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化復興成為時代風尚,中國畫的藝術魅力也日益為廣大群眾所認識和接受。而大學的美術專業(yè)課程的中國畫教學,如何與時俱進,進行相應的優(yōu)化和改革,就成為中國畫教師和學生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近一個多世紀的東西文化碰撞,在中國畫教學領域,一直采取的是“借助西方的科學思想來改造中國畫和中國畫教育”,反映在教學中,長期以來,中國畫專業(yè)學生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素描、速寫,乃至熟悉西方美術理論等,無論教師和學生都會不自覺地以西方美術標準來審視、審讀中國畫。這種鳩占鵲巢、削足適履式的思想潛意識,不僅會破壞中國畫自有的意境美,更有可能催生東不東、西不西,沒有什么生命力的作品,根本擔負不起文化復興的偉大重任。
對于中國畫的認識缺失來自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危機,對于傳統文化的不信任和敵視有太多的時代因素,但恢復民族認同、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成為時代風氣之后,中國畫教學如果還刻舟求劍,固步自封,顯然也是不合時宜的。所以,中國畫教學改革首先應該是思想領域的改革,是藝術審美的重新調整。中國畫教師和學生應該有足夠的文化自信,要堅持中國畫就采用中國畫的審美,西方藝術就采用西方的藝術審美,不要混搭,要各司其職,各盡其力,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百花齊放,文藝繁榮。
體現在具體的教學實踐,就是需要保持一定的教學時間,講解和明確諸如“謝赫六法”這類傳統藝術審美標準,使之成為中國畫教師和學生共同認可和貫徹的專業(yè)審美知識,讓中國畫歸于中國畫,打破西方美術思想一統天下的僵化思維。
沒有筆墨,中國畫就無從談起,筆墨是構成中國畫藝術審美的前提條件。什么是筆墨?這是一個很具體卻在教學領域長期被刻意忽視的問題。所以,中國畫教學課程的改革必須要觸及筆墨認識和筆墨訓練。
筆不僅僅是勾勒,墨不僅僅是皴染,二者互相兼容,又各具特色,同時,每個時代,乃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筆墨特點,反映出不同的筆墨性情。中國畫的藝術魅力即在于此,繁華若星光璀璨,令人流連忘返。對筆墨的認識和體會來自于不斷的筆墨訓練,相關的中國畫課程主要是臨摹課。所以,相應的優(yōu)化和改革也來自于此?;痉结樣袃蓚€,一是堅持寫,二是堅持學“老師的老師”。
堅持寫是要求學生用書寫的方式訓練線條,不要描和涂抹,這就需要在臨摹課上多學習傳統經典,比如李唐、唐寅、周臣等人的作品,強化線條的書寫性。“學老師的老師”則是要求教師不要把自己的作品當作臨摹對象讓學生們學習,而是要選擇古代藝術經典,培養(yǎng)學生對筆墨傳承的縱向了解。要明確尊重古人的筆墨經驗,其實就是尊重文化傳統,沒有歷史感的中國畫教學會失去文化底蘊的加持,最終顯得生機匱乏,面目蒼白。
千人一面,是中國畫為人所詬病的一個因素,古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行萬里路,雖然限于社會環(huán)境,他們沒有我們如今的交通便利,但一樣將寫生作為增進筆墨認識、豐富筆墨變化的主要方式。所以,中國畫教學從來不是藏在書齋里的學問,寫生也是中國畫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但是,寫生不能成為對景速寫、素描,不是畫得像,也不是要畫得不像,而是要融合我和自然為一體,寓意于物,然后意在筆先、落筆成文。所以,寫生領域的教學改革方向同樣有兩個方面:一是打破固有的寫生方式,以意會為主,盡量不對景寫生,而是多看多思之后,再進行回憶性的寫生。這樣能盡最大可能地消除不重要的景物干擾,讓學生們把印象最深的部分記錄下來。這種方式的優(yōu)點就是打破了照相機式的記錄,優(yōu)化大腦的記憶,更利于學生用寫的方式記錄景物。二是熟悉傳統繪畫的構圖規(guī)律之后,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寫生,不僅僅是原景物的描述,更是不同景物的混搭,無中生有的配搭,這都是寫生課需要提升優(yōu)化的部分。
對景寫生的時候,要強調生,不僅僅是生物,更是生命力,生動活潑的天性,它需要學生放松自己的思想束縛,讓精神自由徜徉在自然之中,如此才能體會生機所在,譬如古代惲壽平最注重寫生,他的寫生寫的不僅只是形態(tài),還有對象的生機活力。所以,對景寫生不要強調像,而要強調神韻的體會。
一切中國畫的教學,目的皆是為了讓學生能以高明的技法創(chuàng)作出極具價值的作品。所以,創(chuàng)作實踐是中國畫教學的終點,也是學生中國畫學習的起點,從此,他們將擁有自己的筆墨語言,創(chuàng)造自己的藝術世界。
很多學生在臨摹寫生階段,都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到了自我創(chuàng)作實踐的時候,就顯得不自信,缺乏想象力。所以,相關實踐創(chuàng)作類的課程改革和優(yōu)化就要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學生永遠不會自己走路,不能成才。主要體現在要真誠,對于文化傳統的信仰和歸屬要真心實意,不能朝秦暮楚。中國畫就是文化傳統的文藝樣式,不要摻雜其他因素,它的純粹性來自于畫家的真誠。
學生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往往會受到來自于各個方面因素的干擾,比如社會風向、教師的偏好、市場的側重等,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要在課程中幫助學生排除。在這個領域,其實教師的作用最多在于心理輔導,不建議過多干擾學生們的自我創(chuàng)作??傊瑒?chuàng)作實踐是非常自我的事情,要尊重藝術的規(guī)律,不要拔苗助長。
其實,中國畫的教學改革和優(yōu)化還有很多方面,比如教師隊伍的素養(yǎng)提升、課程時間的調整、書法理論課的增設、學生錄取的方式等,但很多都是領導要考慮的問題,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畫教師,我只能在已定的課程安排中,提出一些很具體的優(yōu)化和改革意見,又因為限于篇幅,只能蜻蜓點水,但即使如此,相信會者也能有所領悟。至于不到之處,還請方家指正。
現任教于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漓江畫派學院。廣西美術家協會會員。先后在濟南、桂林、深圳、成都、萊蕪等市舉辦“斯文在焉”系列聯展。作品多次在《人民日報》《中國書畫報》《美術報》等報刊上發(fā)表,作品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CF306BAB-6970-4145-BBD0-ACACAE942F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