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冰
白云,實(shí)在是太常見的事物。因?yàn)樘R?,就會?xí)焉不察。人們常常會忽略白云的存在,更不用說想到它和自己有什么關(guān)系。不過,在內(nèi)心敏感的詩人那里,白云卻常常被寫入詩歌,并被賦予某種情感。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南北朝]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陶弘景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隱士,他的《答謝中書書》被選入初中教材,從這封書信中能感受到他愿與古今林泉高士比肩、娛情山水的人生理想。
南朝梁武帝蕭衍曾多次邀請他出仕,陶弘景都堅辭不就。梁武帝曾下詔問他:“山中有何物,以至于不愿出山為官?!碧蘸刖熬蛣?chuàng)作了這首《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回答梁武帝。山中之物可謂多矣,但是陶弘景在回答時,偏偏只選擇了“白云”。為什么呢?因?yàn)榘自瓶梢宰屗_心愉快。白云行蹤飄忽,去來無跡,悠游自在,象征著陶弘景隱居的生活狀態(tài)?!安豢俺仲浘逼鋵?shí)不只是沒辦法把白云贈給梁武帝,實(shí)際上也暗含拒絕之意,他通過這種方式委婉地告訴梁武帝自己不想出山為官。
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
[唐]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
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蘿衣,白云堪臥君早歸。
這首以“白云歌”命名的送別詩,稱得上是名副其實(shí),以白云開始,又以白云終結(jié)。詩人的朋友劉十六要?dú)w隱了,在整個行程中,到處都有白云相伴。將要離開的秦山有白云;他渡過湘水,白云也隨他渡過湘水;他要到楚山,楚山的白云也盼望著他歸來,真真正正是“白云處處長隨君”。
整首詩,我們看到的不是對劉十六這位隱士的具體描寫,而是到處都有白云的影子。這白云象征著隱士的高潔和自由,可以說白云是隱者,隱者也是白云。詩人通過對白云的描寫,一方面表達(dá)對劉十六高潔人格的贊美,另一方面又表達(dá)了對隱逸生活的無限向往,當(dāng)然,也暗含了對塵俗的不滿之情。詩人不必寫別的,光白云就把人們帶入高潔的境界。
送別
[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
這也是一首送朋友歸隱的詩。整首詩雖然看似平淡,卻淡而有味;看似直白,卻簡而不陋。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詩歌開篇娓娓道來,請朋友下馬來共飲一杯送別的酒,問問朋友要到哪里去。第二句則不但回答了“何所之”,還回答了為什么去,因?yàn)椤安坏靡狻?,所以“歸臥南山陲”。歸隱的原因和地點(diǎn)都包含在這句中了。面對朋友“不得意”的嘆息,詩人沒有追問,只有安慰,“但去莫復(fù)問”?!鞍自茻o盡時”,在南山陲會有無窮無盡的白云相伴,這個安慰是如此巧妙,如此耐人尋味。這無盡的白云,既有對朋友的同情和安慰,也有詩人自己對隱逸的向往、對紅塵的厭棄。
大詩人李白和王維都非常擅長以“白云”入詩。李白除了“眾鳥高飛盡,孤云獨(dú)去閑”“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等名句外,還有“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作詩調(diào)我驚逸興,白云繞筆窗前飛”……王維還有“羨君棲隱處,遙望白云端”“悠然遠(yuǎn)山暮,獨(dú)向白云歸”“君問終南山,心知白云外”“與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等。這些詩句中,無一例外,詩人都將情感寄托于白云。
如果將眼界擴(kuò)展開來,不只是李白、王維這樣的大詩人,很多詩人都愿意將白云寫入詩中。這時,白云在詩歌中就由物象搖身一變成為意象。所謂物象,就是具體事物的形象或景象,是一種客觀存在;而意象則指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它滲透了作者的審美意識和人格情趣,是帶有某種意蘊(yùn)與情調(diào)的東西。
詩人劉長卿有詩云:“白云如有意,萬里望孤舟?!逼鋵?shí)不是白云有意,而是詩人有意。白云在詩歌中的“奇遇”啟發(fā)我們,在寫作過程中,當(dāng)我們寫到某一事物,常常并不是單純?yōu)榱嗣鑼懩骋皇挛?,而是要把我們的情感注入其中,讓這些事物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的情感“代言”。這樣的寫法就是“寄情于物”或“借物傳情”。多讀一些詩歌,關(guān)注詩歌“寄情于物”“借物傳情”的特點(diǎn),你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xué)會這種寫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