能力越來越強。
生活中類似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寫作指導
材料說的是“用進廢退”現(xiàn)象,使用工具,則使得人的某項對應能力減弱。但不可忽視的事實是,人類的進化是從使用工具去勞作開始的,工具的使用伴隨著人類的進化、社會的發(fā)展。因此,可以說,使用工具會提升或拓展人的能力。
積極利用人類科技與文明的發(fā)展成果,能提高我們征服與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本領。如果凡事都不借助任何工具,一味蠻干,既影響工作效率,還可能影響社會進步。正確的做法是,要用,當用,巧用。但使用工具,應該以不傷害自身、不弱化自身為前提。
除此以外,還可以換個獨特的角度進行立意:懶惰催生新發(fā)明。當小狗從外面回來,渾身臟兮兮,有多少人曾經(jīng)幻想過要把它扔進洗衣機?但我們多半是笑笑而已。而法國人卻沒有止于幻想,真的發(fā)明了一種自動洗狗機。
拓展開來,我們還能發(fā)現(xiàn):不愿意忍受一遍遍起身去調電視機的麻煩,便發(fā)明了遙控器;不愿意忍受洗衣服的麻煩,便發(fā)明了洗衣機;不愿意忍受用腳丈量地球的麻煩,便發(fā)明了交通工具;不愿意忍受爬高樓的麻煩,便發(fā)明了電梯——世界如此精彩,都是懶惰所賜!
例文
不囿于物,不困于己
一考生
當世界上第一臺計算器發(fā)明后,人們開始逐漸放縱自己的計算能力;當導航問世之后,路癡也變得越來越多。但當我們舍棄計算器、減少用導航后,計算能力和識路能力便越來越強。
難道計算、識路能力減弱,是科技進步的錯嗎?
當然不是。
誠然,科技的發(fā)展確實取代了一部分人類的能力,但人類能力的退化背后,卻不能完全歸咎于科技。人們依賴于科技而致使自身能力退化的最主要驅動力,應當是向適性作祟。當人們擁有了比動用自己的能力更省時省力的工具后,就會不由自主地不斷使用它,這是成本效益考量催生的結果。所以,即使眼前不是計算機,不是導航,不是現(xiàn)代科技,曾經(jīng)作為原始人的我們,也還是拾起了石器。
我們必須承認,科技創(chuàng)造的初衷是解放雙手、解放生產(chǎn)力,輔助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至于出現(xiàn)了這樣的結果——打消了勞動積極性,取代了生活中人的要素,事實上與科技這個被利用的工具并無必然關聯(lián)。但問題確實已經(jīng)存在,人們不斷解構自己與能力間原本密切的關系,而又不見其建構更高一層的聯(lián)系,這勢必會導致著人類能力“癱瘓”,科技被異化的人們施予污名,最終雙方互惠互利的歷史止步于人類的惰性和順從。
因此,我認為,我們不應否定科技進步帶來的積極推動,但也不應忽視由于過度依賴科技而造成的能力退化。
正確的態(tài)度是,應當利用科技提高能力,建構能力發(fā)展科技,使“科技陰謀論”變成虛談,使人類占據(jù)科技的支配地位。計算器不僅可以用來進行一次計算,它是人的驗算工具;導航不只是向導,也可以成為識路失敗后的補救。而當每一次計算結果都與正確答案無異,每一條道路你都熟記于心時,計算器和導航才真正成為了用以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非剝削能力的“惡霸”。
不止對科技如此,對于所有工具都應是這樣。只有當自己的能力足以與工具并駕齊趨時,人類才有了絕對的掌控權和發(fā)展權。人類的進步有時是需要逼一逼的,但真到了奪走計算器和導航后才嘗試自己計算、識路,那是否顯得有些倉促與勉強呢?
與其以外物為理由遏制自身提升,不如借助外物主動發(fā)展;與其被外物支配,不如做外物的主人;與其被人類懶惰的劣根性打敗,不如助長自身能力的卓越。
勿囿于物,勿困于己。
評點:從概述兩種對比鮮明的怪現(xiàn)象開篇,自然激發(fā)讀者好奇:這是為什么呢?旋即引出批判的靶子:不是科技進步的錯。接著以退步假設的方式,剖析導致反?,F(xiàn)象的罪魁禍首:向適性作祟。繼而分析向適性的危害:雙輸。在此基礎上,提出正確的解決之道,并采用層層深入的方式,將論題由科技拓展到工具。最后用一組排比句引出結論:勿囿于物,勿困于己。既緊扣論點,又呼應標題,結構完整,主題鮮明。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