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下,天空的藍色火焰,親吻著平坦如砥的鋼軌。
在中國華北地區(qū),大秦鐵路的誕生,其氣勢之磅礴,令人深感震撼。在中國地圖上,人們看到的似乎只是從中西部到東部海灣一小段不起眼的短線,但它輕盈地跨越了山水的阻隔,仿佛法力巨大的魔棒,一揮手,就秀出了一條路30年的華彩樂章。
大秦鐵路是我國首條雙線電氣化重載運煤專線,從“煤海”大同起步,以653公里的逶迤之軀,穿山越嶺,縱貫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直抵黃金口岸秦皇島港。大秦鐵路是中國的“能源大動脈”之一,是山西、內(nèi)蒙古西部和陜西等“三西”地區(qū)的煤炭外運的主要通道,于1992年全線開通運營。1995年,大秦鐵路年運量5586萬噸,實現(xiàn)了5500萬噸的近期既定目標。2002年大秦鐵路的年運量達到1億噸。
湖東、陽原、涿鹿、茶塢、薊州、翠屏山、玉田、遵化、遷西、遷安、盧龍,一個個如珠玉般的站名,串成了30年的風云記憶,輝煌在這里駐足,春風在這里浩蕩,壯歌響遏行云。
這是怎樣的一群“鐵人”“鐵軍”??!為了最大限度發(fā)揮重載運煤專線的作用,緩解我國煤炭運輸?shù)木o張狀況,自2004年起,鐵道部對大秦鐵路持續(xù)多年實施站改擴能和技術改造、升級,大量開行一萬噸和兩萬噸重載組合列車,全線運量逐年大幅提高。
萬噸列車、組合列車、5T系統(tǒng),一個個新科技術語代表著一個個嶄新的領域。任務要增,施工要上,安全要保,這群“鐵人”以挑戰(zhàn)就是大機遇的氣魄,高揚“安全為天,責任當先”的大旗,大手筆地揮灑青春和熱血,大噸位地傾注心智、汗水和信仰,開拓出一方響藍的晴空,凝成一個有序高效的整體!
這是一群心懷夢想、不斷超越的人,這是一群有牛勁有牛脾氣、不服輸肯鉆研的技術牛人。積極進取的大秦電務人,宛如扎根在大秦線上的一架架信號機,他們經(jīng)歷了設備更新?lián)Q代的華麗升級,現(xiàn)如今邁入了高科技、智能化的新天地。一項項新門類、新制式:站場微機聯(lián)鎖控制,智能化電源屏,站內(nèi)區(qū)間微機監(jiān)測,區(qū)間ZPW2000型無絕緣移頻自動閉塞,CTC型分散自律式調(diào)度集中及電動液壓轉(zhuǎn)轍機控制道岔,均采用國內(nèi)外最先進的技術和科研成果。
哪一次不是艱難的抉擇?哪一次不是對自我極限的挑戰(zhàn)和超越?2010年12月26日,滿載煤炭的列車在大同湖東站整裝待發(fā),當日,大秦鐵路2010年煤炭運量突破了4億噸,達到原設計能力4倍的運輸能力,震驚了世界,就此誕生了重載運輸史上的奇跡。
追尋大秦人,追溯大秦事,傳承大秦精神,將記憶再次喚醒,回眸往事,我們心潮澎湃,熱辣滾燙的青春紀事、歷史紀事,一幕幕在我們眼前展現(xiàn)。
難忘那些青澀的時光,伴隨大秦鐵路成長的歲月。當年,一批批青年學子成為建設新大秦的生力軍,他們風華正茂,卻略顯稚嫩青澀。初出茅廬的他們,成了虛心的“小學生”。跟著大不了幾歲的師父們一招一式學崗位技能,一板一眼練標準。生活技能、勞動技能,樣樣都要補足功課,從哭鼻子想家、餓肚子,到自力更生、做簡單飯食;從手無縛雞之力,到肩扛重物面不改色;從羞澀靦腆膽小怕事,到從容應對膽大心細。青澀經(jīng)過艱苦的磨礪,竟有了堅韌不舍、經(jīng)摔抗挫的大秦人品質(zhì)。
曾記得那些創(chuàng)業(yè)的日子:設備奇缺,自制配線改造;測試手段少,就自己研發(fā)測試儀器;沒有參考資料和現(xiàn)成圖紙,就使用笨辦法,一點點摸排、繪制,將電路連線一截截甩開,測量準確參數(shù)。走線、跑電路,不嫌辛苦;為了找到故障燒損的替換元器件,跑廠家、跑市場,奔波忙碌。記得那時的生活區(qū)建設也剛剛起步,條件差,缺水少電,都靠大秦人自己承擔,克服重重困難,盡全力變一切不可能為可能。
難忘那些心懷夢想的時光:當年輕人在大秦線有了扎根、奉獻、創(chuàng)業(yè)、建功的念頭時,充電自修就成為當務之急。他們中,有念鐵路函授大專的,有參加自考的,有脫產(chǎn)進修的……為了練就身懷絕技之人,年輕的大秦人不在花前月下吟哦,卻在圖紙堆前深研。心懷夢想、渴望成就的大秦人,充分利用業(yè)余時間,有在通勤車上幾年如一日苦記英語單詞、苦練英語聽力,有為了提高寫作技能參加各級輔導班,有憧憬播音主持的業(yè)余演講家,有迷戀計算機前沿技術、四處拜師學藝的電腦迷,有沉浸在專業(yè)書籍和電子電路里樂此不疲的技術達人,也有寫一手好字、專精攝影、音樂的發(fā)燒友……于是,大秦年輕人里,藏龍臥虎,各種人才紛紛涌現(xiàn),脫穎而出,大秦鐵路一躍成為人才培育孵化的新基地。
當年的明月,依然逡巡。幾十年彈指,大秦電務人驀然驚覺,已成為習慣的精檢細修,竟成為眾人眼中的“校準器”。
曾記得那些技改攻關和緊張施工的日子:螺絲刀、克絲鉗、電烙鐵、螺栓、螺絲、電纜、接線盤、發(fā)碼器、萬用表與我們親密相伴,陪伴技改攻關的日日夜夜;電流、電壓、脈沖、磁場、監(jiān)測曲線、接點反饋、燈光變化,構成了我們念念有詞攻關破題的技術神器。
緊張施工的一場場戰(zhàn)役,猶如一場場大型手術在同時展開,其手法的嫻熟、精細與縝密,不亞于白衣天使;電纜的對接就像接通軌道電路的一個個毛細血管,信息的傳遞如同神經(jīng)遞質(zhì),在施工后的站場上如溪水歡流。
難忘那些苦中作樂、建設家園篤定堅守的時光。情緒低落時,接過工友遞上來的一碗熱面條,一切又開闊明亮。雖然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大秦職工卻如此抒情:“置身在僻靜的小站,我比鳥兒更關心春天?!苯ㄔO家園高標準、不走樣;寂寞時,坐在工區(qū)小院的綠蔭樹下,聽巨龍長嘯,聞小菜園的蔬果香味,看明艷的窗臺花卉和墻邊的草木,胸襟隨之舒展。堅守在這里的大秦人,樂觀向上,作業(yè)不含糊,標準不將就。
曾記得那些聚少離多的日子,對親人的虧欠,讓大秦人更加珍視親情、愛情,長相憶、短相聚,人在家就盡情表現(xiàn),人在崗就安心干活,大家庭美滿,小家庭自然溫馨。
難忘那些排障除險的幸福時光:大秦電務人的安全檔案,就像一部部發(fā)現(xiàn)故障處理故障的記錄本,他們有著鷹隼似的發(fā)現(xiàn)設備“痼疾”的“利眼”。難忘那些追趕故障魔影、行蹤,茶飯不思、徹夜難眠的日子。他們不眠不休地排斷軌、排接地、排斷線、排掉碼,在他們眼中安全就是最高的法則和標尺。沒有消滅故障,他們就感到自責和恥辱,所以面對故障隱疾這個嚴峻的“敵人”,他們嚴陣以待,始終全力殲滅,以防后患。
曾記得那些喜獲豐收的季節(jié),一項項榮譽,一個個安全佳績,日子越來越好,新居新家,喜氣洋洋。青絲染霜變白發(fā),新生代正在茁壯成長,如雨后春筍般,父子相繼,母女接力,成為大秦事業(yè)的新接班人。
大秦鐵路氣勢磅礴的重載精神,由每一個大秦鐵路人集體唱響,他們長期堅守、默默奉獻,以義不容辭、舍我其誰的光榮擔當,演繹著千里鐵道線上最美的風景。
在大秦鐵路沿線,每一個站點和工區(qū)都是保障運輸安全的基本細胞單元,它們就像道釘一樣緊緊地扎根在線路兩邊。
戍守羅家屯,是大同電務段遷西信號工區(qū)一份艱苦而單調(diào)的工作,一旦遇到連雨天,經(jīng)常一連幾頓都要吃方便面充饑,晝夜相伴的只有那幾臺不間斷閃爍的顯示屏。
遷西信號工區(qū)工長齊賀軍每逢惡劣天氣,都要“戍守”羅家屯,“出診”盯控羅家屯,作為工區(qū)的帶頭人,他時刻牢記“安全”與“責任”,在一年之中,他先后值守羅家屯28次,累計值守時間達178個小時。
羅家屯中繼站,作為電務設備的“無人加油站”,位于大秦線遷西站至遷安北站區(qū)間的一個高崗之上,距遷西站區(qū)有15公里,其管內(nèi)有25架信號機、37個軌道區(qū)段。近些年來,由于極端天氣過多,加之道床漏泄的影響,造成雨雪天氣,電務設備經(jīng)常發(fā)生異狀險情。
一次,3月初春的一天,天氣陰沉,氣象預警一場較大范圍的降雪即將來臨。上午10點,工長齊賀軍就提前來到了崗位。由于平日無人,中繼站里沒有生活設施,為了保證經(jīng)常光顧這里的職工的休息和飲食,段上給每個管內(nèi)中繼站配備了折疊床、軍大衣、電水壺等簡單的生活用具。但是這里卻沒有水源,用水時需向附近的鄉(xiāng)親們求助。
11點05分,一場降雪如期而至,中繼站外頓時銀裝素裹。與此同時,工長齊賀軍也開始緊張地忙碌起來。首先,他需要不間斷監(jiān)測,利用微機對每個區(qū)間閉塞設備進行動態(tài)掃描,認真分析“心電圖”,重點檢查主軌、小軌電壓的實時值,發(fā)現(xiàn)變化較大時,即刻要點進行電壓調(diào)整。由于在過往的冬季,這里的線路沒怎么降雪,導致道床很干燥,一遇到降雪,軌道電路漏泄電阻產(chǎn)生的變化就比較大。為此,在降雪后的4個小時,齊賀軍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控在顯示器前,雙眼仿佛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降雪期間,他要點調(diào)整了五個區(qū)段的電壓值,沒有發(fā)生任何險情。降雪過后,又出現(xiàn)了大霧,為防止晚間出現(xiàn)意外,他又繼續(xù)在這里盯控。
次日凌晨,在中繼站值守一天一宿,齊賀軍帶著八個月沒有發(fā)生責任故障的欣慰,走出了中繼站的大門。一個個像齊賀軍一樣的大秦鐵路人,在日月更替、四季輪回的平凡堅守中,為大秦重載安全貢獻青春與汗水、才學與膽識,實現(xiàn)著自己的工作價值與人生價值。
雄渾博大、蕩氣回腸的“大秦重載精神”,源自負重爭先、追求卓越的“快牛精神”的文化基因,源自大秦人一地肝膽、不懼艱險、豪情不變、年復一年的拼搏進取。一列列萬噸烏龍長陣,飛馳在延綿起伏的燕山山脈,大秦鐵路人站在風口浪尖,他們緊握安全使命,為重載運輸保駕護航,歲歲年年傳捷報。
作者簡介:畢雪琳,女,中國鐵路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F(xiàn)供職于太原局集團公司大同電務段。在報刊及網(wǎng)絡媒體發(fā)表文章500余篇,其中散文詩歌居多。代表作有《愛讀紅樓的女子》《茶語人生》《一個人的時光》《美麗的瓷器》《風行水上》《詩意地棲居》等。詩歌《鋼軌的情思》《與未來交織的笛聲》《站臺上的那輪明月》入選鐵路文學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