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zhí)行:李鴻理
在遠去的2021年,有這么一群人在我們的記憶中鐫刻下溫暖和感動,他們的人格力量震撼人心,指引著大家在變局中前行,他們便是央視“感動中國”人物。
歷經(jīng)二十載,萬眾矚目的《感動中國》漸漸成為了新春時中國觀眾的“必修課”,如同歲月微塵中始終粲然的寶石般歷久彌新、從未“掉粉”。主持人白巖松說:“感動沒那么簡單,感動有的時候背后有震動,甚至還有改變的沖動,所以一個感動很復雜,不能最后只留下感動一個層面的東西?!碑敗案袆又袊钡莫劚C發(fā)給獲獎?wù)撸鋵嵤俏覀儗σ环N精神追求和價值理念的選擇和肯定。
這些獲獎?wù)邅碜蕴炷虾1?,身處不同的職業(yè)領(lǐng)域,但他們都有一股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走過一條坎坷不平的奮斗之路,他們用“遠近高低各不同”的人生軌跡,讓我們明白了什么是正能量,什么叫真善美。
人物卡片:楊振寧
【明月共同途】站在科學和傳統(tǒng)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艷。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jīng)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xiàn)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頒獎詞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這一串頭銜,無一不印證著楊振寧在物理學領(lǐng)域“高山仰止”般的存在。
在楊振寧的童年時代,中國正經(jīng)歷內(nèi)憂外患。但是在清華園里,楊振寧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八年童年時光。對于那段生活,他曾眷戀地回憶——“清華園里每一棵樹我都爬過,每一棵草我都曾研究過。能在一個學術(shù)環(huán)境濃厚的氛圍中成長,是我一生中第一個極大的幸運?!?/p>
16歲,楊振寧以全國第二名的成績考入西南聯(lián)大,也是那年招收的年齡最小的學生。有一次,日本飛機轟炸昆明,他的家被炸毀,他拿了把鐵鍬,翻挖半天,才從廢墟里找到已經(jīng)被壓得變形的書籍。他抱著那些書,如獲至寶。當時,楊振寧和他的同學都有同樣一種思維,希望能通過知識改變中國人的命運。之后,他赴美專心從事物理學研究工作,并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從西南聯(lián)大到美國,他憑借對物理世界孜孜不倦的研究,終于在35歲發(fā)現(xiàn)了宇稱不守恒定律,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富蘭克林獎?wù)陆o他的頒獎詞這樣寫道:“他的貢獻,與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的成就比肩,必將給未來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p>
“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边@是父親在1957年送給楊振寧的一句話,從此也成為他一生的激勵。自1971年首次訪問新中國以來,楊振寧幾乎每年都要回國一到兩次,把世界先進科研成果引入到國內(nèi)。他多次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籌集資金給各大高校建造頂級的實驗室。在2002年,楊振寧更是回國定居,2004年,82歲高齡的他,主動為二百多個大一新生教了一整個學期的《大學物理》課。
在華師一附中講學時,曾有學生問:“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楊振寧說:“最重要的是方向正確。從一生的長遠發(fā)展著眼,最重要的并不是你所學到的這個技術(shù)、那個技術(shù),或者這個定理、那個定理,關(guān)鍵是要走對方向,所謂正確的方向,就是指你20年、30年、40年之間大有發(fā)展的空間。要選擇走到將來有發(fā)展的方向。只要方向?qū)α?,路走對了,就別怕路途遙遠。”
素材解讀
楊振寧用自己的輝煌經(jīng)歷告訴我們,人生需要有一個正確的目標,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即使路再遠,也有到達的時刻;即使路再難,只要有一種叫家國情懷的光陪伴,就無懼無畏。我們不可能人人都取得楊振寧一樣的成就,但是有正確的目標,就能在屬于自己的航道上高歌猛進。其實,只要做好自己分內(nèi)的事,我們就會跟楊振寧一樣的充實;只要我們有向上的心,我們就會跟楊振寧一樣不斷地進步??辞迥繕?,踔厲前行,你也行。
【適用話題】路標;赤子之心;原來,我也行;執(zhí)著……
人物卡片:陳貝兒
【江海意無窮】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zhuǎn)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頒獎詞
你印象中的貧困地區(qū)是怎樣的?好像可以概括為: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很苦。但看過TVB拍攝的紀錄片《無窮之路》,許多人眼中的貧困變得更具體了。
貧是《山海情》的原型,寧夏西海固,飽受風沙侵襲,曾被聯(lián)合國判定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當?shù)厝诉B喝水都難,祖祖輩輩經(jīng)歷著沒有希望的窮。
困是四川大涼山的懸崖村,那里的人出門要爬藤梯,稍不注意就會跌落喪命。小孩子想去山腳下的小學讀書,必須花4個小時往返。
如今,這些地方已成功實現(xiàn)了“授人以漁”式脫貧:西海固、懸崖村實現(xiàn)了易地搬遷,在河流眾多、通行不便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經(jīng)許多人想前往對岸,只能依賴簡易的溜索。2016年,77個“溜索改橋項目”實施,當?shù)鼐用袢孢M入“大橋時代”……
香港無線電視制作出品的紀錄片《無窮之路》歷時三個月拍攝完成,這支不足10人的團隊,穿梭全國6個省份,深入10個脫貧地區(qū),包括海南熱帶雨林、戈壁沙漠……“無窮之路”是擺脫貧窮之路,也是見證脫貧之路,更是向觀眾介紹中國成就的艱辛之路。
真誠——是人們對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感受,主持人陳貝兒花六小時爬上千米鋼梯,掛上溜索滑過怒江,在紀錄片中,她一直在表達真實的感受。爬懸崖天梯時的累,在理塘高原反應的頭痛,過大峽谷溜索的驚險;還有種種不經(jīng)意間邂逅的感動,川藏高原擺路邊攤的婆婆遞上的一根粟米,“溜索醫(yī)生”鄧前堆因為一份承諾而留守村莊的事跡……
無窮之路,“窮”對應“富”字,跟扶貧呼應,而“無窮”這兩個字,更有無盡、無限的意思。脫貧,是一條無窮之路,不知終點在何方。但《無窮之路》讓人們相信,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素材解讀0036EC14-318F-471C-BE01-DD47A7E4AD85
豐衣足食,這千百年來的夢想,在今天終于變成了現(xiàn)實。一支不足10人的團隊,把這夢想又搬上了熒屏。一個是扶貧者,一個是講述脫貧故事的人,他們讓扶貧這一曠世偉業(yè)從田間地頭,走向千家萬戶。是什么讓陳貝兒有如此的勇氣?是真誠,因為真誠,她和他們不負使命。是什么讓陳貝兒面對困難不退縮?是扶貧工作者的感人故事,因為感動,所以不懼艱辛。無論是扶貧者,還是講述扶貧故事的人,都用行動告訴我們: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適用話題】記錄者;改變;要有一顆____的心……
人物卡片:吳天一
【長松蔭高原】喝一口燒不開的水,咽一口化不開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親情,是因為心里有放不下的夢。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條路,開辟了一條路。
——頒獎詞
“實際上,我身體算是‘粉身碎骨了。長期高原缺氧,我現(xiàn)在帶著心臟起搏器,因為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車禍,我骨頭都斷完了?!眳翘煲辉@樣感慨地形容自己。
1958年,21歲的吳天一參加過抗美援朝后,又響應黨中央“支援大西北”的號召,帶著一句誓言來到青海。一天,有位患者被緊急送到吳天一所在的醫(yī)院,醫(yī)生們兩天兩夜沒合眼,也沒能挽回他的生命?!霸诔r,飛機大炮沒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這種怪病,看樣子是挺不過去了!”患者離世前這句話,刺痛了吳天一的心。此后,在高原上,他挨家去牧民的氈房做群體調(diào)查,夜深人靜時,就蜷縮在帳篷里,整理白天收集的資料。在摸底基礎(chǔ)上,他鉆研出了符合我國實際的高原病防治措施。調(diào)研期間,他遭遇車禍,全身14處骨折;長期奔波中,他耳膜穿孔、雙眼患白內(nèi)障,患慢性高原心臟病……但他說:“沒有這樣的付出,不會有這樣的獲得?!?/p>
20世紀末,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到青海:“火車要開上青藏高原!”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鐵路將途經(jīng)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要在海拔5010米的風火山上開鑿長達1338米的隧道。剛剛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吳天一,被任命為鐵道部青藏鐵路一期建設(shè)高原醫(yī)學顧問和二期建設(shè)高原生理研究組組長。他帶著精心編寫的《高原性疾病預防常識》和《青藏高原衛(wèi)生健康保護手冊》走遍每個工地,建起23個供氧站、25個高壓艙站,把抗缺氧藥物裝進每個工人的口袋。
2001年至2006年,青藏鐵路施工期間,全線搶救高原肺水腫千余例,成功率達100%,14萬勞動者無一例因高原病死亡,被譽為“高原醫(yī)學史上的奇跡”。
素材解讀
14萬人無一例高原病死亡的奇跡,不是坐在實驗室推演出來的數(shù)據(jù)支撐的,而是吳天一從一個帳篷一個帳篷里調(diào)查出來的資料升華為智慧鑄造的。如果沒有腳踏實地的精神,祖祖輩輩的高原病依舊肆虐;如果沒有對患者刻骨銘心的愛,哪會有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吳天一用行動詮釋了這樣一個道理:奇跡的取得需要行動,需要奉獻,需要堅持,更需要愛——愛百姓,愛事業(yè),愛國家。
【適用話題】奉獻;愛,創(chuàng)造奇跡;為生命著色……
人物卡片:江夢南
【無聲玉滿堂】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我們覺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尋常。從無聲里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新時代里,你有更堅定的方向,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頒獎詞
來自湖南莽山瑤族小鎮(zhèn)的女孩江夢南,在半歲時因病導致重度神經(jīng)性耳聾。醫(yī)生說,她學語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概率以后不能說話。但父母不甘心這種命運,有一天,他們聽到江夢南發(fā)出了第一聲“啊”,備受鼓舞,從此開始了漫長的語言康復路。爸爸對記者說了句:“蠢蠢地堅持下去,不管有沒有效果?!贝撕?,父母說話時,江夢南會把手放在他們的喉嚨處,通過感受聲帶的震動學習說話,而念拼音時,她會認真看他們發(fā)音的唇形,辨讀、記憶每個音節(jié)的唇形,再逐漸學習字詞和語句。每個音節(jié)背后都是成千上萬次的重復,“如果有一個音重復一千次學會了,那就是非??炝??!痹谏钪?,江夢南也堅持不以弱勢群體自居。從上小學開始,她就一直坐在教室的前排中間位置,她需要讀老師口型“聽課”。
小學畢業(yè)時,江夢南做了一個決定,像很多學習優(yōu)秀的孩子一樣,到離家一百多公里的郴州市上重點中學?!拔抑雷约盒枰葎e的孩子更早地去適應外邊的社會、外邊的世界?!彼f。異地求學的生活全都要靠自己,沒有父母督促著起床,又聽不到鬧鐘,她只好自己想辦法。“晚上睡覺之前把手機給設(shè)置好鬧鐘,調(diào)成震動,一整個晚上都抓在手里?!?第二天早晨,她依靠手中的震動,叫醒自己。2011年,她以615分的成績進入吉林大學的本科藥學專業(yè)學習,碩士生階段,她在吉林大學選擇了計算機輔助藥物設(shè)計作為研究方向。
2018年7月中旬,全家人慎重考慮后,江夢南接受了右耳人工耳蝸植入手術(shù),世界從此有了聲音。重獲聽力后,為了將聽到的聲音和意義對應起來,江夢南需要接受新的言語康復訓練,從字、詞到日常用語。9月,江夢南正式進入清華大學開始她的博士生學業(yè),開啟了全新的、有聲的人生。26歲,她第一次聽到了布谷鳥的叫聲。
素材解讀
世界曾無聲,心底卻有光。有光者信念不滅,終可達夢之彼岸。面對無聲的世界,她用千百次的重復回擊。面對“無聲”的鬧鐘,她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江夢南,為我們講述了不一樣的“江南夢”,即使健康人都望而卻步的清華門,她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這扇門的鑰匙。她的故事提醒我們:面對困難,找到方法,不怕重復。面對困難,不要畏懼,要提前做好準備。除此之外,哪有什么捷徑可走!
【適用話題】挑戰(zhàn)人生;我有我的方向;有光的人生……0036EC14-318F-471C-BE01-DD47A7E4AD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