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參加“高考”時才19歲。
主考官歐陽修看著那些千篇一律的老舊作文直嘆氣:“唉,現(xiàn)在的考生,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突然,手里的文章讓他眼前一亮: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瞬間被治愈的歐陽修立刻拉著助手梅堯臣共賞好文,但很快,二人陷入困惑,這典故出自何處呢?
考中進士的蘇軾按照規(guī)矩去拜見主考官。歐陽修抓住機會虛心向后生求教,他實在是太想知道那話是誰說的了。
蘇軾:“呃,這個嘛,是沃滋基索德。”
歐陽修:“原來如此,是沃滋基……嗯?什么?原來是你自己編的?。【幍貌诲e,以后不要再這樣做了。不過小伙子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p>
一日,王安石的朋友請他吃飯。席間,朋友們談天說地,王安石卻只顧埋頭吃飯。第二天,朋友送了很多鹿肉到王家來,并說道:“早知道王大人喜歡吃鹿肉,之前就該多送點過來!”
王安石的夫人聽后一臉茫然,很快,她反應(yīng)過來,問道:“昨晚吃飯時,那裝鹿肉的盤子是不是就擱在他面前?”還真是這樣。于是王夫人說:“下次你們吃飯時,在他面前放盤小菜試試?!惫黄淙?,這次王安石把面前的小菜吃得干干凈凈,對面的鹿肉一筷子都沒動。
王安石到底愛吃什么?答案很簡單,“眼前菜”。
近日,陸游在朋友圈發(fā)的一首小詩引起熱議,題為《草堂》:幸有湖邊舊草堂,敢煩地主筑林塘……詩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是后面的一句小注:辛幼安每欲為予筑舍,予辭之,乃止。意思是說辛棄疾老想給他蓋房子,他多番推辭,才打消了后輩的念頭。
要說辛棄疾,那真是有錢又豪爽:朱熹有個學生得了嚴重的眼疾,沒錢醫(yī)治,辛棄疾知道后自告奮勇請來名醫(yī);有個叫杜旃(zhān)的朋友想在山中買地隱居,錢不夠,求助于辛棄疾,辛棄疾二話不說就給他買了地皮。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于是范仲淹改從其姓,取名朱說(yuè)??贾羞M士做官后(一說服母喪后),他才恢復本來的姓名?;蛟S是不希望族中有人如他幼時那樣寄人籬下,范仲淹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讓其弟找賢人經(jīng)營,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義莊。在他制定的《義莊規(guī)矩》里,有明確的贍養(yǎng)撫恤章程,其中有一條是:倘若鄉(xiāng)親、姻親、親戚陷于貧窘,或遇饑荒不能度日,諸房共同核實后,可用義莊糧米“量行濟助”。
木蘭晴摘自《課堂內(nèi)外》